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30 17:24:23
孩子五六岁就不听话,经常给家长唱反调,父母该怎么办?
建议了解西格尔的“去情绪化管教”。
去情绪化管教旨在传达一个信念,这一信念将会改变人们对管教的固有认识和操作:亲子交流中最不愉快的那个部分,即管教,其实可以是最有意义的部分,并且不会招致亲子双方的强烈冲突和逆反情绪。孩子的不当行为正好有助于你俩的情感连接以及他自身的大脑构建。而全脑管教的观点能使我们完全摒弃以前那种与犯错的孩子进行互动的方式,意识到此时正是培养孩子的能力,以使他们受益终生,同时也使家里其他人都感到轻松愉快的良机。
ttps://http://mp.weixin.qq.com/s/jkzC0Jjz8BG86g-ZSI04QA
你不觉得五六岁的孩子不听话时的样子很可爱吗?甚至你会对他有些羡慕吧?这么大的孩子表现出不听话的样子时,作为父母首先要觉察的是:“是不是我的孩子开始长大了,我没有发现?”
父母如果过分的想要一个小孩儿听话的时候,其实是在潜意识里想要压抑自己的孩子成长。有句老话说的好,叫做七岁八岁狗还嫌,是吧?
当然,我们要看一下,孩子是在什么情况下不听话的,如果故意和你唱反调,说明孩子已经充分掌握了你的情绪爆发点。我经常打这样一个比方,其实父母很善于把掌握自己情绪的遥控器,放到孩子手里,只要孩子想让你高兴,很简单,装作听话就行,可是那样的话,他自己会很不高兴。对他的成扎根也是很不利的。
我们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最关键的不是让他听话,而是和孩子一起建立起一段健康的关系,可以支持到孩子的成长。
总是不听话,那是欠揍,打一顿吧。
哈哈,当然是玩笑话,孩子总跟父母唱反调,可能跟父母不恰当的说话方式有关。而且这也不是一个孩子独有的现象,很多孩子到了这个阶段,都会出现叛逆现象,总和父母对着干。
我昨天出门碰到邻居卡卡妈,一脸气愤。我打趣她:“又被儿子气的了?”
卡卡妈一脸无奈地说:“可不是,那个兔崽子天天跟我对着干,我说往东,他非往西。我让他睡觉,他非要起来蹦蹦跳。气的我总想揍他。“
邻居家儿子卡卡5岁半,正是叛逆期,妈妈说什么,他都习惯性的说“不行“、”不可以“。妈妈说冷让他穿外套,他死活不穿;妈妈让他把垃圾捡起来,他怎么都不肯。卡卡妈天天被气得窝火,怎么养了这么个”唱反调“专业户,一次两次就算了,天天这样,再好的脾气,也被气的怒火蹭蹭往上窜。
娃爱跟你对着干,总“唱反调“,难道真的都是孩子不听话、孩子任性叛逆?
其实除了
1、 说话太专制
有些父母很专制,对孩子说话不是命令口气,就是强制口吻。
总爱对孩子说:“你必须听我的、你就要听我的。“在他们心里,孩子不是一个人,而是自己的附属品,所以每一件事都要听自己安排,怎么说孩子就得怎么做,不能有丝毫反抗与不满。
但孩子慢慢长大,会有自己的想法,就算不说出来,心里也会有自己的判断。
就像“有一种冷,是妈妈觉得你冷”,妈妈觉得天冷,执意要给孩子穿上厚衣服,但孩子未必觉得冷,所以会反抗,不愿意穿。
但妈妈却觉得是孩子不听话,但孩子不过是遵从了自己的真实感受,因为他确实不冷。
父母说话太专制,孩子很容易产生抵触情绪,下意识就想和父母对着干。
2、说话太唠叨
前几天坐车,碰到一对母女,坐
一路上女孩妈妈翻来覆去的说“女孩没给刘阿姨打招呼“这件事,女孩说了好几次”我知道了“,妈妈却充耳不闻,继续说教,最后女儿不再理会妈妈,妈妈却开始责骂女孩不听话。
看着女孩和妈妈,我想到了童年的自己,每次被妈妈疯狂唠叨的时候,我就想跟她顶嘴,或者沉默不语,压根不想听她的任何建议或看法。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一书里说:“孩子不喜欢说教和长篇大论,对他们来说,越短越容易记住,越有效。“
父母的唠叨和说教,只会让孩子厌烦,产生抵触情绪,并不会让孩子和你合作。
3、说话太刻薄
前几天中午做好饭,叫落落来吃饭,她玩的正嗨皮,我叫了好几声她都不过来吃饭,最后我只好去卧室找到正在玩耍的她,说:“吃饭去,妈妈做了你最爱吃的红烧肉。“
没想到她头都不抬地说:“我不要吃饭,我不吃。“本来和颜悦色的我,听了这话,火蹭的就上来了,怒吼一声:”你马上来吃饭。不吃饭下午饿死你,我可不管。“
对于我的威胁,她充耳不闻,继续玩。我生气的一把抱起她,把她抱到餐厅椅子上,她气得哇哇大哭。
我本来是想让她来吃饭,最后却说出了“饿死她“的话。我刻薄的话语,不但没让她过来吃饭,还彻底激怒了她。
很多父母很擅长说这些刻薄谩骂的话,比如“你不听话穿衣服冻死你、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你可真笨啊。“
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博士在《中毒的父母》中说,小孩是不会区分事实和笑话的,他们会相信父母说的有关自己的话,并将其变为自己的观念。“
父母说话太刻薄,孩子往往感受不到背后的爱与关心,只能理解到表面的意思,从而变得残忍自卑。
其实,父母好好对孩子说,大部分时候孩子还是愿意听父母的,毕竟在孩子心里,父母是权威的象征,孩子信任父母,也会信任父母说的话,但前提是父母要好好说话。
1、先听孩子看法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父母热衷为孩子包办一切,潜意识总觉得孩子不够成熟,无法自己做主。
但其实孩子有自己的想法,虽然略显稚嫩,但父母也不能忽视。
因为吃饭吼了落落后,我就跟她聊这件事,我说:“妈妈叫你吃饭,你不想来,因为你玩的正高兴。”她使劲点头,说:“妈妈,我在玩,我不想吃饭。”
我又说:“你不来吃饭,饿坏肚子,妈妈会伤心,怎么办?”
她坐在那想了一会说:“那我真的饿了,就去吃。可有时候我不饿。”听她这么一说,我才意识到,或许我过于武断了,我觉得到那个点她饿了,但或许她真的不饿。
让孩子听话之前,先听听孩子的看法,如果合理就允许孩子照自己的想法做。如果不合理,就想办法再继续跟孩子沟通。
2、只说事实,不讲大道理
菲菲每次去完洗手间总忘记关灯,妈妈为此说了她无数次,但她总忘记。
菲菲忘关灯时,菲菲妈妈有时候会高嗓门大喊道:“xx菲,你怎么总忘记关灯,就知道浪费电。“有时候专门跑到屋里骂她:”你是不是不长脑子啊。每一次都记不住关灯。“
对于妈妈指责或者说教的话,每次菲菲都想反驳她,跟她争辩。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一书里说:“如果只向你描述问题,你就能把问题集中在问题本身上面。“
所以,菲菲妈妈越是指责菲菲忘记关灯,菲菲越是想反抗。
但如果菲菲妈妈换种说法:“菲菲,洗手间灯没关。“简单描述事实,不加以指责和评价,反而会让菲菲关注到没关灯这件事。
父母希望孩子配合自己时,尽量少讲大道理,多描述事实。单纯描述事实反而会让孩子集中精力解决问题。
3、父母说出自己感受
落落忙着玩耍不吃饭,我完全可以表达我对她不吃饭的担忧:“落落,如果你不吃饭,妈妈会担心你饿坏。你饿坏生病了,妈妈会难过。“
这样的说法,会让她知道,妈妈很担心这件事,我愿意去吃饭。
父母表达了真实感受后,孩子反而更能理解父母。
设想下:当你正心烦意乱,孩子却在屋里追逐打闹,你想让孩子安静下来,要怎么说?
大声指责孩子:”你们怎么这么吵,烦死了,安静一会。“
严肃认真对孩子说:“妈妈现在很烦躁。你们保持安静,别吵闹。“
哪一种说法孩子更容易听你的,不再吵闹?很明显,是第二种。
因为亲子沟通专家阿黛尔.法伯曾说:“只要不受到攻击,孩子更容易和一个表达愤怒的人合作。”
父母说出内心真实感受,只要不攻击指责孩子,孩子还是愿意配合父母的。
4、尊重孩子感受
其实对孩子而言,父母怎么说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父母尊重自己感受。
天冷了,小毛妈妈非让小毛穿上外套,但小毛不愿意穿,其实小毛妈妈不必强迫他必须穿上,学着尊重孩子,并且给他提供选择。告诉他:“你现在不想穿,也可以。但你最好把外套放在书包里,因为妈妈担心你放学会冷。“
父母尊重孩子,并且给孩子台阶下的时候,孩子就很容易接受。
而且经验告诉我们,孩子的感受得到尊重后,他们也会尊重大人的感受,就像小毛妈妈不再强迫小毛穿外套后,小毛会愉快接受妈妈的折中建议—带上外套。
很多时候,不是孩子不听话,不配合,而是父母不会说话,或者说话总带刺,孩子才不愿意听,还总想下意识反驳。
父母学会好好说,孩子才会认真听。因而父母不要再埋怨孩子不听话,先从自己做起,尊重孩子,好好对孩子说话。
我们在各种能碰到孩子的场合总能听到父母说这样的话:“我这都是为你好,你怎么这么犟呢?”“你非得要这个吗?”
有孩子的人聚到一起总会发出这样的感慨:“现在的孩子怎么这么难管啊?”“我女儿一天和我说不到三句话”“我儿子已经拒绝和我沟通了”。
孩子真的天生就会像仇人一样和父母对着干吗?或者是现在的孩子真的那么难以沟通吗?显然不是。
父母常常陷入这三种情绪中难以自拔。
生活中,无论多么理性的人也常常会陷入这三种情绪中。
第一种是,分不清情绪和事情。
当我们和孩子的相处中,在面对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首先呈现出来的是我们的情绪。我们总是在用情绪去决策事情,而不是基于事情本身去做出决策。
我记得有一次,我们从餐厅吃完晚饭已经九点了,女儿突然嚷着要吃泡泡糖。我的父亲听到了马上朝女儿吼起来,你不看看时间几点了,吃什么泡泡糖,赶紧回家睡觉。只有四岁的女儿哇哇大哭起来,看到女儿一脸委屈,泪眼朦胧的无辜表情,趁父亲去开车,我蹲下来帮女儿擦干了泪水,接着对她说:“宝宝是不是很想吃颗口香糖?”“嗯嗯,我刚才看到那个小姐姐吹了那么大的一个泡泡,我也好想试试。”女儿带着哭腔委屈地说。“那很好啊,可是这里没有卖泡泡糖的,到了家门口的商店,妈妈给宝宝买,好不好?”女儿开心地点点头。
女儿只是想吹个泡泡,她并没有想过晚上九点不可以吃泡泡糖,她也不会考虑我们在当下去买一颗泡泡糖可能会耽误很久的时间,这样可能就不能按时睡觉了。就她只是想吃一颗泡泡糖的事,她有什么错?当父亲听到这件事的时候,就是按照惯性思维,直接用情绪否定了这件事。没有就事情本身做出决策,所以这样的沟通只能失败,如果多几次,可能女儿再也不愿和外公亲近了。
第二种是,分不清目标和手段。
常常把“我都是为他好”挂在嘴边的人就是分不清目标和手段。他们认为只要是自己对待孩子的出发点是对的,他们采取的任何手段都是正确的。
早上送女儿去上学时,在电梯厅里总能听到一些妈妈手里拿着衣服对孩子说,快穿上,外面冷。孩子总会拒绝。但是妈妈就会强制给孩子穿上衣服,孩子为了反抗就会呜呜大哭起来。有时我突然感到有些冷,自己加衣服的时候总会拿件衣服给女儿,女儿总会回我一句:“妈妈,那是你的感觉,不是我的感觉,我的感觉是我不冷。”我也不会再强迫了。关心孩子健康这样的出发点总是没错,但并不能以这样的目标用强迫的手段强制孩子去穿衣服。
第三种是,分不清自我与反馈。
作为父母,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清楚我们想要培养一个怎样的孩子。大多数时候都会看到别的家长怎么做,自己就怎么要求孩子。看到别人家的孩子什么样,就把自己家的孩子往那方面培养。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完全失去了自我意志,自然与父母无法正常沟通。
一次和女儿同学的妈妈聊天,她是一位小学老师。她问我给女儿报了什么兴趣班,我说女儿还没想好自己喜欢什么,等她想好再做决定吧。这位妈妈对我说,他们办公室其他老师的孩子一个人报了四门兴趣班,她实在顶不住压力给孩子报了画画课,因为那些老师的孩子全部都学画画了。
生活中这样的家长比比皆是,别人认为孩子上名牌大学好,他就使出浑身力气要把孩子送到名牌大学去;别人说学钢琴长大气质好,他们就把孩子送去练钢琴,即使孩子哭着,也要上完钢琴课,等等。面对这样的父母,孩子怎么能好好与你沟通?
为什么父母会陷入这样的情绪中?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情绪?认知心理学对情绪的定义是:情绪是认知对情境的解释。情绪主要是受大脑中的杏仁核控制,杏仁核是大脑边缘系统的一部分,属于海马体的末端,它主要负责产生、识别和调节情绪。
因为杏仁核在几万年前,人类开始进化时就具有了,而与之相对的负责理性逻辑的大脑皮层则是在人类理智的驯化过程中才得以逐步完善的。杏仁核反应快的特点也让我们的祖先在残酷的竞争得以生存下来的原因,所以人类都是由情绪主导的。心理学有个特定的名词叫作“杏仁核劫持”,也就是说人在做出理智反应之前,被杏仁核发出的情绪所劫持。由此,我们就知道我们为什么总是分不清情绪和事情,在和孩子的沟通中总会任由情绪先于理智做出决策。
其次,因为大脑需要处理的讯息太多了,为了节省精力,大脑通常会采取从众的策略。通俗讲就是随大流。心理学上把他定义为“从众效应”,从众效应是指当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会怀疑并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朝着与群体大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在面对社会主流价值观时,大多数父母很难保持独立思考。他们通常会选择大家都走的那条路,然后用暴力控制孩子走向那条大众一致选择的路。在这样的沟通中,自然没有基本的平等和尊重,父母和孩子的语言和思想都会渐行渐远,以至于孩子越长大越不愿与父母沟通。
父母应该如何摆脱这三种情绪的控制呢?
第一点,首先要照顾好自己的情绪。
在和孩子的沟通中,先让自己身心安顿,基于事情本身做决策,而不是让情绪牵着鼻子走。那么,如何照顾自己的情绪呢?我们知道情绪来得快去得快,所以首先要在头脑中有这个意识;其次,和孩子交流时,开口说话前先停留一分钟,做三次深呼吸,等内心平静时再表达自己的想法。
第二点,学会倾听。
对孩子所讲的事情总能保持全神贯注地倾听,让孩子的感受被接纳和理解。当孩子能够感受到被理解时,孩子的情绪也会得到安抚,这比口头上喊出:“安静下来,住口”都要有效果得多。如果做到理解,那也就具有了共情的能力,那么沟通就会顺畅许多,孩子也会向你敞开心扉。其实,孩子的负面情绪,例如暴躁、激动、愤怒等等大多时候都是因为不被理解产生的。所有学会倾听,理解就会发生。
第三点,学会尊重孩子的选择。
每个孩子的诞生其实都是一个独立个体的诞生,他并不是任何父母生命的延续,他都有自己的独立意志。如果父母强加限制,不仅阻断了孩子生命力的展现,也阻断了他和你的联系。股神巴菲特曾说他的父亲教给他一生最重要的事情是:“尊重你的感觉。”尊重孩子的感觉,让孩子自己去做选择,不要害怕孩子犯错。要相信,从长远来看,孩子一定会趋于社会主流价值观而发展。
当父母都能从这三种情绪中走出来时,在和孩子的沟通中,父母和孩子都会变得快乐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