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24 23:07:33
两岁的孩子不听话,该怎么管?
所谓的两岁反抗期,其实时间不一定局限在两岁,从一岁半到三岁多的宝宝都可能出现,不同孩子“闹”的时间不同,防抗的程度也不同。越来越有自己的主见。这时孩子常见的表现是不愿意再乖乖听话,经常会反驳家长的决定。
很喜欢说“不!”“不要!”,还有就是“我自己来!”
一旦与父母起冲突,容易哭闹(甚至哭到吐)、尖叫、跺脚、地上打滚的方式。
两岁的孩子时常让人抓狂,这是孩子人生里第一个叛逆期。
两岁多的孩子有自己的思想,他们喜欢事事自己做主,家长要减少对孩子说不,遇事自己反省,而不是告诉她这不行,那不行。
他们已经意识到自己的权利,他们也要当家做主,该是他们自己做主的时候,可以推给他们提供选择的选项,让他们自己做主。
并不意味完全妥协,孩子有时候反抗是在试探父母的底线,无休止的妥协,只会让孩子更加过分,所以妥协是有原则的。
不管他多么过分,都不要当中批评,孩子正处于敏感,你的打骂只会让他产生抵触,把他抱离人群,再批评。
孩子不能理解生气,也不懂如何表达,所以父母要引导孩子去表达自己的情况,让他理解什么是生气,什么时候不好的情绪。
如何应对“可怕的两岁”?
当我们知道孩子在2岁的“叛逆期”有一些行为都是正常的之后,就不必视之为洪水猛兽,这个时期,恰恰也代表了孩子的心智水平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有些教育家会将“叛逆期”称为学习关键期或教育关键期,只要父母正确引导,孩字就会得到健康快乐的成长。那么,具体该如何做呢?
1.父母要有耐心,控制自己的情绪
孩子的自我意识一旦觉醒,就会用抗拒和拒绝别人的方式有意识地练习使用自己地意识,父母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去应对,控制好情绪,如果父母情绪焦虑烦躁,孩子也一定
比如,宝宝一定要玩别人的玩具,拿不到就哭或者动手抢,我们可以先带着宝宝一起,教他问对方:“小哥哥,你的玩具可不可以借给我玩一下?”让宝宝知道玩玩具可以通过主动请求来实现,而不是靠哭闹。
如果对方不肯借,宝宝更大声哭闹时,也应保持冷静,温柔且坚定地告诉宝宝:“妈妈知道你很想玩那个玩具,但是那个小哥哥的,不是你的,就像你的玩具如果被别人抢了,你肯定会不高兴。如果小哥哥给你的,他也会很伤心的。”
如果宝宝依然吵闹,则可立刻将他带离现场,在人少安静的地方平复宝宝的情绪。无论如何,父母都要温柔且坚定地让宝宝知道,有一些原则是不可以打破的,哭闹解决不了问题。
2.分散和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既然是“叛逆期”,父母和孩子就一定不要对着干,当出现分歧时,父母可以尝试想办法转移和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比如逛商场时,孩子想吃冰淇淋,但父母担心不太健康,此时,可以拉着孩子用夸张惊喜的语气对宝宝说:“快看,那边是什么,好像有一个
简而言之,就是提供给孩子更多选择,用他感兴趣的事情,转移他的注意力。
3.多用积极语言避开孩子的“反抗”
自我意识强烈、经常把“不”挂在嘴边的宝宝,父母可尝试用更多正面的语言对待,即,要求孩子去做什么,而不是直接反对他想要做的事。
比如要吃饭的时候,孩子却想看动画片,父母可以说“我们先吃饭吧,动画片会等你的。”而不要简单粗暴地关掉电视,对孩子说“你不要看了。”
要善于用这样正面的语言,避开孩子的“反抗”。
4.尝试主动改变孩子可能作对的环境
孩子会和父母作对,很多时候多是源于父母给他创造了条件。
比如,孩子总是不停吃零食,到饭点不饿就不吃饭了,正是因为家长给孩子买了零食,所以他才会不吃饭。如果父母能主动改变环境,少买或者根本不买,那孩子自然没有零食吃,规矩吃饭。
所以,在某些情况下,父母不要因为孩子的“不听话”而去抱怨,多从自身寻找原因,改变做法,不再为孩子创造“不听话”的环境。
5.尊重孩子的秩序感,用秩序感培养孩子做事的条理性
当孩子十分重视秩序,并要求一切都严格按照他的顺序来时,父母可以利用孩子此时强烈的秩序感,培养孩子做事的条理性和一些生活好习惯。
例如,在吃饭的时候,妈妈可以每次都让长辈先坐下,然后再让孩子入座,他如果习惯了这种顺序,就能在此时期内学会“长者先、幼者后”的好习惯;
再比如,孩子玩完玩具后,妈妈可以每次都让孩子按照原有的收纳盒顺序,收拾玩具,放归原处,他习惯后,孩子会自觉养成收纳整理的好习惯。
所以说,只要父母善于引导,孩子的强烈秩序感反而成为培养孩子好习惯的契机。
写在最后:
有时候,父母已经做了很多功课和努力,但仍然不能阻止某些幼崽在“叛逆”的路上一去不复返,让父母崩溃无语,心力交瘁。别担心,“可怕的两岁”几乎是全世界宝宝的通病,也是孩子成长的必经阶段。他们用聪明的小脑瓜和你作对时的狡黠眼神,利用一己之力掌握某个技能时的洋洋自得,搂着你宣誓主权说“这是我的妈妈”时,你是不是就会忘记他所有的“斑斑劣迹”,心中只剩对他满满的爱啦。
试着想一想,“叛逆期”其实是自然赋予人类幼崽的一种生命助力,是孩子和父母共同学习成长的最佳时机。
最近我家小朋友(2岁出头)不是很听话,好像有些叛逆,有自己的想法,不配合就哭闹。经过一些尝试与深入探索,了解到这是个很正常的现象-第一叛逆期。
“叛逆期”并不是青少年们所独有的,由两岁半向三岁过渡时就悄然而至了。几乎每个孩子都会经历这样一个较难管控的阶段,心理学上也称之为”第一反抗期”。
本期目录
具体怎么“叛逆”了?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具体怎么办?启示与第二和第三叛逆期的预告理论分析,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供对理论有兴趣的朋友了解)
叛逆期的孩子,逐渐有了自己的想法,心理发展出现独立的萌芽,慢慢有了“脾气”。他们喜欢做出夸张行为引起别人的注意,以做对抗性行为为乐。因为孩子觉得自己长大了,所以什么事情都喜欢亲力亲为,不喜欢被指挥,你叫他往东,他偏要往西。一旦受到成人的干涉或者反对,便开始顶嘴、反抗。但在这个阶段,孩子也会表现得很黏人,害怕失去最亲密的人。他们情绪剧烈又变化无常,经常在两个极端摇摆不定:“要—不要,行—不行”。[1]
在这期间,宝宝们的最大特征就是,喜欢说不要”、我自己来”,凡事都非常有主见,可一旦父母们不遵照执行他们的意愿,便会大哭大闹。[2]
宝宝的叛逆期并不可怕,它是宝宝从婴阶段向幼儿阶段成功转型的—个重要标志。两岁的宝宝在进入语言爆发期后,对成人词汇学习模仿的能力相当惊人,但他们的认知发展的水平还很低下缺乏重要的逻辑认识形式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他们常常以自我为中心,无法区分你我他。然而,在向三岁迈进的过程中,他们的自我意识会突然觉醒。此时在生理上他们精力旺盛,完全能自由控制自己的身体;而在心理上,由于自我意识的出现他们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已经知道大人和自己是不同的存在,会想方设法通过语言及行动达到自己的目的。于是,冲突由此产生,叛逆期也随之而来。[2]
与此同时,他们发现说“不”的魅力竟然如此之大,不仅可以表达自己的意愿,还能支配别人“当家作主”,这种地位的转变,让处在第一次叛逆期的幼儿,在这半年甚至一年内会尤其高涨表达不愿意的情绪,甚至有时候并不是为了表达否定,而仅仅是为了享受独立,能表达自己的想法,依照自我意识行动而已。[3]
对于宝宝的叛逆期,父母们要正确认识它存在的必然性和重要性,理性处理亲子冲突。此时宝宝的情绪控制能力还很微弱,一有不满就会毫无掩饰地表现出来,哭闹是他们最主要的宣泄方式。父母不能因为自己的权威受到了挑战而对宝宝实施打骂等武力手段,其结果只会压抑宝宝的不满情绪,反而强化他们的反抗意识。另一方面一味地顺从宝宝的所有无理要求,溺爱过度也同样不利于宝宝的健康成长。[2]
我们要观察、分析孩子的行为,充分理解儿童渴望独立的需求,尽量创造条件。当孩子的要求得到适当满足后,他们的叛逆行为、叛逆性心理会逐渐减少。[1]
睡觉时间到了,牛牛就是不肯去刷牙,不管爸爸讲道理还是发火都不管用。这时妈妈拿出了上周和牛牛一起制定的计划表说:“牛牛,我们说好晚上9点钟必须刷牙的,你看,我和爸爸都按照计划时间刷好牙了。”牛牛听后,看了看计划表,又看了看时间,自言自语:“小小男子汉,说到做到,我现在就去刷牙。”话音刚落,牛牛就跑到洗漱间,自己刷起牙来了。叛逆期的孩子常常会做一些挑战底线,且令人难以理解的事情。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适当满足孩子的要求,但要把握好“度”,画出“看得见”的底线,不能一味迁就。我们可以与孩子一同制定规则,制定后一定要严格遵守,家长更要以身作则。总之,用规则来管理叛逆期孩子的日常行为。[1, 2]
小欣边看电视边拿茶杯敲桌子,爸爸不让她敲,她却变本加厉,越敲越响。爸爸没办法,便不理她回到了房间。小欣见没有人关注这件事了,慢慢就没了兴致,安静地看起了电视。[1]
叛逆期的孩子会做一些让人无法理解的事来吸引他人的注意。这时,成人可以用冷处理的方式不予理睬,等孩子安静下来再来沟通。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家长适度放手,让孩子在尝试中吸取教训、经验,感受到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乐趣。幼儿是一个正在发展的,独立而完整的人,他们有着自己独立的心理及行为方式,家长需要为孩子创造自由的空间,适当学会“不理睬”,这对幼儿的成长有益无害。[1]
玩玩具时,依依一不小心把“玩具狗”掉在了地上,妈妈看到后说:“依依,小狗摔跤了一定会很痛吧,平时你摔跤时,妈妈是怎么做的呢?”依依听后抱着玩具狗说:“小狗狗,对不起,姐姐帮你揉揉,以后姐姐一定会小心,不让你再掉下去。”[1]
幼儿的叛逆性行为很多时候表现为破坏性、挑逗性行为,完全不顾忌他人感受。因此,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爱心、同理心很有必要。在日常生活中,成人可以和孩子一同照顾花草、饲养小动物或者定期参加公益活动,等等。让孩子知道爱是平等的、相互的,只有懂得爱别人,别人才会爱你。家长还可以根据孩子“泛灵论”的特点,为周围事物赋予生命,使孩子产生移情心理,学会换位思考,激发他们的同理心,知道要像爱自己一样去爱其他人和物。如果幼儿有了这种责任心、爱心、同理心,他们的叛逆性心理也会随之大大地减弱。[1]
叛逆期的宝宝主观意识强,希望所有的事情都按他们的想法来做。父母可利用他们喜欢自己做决定的特点,抛几个方案让他们自己选择。如:宝宝不想睡觉,妈妈可以说:“宝贝我们讲个故事再睡觉。你想听《小红帽》还是《三只熊》呀?来,自己选一个。这时宝宝不会和你纠结是否现在睡觉的问题,而会很高兴地配合你,因为他可以自己做主选故事了。[2]
对一个前运算阶段的孩子来说(什么是前运算阶段见后文理论部分),独自过马路是危险的。因为他们的思维还非常自我中心,他们不能理解为什么他们能看到汽车,而司机看不到他们。7岁以下的孩子还不能始终一致地判断来车的速度和距离之间的关系。成人很容易高估小孩子的街道生存能力。建议教孩子在绿灯时或者在别人的帮助下从人行道穿过马路。[4]
在做本期文稿功课的时候可以得知有第一叛逆期就意味着后面还有叛逆期,第二个叛逆期大约在6-8岁,第三个叛逆期在青春期。每个叛逆期的背后原因和逻辑不一样,所以对应的处理方法也不一样,本期不展开讲了。
在皮亚杰发生认识论中,最重要的概念就是同化与顺应,“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叫作同化,内部图式的改变,以适应现实,叫作顺应”,这两者的作用使主体实现了对客体的适应,即所谓的“智慧的发生”。自我中心化与去自我中心化是由于儿童在不断根据外界环境的刺激发生同化与顺应的过程。[3]
自我中心化( egocentric)的概念最早是由皮亚杰提出的,这也是他在儿童心理学上的第一个巨大成就。皮亚杰提出的自我中心主义并不是自私自利的含义,是幼儿由于无法区分自己和别人,即无法分辨主体和客体的区别,只能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思考的现象。“当我们使用自我中心一词时,我们是指不能区别一个人自己的观念和别人的观念,即不能区别一个人自己的活动和对象的变化。”这种自我中心化现象从出生时就开始,是一种自然的产物。皮亚杰认为对于刚出生的婴儿来说,并不能意识到自己的主观性,物我不分,没有自我意识,所以是一种极端的以自我为中心。但是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伦敦大学伯克贝克学院的一项研究显示,新生儿自出生就已经有了部分自我意识,这能让他们分辨出自己和他人身体的差异。不过即使如此,在人类发展历程中,0-2岁婴儿的以自我为中心还是极端的,是一种基本没有自我意识的以自我为中心。相比之下,2岁幼儿开始的自我中心化是发生在已经能区分自我和外在的环境与物质的情况之下的,幼儿有独立的自我意识与人格,但是由于他们对主体客体的区别缺乏认识,导致自身的以自我为中心。在这一时期,自我中心化以思维方式表现出来。例如幼儿从语言上表现出来的泛灵化,一个人的独白等,在活动中偏爱“单干”,玩象征性游戏等。“儿童的自我中心状态是他的认识活动的一个特点;我们甚至于可以说,是一种认识现象……它是儿童心灵所具有的一切前批判性的,前客观性的认识态度的综合;至于这些态度是有关自然的,有关别人的,或有关他自己的,那都没有关系。”[3]
但是儿童并不会一直停留在自我为中心的状态。随着对自己的认识,自我意识增强,“去自我中心化”的过程也伴随着婴儿的心理发展。皮亚杰把个体发展中自我与他人关系的变化描述为从自我中心主义向能洞察他人观点的方面转化,即去自我中心化(decentration),也是意识客观化的过程。“去自我中心化实际上就是主体区分并协调自我内部之间、自我与外在环境之间关系的过程”。[3]
在前运算阶段,儿童还具有自我中心思维,或者说他们还不会从他人的角度看事物。儿童心理世界的中心似乎就是自我。例如,给小朋友看一个双面镜,然后把它放在你和她中间,这时她能从镜子里看到自己。如果你问她,她认为你能看到什么?她会说你从镜子里看到的还是她,而不是你。她无法进行心理转换来想象你能看到什么。[4]
“自我中心”这一概念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什么儿童有时会显得“自私”或给人捣乱。例如,小朋友站在电视机前,挡住了你的视线。其实,他以为你看到的和他看到的一样。这时,如果你让他挪一下好让你也能看电视,他也许会动一下,但他还是以自己能看得更好为目的!小朋友并不是我们一般说的“自私",他只是意识不到你的视野和他的视野不同而已。[4]
就这,祝各位宝爸宝妈顺利陪伴孩子度过这“不听话的”2岁。
参考文献
1.李越, 孩子的第一个叛逆期,你了解吗. 幼儿教育, 2021(Z2): p. 24-25.
2.陆明燕, 第一叛逆期. 大众心理, 2013(9): p. 32.
3.章璐 and 陶志琼, 2-3岁幼儿自我中心化与去自我中心化行为表现的个案分析.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6. 38(1): p. 1-5.
4.Coon, D. and J. Mitterer, 心理学导论-思想与行为的认识之路(第13版). 2014: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