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30 14:43:06
孩子不爱说话甚至在被询问时完全不说话,该如何处理?
亲戚家有个女儿,是二胎。刚上完初三,成绩差,厌学,后来就不上了,在家呆1年多了。平时不爱说话,但开开玩笑也会回你两句。经常闷在家里,也出去打过工,最久的一次就两个月,因为干事慢,不爱说话(不会招呼客人),还有小偷小摸。
家里人以前都在外地上班,没法管着她。现在特地回家里上班,但还是没有太多时间,也很无奈。他说对于一些小事,比如才买回来的零食被吃了很多,就问是不是她吃
其实不说话这种事我小时候也有过,自以为是常事,但我看过几次亲戚家的小孩,确实有些过了。我感觉她应该在心理上有些问题,不知道各位有没有这种经历,该如何处理,需要看医生吗?
我曾经也有一个表妹类似这种情况,但是现在好了。说明这种情况还是可以改变的。具体怎么改变,这里给点建议,希望能帮到你。
根据你的描述,可以看出,孩子是由于成长过程中缺少关怀和一切必要的引导,也可以说是家庭教育和家庭温暖等一些本该有的必要因素。其实有很多家长都不太重视对孩子的心理关怀,他们总以为生下来给养活就算完了。对于这样的家长我实在不敢苟同。也有一些人说自己没什么文化,不懂得教育小孩,但这都是借口。好吧 说跑题了。
我觉得首先要帮这个小孩打开心扉。这个可以从的感兴趣的方面着手。假如她喜欢吃,那就带她去一些她没去过的地方吃好吃的。一来可以让她多与人接触,二来可以让她对你放松戒备。一直坚持和她多说话,讲一些她可能感兴趣的话题,哪怕她不回答,你也继续说。久而久之,她就能打开心扉,会渐渐和你多说话了,这个时候,你就成功了一半了。
接下来,当她能足够信任你的时候,你会发现 她的内心其实是有很多想法的。一般不喜欢说话的孩子其实内心世界都比较丰富,她们更多的是和自己的内心交流,有什么事都喜欢藏在心里。所以当你能打开她的心扉,你可能就会认识一个新的她。然后,你继续和她保持朋友那种状态,还能带她去玩去吃东西去做一些她喜欢的事情。在这些过程中,多问她一些有的没的的问题,这样既可以培养她说话的习惯,还可以增进你对她的了解。当你足够了解她的时候,你就能抓住她的软肋了。就是知道她在乎什么,怕什么。
后期就是要经常引导她一些交际方面的方式和一些性格方面的培养。这个就是培养她多看看有益的书,电视节目,或者正能量的电影什么的。总之就是心灵鸡汤之类的。再一个就是要让她的爸妈对她多关心,这点很重要。毕竟和她最亲的,也是最容易影响她的人就是父母了。
一个内心再怎么封闭的人,如果周围都是一些开朗的,积极的,乐观好玩又满满正能量的人,她总会受到影响的。
这个事情最重要的是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爱心。时间也会使人改变,但改变的方向还是可以认为控制的。
朋友的宝宝嘟嘟快两岁半了,人如其名,是个肉嘟嘟的,非常可爱的宝宝。有次我和朋友一起去溜娃,两个宝宝玩得非常开心,没错,就是各玩各的。这时马路上一辆唱着生日歌的洒水车吸引了两个小家伙的注意,嘟嘟兴奋地用他的小胖手一边指着一边“啊~啊~”地叫,我家不满两岁的孩子小宇,则大声说着“洒水车”,等洒水车开走了,小宇还讲起了故事“从前呀,有个洒水车呀,它的名字叫洒洒”,然后就是一堆火星文夹杂着几个人类的词语。
我表扬了小宇讲得不错以后,发现朋友一脸惊呆地看着我们,好像我们真的是从火星来的一样。她焦急地说“嘟嘟只会说简单的叠词,喜欢拉着我的手做这做那,就是不开口说话……”后来朋友去我家呆了一上午,为了安抚好朋友的情绪,我的许多美食也光荣牺牲了。
为什么有的宝宝迟迟不开口说话呢?相信许多妈妈都为此发过愁。除了生理原因,比如发育迟缓,最大的原因就是家长的引导了。小宇开口说话并不算早,老母亲我也曾一度急得捶打孩儿他爹,说都是他遗传不好。如今,小宇变身小话唠,唱歌(没有调调的那种),背诗,讲故事样样不落。
让宝宝变身“小话唠”其实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难,我们可以从“听、说、读、写”四方面来帮宝宝打开话匣子。
听,经常给你的宝宝磨磨小耳朵。
如果宝宝喜欢听儿歌,那让咱们老母亲们先暗自窃喜一下吧。我们可以选一些歌词清晰,节奏较慢的儿歌给宝宝听。
比如全民儿歌《两只老虎》,比如温馨的儿歌《好宝宝》等等。当然,不一定是儿歌,只要宝宝喜欢,就是好歌。
小宇非常喜欢听歌,以至于我家的天猫精灵一直拼命地工作,从早到晚一刻不得闲,此刻作为一个无能为力的主人,我表示深深的同情。小宇现在经常出其不意地说出几句歌词,这让我老公感到惊喜的同时,又深深地感受了一把“汗颜”的滋味,因为他从来记不住歌词!
如果你的宝宝不爱听歌,那试试一些经典的诗词,或者一些声情并茂的故事吧。
比如经典的儿童广播剧《长鼻子小矮人》,里面角色分明,读得非常有情感,简直老少皆宜。所以在咱们老母亲们忙家务的时候,找几个“替身”来给宝宝唱唱儿歌,讲讲故事,还不用发工资,何乐而不为呢。
说,让咱们变成快乐的“机器人”,开启“自言自语”模式吧。
说回我的朋友嘟嘟妈妈,是我们妈妈圈新时代女性的代言人,一手带娃一手事业,建了一个团购群,基本上是时时刻刻守着群,手机不离手,哪怕出门溜娃也是。因此和嘟嘟的交流少之又少,才会有开头嘟嘟指着洒水车“啊~啊~”叫那一幕,为此我已经替嘟嘟向他妈翻了无数个大白眼。
引导宝宝说话,首先我们自己要说。
比如吃饭的时候我们可以跟宝宝说“宝宝吃饭了”,带他洗小手的时候说“吃饭之前要做什么呢,洗洗小手”,吃完了之后,我们可以问宝宝“宝宝吃饱了吗?”没错,也许你“自言自语”了几天后,觉得自己像个“神经病”,但没过多久,你发现宝宝突然会说“洗小手”“吃饱”后,你就变成快乐的“神经病”了。
讲故事。可能家长会说,宝宝又不看故事书,难道要我编吗?没错,就是编。
我们可以根据宝宝的喜好随口编一个故事。小宇非常喜欢各种各样的车,这给我编故事提供了大量的素材,比如小宇赖床的时候,我会给他讲“从前呀,有一辆搅拌车。有一天呀,他早上醒来以后不想起床,妈妈叫搅拌车起床吃饭‘宝贝,再不起床饭就凉了哦’……”小宇非常喜欢我讲的这些故事,经常指定题目,比如“警车的故事”,我会鼓励他一起讲,“从前呀,有个警车,他的名字叫~”小宇可能会说“小警”,“有一天呀,他在干什么呢~”“拉臭臭”……
如果你觉得编故事有难度,恰好你喜欢唱歌,那就唱给宝宝听。如果你嫌自己唱歌跑调,那就念给宝宝听,如果你不会编也不会唱,那就继续往下看。
读,让我们重新回到小学时光,体验一把“返老还童”的感觉吧。
读绘本,三选。
选择宝宝喜欢的绘本,选择尽量固定的时间,选择宝宝好的状态。不一定非要严格按照年龄来选绘本,因为我们可以按照年龄来读绘本。
小宇一岁左右的时候就特别喜欢睡前故事的书,那么我可以不给他读故事,我会指着书里的小猴子告诉他这是“小猴子”,我们也可以顺便来个英语启蒙,所谓“不来白不来”嘛,“猴子猴子monkey”,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小宇的兴趣出发,配合合适的讲解,后来证明这是帮他储存词汇量的很有效的方法。
固定的时间可以选在睡前,提前一会上床,抱着宝宝来讲一段睡前故事,此时宝宝的状态一般也不错,久而久之,也许就能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
读诗歌。
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有押韵,有节奏,宝宝一般都比较喜欢。那么,让我们从简单的开始,打开复读键,读起来!读得多了,来个抽查,体验一把老师抽查学生的快感。“床前明月~”此处可以停顿一下,然后给宝宝一个鼓励的眼神,说不定宝宝就给你一个满意的答复“缸”。再后来你可以考他两个字,四个字,一整句。此外,笔者觉得《三字经》也是优秀的选项。
写,可能用“画”来说更合适,和宝宝快乐地涂鸦,快乐地学画。
与其说宝宝对什么感兴趣,不如说宝宝对什么都充满了好奇,一张白纸,一盒彩笔,或许就能消磨一个小时的时光。你可以抓着他的小手写几个数字,边写边读。如果宝宝自己乱画,就允许他放肆一下吧,你可以在他乱画的时候,自己画一朵小红花,小蜜蜂,小蚂蚁……总之不要谦虚,尽管使出十八般武艺来吧,反正宝宝不会嫌你画的丑,然后告诉宝宝这是“小红花”,这是“小黄花”,适当的时候可以昧着良心加个形容词,这是“漂亮的小红花”,这是“可爱的小狗”……
其实仔细想来,很多时候我们陪伴宝宝的时光都是沉默的,因为我们觉得跟他们说他们也不懂,又或者觉得没什么好说的。但我们每天的陪伴都是必不可少的,与其沉默以对,不如“多听,多说,多读,多写”,让陪伴的时光变得丰富多彩,而宝宝也不会辜负我们,随时随地给我们准备着惊喜呢。
孩子变得不爱说话,是不是家长犯了这个错误
孩子小的时候其实是一张白纸。
父母说孩子笨,孩子就会觉得自己笨;
父母说孩子傻,孩子就觉得自己傻;
父母说孩子内向,孩子就真的觉得自己是个内向的人。
在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原生自卑,父母一直强调孩子的错误,然后把孩子的错误挂在嘴边,时间久了就会让孩子觉得自己真的是这样,然后就产生那种很自卑的心理。
可以多给孩子贴一些这样的标签:乐观、积极、外向、聪明,让孩子从小就产生一种原生自信的心理。
在面对这个提问之前,我们不得不先搞清楚一件事情,标题当中的“沟通”到底是什么?
乍一看,似乎令我们困扰的是家长和孩子沟通变少,就像很多家长常常不解的那样“孩子很多话都不肯和他们说,更别想知道孩子的心里在想什么了。”
那么,只要孩子和家长通过对话,就能了解孩子在想什么了吗?让我们再进一步,了解孩子的想法之后呢,家长希望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呢?
事情总是没那么简单,先请你和我设想这样几个场景,并思考一下哪个场景是一个沟通的场景。
A.放学回家后,孩子和你叽叽喳喳的分享了很多学校的趣事,并时不时的因为你的好奇和回应笑个不停。
B.放学回家后,孩子和你叽叽喳喳的分享了很多学校的趣事,他没听到你的回应,看到你皱起的眉头,渐渐声音小了下去,只听见你“作业写完了没?一天叽叽喳喳的,这些破事儿有什么好说的。”孩子听后,灰溜溜的走进房间写作业了。
也许有人认为第一个场景是沟通,有人认为第二个场景是沟通,其实都没错。两个场景中都有沟通的要素,言语、表情、肢体、语气、声调等等。正如心理学家Paul Watzlawick所提出的"One cannot NOT communicate"(没有人可以不沟通)
值得注意的是,国内网络问答社区知乎中,曾有这样一个问题,浏览总数高达13,020,787,关注者有24,399人,回答总数高达6046个。
这个问题和本文标题遥相呼应,#和父母无法沟通你有多绝望?#
能感觉到的是,不止是家长想与孩子沟通,孩子也会想和家长沟通。
因此运用不同的沟通方式,也会带来不同的效果,导向不同的行为,我们常常会将通过沟通而导向的符合或不符合预期的行为称为有效沟通或无效沟通。
亲子沟通正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亲子沟通指父母与子女通过信息、观点、情感或态度的交流,达到增强情感联系或解决问题等目的的过程”[1]
因此,大部分的家长面临的困扰其实并不是“缺乏沟通”,而是“无效沟通”。无效的沟通并不能帮助亲子之间增强情感联系或解决问题,反而会造成亲子关系的隔阂与疏远,也会使得本想通过沟通解决的“问题”难上加难。
影响有效沟通的因素
1.青春期与同伴
进入青春期的孩子正处于心理、社会、生理多维度变化发育的阶段,这个阶段下的青少年由于多因素的影响,不断探索外界、挑战权威、同伴的影响相较长辈更大,情绪起伏波动明显等诸多变化。
因此,此阶段的青少年也容易呈现既想证明自己又没有太多经验的阶段,同时也不愿事事都和父母商议的矛盾状态。
2.性别角色期待差异
母针对不同性别的子女,会产生不同的角色期待,同时子女由于性别不同而受到教养方式与社会文化的影响,对自身产生不同的角色期待。
研究表明,较之男生,女生向父母求助和交流的时候更加自然,而男生受到传统社会角色影响,不轻易向父母表露情绪情感,即使遇到困难,碍于面子或维护自尊心,较少主动求助。因此由于性别差异,女生比男生更能主动与父母进行沟通交流。[2]
3.多子女家庭或独生子女家庭
非独生子女家庭父母的关注度往往分散在多个孩子身上,因此孩子有更强烈的主动沟通意愿。但在独生子女家庭里,父母所有的关注都只集中在一个孩子身上,为了确保唯一的孩子在校期间“一切正常”,主动沟通的意愿更加强烈。关注度的差异造成了非独生子女比独生子女更主动,独生子女的父母比非独生子女的父母更主动。[3]
4.话题差异
在文化背景的差异下,亲子沟通的话题也不尽相同,不同的话题的沟通程度并不完全一致,如一般性话题如功课、花钱、课外活动等沟通更多,敏感话题如异性交往、性、饮酒等沟通较少。[4]
而在一项对于小学阶段的研究中也能看出,谈学习是亲子沟通最多的内容,大约占60%-70%,剩下30%-40%主要为家庭琐事、新闻或社会其他事件,其中其他内容仅有6.7%。[5]
但一想便知,如果家长只关心孩子的课业、学习,而对其他话题毫无兴趣,在此种情况下,即使家长掌握了再多的沟通技巧,有效沟通也是难以达成的。
5.权利的运用
在一些情况之下,家长容易将孩子视为附属品,对孩子充满掌控感,需要通过对孩子的掌控来确认自己的能力,也会企图扭转一切自己认为“不恰当”的事情,此时的家长容易使用威胁、命令等方式与孩子进行沟通,如“不要做”、“你敢做的话”、“我警告你”、“凭我是你爸/妈”等;相反的表现则将孩子视为完全没有能力的个体,自己则是万能者,安排一切事物来“保护”孩子,此时容易出现的沟通语句为“你应该”“为你好”“就你?”“我来,你不行”等。
在这些状态之下,孩子没有作为一个“人”被尊重和看见,因此也更容易出现无效沟通。
6.情绪处理
在很多情况下,不会面对理解自己的情绪的家长,也往往很难理解孩子的情绪。而消极情绪更是一个很多成人都不知道该如何面对的状态,因此即使很多家长非常想要走进孩子的内心,理解孩子的想法,却很容易在面对情绪上,碰很多次壁。正如我们在开头示例的场景中所绘,不同的情绪会让我们对相同的场景有不同的反应,但在沟通中,我们很容易将情绪分享或发泄到另一个亲近的人身上。
也正是因为种种影响因素,我总会鼓励家长看到不同的可能:不断变化的沟通模式可能是由于话题的不一致、父母的教养方式、同伴的影响、家庭的氛围、同样,也可能是因为孩子正在努力的成长。
怎么才能有效沟通?
也许看到这里的你会猜测我针对上述因素给一系列细致的建议与策略,但我只想分享三个最有用的动作给你:
看、停、听。
这是最难,也最容易的促成有效沟通的方式。这三个动作,不能一劳永逸的解决所有问题,但是它们是所有有效沟通的开始,也贯穿始终。
我们已经清楚的知道有效沟通,绝不是单方面的输出,而是互相尊重与看见。
因此,学习看、停、听,也是在帮助我们学习如何尊重与看见另外一个与我们迥然不同的另一个人。
看
日复一日的生活在一起,我们总会理所当然的认为已经不需要再留意和观察家庭成员的状态,而是变成“你挑个眉,我都知道你在想什么”,然而事实往往不尽如此。
看,不是让我们只看到孩子的外观与样貌,更是需要我们注意到孩子的肢体语言与面部表情等非语言信息。如各式的笑、哭泣、身体僵硬、眼神集中或逃避,一系列的表情及动作皆在传递着孩子没有用言语表达的信息。
除了观察,看也需要我们花一些时间,认认真真的、不带评价的观察另一个人。曾经与做老师的朋友聊起孩子,印象颇深的一句话是对方的感慨:“只要不谈学习,每个孩子都可爱的不行。”
看见一个人,真真实实的看到孩子作为一个特别的人,也是一种尊重。
停
在这个短视频已经被缩短到15秒,知识被收割成1分钟速学的年代,停,往往已经不再是一件容易的事。
停,意味着我们需要停下正在做的事情,也许是在孩子讲话的时候放下手机,认真的看着孩子,听他讲的内容;也许是在被气到想要做些什么时,停下要做的事,远离让自己生气的环境,处理好情绪后再继续;也许是停止单方面的输出,停下来看看接收方的反应……
有些时候,家长很容易在还未了解情况之下,针对自己理解的结果做出很多的干预,却常常事倍功半,往往此时,很多人会以为我做的还不够多,忘记停下来思考一些做法是否是有效的。
因此,停,是给自己空间与时间,也是给对方空间和时间,而非越做越多,越多越错,往复循环。
听
听与看一样,并非只听我们想听的,也要听对方真的在说的。
曾经在课上,一位老师分享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七八十岁的老奶奶,来参加父母相关的学习课程,课程里面有很多内容,课程有很多内容,如何鼓励孩子,如何了解孩子行为目的,怎样召开家庭会议,如何自我调整等等。但老奶奶就记住了一个——“听”,虽然倾听也有很多技巧,老奶奶也只学会了一个,“嗯,然后呢?”,不会打断、敷衍孩子,也不会指点江山,只会认认真真听孩子讲话,后来听奶奶反馈,家里的孩子什么话都会找奶奶说。
但我想,你一定注意到了,老奶奶给到孩子的,除了倾听,还有爱。
而愿意看到这里的你,也一定带着温柔的爱。
爱是艺术,也是魔法。
我们都明白,父母常常是第一次做父母,但我们也要理解,孩子也是第一次做孩子。
正如纪伯伦在《先知-孩子》一节中所述:
你是弓,儿女是从你那里射出的箭。弓箭手望着未来之路上的箭靶,他用尽力气将你拉开,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怀着快乐的心情,在弓箭手的手里弯曲吧,因为他爱一路飞翔的箭,也爱无比稳定的弓。
[1]陈秋香,宁玉珊,黄钰茜,等.大学生亲子沟通的现状研究
[2]樊佩佳 00 后大学生亲子沟通现状成因分析与对策
[3]同上
[4]房超,方晓义 父母一青少年亲子沟通的研究
[5]刘丽荣 小学阶段亲子沟通的现状分析以达拉特旗某小学为例
看到回答的答案里有很多包装很好的大咖,我作为一个素人说话无足轻重。
但是从专业以及对你负责的角度上,建议去看精神科或者心理科医生。
您女儿休学一年了,你们也尝试了很多办法,如果单靠沟通可以解决,早就解决了。所以这不是单纯靠沟通可以解决的问题!
但是中国人对心理普遍有羞耻感,感觉好像去找这方面的人,就是心理有问题。其实并不是。
话拿回来说,自我一点地说,人生的难题,可以用两句话来解决:关你屁事、关我屁事。
遇到问题,我们首先应该想的是如何解决,而不是别人怎么看。只是很可惜~~~很多人更在乎的是外界的看法。
迷信大咖,胜过于真正地解决问题。
你们自己算一下回避解决问题,所付出的时间与经济成本。这就是代价。
“他人即地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