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03 17:03:03
孩子快 2 岁了,不太会说话,只会哼哼唧唧,带他带得心态爆炸了,我该怎么办?
孩子只会说很少简单的词,但除了语言发育比较慢,其他看着挺正常的。但是因为不会说话,不会表达需求,一天到晚就是没完没了哼哼唧唧,也不知道他哪不满意。晚上睡觉也是,每天睡到后半夜就开始哼哼,有时候能哼上几个小时才再睡着,带娃带得心态爆炸了,怎么办?
妹妹,我家娃和你家娃一样的,孩子还有几天就满五周岁了。结合我的亲身经历,给你一些建议。
首先,最重要的,不要着急,带孩子这几年,我特别信奉一句话,静待花开。小孩子的个体差异真的特别大,对于一些晚熟的孩子,家长越着急其实对孩子的成长越不利。刚开始我也很着急,我举个例子,我一个妹妹家孩子,比我家娃就小了两个月,人家两岁刚出头就会数十个数,我家的呢?两岁半刚会上厕所,三岁多我开始教数数,结果学了一年,总算会数了,一年……惊不惊喜?意不意外?但是细致观察之后,我发现我儿子学数数这件事和妹妹还是不一样,妹妹是在“背”数,从1背到10,和我们背课文一样,哪里卡壳了,就从1开始背,而我儿子才是真正的数数,让他数数的时候,一定要数点什么,或是玩具,或是手指头,这样一来,我儿子学11—20的时候我居然都没教他自然就会了,因为他很知道一个10是10,两个10是20,虽然在这方面我儿子发展还是比妹妹晚一些,但是这个过程我儿子要比妹妹快得很多(妹妹是很久才认识到数与量的关系)。时间久了,我更发现,两个孩子发展路径不同,妹妹更喜欢抽象的东西,比如认字、背诗等等,因此她学什么都是先背下来再说;而我儿子更喜欢具象的东西,比如搭积木、分类等等。这就是个性发展。将来两个孩子哪个发展的更好,真不好说,因为他们将来的境遇有太多的因素,现在仅仅是起跑线而已。而且据我观察,男孩子语言普遍晚熟一些。
第二,有了上面的心态,下面就要说具体解决办
第三,是陪伴,有效陪伴。这个有效陪伴,就是哪怕他在看动画片,你都尽量陪着,而且没话找话和他说话。但是孩子在专心的玩的时候,比如我儿子玩积木的时候就是不希望别人打扰的,那你就不要打扰他,除非天塌下来了,否则什么要吃饭了、要睡觉了、要出门了,都最好不要打扰他(可以慢慢给他建立时间观念),小孩子注意力要从小培养。剩下的,只要是你陪着玩就要没话找话多和他说话,小孩子语言发育晚很大原因就是输入太少,要想尽办法多输入。另外,晚上睡前给他读读绘本是个很不错的习惯,要坚持。
第四,家里人口尽量多。我观察我儿子语言发育的几个爆发期都是我回老家家里十几口人的时候,而平时都是我们夫妻自己带孩子,而且孩子他爸爸还有工作,可以说平时只有我们娘俩。家里人口多,不仅仅是语言输入的问题(你可以这样理解,你家要是五口人,语言输入量就是你自己的五倍),而且是孩子的安全感问题,我这个也是好长时间观察出来的。我儿子要是我自己带,哪怕他看动画片都是要我抱着,陪着,但是要是我回老家一大家子人的时候,哪怕他自己玩没人理他,他也不在乎。后来读了一些关于心理成长方面的文章,发现孩子这种现象是有理论支撑的,具体我忘了,但是孩子普遍如此。
第五,就是孩子阶段性特征的问题。你家孩子正好是两岁这个阶段,说实在的,作为一个母亲我真正成长就是孩子这个时候,之前总觉得孩子吃饱穿暖就好,这个时候发现孩子不仅仅是吃饱穿暖这么简单了,有很多心理特征,也就是说他心理开始逐渐发育和成熟,你再不能拿对待婴儿那么对待他,你要拿他当一个大人那么对待他。也是这个时候我开始佛系了,我才意识到孩子并不是根据我们父母的意志开始成长的,不是你希望他成为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子,而是他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未来,而我们父母能做的,就是尽量去引导他不走歪路邪路,这又有了另外一种思想:孩子并不是你的孩子。还有就是你给予孩子的不是你做了什么,而是你本来是什么样的人,简单的说就是孩子是父母的镜子。这个话题太大了,总之是需要父母不断的学习,不断的进步,不断的去观察、思考,这比养育本身更耗时耗力,但是也更有效。
亲亲一岁半了,现在就除了“爸爸、妈妈”什么都不会说,虽然外婆总说:“贵人语迟”,但作为妈妈的我还是焦虑的不行。那么,到底什么时候还不会说话才算有问题,因为什么原因不会说话,以及怎样才能促进宝宝开口说话呢?我特意去查了一些资料,希望对你也有所帮助。
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定义了沉默期的概念,虽然这个理论的所有例子都来源于双语学习。但老母亲觉得,像这种已经能够理解一些名词、甚至是少数抽象的概念,并且真正听懂了大人的话语,只是不能够表达出来,都应该属于沉默期。
比如,有次亲亲刚吃完水果,爸爸过来抱他发现嘴角红红的,就问他:“怎么这么红,让爸爸看看是不是磕破了?”结果亲亲就立刻跑到餐巾纸盒旁,抽了一张纸巾做出擦嘴的动作。原来他是想告诉爸爸自己刚吃了火龙果,嘴角没擦干净,并不是磕到。
再比如,他在绘本上看到树上有一盆花 ,就立刻哼哼起来,妈妈问他:“你怎么了呀,想说什么呀?”他就会指着家里的油画,表示书中的花和油画里都是花。
以及某次外婆在给他读绘本,书中有个小朋友在吃鸡腿。外婆就问:“亲亲,你觉得甜甜应该把鸡骨头放在那里呢?”结果娃特别激动的站起来,并且指了指垃圾桶。此前我们根本没给他说过鸡骨头是啥,以及鸡骨头需要丢到垃圾桶,可他还是理解了并且将两者建立了联系。
还有每次把书扔到地上,妈妈就会说:“不能把书扔在地上啊,再扔妈妈可得打你小手手了”。他就会马上停止扔书,并用手做出拍打小手的动作。
要弄清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0-3岁儿童言语发展阶段,这是人一生中掌握语言最迅速的时期,分为言语准备阶段&言语发展阶段(周念丽., 2014),前面我提到的里程碑事件就是这两个阶段的分水岭。表格中介绍了两个简易日常观察测评表,可以通过对比正常儿童和言语发育异常儿童的测评结果来评估自家孩子。
如果你仍然觉得这个表很啰嗦,那咱们简单粗暴点,记住这一句就行。如果娃2岁了还不会喊爸爸妈妈,或者4岁仍然不能说完整句子,那你必须立刻、马上去医院。
人类语言功能脑内定位的经典观点(Corina D P et al., 2001)认为,左脑是负责语言加工的主要部位,包括 Broca 区、Wernicke 区、角回和背外侧前中央皮层(DLPC)等四个经典言语区。其中,Broca 区负责言语产出功能,Wernicke 区负责言语理解,角回在阅读过程中起作用,而 DLPC 与工作记忆有关。
因此,听力正常的人群,如果左半球后部损失,尤其是后颞叶损伤相联系的区域,会导致严重言语理解缺陷。
随着婴儿坐、爬能力的出现,睁开眼睛的时间也大大增加,能够看到更多的东西,也能够四处爬行探索更多的事物。就是在这种越来越多的交流中,宝宝不断完成语言的输入、编码、存储、加工、输出过程,宝宝的语言意识才能得到发展。
家长们对孩子的言语教授是通过宝宝言语器官的成熟、认知发展以及耳听本身的选择性来起作用。但如果宝宝发育迟缓,存在听力问题,比如耳部感染会影响宝宝的听力会导致迟语。也可能是存在口腔损伤,比如舌系带短影响了宝宝的正确发音。当你觉得有问题时,要立即去医院咨询医生,及时发现问题、排除问题。
自闭症,又称儿童孤独症,是一种以社会性障碍、 交流障碍和想象障碍为主要特征的比较严重的发育障碍性疾病。其特征是情绪,言语和非言语的表达困难及社交互动障碍,会对限制性行为与重复性动作有明显的兴趣。家长一般会在自闭症孩童两到三岁时注意到其状况,其症状会渐渐加重。不过有些有自闭症的孩童在自闭症恶化之前,在一段时间内有着正常或接近正常的早期发展阶段,之后会出现一个或多个自闭症的特发特征,比如语言倒退等。因此,早期发育的特定时间段受自闭症的影响较小,诊断也更难。
家人说话少
父母都不爱和宝宝说话,或者没空和宝宝说话,娃说话能早吗?经常听到有的父母因为工作比较忙顾不上,就把娃一个人丢围栏自己玩,这种行为简直连踩三坑,多听、听人说、面对面说没有一项达标。如果父母为了给孩子创造好的环境没有时间,完全可以靠亲密看护人啊,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一样能够起到作用。
没有语言交流过程
有很多家长照顾小孩那真是无微不至,只要娃一个眼神就立马知道是饿了?拉了?还是困了?
我们最开始就没意识到娃说话晚的问题,娃天天一指禅操作大人,所有需求全靠肢体语言。到后面虽然经常明知故问,幻想着他能够用语言表达他的需求,可是到现在为止一次也没有,娃多半是以爆哭结束。。。
所以,如果家里有这样的高级翻译,娃肯本不需要说,就能顺利达到目的。宝宝语言发展落后,也在情理之中,因为娃根本没机会开口说啊!如果大家家里有这样,一定要及时改正方式哦,你可以延长响应时间、可以明知故问,引导宝宝想出其他方式来表达需求,但如果娃哭了那就算了。记住一点,家长们只要有意识,时时刻刻都能找到机会给娃训练。
缺乏高质量的言语交流
很多人都知道,阅读习惯的养成对孩子未来有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也都在孩子学会说话时坚持每天的亲子共读。我则从孩子半岁开始,就陆陆续续坚持阅读,并且一直觉得自己做的很棒,知道我看了这篇文章。(Muhinyi A et al., 2014)的研究表明,早期共读对儿童语言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且在读书时问提更多问题的母亲,其孩子在18个月时表现出较强的表达力、接受力和语言技能,同时对读书表现出更大兴趣的婴儿18月后的语言能力也更强。
真是惭愧,我做到了第一点但却让阅读更多的流于形式,更像是我一个人的表演。是哭是笑?是指向还是喘气?或发出其他声音?我完全没意识到宝宝给我的反馈,没有及时回应他的发声,只是一味的用更丰富的词汇描述绘本。因此,不但要早期阅读,还需要重视高质量的阅读互动,只有这样才更有助于婴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
打击孩子说话积极性
我之前也干过这种事,和我妈讨论同事家比他大一点的宝宝已经可以从一数到十了,还会学各种动物叫。就经常对娃说:“亲亲,你看看你,怎么落后这么多呢,小姐姐已经什么都会了?”上一秒还开心玩玩具的小亲亲,后面我怎么叫都不理了,我再去逗他,就发出“嗯...嗯...嗯”的声音表示不满意。。。妈妈真觉得好笑,人小脾气倒是不小,但最近查到的所有资料都告诉我:“不要打击孩子说话的积极性!!!”
不要因为孩子一岁半还不会说话,就经常拿这件事开孩子的玩笑,尤其是当着陌生人的面说自家宝宝的缺点错误。那样只会让宝宝更加不愿意开口,没有小孩子愿意听到负面的评价,千万不要以为小婴儿什么都不知道。
多给孩子做积极的暗示,哪怕他只说出一个字,也要表扬他。
特别强调
大部分宝宝在2岁时都可以掌握至少50个口语词汇,而且可以将两个词组成一个短句子,不过小孩子之间差异很大,即使智力和听力正常的孩子,有一些也可能要等到2岁以后才会讲这么多话。并且多项研究均表明,男孩的语言发育速度比女孩慢。
因此,按照你说的情况娃没问题,还不放心就去医院看
推荐儿童心理学相关书籍
这个问题我必须说一下:
首先,这是一个医学问题,对于医疗问题,强烈建议带上娃去医院看,网上的科普,家长当然也可以看看,但是,你能分辨真假吗?你知道哪个回答是专业的吗?
其次,魏则西事件已经过去几年了,强烈建议各位答主在回答此类问题时要非常慎重;知乎官方对于这种问题要加强监督,不要让知乎沦为第二个某度。
下面,说说我的一点意见:
国外有过统计,大约每十到十五名儿童中就有一名在语言理解和/或表达方面有困难。这有可能是因为听力困难、智力低下、缺乏语言刺激或家族史上的语言延迟。然而,就目前的医学水平,在大多数情况下,原因尚不清楚。如果你怀疑自己的孩子有语言发育上的问题,请及时就诊,以寻求儿科医生和专业人士的帮助。
不过,作为家长,可以了解一下:儿童的语言发育规律。
以作为自己孩子语言发育情况的参考,但是,如有任何怀疑,请及时就医。
一、 出生后~1岁
语言的基础,离不开听觉,一般来说,正常的宝宝在新生儿期就具有良好的听力,宝宝出生后不久,医院也会进行听力筛查。
如果听力正常,那么,大多数孩子在100天之前(早一点的,在一个多月时)都能够笑出声;
在5个月时,大多数宝宝,在听到他们的名字时,会转头;
一般在6~9月,孩子开始发出“咿咿呀呀”的学语声;
在1岁前,多数宝宝能发出无意识的“爸爸、妈妈”的声音。
不过,最让父母兴奋的,是孩子能有意识地说出“爸爸、妈妈”时,这一般出现在1岁左右,早一点的宝宝9个月就可以了,晚一点的一般在13个月时。
在这个阶段,父母应该:常常和孩子说说话,不要怕他们听不懂,只要说说就好;也可以唱歌给他听,不要担心自己的歌声不够甜美,只要唱,唱给宝宝听,相信我,宝宝一定会成为你的粉丝;而且,从出生起,就应该开始亲子阅读,大声向他们朗读。
二、1岁~2岁
当孩子开始说话时,他最早说的一般是“爸爸、妈妈”;他熟悉的人的称谓、名字;他最喜欢的玩具;以及他身体的部位。
和1岁的宝宝说话时,试着用简单的词和短句慢慢地、清晰地说。千万要注意,务必教给他正确的事物和身体部位的名字,比如,虫子就说“虫子”,不要用“咬咬”或“毛毛”之类的词来代替。
孩子刚学说话时,发音往往不准,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会慢慢理解他的话,虽然,有时可能还需借助他的手势。一定要记住的是,无论如何,不要嘲笑孩子的语言错误,也不能去模仿孩子不准确的发音,或许,你觉得他的发音很好笑,模仿起来很好玩,但是,你的宝宝可不这样认为!
和宝宝对话时,请不要着急,给他留下足够的时间说,不慌不忙地说。如果他的发音不准确,你可以用正确的发音来回复他,例如:当他指着一朵花,说“发”,你可以接着说:“是的,这是一朵花,一朵美丽的花。”如果你有足够的耐心,那么,他的发音会逐渐改善。
大多数孩子在接近2岁时至少掌握了50个词,并且可以把两个词放在一起形成一个短语,如:“吃苹果”、“好多鱼”。但孩子之间存在差异,有少数听力和智力正常的孩子,在出生后第二年仍不说话。而且,男孩的语言发育通常比女孩要慢。
三、2岁~3岁
两岁的孩子能听懂你对他说的大部分语言,而且,在这段时期,他应用语言的能力也在飞速发展。这表现在:
首先,他的词汇量迅速增加;
其次,他的语言将从两个或三个词的句子,如:“喝牛奶”,“我想吃饼干”进展到有四个、五个,甚至六个词:“球在哪里,爸爸?”,“小狗在地上跑”。
甚至,他开始用代词了,如:你,我,我们,他们。当然,部分孩子在早期会出错,分不清“你”、“我”,比如把“抱我”说成“抱你”,父母如果遇到这种情况,请不要着急,慢慢来。
这个阶段的孩子能理解“我的”概念,如:“我想要我的杯子”,“我看到了我的妈妈”。作为父母,请仔细观察他是如何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思想的。
父母们往往喜欢拿别的孩子与自己的孩子相比较,这是人的天性,但是,应该尽量避免这样做。用其他同龄儿童的语言能力来衡量自己孩子的语言能力是不恰当的,这是因为,虽然很多孩子的语言能力发展速度稳定,但也有很多孩子以不均衡的发展速度掌握语言。并且,据儿科医生的观察,我们怀疑,有些孩子是天生健谈,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更加聪明,甚至也不意味着他们的词汇量更加丰富,因为,安静的孩子可能能够说出同样多的话,但是,他们或许更加谨慎,不轻易说出来。
孩子学习语言的最佳方式就是听和说,作为父母,你可以提供丰富的语言环境,多和孩子交流、多进行亲子阅读,以帮助他扩大词汇量、提升语言能力。
这道题我会!可以说是经验教训一大把!但是我研究明白了!!!
发现一:
我儿子到快三岁时候也只会叫爸爸妈妈,我们说的他都懂,但他不说话。那时候不知道是不会说还是说不出来还是不想说。于是我们在2岁10个月左右就送到了一个蒙氏的混龄小幼儿园里。老师说,还是只上英语课,大班英语课也去,其他课没啥兴趣。
那时候我发现,是不是小时候英语磨耳朵听多了,而我们全家人都不太爱说话,我也话很少。因此中英文一起输入的时候,孩子混了,说不出来。
我找了几个混血家庭的朋友,他们的孩子发生过完全一样的问题,有些四岁才开始说话,但一旦开始说,两种语言都挺好。
那时候我特别奇怪,说好的从小一起启蒙,说的嗷嗷一样好呢?怎么还有晚说话这事儿呢?
所以,我一直以为是英语听多了!
发现二:
但是后来!我又恍然大悟了!!!!!!!!!!!!!!!!!!!!!!!!!!
有一次遇到一个妈妈带着一岁的孩子,在我身边五分钟吧,一直给孩子说:你看这是小鸭子,小鸭子是黄色的,嘴巴扁扁的,会在水里游泳,blabla,简直就是出口成章一个小作文!
孩子还啥都不会说,但妈妈一直说一直说,说话慢慢的,一字一句的说!
我当时就顿悟了!!!不是孩子不会说话,是我们没有跟孩子这样说过话!我们觉得日常大人说话就叫给孩子启蒙了,其实不是的!孩子的语言理解频率跟我们不一样,就像如果给我们耳边放一年阿拉伯语录音,我们就会说阿拉伯语了吗?
我还买过0-6岁儿童语言什么的课,总结一下就是:千万不要觉得什么贵人语迟!要及早干预!而且父母的语言文字量,直接决定孩子的输入,更会影响孩子未来的输出,包括读书时候的写作文什么的。
发现三:隔代养育:
现在很多人孩子都是老人帮忙白天带,自己要去上班!老人带孩子很辛苦,除了吃喝很少有精力再给一个吃奶的孩子读书说话啥的,除非有些老人特别喜欢孩子喜欢带喜欢教。也因此,很多家庭的现状是,老人管吃喝睡觉,爸妈都上班,下班回来抱抱玩玩就睡觉了。孩子完全没有大量适合他们频率的语言输入,自然就说话晚。
为啥一般二胎说话很早,因为有个老大在他们身边,用适合他们的频率一直叨叨叨叨,所以老二通常不到两岁什么都会说了。
总结一下,孩子说话晚,家长要看看有没有这三点:
1 过度输入英文磨耳朵,扰乱了孩子语言输出系统
2 中文输入以成人方式输入,而非以孩子需要的频率和方式
3 隔代养育,只注重吃喝睡,语言交流少
看到这个问题,还以为是我自己问的。
我是荷兰一所大学的国际交流官,靠说话吃饭,工作就是和各国高校侃大山。
我10个月开始说话,1岁多背古诗,从小演讲主持拿奖不断。
小豆包出生前,我的畅想无限美好——青出于蓝胜于蓝,这定会是个多语言宝宝,会比我厉害,1岁背古诗,2岁读原版。
后来发现,是我想多了。
上天给了我一张能说的嘴,然后又给了我一个拒不开口的孩子。
说出来可能不信,小豆包一岁半以后才会叫爸爸妈妈,两岁前,几乎任何对话都是以啊啊啊解决的。
我:你中午想吃什么?
小豆包:啊啊?啊啊啊。
我:面面?
小豆包:啊啊啊!啊啊!
我:面包?
小豆包:啊啊啊!!
我:面包夹果酱?
小豆包:哈哈哈!
对话结束。
我着急吗?着急。
作为一个母亲,我比任何人都急迫地想知道为什么他不讲话。
周围人给出的答案是“贵人语迟”,但这不足以让我信服。
我也知道我无法逼迫任何人给我一个合理的解释,于是我把这份焦虑释放在了研究上,开始做计划。
我本科去美国交换,读教育学,特殊教育是必修课。由于美国的特殊需求儿童与普通儿童同班,因此要求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了解基础性儿童障碍,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
自闭症Autism是其中的重点。
毕业后我在美国一所小学任教,班里有一个自闭症
这个孩子很优秀,能记住地球上所有的国家、首都、国旗,并且能把每一个国旗都分毫不差地画下来。
可是在课堂上,他无法完全像其他孩子一样听课、完成任务,有时候会直接走到讲台上在黑板上画画,有时候会自言自语或尖锐大喊。
他喜欢忙自己的小事情,我们也经常鼓励他展示让孩子们佩服的特点。
我没有把我的怀疑告诉任何人,包括队友。
队友的态度永远是“哎呀,你想太多了”,然后转身忙自己的,跟奶奶根本不敢提。
1. 先排除自闭症。
我的教学经历和一个教育者的专业知识告诉我,自闭症不可怕,但要早发现,早干预,因此我优先考虑排除自闭症。
小豆包1岁左右的时候,可以听懂简单单词式的中英指令,比如clap, bear, bib等等。
一岁多的时候回答是呃呃呃https://www.zhihu.com/video/1235648488911646720
1岁半的时候,可以听懂单词式指令及大部分句式指令,如stomp your feet,show me your happy face,high five等等
1岁10个月的时候,可以听懂所有的中英指令及简单的荷兰语指令,“关门开门,上学放学,想吃xxx吗?把xxx给妈妈,把xxx穿上/脱下/捡起来/放下去”等等,让干嘛干嘛。
这些反应几乎可以排除自闭症。
但是我还是在家里做了个测试筛查,先上网查阅资料,很简单的问题,简单测试一下就可以,不如专业机构的专业,但是我家没有一项是对得上的。
这是好事情,我继续按部就班地进行着规划。
2. 再排除听力和舌系带
听力和舌头的问题,也会是阻碍孩子语言发展的绊脚石。
正常舌头和舌系带较短舌头的对比
差几天两岁的时候,我带他去看医生了。
当时刚好爷爷奶奶来荷兰看望我们,当奶奶听说我要带孩子去查听力和舌头时,惊讶+气愤。
“我孙子没有问题!他爸就是两岁半才会说话!”
我理解她,但这样的言论在我听来和掩耳盗铃是一个效果。
我说孩子是我的,我比任何人都希望他健康。
我没有细讲,去医院查了听力,他表现得很不好,有些指令故意不做。医生又查了耳朵和舌头,给我们建了档,说会持续跟进。后来结果出来一切正常。
我依然淡定,也算是意料之中,至少排除了医学原因,那么接下来就是我的问题了。
跟闺蜜讲的时候,她们都说我疯了。
1. 慢
我语速快,跟孩子相处时会刻意放慢,在“筛查”前,我注意的不够,时不时会快起来,开始注意到他语言发展缓慢时,就一直要求自己,慢慢慢。
2. 懒
之前一件物体他表达不出,我就会替他说出来,可以说知子莫如母,他哼哼一声我就知道他想要喝水还是吃饭,基本上他用啊啊啊及肢体就可以和我完成一段默契满满的对话。
但是我刻意懒下来了,我开始拒绝配合了。
我开始说妈妈听不懂诶,你想要什么啊。
他会着急,甚至会跑过去把想要的拿过来给我看。
我:“你想要杯子啊!妈妈都不明白呢,你能说cup吗?c-u-p。
他转身离开,内心os大概:一点默契都没有
3. 多
前面提到医生给我建了档,荷兰疫情居家令前,医生来我家家访,来教我如何跟孩子对话、相处。
她先观察了我和孩子的相处模式,然后坐下来跟我聊。她在亲子相处方面,提到了三多:
话多,多说,多读;
耐心多,多听,多等,多给他空间;
时间多,多陪,多玩,多相处。
她问我有没有晚上给孩子读睡前绘本,有没有鼓励孩子自己指认,有没有在讲绘本的时候注意对话和方法,有没有具体地问某个问题,有没有声光电多方位吸引来读书?
我一一详细回答,她一一详细记录,离开的时候,她说我做的比她们要求的还要好。
我说谢谢,我在努力。
4. 看
2岁开始看儿歌动画,以前也看过,没有长时间观看。
由于兴趣和疫情,2岁后他看动画的时间比较久,但全是我精选的英文内容,并且我基本都和他一起看。
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了孩子的明显喜好。比如喜欢鸟、大象、字母、数字,不喜欢有狼、水和掉落类的场景。
知子莫如母,就从他喜欢的开始切入。
看到happy song就开心?那么就多看几次;
喜欢小鸟?那么就在生活中指小鸟给他看;
喜欢数字?那么就经常数数,看到什么数什么;
喜欢字母歌?那么我就给他唱,唱了一遍又一遍。
就这样,在我用儿歌结合生活,看、听、指、数、摸等等一系列感官的刺激下,有天他看着字母歌,竟然跟着说了起来。
5. 坚持
坚持用你认为合适的方式跟他说话。
在“他不说我就不拿“这方面要做到坚持,做好心理准备,这可能会是个持久战。
可能他觉得说话比比划简单,2岁左右开口,一开口就是三语,第一个词是nee(荷兰语的no),后来就收不住了。
两岁的时候可以说出几乎所有字母https://www.zhihu.com/video/1235115625158074368
现在2岁三个多月,每天3-5个词汇的增长,26个英文字母和1-10数字脱口而出,每个字母可以至少罗列一个自然拼读的单词,说一些baby go(es) up的简单句式,读出些预备级的小绘本。
这个语言程度和同龄普通孩子比,还是晚一截的,更别提和学霸朵 @老沐哥 比了。
不过没关系,教孩子更像是种树,若那棵树不能一夜间长大,便努力耕耘,静待花开吧。
愿每个孩子都能花开灿烂。
@知乎亲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