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04 08:49:32
孩子社交能力差,家长该怎么培养?
最近发现自己的孩子社交能力不是很好,不够自信,不敢开口说话。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和社交能力息息相关,那么在交朋友上如何对孩子进行锻炼呢?
对孩子的问题提问不说年龄,简直是邀请大家在这里背一本书啊!
“快叫阿姨,叫啊!”
“快!给奶奶拜拜,你是不是哑巴了?”
“刚才为什么不给张阿姨打招呼呢?我是怎么教你的?你这么这么没礼貌”
(没有针对题主,是身边有这样的情况)
其次,题目中说社交能力差,孩子不自信不开口。
其实给您说不要太焦虑,我说这也有一个好处,您认可吗?
如果您的孩子在3岁以上,需要融入幼儿园集体生活,那么我介绍1本书给您。
如果孩子在3岁以下,你可以把这本书当做一本训练孩子专注力和观察力的书。如果在3岁左右,可以通过仔细阅读,循序渐进地提问,让孩子理解小鱼儿每一次逃走其实是一场寻找同伴,寻找好朋友之路。
在不同的场所,比如小鱼在鸡冠花上的时候,他肯定是不能和小花花交流的。但是她在池塘里找到真正的同伴的时候,不会害怕,而是开心大胆的和他们一起玩耍。
让孩子明白,有时候一个人玩的时候比较无聊,和其他小盆友一起玩反而会开心很多。让孩子学着小鱼儿的样子去找自己朋友。
@知乎亲子
根据答主的自述,自己孩子不爱说话,就是社交能力差吗?
因为不知道孩子的年龄,也不是抬杠哈,就是反问一下,到底什么才算社交能力好呢?
见人热情大方,和任何人都能聊得来 就算社交能力好吗?
再往跟上捋捋,到底什么是社交能力呢?社交能力的强弱,到底是与生俱来,还是依靠后天培养呢?
在做出这些回答之前,父母先要搞清楚一点,自己的养育理念到底是什么样的!
40年育儿经验的美国实战派育儿专家,伊丽莎白·克拉里,在经典育儿书《与打骂和溺爱说拜拜》中建议每位父母都问问自己三个问题:
你清楚了解自己的价值观吗?
你对孩子有什么期望?
在育儿的过程中,你对自我需求尊重吗?
这三个问题,就是儿童教育中,父母首先要树立的“三角凳理论”的三条腿。若缺少任意一条腿,三角凳都不稳。
如果孩子性格本身就内向,也很享受一个人默默待着,自己搭积木的时光。那么父母大可不必认为孩子有缺陷,急火火地逼着他们交朋友。
反之,不管你的孩子性格如何,如果他想要和别的孩子一起玩,只是不知道如何“破冰”的话,那你大显身手的时候,就到啦!
既然孩子有社交的需求,我们就来看一看,咱们自身或者周围环境存在什么问题,阻碍了孩子的能力培养呢?
因为不知道孩子年龄,所以我就大概分析了以下2点:
1.家里人口简单
现代家庭独生子女多,家里再没有老人的话,那就是纯正的三口之家。家里人口构成简单,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孩子其实是缺少与人沟通的机会的。
来来回回都是熟悉的面孔,甚至孩子的一个眼神,父母都能猜到啥意思。孩子也没必要“提高”自己的互动技巧了。
2.0-4岁的孩子心理发展特点,更多关注自我
根据发展心理学的研究,2-6/7岁的孩子,属于前运算阶段。
这一阶段的特点,就是“自我中心主义”。比如有的孩子,就喜欢抢别人的玩具,惹得小伙伴哇哇大哭。但是他们自己没感觉任何不对,反而会认为小伙伴会开心,因为自己就很开心呀。
所以他们对“朋友”“同理心”的概念,其实并不清晰。尤其2-3岁的孩子,即时给他们放在有起,也是各玩各的。这就需要父母的引导了。
那么,到底怎么才能提高孩子的社交能力呢?
解决这个问题最大的关键,还是在于父母。
首先,父母要善于“打样”。
啥叫打样?其实就是做榜样,潜移默化引导孩子与他人沟通,交往。
我送小汤圆去幼儿园时,经常看到很多爸爸妈妈,催着孩子和老师打招呼:
“快问老师好啊,气死了,怎么一句话不说呢?”
那个场景简直,真是太为难孩子了~
其实真正好的做法,是父母就直接和老师打招呼,让孩子感觉这是一件理所应当的事情,做起来也没有什么负担啦。
其次,鼓励孩子与其他小朋友互动。
人类是没办法做好自己没见识过的事情的,交朋友也是如此呀。如果没有和熟悉环境里,和他人进行社交“练习”,那么走到陌生环境里变得“呆若木鸡”也是可以理解哒~
比如带孩子去熟悉的环境里,接触新的小伙伴,或者邀请其他同龄孩子来做客,让孩子慢慢适应“交朋友”的节奏,都是不错的方法。
最后,可以在平时带着孩子读关于“交朋友”的绘本
市面上林林总总的绘本很多,关于如何交朋友,我最喜欢的就是这本《交朋友的方法》。
它,就是这本《交朋友的方法》。
作者是日本漫画家高井喜和。他作为大四学生,曾经在学校实习过一段时间,从此萌生出为孩子传达“一些东西”的想法。是爱与责任,让他描绘了这本《交朋友的方法》,让越来越多的孩子,收获友情,感受温暖。
这本书虽然是给3-6岁的孩子画的,但是对任何一位想要结交新朋友的人,都有着指导意义。毕竟,理解、真诚、尊重,是得到友情的最佳方式。
1.了解自己,是交朋友的第一步。
因为我们常说的朋友,也就是同伴,大多是“意气相投”的一群人,可能有着共同的爱好、话题,或者类似的背景。
在交朋友之前,不妨问问自己孩子:
喜欢什么颜色?
将来的梦想是什么?
擅长/不擅长的事是什么?......
父母可以帮助孩子,勾勒出一幅属于自己的“肖像画”,这才是交友方式的第一步。
2.问问孩子:你想和什么样的小朋友成为朋友呢?
友情这个字眼,其实更多的是意味着“惺惺相惜”。有着相同特质的人,才最有可能成为朋友。
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在交朋友之前,需要想想,你想和什么样的小朋友成为朋友呢?
是精力旺盛的?
是喜欢微笑的?
喜欢动物的?
除了这些性格的小朋友,也要注意,有其他性格的小朋友哦。
邋里邋遢的;
骄傲自大的;
爱撒谎的......
让孩子了解性格的千姿百态,其实是给他们更包容的视角看待他人与世界。
有性格乖巧的小朋友,就注定有调皮捣蛋的小朋友,不要用固定的眼光看待他人。
幸福都是参差多样的,更何况朋友呢?
预先了解了不同人的不同性格,我们心中才能放下评判的眼光,用平和的态度对待他人。
实话实说,虽然我在网上像个话唠,但是在生活中,其实是偏内向性格的。
但是,这也并不妨碍我交到真心的朋友呀~
对于小孩子来说,和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的基础,其实还是和父母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才能让他们拥有自信,相信自己值得被爱。
所以,当你发现孩子社交能力差,真的别太纠结了。
如果焦虑的家长,坚持认为自己的孩子无法处理人际关系、容易受欺负等。那么在这种预期之下,父母对孩子的行为就会不由自主地将孩子引导到这个方向,这就是所谓的“自我预言理论”。
现下的孩子,受到家人娇惯者多,有同理心者少。导致了他们不懂得尊重别人,不善于与他人相处。教会孩子交朋友的技巧,学会尊重他人,建立良好的社交关系,是父母可以给予他们的最好礼物。
《交朋友的方法》,它不仅是一本快乐交友指南,也是一本亲子共享的游戏书。真诚希望,每一位父母都能和孩子一起享受它。
因为,好的人际关系是可以滋养任何人的。
【原创文章,盗版必究。作者漫风,管理学硕士,多年高校教育经验,公众号:父母能力有限公司。欢迎点赞并关注 @漫风说教育, 专注教育与自我精进,从教育学和心理学角度助你教养孩子,提升自我。】
在说“怎么办”之前,先问“是不是”,孩子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着不同的社交特点,他们的需求也是不一样的,不能武断地根据几个表现就认为宝宝出现了社交障碍。
1岁以前:独自玩耍
一岁之前的宝宝,基本都是在一个人自己玩,关注各种玩具、物品、甚至是自己的小手小脚。这时候即使旁边有另外一个小宝宝在,TA也会把对方当做一个物品一般,偶尔感兴趣的时候看一下摸一下。貌似的互动行为,其实都是探索行为。
1—2岁:平行玩耍
一到两岁的宝宝,可以和差不多大的孩子呆在一起,各玩各的。但是他们之间几乎不会有什么交流和互动。
我观察过我家浩贝,和他年龄相仿的几个孩子呆在一个沙池里,虽然看起来在一起,但是行为上都是各做各地,仿佛身边的同伴不存在。但他会觉察到其他孩子的存在,偶尔会看或者听其他孩子,还会无意识地抢玩具。
之所以说“无意识”,是因为他们根本没意识到这玩具可能是别人的,或是别人正在玩的,在他们头脑里,一切还都是“我的”。
“我的”,让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感到安全。身边忽然出现的陌生人,则代表着危险。
在这个阶段,我们完全没有必要急着鼓励孩子交朋友,这会破坏他们自我设定界限的安全感。试着去接受他们暂时的“孤独态”吧,因为自我意识最早期的萌芽,就是学会区别什么是“我的”。
2—3岁:联合玩耍
两到三岁的宝宝,开始慢慢出现一些互动了。他们主要还是各玩各的,但是会有比较多的观察和模仿。此时他们完全能适应周围有同龄孩子的环境,且能从中模仿学习到一些新的行为。
孩子在这个阶段,有社交意愿了,但还缺乏社交能力。目前我们家就处于这个阶段,如果大人有意识的引导下,也可以进行一些初步的社交了,比如打招呼、共享、轮流、交换,等等,切记:身教胜于言传。
宝宝到三、四岁时,就会进入到人际交往的敏感期。在《捕捉儿童敏感期》一书里,育儿专家孙瑞雪又把人际关系发展细分为了三个时间段:
3—4岁:一对一交换食物、玩具
宝宝3岁左右开始幼儿园等集体生活,他们最初探究家庭之外的人际关系是从一对一交换食物开始的:我把好吃的跟你分享,你跟我做朋友。
接着儿童就通过分享、交换玩具,或把玩具送给对方,来建立关系。
4—5岁:从寻找相同志趣的朋友到相互依恋
4、5岁的孩子逐渐发现,即使没有食物、玩具作为媒介,个别朋友依然保持着友好的关系,而他与这些朋友拥有相同的东西:共同的爱好或者彼此喜欢。
他们慢慢明白真正的朋友是建立在志趣相投、彼此关爱、互相理解和互相倾听的基础上。
5岁以后:建立规则到小组式交往
5岁以后,儿童进入三四人一组的交往中,他们在一起玩时首先要建立规则,其次渴望与他人合作体现自己的价值,来构建友谊。从此以后,孩子才开启了真正的交友之路。
了解一下自己孩子当前年龄段下的社交特点,这样才能对孩子的社交能力发展有正确的预期。
1.了解自家孩子的个性,避免强迫
每个孩子的气质类型都不一样,有些宝宝能“自来熟”,有些则会相对比较慢热一些,这和遗传因素有关,对于不同性格的孩子,我们没有必要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和要求他们。
而且对于性格本身有点内向的孩子来说,强迫他们违背自己的意愿,硬是让孩子在他人面前表现自己,只会适得其反,让他们对社交更加抗拒。
因此,对于孩子的内向和被动,我们不妨给予充分的尊重和理解。为他们提供一个安全、稳定、舒适的社交环境,给他一些时间来缓冲。毕竟,只有先接纳自己最真实的样子,才能在顺应自己本心、做好自己的前提下,在人际交往中发挥魅力,收获友谊。
2、以身作则,做好榜样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很多言行举止都来自父母,所以,做父母的要注意自己的言行,特别是在孩子面前,要表现出礼貌友善的态度。
如果家里有客人来,可以带着孩子一起迎接。带着孩子散步时,要主动大方地跟认识的邻居打招呼。
好榜样是做出来的,而不是说出来的。耳濡目染之下,孩子社交能力的提高也会带给我们惊喜。
3、给孩子创造与人交流的机会
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让孩子与人正确交流的好机会,比如和邻居一起坐电梯主动和邻居家的小朋友打招呼,邀请同事或是朋友的小孩来家里玩,一起去公园、旅游等等。
为孩子打造“社交圈”,多接触周围的同龄或年龄相仿的小朋友,多给自家孩子创造社交环境。
当然,如果能找几个固定的玩伴就更好了,这样他就有了固定的社交圈,可以在其中学会自己处理跟伙伴的关系。
4、充分给孩子尝试的机会
虽然心里明白多让孩子跟同龄小朋友玩耍能帮助他养成开朗的性格,但一见自己家娃不主动理睬人家,就会急吼吼地“抢台词”:“宝宝,我们去那边跟小姐姐一起荡秋千吧!”“宝宝,那里有小哥哥在吹泡泡,快过去玩!”
小孩子之间有他们自己独特的交往方式,有些孩子会安静地一起玩游戏,有些则会相互依依呀呀地叫……所以,孩子玩耍的时候,请给他充分的个人空间,让他按照自己的方式去跟伙伴互动,去体验人际交往的奥妙,毕竟孩子要学习的是怎么和其他小朋友玩,而不是跟家人玩。
我们的角色应该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在必要时给予孩子帮助。比如,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但是他们迟迟没有找到原因的情况,我们就应该提醒并指出问题所在,帮助他们正确掌握沟通和交流的技巧。
除此之外在出现以下几种情况时,也要及时进行人为干预:
●存在以大欺小或多对一情况;
● 孩子间发生冲突,并具有潜在生命危险因素,比如用到了利器、硬物;
● 双方出现了人身伤害或状态严重到即将失控;
● 孩子主动要求家长介入。
当然,这种干预绝不能简单生硬,更不是以暴制暴。
5、借助绘本和游戏来发展社交能力
绘本是育儿路上最好的帮手,我们家只要遇到讲不清楚的,就买绘本,因为绘本中的很多情节,都是真实生活的写照,通过可爱的卡通形象和生动的小故事沟通,小朋友理解起来更加容易明白。
关于社交类的绘本推荐几本我们家目前读过觉得还不错的:
《你是我的好朋友》
鼹鼠迷路后摔了一跤,滚进了灌木丛,他在那里遇见了一只小狼。小狼怕黑,鼹鼠就陪他玩耍,两人成了好朋友。天亮后,怕光的鼹鼠在小狼的帮助下终于回到了自己的家。
这个绘本讲述了一段纯真的友谊,可以让娃理解朋友间要相互帮助,感受友谊的力量。
《朋友桥》
这是专为儿童打造的社交能力培养主题绘本,可以正确地引导小朋友如何结交朋友,树立健康的交往观。这套书由多位专家推荐与导读,可见它的权威性。很适合3-6岁的小朋友阅读,从而可以大胆自信地结交新朋友,认识朋友的重要性,珍惜友谊开启美妙的生活旅程。
不爱主动与人交往,不懂尊重和接纳别人,不爱与人分享,过度依赖朋友,这些问题你和孩子烦恼过吗?来吧,一起“变身”成为最受欢迎的孩子,在心中架起一座“桥”,积极主动地交到更多好朋友。
《月光下的派对》
《月光下的派对》讲述了小松鼠走出自己的小屋、融入邻居的故事。这是一本教小朋友走出自我、融入社会、交朋友的书,无论大人还是小孩,都不能脱离社会而独自存在,通过给小朋友讲月光派对的故事,可以循循引导他们去拥抱自然、融入社会。
埃德蒙是一只小松鼠,他性格腼腆,最喜欢在家里织毛线球。他的楼上住着一只猫头鹰,最喜欢奇怪的衣服。楼下住着一只熊,喜欢搞朋友聚会。有一天,大熊家里又举办聚会了,埃德蒙和猫头鹰决定去看看热闹。埃德蒙发现,原来和别人一起玩是很快乐的。
另外,我们家还用过角色扮演的模拟游戏,也是一种很不错的方式。
比如,我会在面对他人的无视时,大声地说:“小朋友,我们一起玩吧!”以让他知道:主动大方地展现自己的友好,是社交的第一步。
而且角色扮演对付遇到熊孩子时也特别好使,提前演习应对措施,做好了心理建设,对今后如何处理这一切有了底气。
最后,关于孩子的社交力培养,推荐两套书,我们所有的疑问都能在里面找到答案,也可以当工具书来用。
《知乎版十万个为什么》这套书的很多问题都藏在一些生活的小细节中。
比如:小孩子喜欢玩滑梯。冬天,他们从滑梯溜下来,有时候会发现头发立了起来。
这时刚好是一个科普的机会,如果爸爸妈妈看过这套书,我们可以告诉他:身体和滑梯摩擦产生了静电。电荷分为正电和负电,它们同种相斥,异种相吸。头发上的电荷在运动之后,剩下的都是同一种。因为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所以导致头发立了起来。
如果家长想让孩子印象深刻一点,还可以告诉他相同的现象。比如,我们在马路上看到的油罐车会拖着一条长长的铁链,也是为了防止静电累积。因为运输的是油,遇到明火很容易发生爆炸,有了这么一个“尾巴”,油罐车运输中产生的静电就会被及时导入大地,避免危险产生。
不知不觉,父母就把一些科普知识告诉了孩子,他的知识积累越来越丰富,也会越来越自信。
自信的孩子,也会养成开朗的性格。研究表明,自信心来源两个方面,一种是外界反馈,一种是自己的成就。对于小孩子来说,他们很难有什么成就。周围人对他有良好的评价,就能帮助他培养自信。
比如说,在和小朋友玩滑滑梯时遇见头发立起来,孩子及时说出背后的原因,小朋友都会用崇拜的眼光看他,让他觉得很开心,更愿意探索新知识。
《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书里面用“我能解决问题”法不是由家长或老师告诉孩子怎么想或者怎么做,而是通过对话、游戏和活动等独特的方式教给孩子自己学会怎样解决问题。
《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交商》,书里给出充分的实例和练习,具有非常强的指导性和实际操作性。书中有许多非常实用的小秘诀、小游戏、小测验,并配以漫画和各种图表形象清晰地表现出来,经反复练习和复习,可以使孩子在实际的社交场合,对这些技巧运用自如。
@知乎亲子
在我们的孩子长大了之后,都会难以避免地出现和小朋友的交流问题,也就是说孩子的社交问题。我家的宝宝可能是遗传了我的性格吧,我是那种喜欢热热闹闹的,我平常也咋咋呼呼的,然后宝宝在这种环境下就社交能力我们也完全不担心会有社交障碍这种,因为我平常出去跟姐妹下午茶或者是适合带上孩子的那种聚会都会带上我家宝宝,他们也被我带出了那种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而且我们也有教他们哪里可以玩得很开,哪里不可以这样,他们也有乖乖听话,真的超级让我省心(哥哥也很会照顾保护妹妹哈哈哈哈)只要在安全的地方我完全不用担心。
图片来源网络
我身边小区里也有不少家长反映自家的孩子在家里可“豪横”了,无法无天的,调皮的时候甚至都能把家里的房顶给掀了,但是出了门之后却乖巧的像一只猫,害羞又胆小,有的时候甚至还会因为不合群而遭到其他小孩子的排斥,他们回家之后就会感觉到非常的受挫,他们甚至就不愿意和其他的小朋友来往了,久而久之就会越来越讨厌和小朋友一起玩耍,最终演变成社交恐惧症,害怕和家人以外的人接触。那么我们家长应该怎么做才能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呢?
一、鼓励孩子和其他的小朋友交往
在家长的心中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受到一丁点伤害,于是他们把孩子“保护”得非常好,一些家长甚至你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和其他的小孩子玩耍,他们很害怕一些“熊孩子”会欺负自己的孩子,但是家长这种过于“保护”的行为,就会影响到孩子的社交能力,所以家长要鼓励孩子和其他的小孩子一起玩耍,告诉孩子交朋友的一些好处和乐趣,只有孩子勇敢迈出交往的那一步,孩子才能更好的和其他的小朋友接触和玩耍(但如果自家的孩子真的被欺负了,我觉得是不能闷声不吭的被欺负去了的,我们要告诉孩子,我们首先不能去欺负别人,但是被欺负了的话一定要即使告诉老师和家长,但如果只是小朋友之间的玩闹的话,道个歉还是可以做好朋友的嘛,有一句话说的:不打不相识嘛)。
二、制造孩子与其他小朋友交往的机会
在孩子2岁左右就会开始有他们自己独特的想法,还渴望能够拥有除了家长以外的同龄朋友,所以家长可以给孩子制造一些交往的机会,把亲戚朋友家或者小区里邻居家玩得好的的同龄或者年龄稍大一点的孩子邀请到家中和自己家孩子玩耍,或者带上自己的孩子去亲戚朋友家拜访,让自己家的孩子和其他的孩子一起玩耍,小孩子之间有自己的独特的沟通和交流的方式,只有相互接触了才能学会更多相处的方法。
三、模拟情景游戏,加深孩子之间的感情
相信很多的家长小时候是不是和周围的小朋友一起玩过“过家家”、跳皮筋、丢沙包、跳方格、踢毽子、玩卡片、弹珠,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童年记忆,而家长也希望一些小游戏能伴随孩子的童年,成为孩子成长中的记忆,家长可以拿一些孩子平时喜欢的玩偶,模拟一个情景生活游戏,让很多的孩子一起玩耍,让孩子们展开想象力的大门,自由发挥,让他们自己去体验生活中的一些场景,保留一份孩子们之间的童年记忆。
四、正确的化解孩子们之间的交往矛盾
有人的地方就有矛盾,矛盾无处不在。孩子们在玩耍的时候也会产生矛盾,一些小孩子的性格比较蛮横,喜欢“欺负”其他的小朋友,那些“被欺负”的小朋友就只能忍气吞声,他们很害怕自己反抗之后就会失去这些朋友,一些孩子甚至还会因为害怕再一次受到那些性格蛮横的小朋友的“欺负”,逐渐的开始变得封闭起来,不愿意出门,也不愿意和其他的小孩子玩耍了,当家长知道孩子不爱和其他的小朋友玩耍的时候,家长们可千万别给孩子扣上“自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性格完全相同的孩子,正是因为有不同的地方才能彰显出每一个孩子的独一无二,社交圈是孩子踏出自我认知圈的第一步,家长们要用正确的方法来培养的社交能力,这样才能让孩子更好的融入社交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