2024-09-04 08:21:15
孩子理解认知能力很差怎么办?
儿子快7岁了,读书完全跟不上,理解能力很差,语言表达能力也是很差,一个很简单的题目标题要给他念很多遍还是不理解,数学很简单的十以内的加减法都不能口算出来,还得掰手指头,去年教他数学个位数加减法他总是数过头不知道停止,今年只会掰手指头,跟他同龄的孩子口算都很厉害了,拼音声调也是跟他讲很多遍都分不清几声调应该怎么标,家里一般的亲戚关系也搞不清楚,到前段时间才分清楚身边的伙伴表姐表妹的爸妈应该叫什么,不知道这些跟他以前的生活环境有没有关系,以前的的3年都是奶奶带(爸妈都不在身边),奶奶脾气暴躁,又偏心表哥(偏心做法很明显,我也是后来才知道),他做事动作慢吞吞经常做不好奶奶经常很不耐烦骂他笨,心情不好就打孩子,表哥也经常欺负他打他骂他笨,奶奶也不愿意管,奶奶带他那时读幼儿园有作业都是抓着他手写,以至于后来我自己带他他连最基础的抓笔都不会,吃饭也一直是奶奶喂了3年(奶奶怕他自己吃弄脏家里的地板,以至于5岁之前从没自己吃过饭),很多事情都是因为奶奶性子急看不惯他慢吞吞都替他做。现在最主要的读书完全跟不上同龄孩子,家庭教育也不知从何下手,望有经验的父母给予意见
题主的问题,让我想到了前段时间在少儿英语班遇到的一个女孩子。
这个女孩7岁左右,学习成绩很差,每次小测都妥妥垫底,有时候倒数第二名89分,她也就考60分。据我观察,这个孩子平时上课不吵不闹,可是爱走神儿,抄写类的作业完成得很好,一碰到动脑的就不行。
首先,我想说这样的孩子本身没有智力问题。一、二年级的孩子什么样?一会儿钻桌子底下去了,一会儿躺地上去了,你跟ta发脾气,ta意识不到你生气,你给ta讲题,ta都不知道你在说什么……一般没带过孩子的人,可能觉得这些都是智障吧?其实这就是六、七岁孩子的常态。
我在这里引用一段卢梭《爱弥儿》里面的话,关于神童和普通人家的孩子:
孩子毕竟是孩子。
我在这里要说明一点,小学并不是什么“起跑线”,只是幼儿到儿童的过渡阶段,尤其小学一、二年级学的那点儿知识,根本就不叫知识,小学班主任在头两年只是帮您看孩子的。孩子嘛,本来就是思维缓慢的、不懂人情世故的,比如题主描述自己的孩子,他算数要掰手指头,按理说掰手指头和数学根本不是一回事儿,但这也不失为一种举例法,小学课堂上如果碰到一加一等于几的问题,老师也多半会说一个苹(手)果(指)加一个苹(手)果(指)等于几个苹(手)果(指)。我上小学的时候,加减乘除学得也不怎么样,但是初、高中的数列、几何到大学的矩阵、线性规划都学得很好。因为大规模运算在小学毕业以后就会退出考试范围了,早期学习的算术、拼音都是基础工具,一时掌握不了这些,只不过是短痛,对以后的长久学习不会有什么大的影响。
(刚刚闺密看了我这篇回答,说她算数的时候用借位法之类的,其实都是一种“大事化小”的办法。我想起来以前看过一期“跑男”,陈赫被一道鸡兔同笼题困住了,说从小为了这种题不知道被他爸打了多少次。我其实挺爱做数学题的,当时还特意拿笔纸设x、y,一会儿包贝尔来了,他说设所有鸡都抬起一条腿,当时节目后期还给加了笑声,毕竟鸡怎么可能抬腿呢,但后来他真的解出答案了,而且比一般设x、y的方法灵活得多。)
以上所说的,主要是给家长们一点信心,小时候成绩差代表不了什么,重要的是怎么不让孩子一直差下去。
根据题主提供的信息,孩子目前异于同龄人的状态是和原先的成长环境有关,家长太强势了,孩子就会变软弱,如果做不好一件事就要挨打,那么他所求的不过是不要挨打。为什么有的小孩知道好好学习,有的就不知道?这是因为前者摸清了游戏规则,后者是靠老师、家长给他树立规则。儿童懵懂、家长强权,导致孩子缺乏对自我的认知,不能成长为一个独立的人,这样的话,可是比学习不好还严重了。
如果亲子双方逐渐暴露出了相处不善的问题,也不能说无药可救,毕竟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我们势必要和孩子们一起成长。首先,我认为家长对孩子要有爱、有耐心,我相信既然大家来到这里,肯定都是爱孩子的,但是想想你们作为家长在生活中的表现,未必能让孩子感受到父爱、母爱吧?爱是守护,不是责骂,更不是毒打。打过孩子的家长肯定明白,打骂根本解决不了问题,只是发泄自己一时的怒火,在教育上非但没有效果,而且还会增加孩子的抵触情绪。
上了小学的孩子,最重要的不是学习知识,而是培养自觉学习的态度。这个过程当然很艰难,家长最先要做的就是不要一心扑在孩子身上,或者假装没扑在ta身上。像是“一个很简单的题目标题要给他念很多遍还是不理解”、“拼音声调也是跟他讲很多遍都分不清几声调应该怎么标”,遇到这样的情况,讲了三遍还是不会就不要再讲下去了,一年级不会的问题,六年级自然就会了,孩子最需要知道的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要让ta以为自己只是为了满足家长的要求才去学习。
如果家长之前有盯着孩子写作业的习惯,现在仍然可以陪着他,他写作业,您看书。珍惜这个阶段吧,这是他们最最喜爱父母的时候了,因为小孩子不能把握自己的生活,得到父母的爱就是他们的全部事业,这个时段过去就真的过去了。你们努力做出一副爱看书的样子,他们自然会模仿你们的行为,有种孩子喜欢用调皮捣蛋来引起父母的注意,你们只要见状做出嫌恶的表情,他们就不会这么做了。
建立这种陪伴,初期会很艰难。为了防止孩子写作业走神儿,可以给他制定学习计划,比如10分钟写完一页题,让他知道写作业其实并不困难,如果专心致志1小时,就可以自由一晚上,那他自然会急于求成的,家长在这个阶段再注意作业的正确率还算省力。给孩子讲题的时候,要注意保持幽默,哪怕你本人并没有幽默感,试着做一个夸张的笑,孩子多半会跟你一起笑(不灵来打我)。语文、数学、英语题,都要注意类型化处理。比如一个阅读题掌握不了,就找找同类型的阅读题(文科的题充满套路),数学更是这样(这道题你不会,那道题你也不会,但是这个公式你会吧,其实他们特简单是一码事……诸如此类)。
像我这样写答案,对个别的孩子看不见摸不着,没法提供更具体的帮助,但还是请家长相信一点——学习成绩对一个人命运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之前我碰到两个上高中的女生,学习那是一塌糊涂,最后上了专科那也是家里的宝贝,并没有扑通一下坠入赤贫,另外高考年级第一的同学,现在过的也不过是平常人的日子。
最后推荐一本书,可以在陪孩子写作业的时候看:卢梭的《爱弥儿》。一开始写得很古板,从第一卷以后渐入佳境(直接跳过第一卷也没问题),写的是培养孩子的很多具体问题(不包括如何成为尖子生)。作为家长,哪怕是为了孩子也不应该放弃学习和思考,和孩子沟通也需要智慧,可以说是不得不看的一本书吧。以下放一点和题目有
这两天看见一组很有意思的图,跟大家分享:
(图源水印)
有很多孩子都会有这样的经历,个人觉得不用着急。把孩子带在身边,耐心辅导,慢慢的就好了。
我女儿7岁,你说的这些事情,有的是以前发生的,有的是现在也在发生.
孩子成长需要有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家长更多的耐心去引导。
引导孩子不是把知识或者道理硬塞给他们,而是要让他自己去理解,并让他感受自己做成功的满足感。
我们家孩子没有上过学前班,上学后发现别人100以内的加减法都会了,她只会10以内的,回家也不说,就是各种墨迹不做作业,问她有作业吗?没有,第二天被老师点名。
我观察了一段时间(这段时间特别煎熬,也不能特别狠的说孩子,因为不知道什么情况?看到她的状态,又特别想打人,估计很多家长都能想象这样的状态吧!)有一天就找她谈,你是学生,每天老师都会布置作业的,为什么说没有呢?她跟我说,她记不住老师布置的作业,也不太会做作业,所以回家就不想做。她还问了一个问题以前从幼儿园回来就可以玩,为什么现在回家要写作业?
这一刻让我明白,孩子对上学这件事并不是按照我大人的想法,上学了就要做作业,她还没有从原来的状态转过来,她出现这样的问题,就理所当然。并不是他不写作业,而是在她的认知里,就是换一个地方上学而已,为什么有这么多的不同,老师的要求,父母的要求怎么过了一个夏天就不一样了呢?
找到了问题的根本原因,那就容易了,我们大概花了1个月左右的时间让她明白,上幼儿园和小学的区别再加上学校老师也会不断强调,小朋友就进入正轨了。
这是一个很小的案例,我们家小朋友还有很多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也在不断的解决当中,有满意的也有不如意的。
在解决问题关键的一点的要弄清楚,真实的原因。
很多家长会给孩子贴标签,孩子不懂事、不聪明、不听话、比较皮等等,这些都是很抽象的,我们应该看到孩子具体的方面。
比如:比较调皮的程度是什么,孩子天性就是爱玩,调皮并不是坏事。根据调皮的程度我们针对性的引导,引导的方法很多,现在父母类的书很多,去看看就会了。
孩子成长过程中就是有各种问题,他们在成长,我们父母也在成长。
仔细去看我们加孩子的问题,让我看到了我自己的小时候的影子。
当我从她的身上看到自己的时候,我会很平和的面对她的问题,在解决的时候让容易让她接受。
所以各位家长,我想说的是,要从自身去看孩子的问题。
泰博斯创新实验室-青少年科学素养平台
前段时间看过一本书——《DK烧脑思维训练手册》。在这本书中,作者将记忆比喻为食材,而认知是我们把食材烹饪成菜肴的方法和能力。这些能力包括我们生活中所接触到的方方面面。比如数学能力、视觉空间能力、逻辑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而我们常比较在意的智力就跟这些能力息息相关。
说到这里,佳佳想起中学时有同学带了一本三维立体游戏书来教室。围在一起看那本书的同学,有的一眼就能从眼花缭乱的图片中看出立体图案,有的同学却无论如何都只能看到花里胡哨的平面图。当时,看不到立体图的同学,比如佳佳我,还曾一度怀疑自己的智商是否低于常人。
你看到了什么
其实,不管是视觉空间能力还是其他的能力,每个都有自己擅长的一方面,而对于自己不擅长的一面也可以通过练习来获得一定程度的提升。
在《DK烧脑思维训练手册》中有19个关于视觉空间的练习,可以从形状、距离、角度等方面来增强人的视觉空间能力。
比如“找不同”,看上去完全相同的两幅画,实际上有6个不同之处,你可以试试看你能在多长时间内找出这6个不同点。你找到两张图的不同了吗还有,视线位置不同的两个图片,一个是近景(也就是你所在位置的视觉景象),一个是远景。结合近景图中的景物,让你在远景图中找出自己的位置。这跟我们在公园游玩需要会看导览图是一样的道理,如果忘记了出口,不会看导览图就可能会走很多冤枉路。你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吗展开的正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上的图案不同,你可以在5个不一样的正方体中找出正确的那一个吗?这对于正在学习几何的中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有趣又有用的练习。这道题对我来说有点难,不过还是做对了
有的人对数字极为敏感,可以短时间内记下一长串号码,有的人看见数字就头疼。如果你正是对数字不敏感的人,那《DK烧脑思维训练手册》说不定能减轻你在这方面的烦恼:
《DK烧脑思维训练手册》关于帮助人们克服数字恐惧的章节中,运用色彩鲜明且线条简单的图形来设置练习,让人不至于看到数字就排斥。
比如有3个漂亮的三角形,根据前两个三角形中的数字找出一个公式,然后根据公式算出第3个三角形中的未知数。不会让人排斥的数字练习
看似很简单,但通过自己的练习算出答案还是很开心的。
不过,如果你觉得这个太简单,还有进阶版。进阶版我到现在也没做出来。
总之,不管是哪个方面的练习,都有一个从简单到难的过程,如果你是某方面能力的大神,不凡来挑战一下《DK烧脑思维训练手册》中的终极版练习,说不定你能在其中发现更不一样的自己。
除了以上所提到的能力,其实还有一项能力是不管对我们自身,还是在我们孩子的培养过程中,都会重视的,它就是创造力。创造力是一种可以被激发的能力。所以现在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幼儿园或学校会将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列为他们的目标之一。
《DK烧脑思维训练手册》一共有13 个练习来帮助我们进行创造力的锻炼。其中佳佳最感兴趣的是“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这个练习让你从好的事情中找出不好的一面,从不好的事情中找出几个好的地方。如果让孩子做这个练习不仅仅是创造力的激发,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思路是教会孩子理性全面地看待问题。
事物都是多面性的
在这一章中还有一个“一物多用”的练习:曲别针、搅拌器、报纸、转笔刀都有些什么用途。你可以跟孩子一起玩这个游戏,比比看你们谁可以说出的这几个物品的用法多。这个过程不但增进亲子间情感,说不定你还会被孩子天马行空的想象所折服。
我家果果说搅拌器是感叹号
刚看到《DK烧脑思维训练手册》,第一眼吸引你的可能是图文并茂的设计,但真正翻开看的时候,你会被作者的专业和用心所打动。很多练习不但设计巧妙而且有循序渐进、从易到难的一个过程。不会让你因测试和练习的结果不如意而感到失落。
话说回来,正是因为我们每个人所擅长和热衷的领域不同,才有了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这本书的作用,不是非要我们在自己不擅长的地方纠结烦恼,而是帮助把我们自己擅长的地方发挥得更好,更重要的是帮助我们提高日常生活中所必须的、常见的、常用的以及我们自己想提高的能力,从而帮我们解决烦恼。
好了,让我们通过《DK烧脑思维训练手册》和孩子一起来发现更好的自己吧!
我是专心读书,认真带娃的Que佳佳,感谢关注我,让继续和孩子一起进步,共同成长!
人们对于食物的情感也许和对待其他食物的情感天生就有所不同的,食物转变成的不止是能量,还有记忆。
林清玄在自己的散文中提到母亲做的冰糖芋泥,年幼时的味道在长大成人之后也时常回忆起来:
每到冬寒时节,我时常想起幼年时候,坐在老家西厢房里,一家人围着大灶,吃母亲做的冰糖芋泥。事隔二十几年,每回想起,齿颊还会涌起一片甘香。
有时候没事,读书到深夜,我也会学着妈妈的方法,熬一碗冰糖芋泥,温暖犹在,但味道已大不如前了。我想,冰糖芋泥对我,不只是一种食物,而是一种感觉,是冬夜里的暖意。
汪曾祺也曾在自己的文章中提起很多自己家乡的美食,尤其让人记忆犹新的就是他写的老家高邮的鸭蛋,
“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人们在自己的童年或者家乡吃到或者见到的食物,在长大之后无论走到哪里都会一直牵肠挂肚,有的时候我在想这也许就是童年在心里的地位一直都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吧。
宝妈群里在晒自制宝宝小零食溶溶豆,其实早在孕期就在孕婴店见到过精美包装的溶溶豆,对这种食物充满了好奇,大宝小时候是给买的某仔小馒头,用温水泡一下就能吃了。二宝还从来没尝试过溶溶豆,现在的妈妈们更多的是喜欢给孩子做各类辅食和小零食。以前以爱烘焙自居的我简直甘拜下风。对于宝宝的第一口食物,宝妈们也有着各自的见解和选择,如今辅食的选择早已不是我对大宝小时候的那些认知了。不但可以选得多,自制的食物也是种类很多,光一个溶溶豆,蒸糕我早一些的时候都没有听说过。
世界上的食物种类那么多,怎么选择纯粹属于个人的喜好,而喜欢自己在家做辅食的宝妈,也是希望自己的爱能通过食物传递。食物种类繁多,到底有多少种大概没有人准确地去数过,不过,孩子的认知书,我们却可以选一些自己好奇,孩子也喜欢的形式。
前几天我看到一个宝妈晒了一本叫做《1000种食物》的绘本,看图片觉得很有趣,这是一本针对学龄前孩子的绘本,不但可以认识食物还可以学习英文单词。相较于市面上众多的认知书,这本书来自于专注于儿童读物几十年的Usborne publishing,由于logo是彩色的气球,宝妈们也称他们为彩色气球。
孩子从黑白闪卡开始认识书,那些简单的图形传递的不仅仅是对世界的认知,也是妈妈对孩子的爱。大宝3岁的时候,我就开始了童书分享会的活动,第一次组织的时候我们还一起制作了分享会之后游戏的道具,显然孩子很喜欢,后来阅读就成了每天晚饭之后温馨的一段时光了,再后来娃读了小学很多书就都是自己挑选我负责买,渐渐地孩子认识的字多了,也就不再共读了。直到二宝的出生,大宝又开始帮忙挑适合二宝的书。
选书这件事儿上,其实孩子的想法很简单,有趣的就是好看的。他们更喜欢颜色鲜艳的,有意思的书,给孩子读书的时候,他们也会问这问那。《1000种食物》也是这样,这本书里的1000种食物来自于世界各地,有的真的没有听说过都。翻开这本大书就好像翻开了一本菜单,打开来映入眼帘的是一份清单,食材被分成了几类,小朋友就好像是一个食客,来参与一下点菜的环节。
这本书的玩法就在于,你可以跟孩子找找哪些是ta爱吃的,哪些是ta认识的,哪些食物觉得特别有意思。
1、之前经常用烤箱做蛋糕的原因,只见过香草精,却没见过香草本来的样子,翻到香草的那页孩子觉得特别惊喜,原来它长这样的啊。有的甜点看起来就很漂亮,新买来的裱花嘴可以试试能不能做出来一样的了。
2、我们平时也做过意面,但是见到意面的那一页的时候,还是多少被不同形状的意面吸引到了,原来意面还有这样的呀,真有趣儿。
3、有很久没背单词了,这本书的中英文对照图文,还可以和孩子一起学学这些食物的名字。为了方便记忆,在书的最后,还有便于查找的检索目录,查找起来会比较方便。
4、喜欢画画的孩子可以尝试下画一幅餐桌上的美食或者农场里的蔬菜水果。还可以自己做小厨师,把想做的菜搭配在一起。
《1000种食物》也许还有其他好玩儿的功能可以开发出来。
孩子的想象力特别丰富,他们的眼里永远都是色彩鲜艳的事物,世界也都是各种各样,有的我们熟知,有的我们好奇,还有我们可以去创造的。跟孩子读书的几年,我们一起读了很多绘本,也一起办了好多次的分享会,还一块探讨一本书、一个故事带来的喜悦。世界也许不止1000种食物,也许孩子们还能创造更多的美食出来,就像之前在子瑜妈妈的《亲手做零食家人放心吃》的书里学到的甜点一样,孩子一直希望能自己也参与进来,不管是做烤马芬,还是现在我们一起而二宝做溶溶豆,互动带来的结果不止美味,还有欢乐。#母婴训练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