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24 21:45:57
两岁多的孩子说话不完整家长应如何教导孩子说话?
0-3岁是宝宝的语言发育黄金期,爸妈们一定要趁这个时候多跟宝宝做居家语言的锻炼,才能为孩子的语言沟通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研究发现婴幼儿对触觉可以有像是听觉的效果,因此,触碰他们对语言的学习有正面的影响” 1. 家长在户外活动中,将宝宝看到的事物,和语言联系起来 随着孩子长大,对周遭的人、物、大自然和社会现象也越来越好奇,所以家长可以多带孩子到户外踏青,藉由户外活动提高孩子对动植物的认知,并进行语言的引导。(宝宝在公园看著各种植物,妈妈伸手比)妈妈:宝宝看的这个是花,好多漂亮的花!(跟着孩子的眼神)妈妈:哦!宝宝看到花也在树上(比上面)妈妈:这里是公园,公园 2. 孩子运动时,家长从旁观察,将孩子的动作和语言联系起来 孩子在跑、跳或玩各式球类时,家长先观察孩子的动作,并透过语言的描述和引导将孩子的动作联系至相关词汇,让孩子明白自己正在进行什么运动,和可以如何用语言表达。(让孩子玩球,当看到孩子踢球时)爸爸:哇!宝宝会踢球了!孩子:?爸爸:我们踢踢(示范伸出脚,碰球)宝宝再踢爸爸:你在踢球,踢得好快、好远! 3. 透过生活习惯的示范,让孩子在模仿中把语言和行动联系起 选择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的事情,让孩子一边看大人操作,一边听讲解,比如饭前洗手、饭后漱口,午睡完后折棉被等好习惯,透过分解步骤扩充词汇量。例如-洗手将“我们来洗手”单步指令在操作时拆解成“宝宝,踩稳小凳凳”“妈妈帮你开水龙头”“我们来冲水”“上肥皂喽”“来,搓搓搓”“冲水洗干净喽”“宝宝帮忙关水龙头”“手湿湿拿什么?对了,毛巾,拿毛巾擦手手” 可透过一些居家干预方法将语言与生活做连结来帮助宝宝开始说话 下面一些居家干预方式给您参考,希望有帮助: https://mp.weixin.qq.com/s/C481bSL1kUaUfAGkCXjw3A
我家两岁多上小托班时也是三四个字往外说,不怎么会说话,后来到了小班下学期稍微好一点,能一句话一句话说出来了,如果没有其他问题,单纯的说话迟,没什么关系的。以后上学接触的小孩多了,就会说了。
对要学习说话的幼儿来说,语言环境可以说是至关重要的。
在家庭生活环境中,家长可以适当延时满足孩子的需要。
孩子往往通过动作表达自己的需求,家长不用着急马上满足孩子,即使你能明白孩子的动作是想要什么,也不能替孩子说出来。很简单的道理,你都替他说了做了,那他还需要说出来给你听吗?他还会想说吗?
比如孩子想喝水,他就一直用手指着水壶嗯嗯嗯,这个时候家长先装作不知道,就让孩子急,他真的非常急需要的时候,或许就会正确表达出来。
多尝试几次,让孩子习惯要他自己说出来了,才能被满足,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这样对孩子的语言发育是比较有利的。
或者还可以借助一些语言启蒙工具书引导孩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有声书有趣的指引下,孩子看着各种情境学习表达也是挺快的。
孩子的语言能力是阶段式一步步发展的,不是一步到位的。孩子对语言的学习是从一个发音,一个词语再到完整的句子。最开始他们会学会一些简单的叠词,比如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然后他们可能开始说一些简单的词语,比如喝水,吃饭、尿尿,而不是妈妈我要喝水,孩子天生具备语言的学习机制,但是需要环境的配合,这需要一个过程。2岁孩子一般是处于刚刚学会说话的阶段,说一些简单的词语,是很正常的。家长不必太着急,如果到了三岁以上孩子还是不能说一些简单的句子,那么妈妈可以引导孩子,比如他说喝水的时候,你可以问是谁要喝水呀,他就会说我要喝水,你就可以这样逐渐教会一些简单的句子。
另外孩子的语言能力跟他掌握的词汇量有很大的关系。妈妈平时给孩子多读一些绘本有助于提升孩子的词汇量,词汇量大了,孩子的表达就更丰富了。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对话,经常和孩子互动对话,你一句我一句的交流,是非常有助于提升孩子语言沟通能力的。对于小年龄的孩子,对话是最好的方式了,在对话中他们就会学习语言的输出方式,模仿大人的说话方式,从而获得更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3岁半的豆丁是我朋友家的孩子,刚刚上幼儿园没几天,这在家里人眼里是件大事,爷爷奶奶很惦念豆丁在幼儿园的生活,每天都要打电话给幼儿园老师,问问孩子的情况。
老师最近反映,孩子说话总是说不全,一个字一个字的表达,想要说明白一件事情很费力,但孩子表现得很聪明活泼,不像是智力问题。是不是平时家里缺少对孩子的语言启蒙引导?
这种孩子比较常见,关起门来,在家里可能不会引起注意,因为父母和老人对孩子太熟悉了,照看的也很精细。但是到了幼儿园后就不一样了,集体生活中,同龄孩子太多,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有的孩子就显现了出色的语言沟通能力,有的孩子却因为笨嘴拙舌很吃亏。
排除语言障碍的可能,孩子说话不完整,表达能力有限,沟通效率差,基本都是家庭语言环境造成的。
平时对孩子的语言刺激不够,特别是老人照顾孩子时,会过度满足孩子的需求,从而减少了宝宝用语言表达的机会,这是“用进退废”的典型案例。
还有的老人照看孩子时,发音和用词不标准,不恰当,让孩子的语言学习出现词汇贫瘠,发音不准,俚语过多等现象。
第一、1-2岁,孩子的语言发育需要大量的信息输入,据统计,父母每天至少要满足幼儿听辨5000以上的词汇。输入词汇少,词汇简单,都会让孩子的“语料”缺乏营养。
第二、3岁以后,每个孩子都会出现一个词汇增长的高峰期,词汇增长之快,会让父母都感到惊讶,这是孩子特有的“学话敏捷性”,这个时候母语学习机制才算是正式进入高速通道。
第三、3岁后还有个非常宝贵的生理特征,那就是孩子的记忆力出现质的变化,3岁前的记忆力是直觉和运动性的记忆, 3岁后由于意识和语言符号的参与,才是可以永久保留的记忆,而这种记忆是未来孩子一切认知和智力活动基础。所有的学习能力都需要记忆功能支持。
1、日常用语要多说、重复说,让孩子学会如何表达需求,如何满足需求,很多事情不要过度满足孩子,父母做孩子的贴身拐杖,孩子不但行为能力不足,语言表需求也会延迟,因为在满足孩子需求上,父母的动作太快了,意图领会完全不用语言沟通,这就不是个好现象。
2、再简单的事情也要说完整,让孩子明白语言使用的正确方式,有时候老人带孩子,会用“吃,坐,不许哭,喝水,多喝点”这些简单的词来引导孩子做复杂的事情,孩子毕竟不是成人,对这些词义无法展开更多的意会和理解,所以很多时候,不要怕麻烦,和孩子要说完整的话,要有前因后果,让孩子学会完整的表达。
3、3岁后孩子的情感和思维有了很大变化,会察言观色,体验情绪。所以好看孩子还要注意表达方式,不要引起孩子的反感。注意把命令式的语句,换成疑问式。
4、孩子喜欢问东问西,一定要给予重视,不要嫌烦,更不要打断,聪明的父母都会把问题拓展开,让孩子自己思考,去大胆的猜测联想,这样才会启发孩子的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如果直接告诉孩子答案,那无疑是扼杀了一次思考的可能,浪费了一次开口的机会。您觉得呢?
幼儿早期的社交方式和阅历经验,几乎都来自家庭,孩子语言启蒙无论如何也脱离不了家庭语言环境这个模板。如果你想孩子高人一等,出类拔萃,那么一定不要放过1-3岁关键期的教育和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