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30 11:11:49
孩子不听话怎么办?如何管教?
管教孩子任性的六种方法
(一)任性的表现
孩子太随心所欲了,想怎么样就怎么样,道理根本行不通。比如看到喜欢的东西就想买想要,否则就大哭大闹。相信很多妈妈为此都伤透了脑筋。
(二)任性的心理分析
这种任性行为在一定条件下是父母对孩子过分宽容和娇纵的结果。比如,父母总是在孩子哭声的折磨下顺从宝宝的心愿;加上孩子的自制力差,情绪不稳定,易冲动,经常以执拗发泄不满,更助长了任性行为。有的孩子不听话,父母感到无奈,于是放任自流,久而久之导致任性的形成。
(三)管教的6种方法
转移注意 孩子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容易被新鲜的事物所吸引,所以要善于把孩子的注意力从他坚持的事物上转移到其他新奇、有趣的物品或事情上。孩子的注意力一旦转移后,会很快忘记刚才的要求和不愉快。
提示在先 已掌握孩子的任性行为规律后,“用事先约法三章”的办法来预防任性的发作。如只要带孩子去商场,提前就跟他约好:“今天上街买衣服不是买玩具,答应就带你去。”
有意冷落 当孩子由于要求没有得到满足而发脾气或打滚耍赖时,家长要不予理睬,给他造成一个无人相助的环境,更不要和他讨价还价。当无人理睬时,孩子自己会感到没趣而作出让步。事后再对孩子做简单而认真的说明,说清不能做的原因,并用“相信你以后会听话的”之类的话来鼓励他。
榜样示范 利用孩子喜欢童话故事人物的心理,激发他克服任性的信心。如孩子不肯吃菠菜,家长可以说:“你不是喜欢铁甲小宝吗?他就喜欢吃菠菜。”
适当惩罚 适当惩罚也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教育手段。如宝宝故意把东西扔到地上,家长可以对他的行为做出批评后,要求他将东西拣起来。如果孩子不服从,则可采取取消购买食物或玩具的承诺,或是“单独隔离”的惩罚方式。这种惩罚性的措施,会使他确切地感到大人的教育态度十分坚决。这样,宝宝那种“我独占”,“我为主”,“服从我”的不良心理和任性行为,将随着良好环境与教育的熏陶而消失。
注重表扬 在平时的生活中,一方面要规限孩子的不良习性,一方面更要关注孩子听话、不任性的行为,对他的每一点进步都要给予积极的表扬、夸奖。这样孩子就会懂得什么是大人赞成和允许的,什么是大人反对和制止的;就会知道专由自己的性子来就会受到惩罚,听话乖巧、不乱发脾气就会得到表扬和奖励。
如何管教不听话的孩子
您常常为管教孩子而感到束手无策吗?不管您是喋喋不休地说教还是大喊大叫地命令,孩子全然不理。其实,孩子完全可以变得既听话又懂事——
如何管教不听话的孩子:
如何管教不听话的孩子?下面所讲的6个秘诀非常有效。
虽然,它不能防止淘气的孩子偶尔犯错,但可以帮助您运用爱心和耐心,将那个调皮捣蛋、惹事生非的孩子从麻烦角色中转换过来。
说到做到
育儿专家指出:如果从1到10代表正确管教孩子的重要程度,(数字越高表明越重要)那说到做到、言行一致就可以用10来表示了!
为什么要这样做?
说到做不到、言行不一会把孩子变成投机主义者。因为他知道怎样能逃避惩罚。 但当他知道您一定会在他做错事后怎样做时,他就可以预测那种行为的后果,自己控制自己
如何做到这一点?
其中关键的部分是家长不要心软,不要在“只此一次”面前让步。总结出您认为重要的规矩,定好无论何时他们破坏这些规矩都会出现的后果,然后,将这些统统告诉孩子。例如,您要带他逛超市,告诉他不要乱动商品,并告诉他违反的后果是什么,如果他犯错,就按说的来惩罚他。
不要小看孩子
大声喊出孩子的名字或下一个定论(像“你真是粗心大意”)是最无效的方法,只会伤害他的自尊心。
为什么要这样做?
孩子并不会因为您惩罚了他,就从自己做错事的感觉中解脱出来。这样的感觉也许会过去,但反复的批评(“为什么您总对别人这样不友好”)会产生消极的感觉令其挥之不去。
如何做到这一点?
您要相信孩子,暗示他有能力做得更好。最终,也就促进孩子做出了更好的行为。孩子的潜意识里会这样想:“如果做了正确的事,我会感觉很好。如果通过做这种事我能得到很好的感觉的话,下次我还想再这样做。”
带着赞赏去教育孩子
管教的正确含义是“教”。如果您只是通过惩罚来管教孩子的话,您就会失去给予孩子正确引导的机会。例如当孩子收拾好玩具,您通过奖励他点心这种具体方式提醒他,希望他怎样去做,效果反而会更好。
为什么要这样做?
您一定要认定一点:孩子自己也想做“好”孩子。可是同时他也渴望受到别人的注意。如果只有当他把玩具扔向小朋友时才能引起您的注意……那真是件糟糕的事情。当孩子把一件事做得很棒时,要多关注他,多给些鼓励和赞许,这会激励他下次做得更好。
如何做到这一点?
您不必因为孩子说个“请”字就大加赞许,但表扬他的时候应更具体些,不要只是泛泛地说:“做得好。”而应该说:“今天的衣服很整洁、干净,非常好。”这样,孩子就会知道什
控制自己
大喊大叫、摔门、态度粗暴……很少有家长可以夸口说在管教孩子时从没失控过?只是,我们多数都会在事后为自己的行为感到后悔。
失控的怒火会影响您管教孩子努力的成果。一旦他习惯了您的这种教育方式之后,会将您的话当作耳边风,慢慢就会变成您的批评或表扬他都听不进去了。
为什么要这样做?
用冷静的头脑对孩子进行管教,会让他感觉到您的教导是客观公正的,并且,他也愿意带着极大的兴趣去做到您对他的要求。
如何做到这一点?
即将发怒前从1数到10,或是深呼吸几次,如果这些方法仍无济于事,最终您还是对孩子发了脾气,记住事后要真诚地向孩子道歉,告诉他,您也会犯错,但您能承认并改正错误。
说明后果
“后果”这个词已经被理解为如果你不停止做这事就会有不好的事情发生,告诉孩子,后果,就是任何一种行为的结果—惩罚或是奖励。
为什么要这样做?
给孩子加深这种“原因和结果”的观念:做什么事情是由自己决定的,这样会教给孩子一种责任感。
如何做到这一点?
养成一种习惯,在对孩子提出要求后向他解释一下原因,并偶尔对他的行为给予奖励。譬如,在去冰激凌店的路上,您可以说:“今天你表现很不错,我请你吃点东西。”当必须要采取惩罚措施的时候,也要将其与导致这种惩罚结果的行为联结在一起。
讲明您的价值观
家长管教孩子,目的都是为了将一个好孩子抚养长大成为一个好人。尽管我们都同意一个好人应具备的品质:诚实、尊重他人、宽容、慷慨,但实际上每个家庭侧重的都不尽相同。最重要的您要考虑到,您希望孩子学到怎样的价值观,这也是教育孩子的一部分。
为什么要这样做?
现在的孩子被外界大量不好的信息所影响,像什么“成年人很虚伪”,“及时享乐”……所以,我们要时常将我们认为正确的信息传递给孩子,以免他们在良莠不齐的社会中迷失了方向。
如何做到这一点?
按您的价值观排列您的教育方式,假如您试图向孩子传递一种“家庭成员间应有一种互相照顾的责任感”,请在为孩子做了些琐碎小事就予以奖励前深思一下,这种奖励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方面的,并在措辞中表现出来。最后,当孩子将家长的价值观逐渐演变成他们自己的价值观,这就完成了我们管教孩子的终极目标——将对孩子的教育变成孩子的自我约束。
其他方面管教小孩的经验:
http://www.baidu.com/s?tn=baidu&ie=gb2312&bs=%C5%E0%D1%F8+%BA%A2%D7%D3&sr=&z=&cl=3&f=8&wd=%B9%DC%BD%CC+%BA%A2%D7%D3&ct=0
不知道是不是太懒的原因,我总觉得在小事上是没必要管教孩子的。生活很大部分由无数小事组成,大事父母通常会和孩子一起体验,体验过了她自然明白,也没必要非去较劲。
而关于过马路,使用电器之类的社会规则和安全法则,我们的做法是:从小就不避开她,和她一起做,如果她感兴趣就给她讲解。这样她从小就知道:过马路要走人行道要看红绿灯,过安检要配合检查,使用电器要严格按程序进行.....这个世界就是如此运行的。
我们也没有刻意去教她如何去尊重别人,只是在生活中尊重她:做错事跟她说对不起,请她帮忙说请和谢谢,用她的东西先征得她的同意...... 我们和她没大没小,没有什么相处规则,不分什么大人和小孩。她反而很会尊重人的界限,很懂相处的度,不小心弄疼我们马上道歉,拿我们的东西也会征求我们的同意...... 我不知道是不是自己要求太低,我觉得这样就很好了。
*
做好了奖励,做不好惩罚--- “赏罚分明”似乎成了新兴的流行家教法则。可是这种规则传递给孩子的信息是爸妈爱的是你的表现和行为,而不是你这个人。通过利诱放大孩子欲望,通过惩罚给孩子制造恐惧,可能会让孩子听话,看起来很成功,但因为时刻生活在被爱遗弃的恐惧中,孩子将很难构建起真正意义的安全感、归属感和价值感,也就无法发展出真正的自尊、自爱和自信。最终无论成绩多好、成就多大,内在的生命力都是匮乏的。当有一天自己的表现不能符合父母预期或他人评价时,就很容易自我否定、自我伤害,甚至做出更极端的事情。
而恶行的种子往往是不健康的亲子关系,包括不当的过度管教种植下来的。你能说药家鑫的父母没有教育他么?你能说浙江弑母的徐力没有被管束么?你能说吴谢宇的母亲没有教育他么?这三个人都是被管束得特别厉害的,都是被立了很多规矩的,但严苛教育并没有阻止他们成为罪犯。过度管控的背后其实是对孩子内在自我成长的动力、能力和秩序的不信任,对孩子作为个体生命的价值、尊严的不尊重。
培养一个好人,需要的不是鞭子,是爱是温情。作为父母,我们是否能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让孩子时刻生活在被爱的把握中,而不是被抛弃的恐惧中?人生的苦难和挫折,在每个孩子的一生中一样都不会少。父母需要做的不是再给孩子去人为制造苦难和挫折,而是让孩子从小感受到父母无条件的接纳和爱,在孩子心底埋下希望、光明和美好的种子。这种子将会在孩子的未来萌发出走出低谷,抵御孤独而使自己免于崩溃的力量,从而对生活有眷恋,对生命有敬畏,对人生有期待,确信人间值得,岁月可期。
*
有人可能会问,那现在孩子已经非常调皮,很“熊”不听话了怎么办?
怎么办?-- 改变我们能改变的,接受我们不能改变的。
有些所谓的“熊孩子”,在你换了一种教养方式之后,可能也还是没改变。那如果我们完全不同的教养方式,孩子表现始终如一,说明什么?那是他的基因,是他的天赋秉性。孩子今天的表现,或者来自于父母的教养,或者来自于父母的基因,那么作为父母,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因为孩子的表现而责罚打骂孩子呢?
接受我们不能改变的,比如孩子的基因天赋、气质秉性、优势潜能等。每个孩子生来都是一粒种子,携带了整个自然系统的全部智慧和逻辑,都拥有内在自我成长的动力、能力和秩序,具备了成为最好自己的所有可能。对此,作为父母,我们要给予尊重和信任。有的孩子明明是向日葵,可父母非要养成兰花;有的孩子明明是颗松树,父母又非要把它养成玫瑰,那怎么可能呢?对一个孩子而言,最大的幸福莫过于确信自己是被爱的,随时有被接纳被宽容的把握,并且仅仅是因为自己本来的样子。而当父母能真正做到无条件的接纳孩子,爱如所是时,就会惊奇地发现,改变在孩子身上正悄然而自然地发生。
改变我们能改变的,比如父母本身作为榜样的示范、教养方式、亲子关系、环境氛围等。一粒种子是否能够茁壮地成长,需要适宜的土壤、水分、光照和肥料,而这才是父母能做也有责任去做好的。我们未经允许就把一个生命带到这个世界上,好好养育和照顾他们是我们做父母的基本责任。在这个改变的过程中,我们也会完成自我觉知、自我成长和自我超越,有机会成就一个更好的自己,发现一个更广阔更美好的世界。
*
人们已经浪费了太多的精力在对孩子施加的错误管教上了。成人夺走了孩子的经历,破坏了孩子独特的个性,让孩子变的疑惑和叛逆。他们总是急于纠正孩子的错误,弥补孩子的缺陷,但是他们不知道,这一切实际上都是成人造成的。孩子长大后,又开始重复这些错误。如果没有改正,这必将代代相传。——蒙台梭利
父母总习惯把孩子的种种表现和行为问题作为教育的起点,采取各种办法去“管教”去“惩罚”孩子,其实是搞错了逻辑,颠倒了因果。孩子的现状和表现恰是父母榜样示范、教养方式、亲子关系等导致的结果,真正需要先改变的是父母自身。
社会是残酷的,丛林法则,生存不易。但社会也有它的广阔,每个人终归有安身之处。而如果家庭残酷,我们的孩子又能逃到哪里去呢?
让孩子乖乖听话很简单,不要总是生气
尽管你不能避免孩子危险性和攻击性的行为,但是你可以叫个暂停,即采用“平静中断法”。平静中断法的使用可以相对早一些开始,在孩子18~24个月大的时候,你可以教会孩子“平静中断”就意味着保持安静并且不要动。然后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平静中断的时间可以相对延长。
由于这是一项需要学习的技能,所以它对于3~4岁的孩子来说运用得最成功。因为3~4岁的孩子做错事情之后自己会意识到,并且会明白为什么自己受到惩罚。“平静中断法”只可以在一些特殊的场合下使用——所以要挑选“战斗”的时机,并坚决地向孩子亮出“不”的警告。
下面是平静中断法的具体步骤。
1.让孩子坐在椅子上或者把他放在一个不容易让他分神的“无聊的”地方。这么做可以让他从错误的行为中走出来并有足够的时间冷静下来。
2.向孩子简单地解释你在做什么并且告诉他你为什么要这样对待他。告诉他你爱他,但是他的行为实在不可接受。除此之外,不需要过多的言语和教诲。当孩子还很小的时候,等他们冷静下来,平静中断法就可以结束。
3.当他们保持安静并且很乖地不再乱动,就结束平静中断法。这更说明了平静中断法就是保持安静不许动。
4.一旦孩子自已学会冷静,一个粗略的计算方法是随着他年龄的增长,这种自我反省的时间每年增加1分钟。
5.当这种平静的处理结束之后,就要主动出击了。要给他很多正面的关心来指导他做正确的事情。让他知道你希望他下回如何表现。例如,“下次你同表兄弟生气的时候,只能动口,不能动手。”
消退法是一种对2~3岁的孩子最为有效的惩戒方法,对上小学的孩子也同样有效。这种方法是在孩子破坏一定规矩的时候对其进行有计划的忽视。你可以想象到,这种方法应该被用在孩子出现恼人的或不良的行为时,而不是被用在有危险或破坏性的行为时,后者的情况需要使用前面讨论过的更直接和迅速的方法。
接下来我们来讨论一下消退法是如何应用的。
1.明确定义孩子做的错事。他是否在公共场合哭闹引起关注?他是否在你要做别的事情的时候缠着你?要非常明确地定义这些行为和情形。
2.记录孩子发生这些行为的频率以及你的反应。你是否安抚过他?是否停下手里的事情去关注他?如果是这样,那么你就是在不知不觉地鼓励他这种不良行为。
3.当你开始忽视孩子的不良行为时,记录他出现该行为的频率。记住,关键是要坚持。即使在百货商店里所有人都在看你,你也不能向孩子表露你听到了他的哭闹,继续做你的事情就行。一开始,他可能更激烈、更频繁地去试探你,但是最终他会明白你是认真的。保持镇定,最重要的是忽视这种不良行为。如果你对这种哭闹屈服,你就是在纵容他。
4.当孩子在他通常表现不好的情形下表现得当时,一定要表扬他。如果他在你拒绝给他买糖的时候以正常的语气跟你说话而不是大哭大闹,要夸奖他表现得很好,像个大人一样。
5.如果你只是一时消除了这种不良行为,之后它又发生了,再重复消退法。第二次可能就不会花费这么长时间了。
喜欢的话可以多多点赞、多多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