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30 14:03:09
孩子不爱说话、发音不准、开口晚......终于一次性讲透了
咱们中国家长对孩子开口说话这事,还是有一定执念的:孩子早说话就让人惊喜、孩子晚说话就想是不是“贵人语迟”、孩子讲话磕巴就很担心……
每个妈妈当然都希望孩子口齿伶俐,能言善道,但每个阶段都有可能会遇上一些语言方面的难题。
像最近就有一位咱们萌小芽早教的学员妈妈来咨询,说她有一个3岁多的儿子,说话发音不标准,G开头的词发成D的音,K发成T的音等等,纠正了很多次,孩子就是不肯开口。
其实不少家长也会因为孩子说话晚、表述不清、发音不准等问题感到困扰,找到我们咨询问题,像我们公司的宝妈同事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听从医生建议之后才比较放心。
为什么学龄前的孩子总是不爱开口
我想告诉你的是,你真的不是唯一一个曾经对此孤单到困惑的家长。
当初我家哥哥Joshua也是一个“不爱开口”的孩子,一岁十个月的时候,才会说除了“妈妈”“爸爸”之外的第三个单词,甚至从十个月后说出了第一个单词“妈妈”之后,静默长达了1年。当时可把家里的长辈急坏了,爷爷好几次来问我为什么孩子总是不说话,该怎么办。
一般家长可能会认为是孩子比较害羞,长大了就好了。也有家长因为这个问题焦虑不已,一直想着要不要看医生、该怎么给孩子矫正才好。
所以今天我想和大家聊一聊孩子说话这个问题,也给大家分享一下当年我家面对哥哥Joshua不爱说话这个问题时的经验和方法。
我的孩子是不是“语迟”?
首先,“语迟”是指孩子的语言发展迟缓,语言表达能力跟不上当前年龄段应有的水平,不爱开口说话、发音不标准都是“语迟”的症状。
那么,家长该如何初步判断孩子是否有“语迟”问题呢?我当时参考的美国丹佛大学终生教授Toni Linder的评估表,主要描述1.5岁至3岁孩子的语言发展基本能力,大家可以看一下自家孩子目前的语言表达能力与自身当前年龄段应有的水平是否匹配。
在这我也和大家分享一个数据,其实在中国每100个孩子里就有17个宝宝存在语言发育迟缓问题,很多家长以为是“贵人语迟”,却不知道同时可能还伴有社交障碍、自卑等现象,如果长期忽视,不加以干预的话,就有可能会演变成自闭症等其他神经系统的疾病隐患。
虽然所有的“语迟”现象未必都会落下什么大毛病、后遗症,但能不能及时发现孩子的问题,这都有赖于我们为人父母日常的养育直觉。如果能在2-4岁期间提前发现,提前干预,将大大有助于孩子发挥语言潜能。
为什么会有“语迟”?
虽然每个孩子自身语言发展的时间可能都有所不同,但是如果与平均水平出现较大的差距时,孩子很有可能有“语迟”的问题。这也是我一直跟大家强调要了解孩子发育规律的原因,这是我们父母非常重要的养育参考线。
其实孩子出现“语迟”的问题,主要有三个原因:
1.语言输入不足2.语言输出不够3.口腔肌肉问题
语言输入不足
语言大环境不够丰富
很多时候我们可能会盯着一些小的沟通模式,看与孩子的互动关系,比如今天爸爸负责和孩子说普通话,妈妈负责和孩子说英语。但是我们却忽略了去统计和孩子沟通的总量。毕竟语言是一种工具,也是一种技能,只有经常使用,才能够保证语言能力可以保持提升,不退化。
所以孩子的语言学习是需要密集轰炸的,这种密集轰炸在于孩子需要时刻被唤醒语言沟通的“氛围”。比如我家当年的情况,其实整体家庭环境,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比较安静、规律,其实对于孩子来说,他的语言累积量就需要更长一点时间的浸泡,才能量变出现质变。
但其实很多家庭因为都是班妈班爸,家里老人往往不懂得如何与孩子沟通,可能一整天除了吃饭、睡觉、外出,就是简单放放音乐,这样的启蒙方式,对语言能力的提升也不会有实质的效果。
实际上爸爸妈妈可能只有晚上2个小时和孩子读绘本,孩子的有效语言输入环境,也许就只有这晚上的两小时。所以这个语言大环境对于孩子来说,其实并不是足够丰富的。
了解自己家庭的氛围和关系动态,是可以帮助我们缓解焦虑,也不至于总是盯着隔壁家孩子的语言词汇量,提着心思去忐忑自己的“孩子到底怎么了”。
语言输出不够
孩子没有太多场合表达语言
语言是孩子思想的媒介,是每一个人社交和沟通的工具。所以双向的沟通和交流,是语言启蒙的核心要义。但是,想做到这点,却不简单。
比如我家当年的情况,Joshua其实很擅长手语,所以他总是首选自己的肢体语言和手势来达到交流的目的,而细心的长辈也总是一瞬间便知晓意思,加速完成了对话的回路。其实现在很多家庭中的长辈往往都是这样“善解人意”的。
但对于孩子来说,语言启蒙的通道需要是双向,才能刺激孩子去尝试延展自己的语言容量。如果孩子通过一句简单的指令、描述和称呼就已经可以解决,那么其实会弱化了孩子必须得用语言来表达需求的欲望,久而久之,孩子自然也不需要去主动开口说点什么。
这些看似的“默契”,其实是忽略了去帮助创造孩子“沟通”的内驱力,因为只有当孩子真正感兴趣,想要去把内心的想法分享出来的时候,孩子才能产生源源不断的动力,去回应,去搭建沟通的链接。
口腔问题
口腔肌肉、舌系长短
孩子的口腔肌肉、舌系长短同样会影响孩子开口说话的能力,如果舌系过长或过短、舌头发音能力不足、口腔肌肉训练不够,那么孩子在开口说话时很容易有发音不标准的问题。这点会更偏医学一些,建议不要自己瞎琢磨,咨询医生的意见为好,当然日常生活里也可以适度增加这方面的锻炼。
孩子“语迟”,家长可以怎么做?
当我们家长发现如果有语言能力发育迟缓的迹象时,我们一定要及时觉察和判断这样的“迟缓”是因为我们日常给的语言环境不足,还是生理上的问题。如果是生理或心理上的疾病因素,第一时间就要去正规医院咨询和就医,一定不要耽搁。
如果已经排除了生理或心理上的疾病因素,面对孩子种种的“语迟”表现,我们首先要告诉自己的是保持理智的心态,千万不要在孩子说不好的时候表现出急躁的样子。
试想一下,当孩子口齿不清、发音混淆、表达紊乱的时候,家长急着纠正、否定孩子,那对于正在努力中的孩子得是多么大的打击,对吧。
我家Eric语言混淆期的时候,家里长辈也因为着急,采用过纠正大法:“你不应该这么说,这样子的发音是错的”;
或者强行打断孩子的谈话:“你说话要慢点,不然我根本就听不清”;
还有试过反复示范正确的做法,“来,和我重复一遍,跟我说玩,是玩,看我的嘴型,玩——”。
这样急迫地“教”的结果,使 Eric 在那段时间里突然变得“不敢说”,他每说一个词,就会抬头撇着眼睛,怯生生地看着我们,发音如蚊子一样大,他需要“确认”和“肯定”,才有勇气继续说下去。所以千万不要让我们的努力变成了事与愿违的结果,家长陪伴解决问题的心态很重要。
如果只盯着教孩子说话,那么我们永远都只能看到结果,孩子会像放在天平上被度量的物件一样,高低上下,忐忑不平。
孩子的“语迟”问题,其实也和学翻身、学爬、学走这些基本技能一样,可能一开始的姿势不够好,但只有慢慢在实践中,孩子才能获得完善自己技能的机会,所以作为家长,我们更需要保持理智的心态,找准孩子“语迟”问题的根源,对症下药,才能更好地陪伴孩子真正解决“语迟”的难题。
那么,有哪些方法可以帮助孩子预防或者改善“语迟”的问题呢?
1.保证语言输入
大量的、有意义的语言重复
语言的基础是词汇量,但帮助孩子积累词汇量,有更多更丰富的语言游戏可以帮忙。这里也包括利用音律和重复的技巧,帮助孩子在阅读绘本与游戏的过程中更快速地记忆住一个词汇。▼
比如想要教脚印这个词,可以像上图中所展示的那样,先在句子中重复提及脚印这个词汇,增强孩子对于脚印这个词汇的记忆与语言感知。
或者换一个语调,脚——印,脚—印,脚印脚印脚印,用“抑扬顿挫”的方式重复词汇,让孩子能够跟着你的节奏一起重复语言感知觉。抑扬顿挫的沟通方法是非常吸引婴幼儿知觉的沟通方式。
一开始积累词汇时,可以先从名词入手,这样比较形象,孩子记起来比较快,也容易有成就感。然后从形容词、动词和代词等延展开,让孩子逐渐建立起自己的语言关联。
但需要每一次孩子都能在节奏感中回应吗?其实不是的。孩子还小的时候,比如我家Joshua当时就看着我咧嘴笑,但不配合我重复,这也没关系的,父母要先享受其中,才能真正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在润物细无声的状态中,我们会更关注于激发孩子的兴趣,而不会总盯着词汇量或其他指标,来评判孩子的语言水平。我们知道,这个过程对孩子的语言发展是有意义的,也愿意等待孩子的语言发展从量变到质变。这样子孩子才会更享受地参与其中。
2.增加语言输出
善用手势和指令来辅助认知
手势和指令在早期语言发展中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可以帮助让语言学习更丰富,起到加深孩子印象的机会。
我们可以有意识地用手势与孩子沟通,9-12个月大的孩子就可以学习到社交手势了,例如出门时摆手再见、见面时打招呼、点头表示是、摇头表示否。在13个月大时,孩子还能够学会“象征手势”,比如喝水、抱抱等。
当时我用手势来说服长辈别担心Joshua的情况,这是因为对于孩子来说,手势也是孩子“语言表达”的一种,只是当时我们疏忽了一点,没有做好足够的连接。每次当Joshua用手势表达一个物体的时候,长辈就直接把物体放在面前,说“好的,给你”。
我们缺乏了和孩子进行语言的“二次确认”。
什么是“二次确认”呢?举个例子,当我们想要教孩子一个词汇的时候,尽量用手指向那件物品。
例如,家长教孩子“兔子”时,就指向桌子上的兔子。这样做会让孩子将“兔子”这个词的发音,和兔子这只小动物联系起来,从而记住这个词。但更关键的是,别忘了在过程中和孩子说:
“你是要找兔子,是吗?”
这句看似简单的提问,其实便是语言沟通中不可或缺的确认过程。
所以后来,我给长辈们示范了手势的正确指导后,逐渐地,我们和孩子的对话便有了更多的二次确认:
“你想找的是什么呢?”
“是哪个,你再告诉我?
“哦,你要的是水杯,水杯对吗?”
“是蓝色的水杯,还是红色的水杯呢?”
“好的,那我把蓝色的水杯递给你。”
这些对话每一次都延展了语言的范畴,也让孩子能够一步一步拓展语言的丰富度。这便是语言交流的重要一步,让语言具备“功能性”。
语言并不只是为了某个单独的目的,更多的是一种丰富话题的延展,孩子的表达途径。了解背后的思考意图,掌握核心的交流信息,会成为孩子沟通质量的关键细节。
孩子意识到这点,无形中其实也提高了逻辑思考能力。他开始注意到不同词义之间的区别,也开始加深对不同指向的理解,这些反过来,都助力拓展了孩子的语言丰富度。
巧用情境
让词汇学习鲜活并形象起来。要记住言语是孩子思想的媒介,孩子是因为内心的需求和渴望而想要述说自己心中的想法,所以在早期启发孩子语言能力的时候,帮助孩子加强理解也是很重要的过程。情境的作用就是帮助孩子知其然,并且知其所以然。
我当时在开发萌小芽早教的时候,和港大的早期语言学学者聊过这个话题,他说要把语言植入到生活中,所以我们设计了很多从零岁开始的,比如换纸尿裤、起床、入睡前的语言沟通“话术”,这是语言启蒙的第一步。
当然也有妈妈也曾经私下问过我,“需要那么早就跟孩子说那么多么?”“感觉我在给孩子换纸尿裤的时候,也在说这句话啊”。
但其实这里情境是否能被盘活的关键点,在于和孩子的互动性是否充足。
比如在小月龄阶段,我们引入了换尿布时间里的发声练习。换尿布的时光,其实是一个很好的生活中的例行程序,除了换尿布之外,还有洗澡。这两个环节其实是宝宝可预测的环境,爸爸妈妈的动作宝宝可以猜测,并且具备一致性。
如何实现互动性的沟通呢?
在给宝宝换尿布的过程中,我们就可以明确告诉宝宝下一步要做什么。比如:
“在换尿布之前,妈妈会先去洗手,宝宝你在床上等等我。”
宝宝有反应后,补充:"宝宝,你在等我呢,是的,妈妈先去洗手,你稍等我两分钟就好了。"
换完尿布后,可以利用身边的物品进行沟通:“宝宝,我们换完尿布了。接下来我们看一下宝宝最喜欢的摇铃好不好呀?”
每一次和孩子沟通,其实都是帮助孩子建立语言的互动性和一致性,这都是孩子安全感的点滴积累。语言虽然是孩子与生俱来的能力,但是对于孩子来说,交流也同样是需要安全感的。
我们可以做的,其实是帮助孩子积累更多、更深的安全感,让孩子明白,原来我的回应和反应,始终都有被人注意到,而这份注意,让我也能产生动力,去回应。
3.口腔肌肉训练
吹泡泡、咬筷子发音等
如果孩子的语言输入和输出量足够,但依然存在“语迟”的症状,那么就需要带孩子去医院做一个整体的评估,检查口腔肌肉、舌系结构和大脑中语言中枢的发育是否存在问题,并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调整。
如果是口腔肌肉训练不足或舌头发音能力不足,那么可以进行如吹泡泡或吹乒乓球进放倒的纸杯、口中咬一根筷子发音等训练来进行调整。
我也曾经历过孩子“语迟”的问题,深知这个问题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解决,因此作为家长,我们更需要保持理智的心态,不慌张、不焦虑,而是抱着期待态度,用适宜性的方法来帮助孩子,让孩子知道,我们始终站在一起面对“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