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26 16:28:03
如何让5岁的孩子理解“不是她想要什么就必须得到或者拥有”?
例如 要化妆 每天就想穿裙子 不穿裙子就耍气 ?就想达到自己的某种目的 不达到不罢休 即便没达成如何让她明白呢 如何正确引导
孩子这种“我想要,我就要”的心态,从孩子开始有自我意识的1、2岁就开始了。
看到新玩具就想买,不答应就“就地十八滚”;看电视到了约定时间,仍然不想停,家长若拒绝,孩子就开始一哭二闹了;跑步、下期,甚至吃饭、穿衣服,都必须争第一……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他们活在当下,认知更多的是基于自己的生活经历。
让孩子明白“想要什么,就一定要什么”,很难,但是很有必要,做好的方法就是日常生活逐渐渗透,让孩子明白自然结果也是成长的一部分。比如玩玩具遇到挫折时。
前几天,新入手一套玩具,里边的说明书的第一条提示就是“trial and error”,就是告诉孩子玩玩具的过程中是不断尝试的过程。
米宝在玩的时候,积木就是很容易倒,包括我们大人也会出现翻车的情况,最开始米宝会着急的想哭、自信心受挫。
一方面安抚孩子情绪,另一方面分析为什么会不成功,最后和孩子一起尝试,看看失误的过程中到底存在哪些问题,可以怎么解决。
其实这也是让孩子试错、知道自然后果的一种方法。
天冷,孩子仍然想穿裙子,那就带着她出门,5岁的孩子很可能刚迈出一只脚,就会冻回来穿厚衣服了。
还有世界难题:到底应不应该穿秋裤……
看了很多写得很好的回答,我有别的话想说:其实这种问题很容易转成“成人与小孩之间的权利斗争”。
成人以自己的世界观判定了孩子“不需要拥有”;孩子以他们的姿态坚持自己的意见,用幼小的力量抵抗成年人的权利之争。
类似情况大概不仅仅只发生在一条裙子上。可能还有裤子,玩具,甚至可能是一颗攥在手里的贴纸——你认为孩子不应该老是拿着贴纸玩,但孩子偏要揣着。
而真的成年人的判断就一定是对的吗?孩子攥在手里的贴纸,可能只是为了给小区楼下凳子的破损处“打上补丁”哦!
同理心是我在所有育儿实战经验中最受用的三个字——它几乎汲取了所有亲子沟通方式的力量。同理心即共情,它引导着父母站到孩子的角度去看待问题,想象自己也是孩子,用孩子的心去感受,理解他的内心世界。通过换位的方式,来体察他的思想行为,体悟他的内心感受。
成年人与孩子之间由于有年龄、阅历、文化素养、成长环境等多方面的不同,在看待问题时难免会有不同意见,并由此产生冲突。这是非常正常的家庭养育现象。成年人如果能主动从同理心出发,去关注孩子真正的诉求是什么,很多争执是可以由大化小,到几乎没有的。
这个案例,甚至不需要用到什么方法论。
当父母与孩子发生分歧的时候,只需要蹲下去问问孩子,“为什么想穿裙子呢?”
“因为可以让我像公主一样漂亮”
“这样啊!裙子确实可以让你很美。但有的时候公主也会穿运动服,跑起步来会美得不一样哦,你要不要今天试试当运动公主?”
唯有循循善诱,了解孩子需求的出发点是什么,然后再互相讨论,达成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结果,我们的同理心和共情能力才会不断提高。
孩子同理心是父母同理心的反射,它的形成也需要过程。孩子并没有当成年人的经验,父母对孩子的同理心,就是孕育孩子同理心的土壤。在家庭生活中,通过与家人的日常交流,孩子会在无形中模仿、接受父母的观念和行为模式。如果我们成年人常常以同理心对待孩子,孩子在感受父母的理解支持和关怀中,逐渐也会学会理解别人,关心别人。伴随着年龄增长及生活经验的积累,他的同理心会自然形成——体现在理解父母,并也能用同理心看待周围的人。
孩子的心智会更成熟,思考问题会更全面。“不是她想要什么就必须得到或者拥有”这类问题,也会在孩子同理心长成的过程中逐渐稀释。
@知乎亲子
我是 @YUNYA麻麻 500强企业妈妈,2020年度新知答主,母婴盐究员。跟我一起变强大呀~
这题,我必须来“拎”(帮)一下。题主,我不劝你让孩子去试试挨冻。
如果孩子“想拿别人东西、不给就打人骂人”,我们还会犹豫要不要拒绝吗?如果孩子“在幼儿园影响小朋友、影响老师上课”,我们还会不知道如何让她明白这个道理吗?
当然不会,我们会毫不犹豫,没有半点迟疑地说:“不可以,因为你影响别人了。”这就是界限。
家庭之外的界限(什么可以什么不可以)我们非常清晰,能坚定不移地拒绝孩子,不会为此苦恼。
要化妆、气温零下大冬天非要穿夏天裙子,能不能拒绝?(题主在评论区补充说:想探讨的是“如何不过度满足?”“偶尔化妆可以”“零下大冬天穿夏天裙子”怎么满足?)题主在评论区的补充
当然可以干脆利索地拒绝啊!一定要花时间精力让孩子穿上裙子去冻一圈吗?当然不一定。
告诉孩子,在我们家:
哪些事,完全听你的,我们不会管哪些事,大人和你是要商量的,因为家里不止你一个人,也不止有大人哪些事,听道理的,没得商量;或听大人的,不需要商量的。哪些事,随着你长大,可以重新商量、界定。(比如,分床分房睡、电子屏幕使用等,这一条可随后再讲,如上小学、初中之后)
这样,每个家庭内部,就都有了自己家的界限,并且可以和别人家不同。
如果之前从没说过,这次就要和孩子说:
我们家一共分3类事:(注意,请根据实际情况举例)
第1类是完全听你的,我们不会管的。比如:冰箱上的贴纸怎么贴、你每天穿什么衣服、你一会儿吃几颗车厘子、你画画选什么颜色的笔、睡前选哪两本书……对不对?(一定要有这一类,孩子的自主性才能得到发展,思考这一类有多少,够不够,但不必纠结是不是和别人家一样。)第2类是我们可以商量的。比如:每天看几集动画片;那个很贵的玩具买不买、什么时候买;可乐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喝、每次喝多少;ipad怎么保管;谁先洗澡;陪你玩什么玩具、玩什么游戏……是不是?(需要立规矩的,有商量余地的,需要突破孩子自我中心的双赢或多赢的部分)第3类是听道理的,没得商量,比如打人骂人、影响第三方等原则性、不道德的;或听大人的,不需要商量的,有安全风险的、会感冒生病的、毫无必要给父母带来麻烦的,比如冬天穿夏天裙子、天天化妆卸妆、洗完澡玩疯了把水洒到淋浴房外面地板上、让我一直陪你玩到半夜2点的、用剪刀剪衣服、用水彩笔在我脸上画画等妈妈个人就是接受不了的,我可以直接拒绝。(父母作为监护人,一定可以有基于判断力、风险评估所做出对孩子的“管理”并可以有自己的个性化的接受程度。)
这样,多来几次,再遇到类似问题,归归类,孩子自己慢慢就知道属于哪一类了,权力之争自然很少,因为家里的界限也明确了,越来越是共识了。
当你把孩子提高到和你一样的维度,很多问题就不存在了,前提是你有更高的维度。
看到几位答主都在劝题主“理解孩子,就让她试试”,“别和孩子较真”,我觉得要分事儿。
这类问题
属于家庭内部,家长可以有的个人选择。可能有更好的选择,注意是可能,但家长不是专家,不是教科书。不要在实际育儿中变教条了,家庭教育落地到每个家庭,当然有很大的“差异空间”啊!不让孩子在冬天穿夏天裙子的家长,可能允许孩子在家里的墙壁上涂鸦,你能说孩子的自主性受损了吗?
不同父母当然可以有不同的接受程度,不同的应对方式啊!可别上帝视角了。
为什么有时候父母拒绝孩子,不那么干脆利落了?为什么拒绝和批评孩子让父母患得患失?
工作关系,经常有爱学习爱思考却被“科学育儿”搞懵掉的父母来问我:
到底能允许小孩吃糖吗?4岁一天能吃几个?小孩5岁,想喝可乐,是不是一点都不能喝?非要买玩具,不买就地打滚,能不能直接抱走?
我每次都有点哭笑不得,也深深理解现在的父母太难了,太“学术”(刻板)了,请把学术留给我们这些搞研究做咨询的人好吗?我每次都会对他们“灵魂提问”:
这些问题,问1万个家长,会有多少个答案?这些问题是原则性问题吗?影响第三方了吗?每家每户是不是可以有自己的选择?每个家长每个家庭内部,都要整齐划一吗?为什么我们下意识按自己的方式去教育孩子,会这么“犹豫”?
我印象非常深刻,当时课堂上,几位家长就打开了话匣子:
A家长:“是啊!我就允许我们家孩子喝可乐呀!又不是天天喝顿顿喝,但我看你们前几个人都说没给孩子喝过,严格把控,显得我们家多骄纵似的,我就没敢说。”B家长:“对呀!如果在超市打滚哭闹,我是会直接抱走的,不管场面多尴尬,反正我力气大,但我看你们前几个人都说,要允许孩子哭,要理解孩子,要蹲下来好好说,显得我多黑脸暴力似的,我就没敢说。”C家长:“就是啊,天那么冷,要光腿儿穿裙子,肯定不行啊,冻着了怎么办?在这种事情上,还不能听大人的?所有事都要和孩子商量吗?所有事都要像教科书一样让她去试试吗?臣妾做不到啊!但我看你们都挺牛的,我就没说话。”
当时真的引起大家哈哈大笑,所有父母都释然了,整个课堂都活泼了起来,他们不想“教条”,但他们害怕“被科学育儿审判”。所以他们想让孩子心服口服,想让别人不要bb,但又怀疑自己。
因为我们怕被别人说我们是“限制孩子的自由啊”“专制型父母啊”“喜欢跟孩子权力斗争啊”“这么小的事还较真啊”“你就是自己嫌麻烦啊”……(具体一件事上,当然有人会比我做得好呀,但这重要吗?我和你不同,孩子也不同呀!)
但其实,要分事儿,要抓大放小。就像我曾经在“2岁小孩坐摇摇车”这个热榜问题下的回答:
父母的“养育风格”是对大量育儿场景下的态度、处理方式的抽象概括,而不是单一场景。
2岁小孩子对摇摇车有无尽的欲望,应该如何劝说?一个在坐摇摇这件事上,就是本能接受不了,不想让孩子一直坐下去的父母,可能在“吃饭、挑食”这件事上,就能接受,觉得没什么。一个在坐摇摇这件事上,就是“让他玩”、“玩到吐”甚至在家里干脆买一个摇摇天天自己投币自己再取出来无穷无尽玩的父母,可能在“看动画片、吃糖”这些事上,是有限制的。现在的“育儿文化环境”,对父母本身的接纳和关注太少了;大多数理论都是“以孩子为中心”的,是“面朝孩子”“背对父母”的;时间久了,会让一部分容易受暗示的父母刻板起来或束手束脚。很少有人告诉你,在这个具体育儿场景下,哪些不要过分担心,哪些最好不,哪些你可以调整。还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也是我喜欢做个案,也一直在做个案的原因。)
所以,题主,你没有问题,我不劝你让孩子去试试挨冻。
我们可以探讨“如何拒绝孩子”,在你觉得需要的时候。这是一个育儿基本技术,而“养育风格”真的不好说,因为是针对人的。
父母往往想不通的是:理解和接纳孩子?难道我要无限制满足他吗?当然不是。
科普下“儿童情绪简化模型”,帮助大家学会“翻译孩子的情绪”。
图片原创,禁止转载——整理自《萨提亚冰山模型》儿童情绪简化模型”分三层: i. 最上面一层是行为:哭闹、打人等,最容易被看到的。 ii. 中间一层是情绪:开心、伤心、生气、害怕等。 iii.最下面一层是需求:这个需求不是指“我要吃冰淇淋”,而是指“我想要吃冰淇淋的愿望被理解了,被看到了,被认同了”。这就是人类共有的被接纳和被爱的底层需求。
大人往往只关注“给不给吃”“能不能做”,也就是第一次层,行为层。告诉孩子“哭也没用,生气也没用”,但很少关注到第三层,就是认可孩子的愿望,让他觉得被理解。
“你可以这么想,但不可以这么做。”;“你可以生气,但不能打人”
允许和接纳孩子的愿望和情绪,但节制孩子的言行。
具体步骤请一定戳这一篇,就不赘述了,里面还有细节,和视频,同样适用5岁孩子。
一岁半宝宝不顺心满地打滚,脾气大该怎么办?
好啦,这题我真的写了很久,内容都是熟悉的,就是在琢磨怎么理这个叙述逻辑,因为题主你本来没有迟疑的,你就是来问怎么拒绝更好,但看了其他答主的回答,让我想到了很多“掉书袋的家长”,希望我讲清楚了……希望更多“不知道怎么把握教养力度”的父母看到。
先唠到这,有帮助记得点赞、评论告诉我哦~ @知乎亲子 @知乎日报
我是懂心理学,研究育儿,更会实践的丰收妈妈。
更多儿童情绪管理的回答,请关注我和我的收藏夹
跟我家女儿一样,你孩子多有主见啊!
我家闺女今年4岁,也有类似的事情。
天热的时候,女儿有一阵子非常迷超人。
于是我给她买了件超人图案的小背心。↓↓↓
当时一周五天幼儿园,她至少要穿3天。
天天吵着要穿。
可是没多久,入冬了。
广东的冬天是很神奇的:
昨天还25度春暖花开,一阵北风刮过来,几个小时就变成10度左右寒风刺骨。
降温的那天,女儿又闹着要穿超人背心。
我也跟题主一样,试着告诉女儿:今天冷,穿不了。
但是一个4岁的孩子,根本指望不上让她立刻理解一夜降温的概念。
不听,非要穿超人背心。
于是我给她穿上了超人背心,把她带到阳台,让她体验一下今天的寒风。
女儿到了阳台,有点犹豫,但是面子还得撑住啊,低着头说:“我就要穿。”
我知道她的意思了,于是告诉她:
“好,既然你要穿,那你就穿。
但是爸爸还是要告诉你,这么冷的天,你出去很快就会感冒和发烧。
那种感觉你经历过,不好受对不对?”
女儿默默点点头。
“你是个聪明的孩子,应该会照顾好自己,那爸爸把外套和卫衣给你放在书包里,等你感到冷想穿的时候自己拿出来穿或者让老师帮你穿上可以吗?”
女儿还是默默点点头。
后来,跟我下楼进到车里的时候,她忽然嬉皮笑脸凑过来跟我说:“爸爸我想穿衣服啦~”
我们俩四目相对,嘿嘿一笑,这事儿就算过去了。
看很多回答都有讲到体验式教育啊、良性沟通啊之类的关键点,这里就不在赘述。
但是结合我自身的经验,有几个容易忽视的点还是要提一下的:
孩子也是人啊。
是人就要面子,哪怕是还没长大的“小大人”。
面子这东西呢,你说它重要吧,也重要;说不重要吧也不重要。
说它重要,你可以上纲上线,说这是孩子自尊心养成的问题;说它不重要,你也可以说一两次强硬不依着孩子得脾气,说实话,也无伤大雅。
我是倾向于尊重孩子面子的那种风格的父母。
所以像冬天换衣服这种事情,当我知道她已经懂这个道理了,但是因为某种原因(面子啦~感受啦~自己的执着情怀啦等等),仍然想坚持,我还是会“放任”一下的。
但前提是,我一定会做到下面这几点:
1、告诉孩子自己行为的后果(比如会着凉啦、衣服会弄脏不好洗啦等等);
2、为孩子提供补救措施。
因为后果不严重,所以可以让她体验;
因为不是原则性问题,所以大概率可补救。
但这不代表我永远不会强硬拒绝,甚至是严厉批评她。
女儿有一段时间特别逆反。
就连坐车系安全带也要逆反一下。
有一次跟朋友一起带孩子自驾游。
不知道哪里来的情绪,女儿上车进入高速公路后就是不愿意系安全带。
好说歹说都不听。
我让朋友到加油站停下来,我拉着女儿下车严厉的批评了她,还让她罚站反省了2分钟。
全程陪着她但任凭她怎么哭都没安慰。
女儿在罚站
在我看来,
不管她多要面子,在这时,安全问题是首要的。
当然,事后,我有好好的安慰
当孩子拧巴着的内心防线被强势攻破后,大人讲道理才更容易听进去。
但这两件事的处理我不打算安利你“抄我的试卷”。
回到主题。
穿裙子挨冻这个问题,是不是原则问题?
还真没有定论。
如果我孩子身体倍棒,吃嘛嘛香,觉得冻一下无所谓,那这就不是原则问题;
可是如果我孩子刚大病初愈,还要让孩子冻一下来一次体验式教育吗?
这可就是原则问题了,甚至是危险问题!
所以我没法告诉你什么问题是原则问题,但是我相信大部分父母都有准确分辨的能力。
教育本来就没有正确答案。
同意 @Eleven丰收妈妈 的看法。教育实操根本没那么多书本教条。
「育儿专家」也只是这几年才火起来的一个“网红职业”。
但朴素的父母智慧自古就有。一点也不新鲜。
千人千面,没有哪个专家说的是标准答案。
教育如果真有标准答案,也就没有育儿专家什么事了。
所以,这种事,我觉得挺简单,只要父母逻辑清晰,不用太听专家的“正面管教”,还是得“特别情况特别处理”。
题主自信点,穿裙子这事儿,没什么难理清的逻辑。
还是那句话,孩子的自尊可以照顾,但在原则问题面前,可能要靠后站了。
前几天出去玩,我两岁大的儿子要坐商场的观光电梯。
我说:“但是我们要回去吃饭了,妈妈肚肚饿了。”
他说:“我要坐观光电梯。”
我说:“你肚肚不饿吗?”
他说:“我不饿,我要坐观光电梯。”
我说:“那你再坐一次我们就回家好不好?”
他说:“我要坐两次。”
两岁多的小孩子,如果没有经过特别的训练,对数字的概念一般不超过二。那些数得很流畅的大数字,其实都是在学着大人发音而已,不能真正理解。所以,当他说两次的时候,他的意思是要坐很多次。
我说:“那好吧,我们坐两次,一边坐一边数,两次坐完就回家哦。”
他说:“好。”
我就带着他走进电梯,对他说:“这是第一次,这次坐完再坐一次就得走了哦。”
他说:“错了,坐上去还要坐下来。”
他的意思是,上去再加下来算一个来回。我本来想忽悠他一个来回就算两次的,结果他没上当。
我没有和他争论,也没有对他说:“不行,不能这样算。”
我用特别认真的语气说:“好吧,那你要边坐边数哦,不要数错了好不好?”
他说:“好。”
于是我们坐了一个来回,我问他:“刚才我们坐了几次啦?”
他说:“一次。”
我说:“那我们还有一次,坐完就回家了哦。”
他说:“好。”
于是我们又走进观光电梯,一边坐我一边说:“耶,我们坐了两次了,坐完了就可以回家吃饭饭了,饭饭好香啊,我好想吃啊。”
他不说话。
等到坐完之后,我就抱着他走出电梯,一边走一边说:“回家家,吃饭饭。”
于是他也高兴地跟着唱起来:“回家家,吃饭饭。”
两岁是孩子的第一个叛逆期,而且语言功能发育得还不够完善,按理说是最难带的。相比之下,5岁的孩子还能深入沟通一点。
但是我的两岁孩子,一直以来都很好沟通。
因为我相信他是可以沟通的。
我不会告诉他:坐电梯是不对的,我们应该停止坐电梯。
虽然这样坐电梯的确不太好,但对一个两岁的孩子讲大道理,他能感受到的只有你的拒绝,进而产生挫败感。
我告诉他,我肚子饿了,他肚子应该也饿了。这是一个事实,这个事实哪怕是刚刚出生的婴儿也能本能地感受到。
但是他说他不饿。其实他不是真的不饿,他是太想坐电梯了,宁可饿着肚子也要去坐。
如果孩子这么想做一件事情,那家长就要重视他的愿望。
在他的概念里,他希望坐电梯,一直一直坐下去,那将会是很快乐的事情。
但其实小孩子概念里的“永远”是很模糊的,当孩子的心愿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之后,你再引导他去关注另外的事物,他就不会那么反感。
孩子的心很大很大,这个世界上有很多重要的事,坐电梯是其中一件,吃饭饭是另一件,还有玩玩具,捉迷藏,拿着笔乱画……
家长担心他在一件事情里出不来,很多时候其实是自己太焦虑了。
比如我老公,如果那天是他带,他就会和孩子拧巴在这里:孩子非要坐,他就会和孩子讲道理,让孩子别坐。当孩子发现无论如何也动摇不了他的“铁石心肠”时,就会哇哇大哭,然后他立马怂下来,无条件妥协……于是别看他刚开始态度更坚决,反而无法把孩子带回去。
这样一来,有两个坏处:第一,孩子意识到你并不在乎他的感受,于是每次都要跟你急,因为潜意识里他就不信任你了;第二,孩子意识到哭泣可以绑架你,他就会放弃理性思考,渐渐习惯依赖情绪化的处理方式来解决问题。
这对孩子的成长是很不利的。
我在带着孩子坐两次观光电梯的过程中,一边陪着他欣赏电梯外的景色,一边和他聊天,引导他注意自己坐电梯的次数。
我不是直接告诉他:“坐完这次还有一次我们就回家了哦。”
我先问他,我们坐了几次啦,还有几次啊。当他回答了之后,我这才说,哦,那么坐完之后我们就该回家了哦。
有什么区别呢?
后者其实是在和孩子探讨,引导他思考,他会觉得,“回家”这个决定是他自己做出来的。
他才是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人。
其实我的孩子在孩子爸爸和孩子奶奶那里,并没有那么好说话。
原因如刚才所说,他们太急于和孩子讲道理,他们不相信孩子会形成自己的道理。他们不会把事情的完整面貌描述给孩子,让孩子自己去感受和思考。
而且他们也吝于让步,又或者一旦决定让步,就无底线地让步。他们把让步当作安抚孩子哭泣的手段。只要孩子不哭了,这让步就成功了。
让步只是开始,家长不该在孩子“得逞”之后就做个无奈的败兵,而应该加入到孩子“得逞”之后的细节里,和孩子一起分享“得逞”的快乐,并且不放弃和孩子的理性探讨。
要相信孩子其实每时每刻都在成长,只要你愿意让他成长。
因为我自己的职业是教师,而且从工作以来无论小学、初中、高中都有过教学经历,所以得以观察到各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是什么样的。
他们也许千变万化,但有一点是不变的:如果你把他当成一个成年人,那么他就会慢慢拥有成年人的担当。
举一个也许你们会觉得比较夸张的例子:
前几天我和老公探讨一个社会科学类纪录片的内容。我儿子忽然问:“你们在说什么?”
老公说:“我们在探讨纪录片。”
我说:“不如我们详细地告诉她我们探讨的具体内容、我们的疑惑和思考吧。除非是少儿不宜的内容,否则其实我们完全可以把哪怕是量子物理这样的东西都原原本本地告诉他的,只要他想听。”
孩子能听懂吗?当然听不懂。
但他会认为自己能听懂,他会思考,会抓住一些奇怪的词语自己发散。
最重要的是,这样的交流氛围让孩子感到自己很重要,自己被信任和尊重了。
他会慢慢习惯这样的交流方式,今后,即使偶尔和别人有什么误会,他也很容易往更光明的方向去想,而不是焦虑,怀疑,不安。
假如我生的不是一个儿子,而是一个姑娘,我不会让她发展到哭着闹着要每天穿裙子、化妆的地步。因为当我发现她的确非常非常想这么做的时候,我会陪着她做一做。
一边满足她的愿望,但同时也一边告诉她我的担忧。
尊重她的感受,但也引导她去思考。
是“引导她”,而不是单纯地“讲道理”。
这不是一次两次具体的问题处理方式,这是和孩子相处天然应该形成的氛围。
这个世界上的确有很多事情不是我们想怎么办就能怎么办的。
但这个道理,是在孩子和爸爸妈妈共同处理问题的过程中慢慢感受到的,而不是家长通过种种欺骗手段或者话术“教育”出来的。
当家长刻意地制造某种障碍去“教育”孩子懂得这个道理时,孩子更多可能感受到的是家长的拒绝。
只有在大家风雨同舟、共同承担时,孩子才会真正地意识到总有事情不能顺遂心愿这个道理。
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他早就形成了理性的心态去面对这一切。
而不需要家长再去提另一个问题:
如何让一个充满挫败感的孩子坚强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