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22 10:07:15
第十二章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本章在历年考试中,考点较多,所占分值高,建议学员加强理解,重点掌握。从题型来讲单项选择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及案例分析题的题型都要加以练习。
社会性,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为适应社会生活所表现出的心理和行为特征。
社会性发展,有时也称儿童的社会化,是指儿童从一个生物人,逐渐掌握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与社会行为技能,成长为一个社会人,逐渐步入社会的过程。它是在个体与社会群体、儿童集体以及同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实现的。
1.亲子关系的发展
2.同伴关系的发展
3.性别角色行为的发展
4.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5.攻击性行为的发展
1.社会性发展是儿童健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最重要目标
2.幼儿期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社会性发展是儿童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
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其亲生子女、养子女或继子女之间的关系。
狭义的亲子关系,是指儿童早期与父母的情感关系,即依恋;
广义的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的相互作用方式,即父母的教养态度与方式。
早期的亲子关系是以后儿童建立同他人关系的基础,广义的亲子关系则直接影响到儿童个性品质的形成,是儿童人格发展的最重要影响因素。
依恋,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和情感联系的一种倾向。
1.婴儿依恋发展的阶段
一般认为,婴儿与主要照料者(如母亲)的依恋大约在第六七个月里形成。与此同时,对陌生人开始出现害怕的表现,即所谓的"认生"。其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出生-3个月):无差别社会性反应的阶段 婴儿对所有人的反应几乎都一样
第二阶段(3-6个月):有差别社会性反应阶段 婴儿对熟悉和陌生人反应有了区别
第三阶段(6个月-3岁):特殊情感连接阶段 婴儿对依恋对象的存在表示深深关注
2.婴儿依恋的类型 利用母婴分离反应设计"陌生情景"来测定
(1)回避型
母亲(或依恋对象)在场或不在场对这类儿童影响不大,这类儿童接受陌生人和接受母亲的安慰表现一样,实际上并未形成对人的依恋,被称为"无依恋的儿童"。
(2)安全型
这类儿童与母亲在一起时,能安逸地玩弄玩具,对陌生人的反应比较积极,并不总是依偎在母亲身旁。母亲离开时,探索性行为受到影响,明显表现出一种苦恼;母亲回来,会立即寻求与母亲的接触,但很快又平静下来,继续做游戏。
(3)反抗型
这类儿童遇到母亲要离开之前,总显得很警惕,有点大惊小怪。如果母亲要离开他,她就会表现极度的反抗,但是在与母亲在一起时,又无法把母亲作为他安全探究的基地。这类儿童在母亲回来时就寻求与母亲的接触,但同时又反抗与母亲接触,甚至有点发怒的样子。
3.早期依恋对儿童发展的作用★
(1)安全的依恋有助于儿童积极的探索能力
(2)婴儿期的依恋质量影响到儿童的同伴关系
4.如何形成孩子良好的依恋
(1)注意"母性敏感期"期间的母子接触
(2)尽量避免父母亲与孩子的长期分离
(3)父母亲与孩子之间要保持经常的身体接触
(4)父母亲对孩子发出的信号要及时作出反应
亲子关系通常被分为三种类型:民主型、专制型及放任型,其中民主型的亲子关系最有益于幼儿个性的良好发展。
1.民主型
父母对孩子是慈祥的、诚恳的,善于与孩子交流,支持孩子的正当要求,尊重孩子的需要,积极支持子女的爱好、兴趣;同时对孩子有一定的控制,常对孩子提出明确而又合理的要求,将控制、引导性的训练与积极鼓励儿童的自主性和独立性相结合。
2.专制型
父母给孩子的温暖、培养、慈祥、同情较少,对孩子过多地干预和禁止,对子女态度简单粗暴,甚至不通情达理,不尊重孩子的需要,对孩子的合理要求不予满足,不支持子女的爱好兴趣,更不允许孩子对父母的决定和规定有不同的表示。
3.放任型
父母对孩子的态度一般关怀过度,百依百顺,宠爱娇惯,或是消极的,不关心、不信任,缺乏交流,忽视他们的要求,或只看到他们的错误和缺点,对子女否定过多,或任其自然发展。
【例题·单选题】父母对孩子和蔼可亲,善于与孩子交流,支持孩子的正当要求,尊重孩子的需要;但同时对孩子有一定的控制,常常对孩子提出明确而又合理的要求,并给予引导。这种亲子关系属于( )
A. 民主型 B. 专制型 C. 放任型 D. 溺爱型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亲子关系的类型之一民主型的特点,即父母对孩子是慈祥的、诚恳的,善于与孩子交流,支持孩子的正当要求,尊重孩子的需要,积极支持子女的爱好、兴趣;同时对孩子有一定的控制,常对孩子提出明确而又合理的要求,将控制、引导性的训练与积极鼓励儿童的自主性和独立性相结合。所以A选项正确。
(三)影响亲子关系的因素
1.婚姻关系
2.家庭结构
1.2岁前儿童同伴交往发展的特点
第一阶段:物体中心阶段。这时儿童虽有相互作用,但大部分注意都指向玩具或物体。
第二阶段:简单相互作用阶段。儿童对同伴的行为能作出反应,并常常试图支配其他儿童的行为。
第三阶段:互补的相互作用阶段。出现了一些复杂的互动行为,对他人行为的模仿更为常见,出现了互动或互补的角色关系。
2.幼儿游戏中同伴关系发展的特点
(1)3岁左右,儿童游戏中的交往主要是非社会性的,儿童以独自游戏或平行游戏为主,彼此之间没有联系,各玩各的。
(2)4岁左右,联系性游戏逐渐增多,并逐渐成为主要游戏形式。
(3)5岁以后,合作性游戏开始发展,同伴交往的主动性和协调性逐渐发展
1.外表
2.社交技能
1.被忽视型幼儿
体质弱、力气小、能力较差;积极行为与消极行为均较少,性格内向、慢性、好静、不太活泼、胆小、不爱说话、不爱交往,在交往中缺乏积极主动性,且不善交往;孤独感较重,对没有同伴与自己玩感到比较难过与不安。
2.被排斥型幼儿
体质强、力气大、行为表现最为消极、不友好、积极行为很少;能力较强、聪明、会玩、性格外向、脾气急躁、容易冲动、过于活泼好动、喜欢交往、在交往中积极主动但又很不善于交往;对自己的社交地位缺乏正确评价,往往估计过高,对没有朋友一起玩不太在乎。
性别角色,是社会对男性和女性在行为方式和态度上期望的总称。
男女两性是由遗传造成的,男女在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扮演什么角色,则是从儿童时期起接受成人影响、教育的结果。男女儿童通过对同性别长者的模仿而形成的自己这一性别所特有的行为模式,即性别行为。
1.第一阶段:知道自己的性别,并初步掌握性别角色知识(2-3岁)
儿童的性别概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自己性别的认识,一是对他人性别的认识。
儿童对他人性别的认识是从2岁开始的,大约2岁半到3岁左右,绝大多数孩子才能准确说出自己的性别。
2.第二阶段:自我中心地认识性别角色(3-4岁)
儿童已经能明确自己的性别,并对性别角色的知识逐渐增多,但能接受各种与性别习惯不符的行为偏差,说明他们对性别角色的认识还不很明确,具有明显的自我中心特点。
3.第三阶段:刻板地认识性别角色(5-7岁)
在前一阶段发展基础上,儿童不仅对男孩和女孩在行为方面的区别认识越来越清楚,同时开始认识到一些与性别有关的心理因素,但对性别角色的认识表现出刻板性,他们认为违反性别角色习惯是错误的,并会受到惩罚,如一个男孩玩布娃娃就会遭到同性别孩子的反对。
请认真答题,答题结果将记入知识点测评的成绩!
26.(单选题)5-7岁儿童的性别角色发展的阶段是( )
A.知道自己的性别,并初步掌握性别角色知识
B.自我中心地认识性别角色
C.刻板地认识性别角色
D.灵活认识性别角色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学前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阶段,即第一阶段:知道自己的性别,并初步掌握性别角色知识(
【知识点】学前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阶段与特点
1.性别行为的产生(2岁左右)具体体现在儿童的活动兴趣、选择同伴及社会性发展方面。
2.幼儿性别行为的发展(3-6、7岁)
(1)游戏活动兴趣方面的差异
(2)选择同伴及同伴相互作用方面的差异
3岁以后,儿童选择同性别伙伴的倾向日益明显。
(3)个性和社会性方面的差异
1.生物因素对学前儿童性别行为有一定影响
影响学前儿童性别行为的生物因素主要是性激素和大脑功能分化。
2.父母的行为对学前儿童性别角色和行为起着引导、被模仿和强化的作用
男女双性化,是指一个人同时具有男性和女性的心理特征。
双性化者更受欢迎,应该从儿童早期就开始进行无性别歧视的儿童教育,至少在学龄前期,淡化儿童的性别角色的教育对儿童的智力发展和性格发展是有益的。
亲社会行为,是指一个人帮助或打算帮助他人或群体的行为及倾向,具体包括分享、合作、谦让、援助等。移情(指从别人角度考虑问题)是亲社会行为的基础和前提。
1.学前儿童移情能力发展的特点
(1)对别人心理状态的理解从简单到复杂
(2)从需要明显的外部线索到能理解隐蔽线索
(3)儿童移情能力的水平是随儿童完成任务难度而变化的
(4)移情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可能在4-6岁
2.影响儿童移情能力发展的因素
(1)家庭教育因素 父母要不断用积极暗示,引导孩子去理解父母亲的心理感受。
(2)同伴交往 同伴交往中的认知冲突对孩子移情能力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1.亲社会行为的萌芽(2岁左右)
2.各种亲社会行为迅速发展,并出现明显个别差异(3-6、7岁)
(1)合作行为发展迅速
(2)分享行为受物品的特点、数量、分享对象的不同而变化
①幼儿的"均分"观念占主导地位。
②幼儿的分享水平受分享物品数量的影响。
当分享物品与分享人数相等时,几乎所有的儿童都作出均分反应;
当分享物品不足或只有一件时,表现出慷慨的反应最高。
③当物品在人手一份之外还有多余的时候,幼儿倾向于将多余的那份分给需要的幼儿,非需要的幼儿则不被重视。
④当分享对象不同时,幼儿的分享反应也不同。
当分享对象是家长,且物品少的时候,幼儿慷慨反应较对同伴的多。但当物体有多余时,则慷慨反应下降。
⑤幼儿更注重于食物,对这些东西,幼儿的均分反应高,而慷慨反应少,而对玩具,幼儿慷慨反应稍多。
1.社会生活环境
(1)亲社会行为受社会文化的影响
(2)亲社会行为受电视媒介的影响
2.儿童日常的生活环境
(1)家庭的影响
①榜样的作用,父母自身的亲社会行为成为孩子模仿学习的对象;
②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关键因素,民主家庭更有利于培养孩子的亲社会行为。
(2)同伴相互作用
3.移情
请认真答题,答题结果将记入知识点测评的成绩!
27.(单选题)个体帮助他人的行为和倾向,是( )
A.攻击行为
B.亲社会行为
C.反社会行为
D.依恋行为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亲社会行为的涵义,即一个人帮助或打算帮助他人或群体的行为及倾向,具体包括分享、合作、谦让、援助等。故B选项正确。
【知识点】亲社会行为
攻击性行为是一种以伤害他人为目的的行为,是一种不受欢迎但经常发生的行为,最大的特点是其目的性。
1.攻击性行为的种类
早期的分类:
(1)工具性攻击,指孩子为了获得某个物品所作出的抢夺、推搡等动作;
(2)敌意性攻击,以人为指向目的,其目的在于打击、伤害他人。
对学前儿童来说,主要是一些工具性攻击行为,但也免不了一些敌意性攻击的愤怒反应。
新的分类:
(1)反应型攻击行为,主要表现为惊怒或发脾气,失去控制;
(2)主动型攻击行为,表现为物品的获得,欺侮或控制同伴。
2.攻击性行为的特点
(1)幼儿攻击性行为频繁,主要表现为,为了玩具和其他物品而争吵、打架。
(2)幼儿更多依靠身体上的攻击,而不是言语的攻击。
(3)从工具性攻击向敌意性攻击转化的趋势。
(4)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男孩多于女孩。
1.父母的惩罚 那些具有攻击性而时常受到家长惩罚的孩子具有更大的攻击性。
2.榜样 电视上的攻击性榜样会增加儿童以后的攻击性行为。
3.强化 在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时,父母或教师不加制止或听之任之,就等于强化孩子
的侵犯行为。
4.挫折 攻击性行为产生的直接原因,对孩子来说,家长或教师的不公正是挫折感产生的主要原因。
请认真答题,答题结果将记入知识点测评的成绩!
28.(单选题)有些幼儿看多了电视上的打打杀杀镜头,很容易增加其以后的攻击性行为。在此,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因素主要是( )
A.挫折
B.榜样
C.强化
D.惩罚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影响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因素之一榜样的作用,电视上的攻击性榜样会增加儿童以后的攻击性行为,故B选项正确。
【知识点】影响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因素
1.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社会性无明显差异
2.独生子女社会性发展中可能存在两极分化的现象
1.任性
2.依赖性强
3.自私
4.不合群
5.胆小
1. 独生子女社会性问题的原因
对独生子女社会性问题研究的理论解释,主要有三个方面:
(1)缺失
认为由于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缺少彼此之间的相互学习机会,缺少儿童玩伴,造成独生子女的种种不利。
(2)独特
认为由于独生子女经历的特殊性,带来独生子女心理发展的特殊性。
(3)家长-子女关系
强调家长与子女的相互作用,独生子女父母的高焦虑影响其孩子,而父母过多关注影响独生子女的心理品质。
家长-子女关系是造成独生子女问题的重要影响因素。
2.独生子女社会性问题的教养方式的特点
(1)溺爱 (2)过分保护
1.家庭教育 应特别重视以下几点:
(1)鼓励、支持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
(2)给孩子创造交往的机会
(3)让孩子懂得行为的界限,了解行为规范
(4)让孩子学会移情,培养孩子的同情心
2.幼儿园集体教育
(1)发展幼儿的社会认知及社会行为规范
(2)促进同伴交往、培养孩子的社交技能
(3)注重个别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