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22 10:35:50
给孩子报兴趣班要怎么选择?
看到很多答主都在讲一些理论性的东西,那我就直白一点,从实际出发,以实际的兴趣班为例,来给大家分析分析。
父母到底该给孩子报什么样的兴趣班呢?建议年龄:5岁左右
十个家长,九个都有音乐梦想。自己已经是晚了,总要让孩子有个艺术熏陶。怀抱着类似这样想法的家长,包校长已经见过太多。
说到学音乐,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往往就是钢琴。有很多家长都知道,著名的钢琴家郎朗,从三岁就开始学钢琴,但钢琴其实也不是越早学越好的。
首先,每个儿童的个体发育是有差异的,手的骨骼发育,身体发育,辨别能力、智力、听力等情况,发育速度都不尽相同,而钢琴,每弹奏一个音,大约需要30克的力,而音符中,关于时值、节拍等概念,也需要孩子有一定的理解能力。所以,学钢琴对于孩子的脑力和身体来说,是有一定负担的。
一般,我们从生理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通常认为女孩在4-5岁,男孩在5-6岁就可以开始学钢琴了。
另外,据非正式统计,在重大国际比赛中获奖者开始学钢琴的年龄是5~15岁左右。
建议年龄:5岁以上
小提琴对于学习者的要求和钢琴的差别不是太大,主要是对音符的理解能力上还有身体发育上有一定要求,比如,由于小提琴是需要单手拿琴站立演奏的,所以对演奏者的手指大小和手臂的力量要求都比较大。
在难度上,小提琴比钢琴要更加难一些。
著名弦乐教育家,小提琴教授郑延益先生认为小提琴其实是比较难的乐器,曾经在其著作《春风风人》提出观点:
1、除非这位儿童是天才,酷爱小提琴,各项条件比较突出,一般来说,小提琴并不需要从3-4岁就开始学。
2、从8-10岁开始学已经足够了,任何年龄开始学习小提琴都不算晚。
包校长个人觉得,如果想要孩子往职业道路走,五岁学习小提琴,已经足够早,如果仅仅是为了陶冶情操,发展特长,小学的时候再让孩子学习小提琴也为时不晚。
建议年龄:10岁左右
古筝的弹奏是非常容易伤到手指的,所以相对于钢琴和小提琴,孩子在学习古筝的时候,对于手指的长度和骨骼的强度,要求也会更高一些。如果让年纪过小的孩子练习古筝,一来孩子手上的力度太小,练习很难达到预想效果,二来也很容易伤到孩子的手指,得不偿失。
一般情况下,在孩子五岁的时候对其进行一些启蒙教育,在十岁左右让孩子开始正式学习古筝,业内是比较认可的。
建议年龄:4岁左右
一般情况下,大多数孩子对于绘画的第一次体验,应该是“画地图”,如果哪位家长没有体会过孩子这种突发性的“艺术爆发”,那包校长真要恭喜各位一下。
人类对于绘画方面的天赋,似乎是与生俱来的。哪怕是刚出生不久的婴儿,你给他一支蜡笔,他也可以涂鸦涂得很开心。
所以在绘画方面,早到八九个月,晚到一两岁,对孩子进行绘画方面的启蒙,都是可以的。至于报班,可以等到孩子四岁,基本上建立起自己的语言逻辑,有了表达自己感受的欲望之后,再进行更加专业的培养。
建议年龄:6~7岁
关于书法的学习,我们往往建议家长等孩子稍大一些再进行。一般要等到孩子上学以后,以6~7岁为宜,甚至再大一些,也没有什么关系。
因为书法是一种艺术,而且是一种蕴含了中华文化的艺术。所以相比于单纯的“把横写好,把竖写直”这样的技术性问题,书法更加考验的,其实是练习者对于文字以及其背后所代表的文化的理解。
什么是楷书?什么是草书?行楷和隶书之间有什么区别?运笔的时候需要注意些什么?这些都是需要学习者去深度思考的问题。
这就要求孩子在学习书法的时候,对于文字要有相当的理解能力。过早让孩子进行书法练习,只会让孩子无法理解这其中蕴含的道理,从而在枯燥的练字过程中,失去对书法的兴趣,练字也事倍功半,得不偿失。
建议年龄:5~6岁
围棋与其说是一项运动,对于孩子来说,更像是一种益智类的游戏,和鲁班锁一类的玩具差别不大。
所以这种可以启智益脑的活动,对于孩子来说,自然是越早考试越好。
一般情况下,我们认为:5~6岁,是孩子学习围棋的好时机。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时间充裕,好动好学,好奇心强,接受能力强,而且对于规则已经有了基本的接受和理解能力。
围棋相对简单的黑白两色棋子和一些简单的规则,对于孩子来说,并不会感到困难,在玩游戏的过程中,享受智力开发所带来的益处,对于孩子和家长来说,都是一项一举两得的妙举。
建议年龄:3岁左右
这里,我其实更想把英语归类于逻辑的类别里,因为我觉得,人类对于语言的学习,归根结底,是一种针对逻辑系统的重新搭建,学习一门语言,就是建立起一个全新的逻辑。
所以,对于孩子来说,建立逻辑的时间越早,他们学习语言就会越简单。这种逻辑的搭建,会随着他们对于世界认知的加深,而一步步变得牢固,从而自然地从逻辑的反馈中,学会不同的交流方式,即学会不同的语言。
所以,如果大家有条件,不妨尽量早地为孩子开启双语环境,当然,即便是时间上稍微晚一些,也并不会影响到孩子对于英语的学习。
建议年龄:七岁
近几年,让孩子学习编程,成为了社会上的一大热门,据说美国前总统奥巴马的两个女儿,就从小学习少儿编程,不少家长朋友也对少儿编程的补习班趋之若鹜。
但编程的课程学习,其实对于孩子的逻辑能力要求比较高,并不是很适合年级特别小的孩子学习。
对于学龄前的孩子来说,他们大多还无法理解编程背后所包含的逻辑能力,这个时候,家长可以给孩子玩一些带有点编程技术的玩具或者游戏一类的东西,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创造力和编程思想。
到了七岁,孩子有了基本的逻辑思考能力,可以理解编程背后的简单逻辑,这时候,对这方面有兴趣的家长,就可以为孩子报一些少儿编程的补习班了。
这样等到孩子过了十岁,基本上就可以学习复杂一些的编程语言,了解基本的计算机逻辑语言,为下一步的深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了。
建议年龄:3~8岁
有很多家长朋友曾经问过我这样的问题,“自家孩子脑子笨,数学学不好,怎么办?”
其实,很多人都有一个误区,就是学数学要有天分,脑子笨=学不好数学。
但实际上,美国斯坦福大学曾经做过一项关于“什么样的孩子可以学好数学”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每一个孩子都可以学好数学。
当然,前提是要根据孩子的年龄段,给予他合适的教育启蒙。
心理学将人的思维分成五个阶段,既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形象逻辑思维、抽象逻辑思维和辨证逻辑思维。
直觉行动思维是1~3岁婴儿期孩子具有的一种动作触觉思维。
具体形象思维是3~6岁幼儿期孩子具有的一种自我为中心的不可逆的思维。
形象逻辑思维是6~12岁小学期孩子具有的可以进行逻辑运算的一种思维。
抽象逻辑思维是12~16岁孩子的思维。
辨证逻辑思维是人们在16岁之后的一种逻辑思维。
所以说,根据这种理论,培养孩子的数学能力要从娃娃抓起,0~3岁的触觉体验和3~8岁的思维培养尤为重要,3~8岁,也是家长为孩子报班启蒙的好时机。
建议年龄:3岁左右
思维培训,是近几年才兴起的一种新浪潮。
不同于蒙特梭利的教育模式,思维训练主张的是通过教具引导、游戏化教学和公众表达,与学前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模式,让儿童的心智得到健康成长,让孩子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多方面能力得到锻炼。
这种课程,一般针对各个年龄段的儿童都有设置,小到三岁,大到八九岁,都有家长带着孩子前来报班。
俗话说,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将决定你的人生高度。
思维方面的培训,自然是越早越好。
建议年龄:5岁以上
相比于其他运动,轮滑其实是具有一定的危险性的,即便是带好了防具,孩子依然有可能受伤。
所以对于轮滑运动,我是不建议各位家长朋友过早让孩子接触的,比较中肯的建议是要在孩子五岁以上,才能让孩子尝试学习轮滑。
需要注意的是,轮滑对于孩子身体的发育程度,平衡能力,身体协调能力,都有很大的要求。对于一些先天性内八、平时容易摔跤的孩子来说,轮滑并不是一项很好的运动项目,家长在这方面,需要谨慎选择。
建议年龄:6岁以上
无论是篮球。足球也好,乒乓球、羽毛球也罢,这类运动类游戏,都可以让孩子很好地发育骨骼,促进孩子的身体成长,是非常好且很有必要的报班选择。
不过这一类的运动,往往具有一定的对抗性,且对身体素质有一定的要求,比如乒乓球桌案的高度是固定的,孩子太小的话,身高不足,打球就会比较有困难。羽毛球网的高度,对于小孩子来说,似乎也是一道不低的“屏障”。
所以对于这一类的运动课程,最好在孩子六岁以上的时候,再考虑报班学习,对孩子的身体,会比较有好处,且不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负担。过早地报班,有可能让孩子的身体遭受到不必要的损伤,得不偿失。
当然,不同的孩子,个体的发育都具有差异性,如果你的孩子天生就发育飞快,那么,将孩子学习运动的时间提前,也不是不可以,这个要因人而异。
建议年龄:4岁
游泳是一项好运动,既可以训练孩子的体力,平衡感,协调感,又能教给孩子一项实用的求生技能,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实用性超高的技能。
不过,游泳课要科学学习,才能让孩子在安全的环境下,快速获得技能。
美国儿科协会对不同年龄段学习游泳的建议是这样的:
1岁以内:可以和家长一起在水里玩耍,但是不接受任何形式的游泳课,因为对于孩子的安全没有帮助。
1~3岁:家长可以根据孩子情况考虑学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发生孩子意外的溺水风险。
4岁以上:可以开始学习游泳了,特别是5岁以后,孩子的身体发育情况比较成熟了,可以更快地学会游泳。建议年龄:7岁左右
跆拳道是一项注重腿部锻炼的竞技运动,希望孩子将来有一双大长腿的家长们,往往会给孩子报一个跆拳道的补习班。
不过这样的高强度对抗运动,对于孩子来说,身体的负担和体力上的消耗都是很大的。
一般情况下,七岁左右的孩子,身体的柔韧性、爆发力以及头脑的接受能力都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程度,比较适合进行对跆拳道的学习。具体来说,就是男孩七到八岁,女孩六到七岁的时候。
当然,妈妈们也需要注意,在孩子学习跆拳道的期间,为孩子规划好饮食的摄入,保证对孩子营养和体力上的补充。
以上。
下面简单总结一下。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中国很多家长朋友普遍的想法,但对于小孩子来说,他们的精力、接受能力、理解能力包括身体的发育,都是有限的,所以,如何合理规划孩子的时间,保证孩子的健康成长的前提下,进行一些兴趣方面的拓展,是家长最为重要的一项责任与考验。
如何在“伤仲永”与“揠苗助长”之间,取得一个良好的平衡点,这是值得每一个家长认真思考的问题。
希望天下每一个小朋友,都能够在各位家长朋友的呵护下,健康快乐地成长,最后变成自己梦想中的样子。
我来说说有哪些兴趣班不能选吧:
1、热衷于让孩子考级参加比赛的兴趣班不能选;
兴趣班的唯一和最终目的就是:提升孩子未来的获取幸福的能力。如果兴趣班把考级和比赛作为学习成果的检验标准,那平时学习的东西肯定会围绕着考级进行的。例如,钢琴考级,本来就是要培养孩子欣赏音乐之美的能力,但到最后却只练考级曲目,别的东西一窍不通,这又何必呢。
2、和家长没有互动的兴趣班不能选;
补习班对孩子的兴趣培养决不能独立于家庭教育之外。如果一个补习班每周上1-2次课,但家长不清楚孩子究竟在上什么内容,以及不了解孩子上这节课培养孩子哪方面的能力和兴趣----这样的补习班要么是自己都没整明白,要不就是没有真材实料故意的。
3、班级容量大的尽量不选;
兴趣班的教育本身就是个性化的教育,需要教师和学生的持续和深入的沟通才能够让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建议,更好的培养孩子兴趣。而大班教学是教育资源和成本的一个妥协,上补习班话,花同样的钱,授课班级人数不同效果绝对不同。
4、家长自己没想明白为什么上兴趣班的不能选;
我们让孩子上兴趣班肯定是有所图,不能别人学围棋,自己的孩子也要跟着学围棋;别人学击剑,自己的孩子也要跟着学击剑。但学围棋,学击剑到底是在学习什么呢?如果家长自己都还没有想明白就先别为难孩子了。
5、不适合自己孩子的不能选
这个条件似乎是废话,但实际情况要复杂的多。所谓的“全才”其实很少,孩子也不可能按照家长拍脑瓜的决定,就能把某一项兴趣技能培养的特别棒。而且,有关大脑的生理试验也证明了,艺术思维和数学思维可能并不兼容,所以选择兴趣班一定要慎重。
6、还有一个原则比较反直觉,那就是孩子的兴趣并不一定是重要的参考标准。
孩子自己的兴趣固然重要,但如果我们放在一个长时间的纬度上来看,兴趣也是可以培养的,孩子可能不喜欢的并不是兴趣本身,而是获取技能比较枯燥的过程。这个时候就需要家长来引导和管理孩子了。
具体可以参考我另外的微信订阅号文章:爸爸,我不想上兴趣班了。
节选:那么应该怎么通过兴趣班树立怎么的学习习惯和态度呢:
1.做事情认真的态度;
小莫练琴有一个规矩,是我给定下的,那就是:要不就不练,要练必须认真的练好每一个音符。哪怕只弹一遍,也有每个音符、手型、感觉都对。决不能稀里马虎,错误连篇的弹奏5遍。这是一个基本的学习态度问题,不仅仅是学琴,还包括学习其它的知识。
2.专注力的养成;
刚开始的时候,小莫练琴总是会看看这,摸摸那,注意力不能长时间的集中。在我的引导和督促下,现在能十分专注的练琴半个小时以上。这对小莫来说是一个十分大的进步。其实,每当我在旁边看小莫认真练习看谱的时候,她的那种专注,连我都为之动容和骄傲。只是,我还从未说出过口。
3.一些学习的技巧和方法
教孩子学习的方法说深奥其实也挺深奥的,各种心理学方面的书也看了一些。但还是觉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是的,做起来又是另外一回事。拿兴趣班练练手,也挺好。有时候,我也督促自己:连孩子的兴趣爱好都引导不好,还怎么让孩子以后学习更加枯燥的文化知识呢,所以加油吧。
写在最后
凡事皆修行,一花一世界。教育孩子这事吧,对自己也是种生命的修行。若干年后,如果有人问我,你的孩子钢琴考到几级啦?我想我会笑而不语,因为一个人对音乐的感悟和从中获得的幸福感是无法向自己以外的人诉说的。又或许,我会回答:没让她考级,就是练着玩玩。
您的点赞认可使我回答问题的重要动力。
如果您还想获取更多家庭教育和儿童教育方面的知识和智慧欢迎点击头像关注我,也可以关注我的微信订阅号:母鸡日记(Hen-Diary)。
今天不想谈的是几岁报什么兴趣班,这样的信息我们现在自己网上搜一搜都会有,但是它没有本质解决我们根源的焦虑。不管我们报一个、两个还是全部都报了,我们还是会想:足够了吗?这些够好了吗?
在每个年龄断,早教育儿都有不同的重点,遵循这些规律,选择兴趣班也就不再纠结。
三岁前的育儿启蒙关键是打开眼界,不要用我们的认知去局限,在每个家庭的能力范围之内,把世界尽可能多的选项展现给孩子。永远记得,早教不等于早教班,我们可以选择带孩子去参加音乐早教班,但也完全可以在家创造音乐环境。
让孩子看到这个世界的多样性,看过世界的人才有世界观,见过市面的人才有兴趣可言。
这里重点分享一个我对于“可能性”的理解,比如很多父母在孩子到了3、4岁时会开始琢磨让他去学一门乐器,然后根据最热门的报班。怎么选择乐器暂且不说,我看到过大部分家庭出现的启蒙断层。
很多家庭在孩子小的时候基本上是没有音乐环境的,试想如果一个孩子从小没有体会过音乐之美,或者基本上都没有进行过“耳朵启蒙”,他怎么可能在需要报兴趣班时就马上爱上音乐了呢?
任何的学习一开始都是困难的,但可以让孩子坚持下去的,就是生命之初他体会到的那些美,那些闪闪发光的记忆,这会让他们比其他孩子更愿意坚持一下下。
这就是三岁前的关键打开眼界,不要用我们的认知去局限,在每个家庭的能力范围之内,把世界尽可能多的选项展现给孩子。而且永远记得,早教不等于早教班,我们可以选择带孩子去参加音乐早教班,但也完全可以在家创造音乐环境。
让孩子看到这个世界的多样性,看过世界的人才有世界观,见过市面的人才有兴趣可言。
一个“见过市面”的孩子基本上到了3岁后自己就会展现出爱好了,这些爱好也许是孩子自发产生的,也许是看到其他好朋友在做的。于是,这个阶段开始不少父母都会给孩子报兴趣班,孩子想上,其他孩子也都在上。
今天不想谈的是几岁报什么兴趣班,这样的信息我们现在自己网上搜一搜都会有,但是它没有本质解决我们根源的焦虑。不管我们报一个、两个还是全部都报了,我们还是会想:足够了吗?这些够好了吗?
这样的状态本身就让我们进入了一个可怕的怪圈,我们开始用“做什么”、“做多少”来定义我们和孩子的生活质量。
于是为了弥补自己心里的焦虑,我们就会不断跟风去报兴趣班,而孩子则是不断半途而废。这样折腾几年,不少父母也就开始彻底放弃了,“我试过了,我孩子都没兴趣”。
这是非常可怕的“清单式”育儿,我们把养育孩子变成了完成纸上的一个一个小任务,以为任务勾完就好了。我在纽约进修的教授就说过,时刻需要记住我们是养育一个human being,而不是一个human doing。
因此,不要只是盯着某个兴趣班,或者其他孩子上的兴趣班,多思考现在给予孩子的体验可以如何帮助他们构建“人之为人”的那些品质,这些才是最关键的未来核心竞争力的培养。
那么对我来说就是和孩子一起学习如何做选择,以及帮助孩子积累“做成”的信心。
3岁前被打开过可能性的孩子,到了这个阶段一定是有好多好多兴趣班都想去上的。这时,千万不要喜出望外马上都一一报名,也不要总是打击,而是花时间去聆听孩子想去的原因,帮助孩子分析自己的情况,评估这些兴趣班的特点,带着孩子一起做选择。
这个过程中,我们在教孩子一个一辈子的技能,“不是其他人都做了,我们就要做。即使最终我们的选择和其他人一样,但是我们自己清楚,我的选择动机是从自己出发的”。
当一个孩子越来越多地体会到“如何”做“我的”决定,他长大后就会更加清晰去发现内心的热爱,而不被滚滚大流推着走。
作出选择后,接下来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地支持孩子让他学成做到。这并不是说非要孩子考个证,非要比赛得个奖,但需要让孩子郑重其事地对待学习,并且让他体会“过程也许很难,但是坚持下来的回报很大”的感受。
我知道大家都焦虑,现在很多所谓“敏感期”、“窗口期”,似乎错过了以后孩子好像就再也学不会了。但对我来说,贪多嚼不烂,与其选10个兴趣班,全家累死,孩子也总是半途而废。我更愿
如果说3岁前是随心所欲地体验了解,那么3岁后需要培养的就是对待学习的态度和发展学习的能力。有了态度和能力,以后只要想学,学什么都不会差。那些现在看似的“错过”,将来反而会变成“加速度”。
小D还没到上小学的年纪,我这个阶段有点“纸上谈兵”了,只能说是我目前的规划设想。我觉得学龄后的孩子,应该是非常清楚自己的爱好了,不像上一个阶段那样是冲动型爱好。所以我会尊小D,给予足够的放权,让她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兴趣班(不考虑“有用没用”)。
与此同时,我会结合小D的选择,建议另外一个兴趣班。这个兴趣班会是和小D自己喜爱的兴趣有一些互补的。比如小D选择了钢琴班,那么我就会给小D选择一个足球篮球这类的兴趣班。钢琴偏静,而且是个人活动,而球类更加侧重于运动技能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替她选择”,是因为我希望她在人生最初阶段就能体会到,学习灵活性比擅长更重要。人生一世,会有太多让我们一开始犯怵的事情了,但是一个具有学习灵活性的人,可以把以前的经验融会贯通,让自己有能力也有意愿去把那些“第一次”也做好。
喜欢是一种动力,责任也是一种动力,可以把不那么喜欢的事情做好既是责任更是能力。
谈兴趣班选择,我也知道分享一篇每个阶段孩子可以学什么的文章,大家一定更喜爱,而且也是最简单不会出错的。我这样的分享一定不讨好的,“又臭又长”,看完还没告诉大家到底孩子可以去学什么
但育儿这件事本身没有统一标准的模版,小D上什么兴趣班,到底坚持还是放弃了,放在其他孩子身上是没有参考意义的,唯一有参考意义的是选择背后的原因。
我的这些思路一定是对的吗?不一定,因为还需要时间来检验。
但当我写下这篇文章和大家分享时,我有一点很确定并且坚信是对的,“我对我自己的育儿选择负责,也许都不完美,但都是我深思熟虑的结果。万一如何发现错了怎么办?没事啊,我和小D重新来过”。
我想,这是我最想传递给女儿的品质,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人生永远都有Plan B,我们每个阶段积累的核心能力和思维模式,才能让我们有底气走的更远更稳!
更多育儿话题分享,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大J小D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关于上兴趣班的话题,身边的父母们基本上就是三大阵营了:鸡血的、佛系的和摇摆系的。你我身边应该都有,我的一个闺蜜群里就有这几个典型代表。
鸡血妈妈A的女儿5岁,周末两天需要连赶5个兴趣班,很经常的午饭需要在车上解决,午睡也是躺在车上休息一下。工作日晚上都在连轴赶。可以说,整个家庭的业余时间都贡献给兴趣班了,而且还要到处参赛。
佛系妈妈B的儿子4岁,完全放手型,至今一个兴趣班都没报。她在同事和朋友中算是个“外星人”,经常有人好心提醒,说以后她会后悔的。
然后很大一部分都像我闺蜜C那样是摇摆型,前几天看到A发的朋友圈,她女儿去青岛参加平衡车比赛,摔倒继续爬起参赛,最后获得小组第三名的成绩。她就联想到自己4岁的女儿,一遇到困难就大哭放弃,立马觉得“体育真的可以锻炼意志”,觉得有必要给孩子报兴趣班。
不过没过几天,她又会动摇,原因就是看了B的朋友圈,她的儿子自己在家琢磨,完全没推,竟然也对认字、算数感兴趣了又觉得也许并不是非要有兴趣班的,在家创造条件也可以。
毕竟兴趣班需要的财力、交通和时间成本还是很大一笔的,而她自问又做不到像A那样为了孩子一点自己的生活都没有。
她们都和我在一个群,经常会讨论兴趣班这个话题,争执或者焦虑时也都会@我,让我参与她们的讨论。我呢,非常不适合微信聊天,我喜欢把“来龙去脉”说清楚,而不是绝对的“非黑即白”。
还有不到两个星期就放假了,家长想好给孩子报什么班了吗?
今天来给大家分享一下 3-6 岁孩子兴趣班的选择新得,主要是运动类兴趣班,一起来看看吧~
我来换个角度说说报班选择渠道,看完能给你省很多钱~
这篇不说线上(线上之前说过很多),线下机构分为2种:
第一种,就是我们常见的各种私立兴趣班。
以学校周边生态圈+商场亲子楼层为多。不管啥科目,单次课在150-300元区间。良心多的机构会给你推季度包,3000-4000元/学期;良心不太多的机构会给你推年包,至少得从你口袋里掏出15000元。
(看到这,不得头秃)
第二种,是我今天想重点说的,公益/政府补贴的兴趣班。
不同城市可能有些差异,但道理相通,我拿厦门和武汉和深圳举例:
1、青少年宫
除了市一级,还有区一级的青少年宫。课程体系均分为4个季度,每季度12次课,每周一次连上12周。课程从幼儿园到成年人不等,价格在500-1000元区间(没错,一个学期总价)。
课程全面到让我打开眼界,python编程无人机信手拈来。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它没有的课程。
难点在于报名要拼手速,今天上午9:01我去抢课,发现已秒光。
(空空如也,9:00已秒光)
2、妇联
厦门的妇女儿童中心课程五花八门,除了常规的儿童教育课程(比青少年宫体系供应更多更全),还有:芳香精油疗法、极简彩妆、闽南特色早餐、小儿推拿,我再一次大饱眼福。价格跟青少年宫体系差不多。
说真的,如果不是离我家有点距离,我恨不得给我自己也排满课程,普拉提瑜伽肚皮舞天天换着跳,一节课几十块钱,不比健身房香……
也有特色亲子瑜伽、亲子烘焙、亲子绘本课,满足了不同群众的精神需求。
手速拼不过青少年宫的我,今天已经在妇联体系下单了2门课(幼儿声乐+幼儿芭蕾),总计1200元,就等着10月带乐乐去上课咯。
3、图书馆
我家附近的图书馆是区级图书馆的街道分馆,但它所在的文体楼有开设课程,针对7岁-成年,而且居然是免费的!!!
(不要点,这是截图,重点是:免费!)
真的很香,这是所有公益政府性质培训班中离我们家最近的,还免费。我决定:等乐乐一到7岁就给她去拼手速抢班!
4、科技馆
厦门科技馆偶尔会有几次课的活动。湖北科技馆才是真的香,被誉为武汉遛娃天花板真不为过。来看看湖北科技馆的9月免费活动(这只是其中n分之一)。
5、社区街道
宇宙最牛街道办深圳粤海街道的科学活动也很不错,来看看截图饱饱眼福。
默默流口水羡慕人家。
6、团委
暑假回武汉发现家附近有个小小的图书馆,走进去发现居然有个小小的暑期托班。才发现这是率属团委旗下。火速加了联系人微信,立刻就约上了周末的亲子活动!几乎每周都有!免费!我们参加过2次。
(看这横幅可能跟妇联也有点关系)
总之,以上就是我这两天的功课。总结分享,希望也能帮你省到钱~~最后再来复习一下这张表格:
关于报兴趣班,你会怎么选择呢?
关注我,一起高性价比养娃!
你可能还想看:
【8000+收藏】有哪些适合幼儿和儿童观看的动画片?【2500+收藏】你觉得有哪些儿童必看的纪录片?【700+收藏】陪娃刷完400本,我总结的英语分级阅读教材与app推荐(可能是全网最通透、最大白话、最好懂的版本,不看会后悔)【300+收藏】3岁宝宝用什么App?亲测推荐五大类学龄前幼儿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