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27 14:25:01
孩子2岁了连爸爸妈妈都还不会叫,怎么办?
2岁前有发过“阿爸”“唔妈”“爹爹”的音,但是真正叫人还没试过。
跟他说话很多他都听得明白,叫他做什么他也会跟着去做,也会模仿别人的动作,就是不模仿不学习说话。
教他说话,他不理会你,说多几遍直接摇头来拒绝你。
本来是想新年后带他去看一下医生的,但是现在非常时期就还没带。
想咨询一下你们的看法和 建议。谢谢……
做个更新
首先,评论区有人提到了麻腮风疫苗和自闭症的关系,并且指出这篇文章曾经发布在《柳叶刀》杂志上,然而,这件事根本就是一个骗局,具体看下文,是我之前写的一篇辟谣文
从隐瞒到欺骗,关于「麻腮风疫苗导致自闭症」的幕后故事竟然是这样!
其次,大家很纠结到底多大开始说话才不算晚,其实这个没有固定,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同样,世界上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孩子,我们说的1岁左右会说话,只是一个大概、较为普遍的情况,如果孩子1岁还不会说话怎么办?别急,让子弹再飞一会!如果2岁还是不会说话,那我建议就诊(虽然不排除宝宝完全正常,但就是语言发育略微迟缓的情况,但是保险起见仍然要去就诊)。另外,附上一篇我写的宝0-1岁的发育指南。
0~1 岁发育图解:几个月抬头、独坐、爬行、站立、行走、语言发育,看完就懂啦!
首先,别相信什么「贵人语迟」之类的屁话。
对于大部分孩子来说, 在1岁到1岁半的时候,就应该有能说出 20~30 个词了;在1岁半到2岁的时候,一般能说出 50~200 个词。
但是,每个宝宝其实都有自身发展的规律,由于个体差异,他们语言发展的进程也有所不同。
有些宝宝一岁多还没开口也是正常的。一般来说,推迟的时间在 6 个月内都不会有什么问题。
但是,什么「贵人语迟」、什么开口晚更聪明,那是毫无依据的。甚至,我们完全可以认为,大多数开口早的宝宝,其接受能力、表达能力却是更强。
而相对来说,影响宝宝语言表达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遗传因素
你没看错,说话这东西,真的是会遗传的。如果宝宝的父母小时候也曾经存在过说话比较迟的情况,那么,你就一定要警惕这种情况是否会在宝宝的身上重演!
2.生理因素
当宝宝患上某些疾病时,有可能会影响语言的表达,最常见的比如听力异常、舌系带过短和智力问题。
听力异常:我们可以通过出生时的新生儿听力筛查进行判断,如果有问题一般会建议进行二次复查。如果二次复查明确存在听力问题,那就需要进行尽早的干预治疗。
舌系带过短:当舌系带过短时,有可能会限制舌头的正常运动,从而影响宝宝的语言表达。因此,如果宝宝迟迟不说话,家长也可以自己掀开宝宝的舌头进行观察。
智力障碍:智力有问题的宝宝也会出现讲话晚的情况,但是除此以外,这些宝宝在更早时候就会出现一些明显的症状,比如行动迟缓、表情呆滞等等。
3.自闭症
自闭症的发病率这两年越来越高,尤其是男宝宝的发病率显著高于女宝宝。患上自闭症的宝宝会出现典型的语言发育障碍,还可能伴有人际交往障碍、兴趣狭窄和精神发育迟滞等问题。
4.环境因素
而对于大多数宝宝来说,他们并不存在以上种种生理或者心理问题,影响他们语言表达能力的仅仅只是周围糟糕的环境。
宝宝的语言发育极大的依赖于学习和模仿,如果身边一直没有人逗他讲话,连个模仿对象都没有,谈何讲话呢?
但是,大家也注意了,宝宝讲话需要逗。不过呢,千万别一家人一拥而上,你一句、我一句,这样可能会干扰宝宝的注意力,无法形成特定的学习环境。
如果,你想让宝宝早点开金口,那么,下面这些事,你也得回顾一下,自己是不是做好了?
正如我刚才所说,绝大多数宝宝说话晚仅仅只是因为周围糟糕的环境。那么,对于家人来说,我们就有义务给宝宝创造一个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
1.多和孩子说话
或许你会觉得一个人对着不会说话的宝宝自言自语有点傻,但这的确是你为人父母必须要做到的事情。
我们可以说一些日常用到的词语或者句子,比如,当宝宝饿了需要进食的时候,你可以对他说「宝宝,你是不是饿啦?妈妈这就给你喂奶/冲奶粉!」
把你和他日常相处的点点滴滴全都原原本本的告诉他吧!即可以刺激宝宝的语言发育,又可以让他知道,你有多么的爱他!
2.不要太主动
有的父母觉得和孩子自言自语很傻,而另外一些父母却因为太过聪明,反而影响了宝宝的语言发育。
比如,当宝宝的眼神看向了一个牙胶,在他还没有任何表示之前,善解人意的你,就已经拿起来这个牙胶递到了他的嘴边。
然而,这样做是错误的。这样的善解人意,会让宝宝失去表达的动力,他们会想「反正我不动嘴,你也知道我想要什么,我干嘛还要浪费力气?」
没错,懒惰,真的是人类最大的天性。比如,我家小团子,一直到5个月才会翻身,就是因为我那勤快的老爸每天都把他推到户外、长久的驻足和观望,导致他直接没有了翻身去发现新事物的动力。
所以,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等到他焦急地咿咿呀呀时,你再拿起东西递给他。
3.学会聆听
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即便是懵懂的宝宝也是如此,他们也有表达欲望,他们也希望你能感知他的情绪、喜好。
如果一个人的情感长期被忽略,那么,他一定会失去继续表达的欲望的!
4.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最后,还有一件事是我们必须要做的。那就是,对于语言的解释。
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这个东西叫「开关」,怎样的颜色是「红色」,你需要告诉孩子,开启和关闭电灯的那个东西就叫「开关」、西瓜或者草莓的颜色就是「红色」。
最后,虽然每个孩子开口的时间存在差异,但是,如果宝宝超过两岁仍完全不会说话,甚至不懂得表达自己的想法,可以考虑带宝宝去正规的儿童医院检查一下。
根据首都儿科研究所、北京妇幼保健院、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共同起草的《0 岁~6 岁儿童发育行为评估量表 》显示,孩子在12月龄就应该做到叫爸爸妈妈有所指。
《0 岁~6 岁儿童发育行为评估量表 》
在孩子2岁时候,可以做到哼唱儿歌、说出常见物品的名字了。
《0 岁~6 岁儿童发育行为评估量表 》
题主孩子如今2岁还不会叫爸爸妈妈,明显是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发育迟缓,无论是家长引导还是孩子本身存在问题,都建议题主尽快就医。
鉴于在儿保科挂号可能需要排队,题主如果着急的话,这边有5个常见的影响孩子学说话的原因,题主可以对比下,看自己平时养育孩子时是否存在这些问题。
宝宝6月龄后就可以适当添加辅食了。
因为宝宝没长牙,很多老母亲认为「宝宝没有长牙就不需要咀嚼」,每天辛辛苦苦用料理机把所有的食物都打碎,搅在一起制作出色香味俱全的糊糊,然后喂给宝宝。
刚开始是老母亲喂,渐渐地宝宝自己拿勺子吃,觉得这样的糊糊干净方便,不像颗粒状的食物会弄得到处都是。
殊不知这样耽误了宝宝语言能力的发展。因为吃软的食物无法锻炼宝宝的咀嚼能力,而咀嚼能力对于宝宝来说意义非凡。咀嚼能力除了有利于宝宝的乳牙发育外,还能锻炼宝宝的面部肌肉和口腔,让宝宝的舌头更灵活,从而使宝宝能顺利地开口说话。
道理就正如趴卧可以促进宝宝精细动作能力发展一样,咀嚼也可以让宝宝说话更容易。所以,老母亲们请给宝宝的糊糊里加一些稍微大的颗粒,或者等宝宝大些,给宝宝一些手指食物,让宝宝自己拿着吃,锻炼宝宝的咀嚼能力。
因为宝宝是自己亲手带大的,很多老母亲熟悉宝宝一举一动背后的含义。宝宝小脚一踢,就知道宝宝拉了,得换纸尿裤。宝宝一个眼神,老母亲就知道宝宝饿了,赶快奉上食物。
老母亲包办了一切之后,宝宝的任何需求都会被立刻满足,宝宝就失去了主动表达需求的机会,既然小手一指可以达到目的,何必要辛辛苦苦练习说话,用语言传达需求呢?所以,正确的做法是,有时候老母亲明明知道宝宝的需求是什么,也要故作不知,或者假装理解错误,诱导宝宝说话。
宝宝刚开始说话的时候,发音肯定是不太标准的。
可能会把手表说成「手宝」、西瓜说成「西渣」,老母亲们可能听起来会觉得很奇怪,并且会下意识地进行纠正。
可是,从含糊不清到吐字清晰,从不标准到标准,是宝宝学说话的自然发展过程,可以说是必经之路。
作为老母亲,在宝宝开始尝试说话时,需要做的就是给宝宝积极的鼓励和反馈,让宝宝喜欢说话、勇敢地说话。引起宝宝对说话的兴趣之后,这时宝宝如果再说「手宝」时,老母亲就可以温柔地说「你想说手表吗?说得很好呀,手表~」
这样既纠正了宝宝,也不打击宝宝说话的积极性。
很多宝宝最开始会说的词,都是「baba」、「mama」这种,很多家长就以为宝宝更容易说出这些词汇,然后反复用「吃果果」、「睡觉觉」这种简单叠词来教宝宝说话。刚开始说话的时候这么说可以,宝宝大些了,这样可就不合适了,因为宝宝的的语言能力,远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更厉害。
先了解 1~3 岁宝宝语言发展的里程碑:
12~16 月龄:可以听懂 100~150 词、简单的句子或请求,比如能对所接收的请求作出反应;能够说 20~30 个词;
16~20 月龄:可以理解 200 个词和词组;能说 50~200 个词;在 18 月龄的时候,进入词汇暴涨期;
20~24 月龄:可以理解语句关系和语序;掌握重组发音和表达意图的能力;
24~36 月龄:可以理解复杂的句子;推导语法结构和规则。宝宝2岁后就可以理解复杂的句子了,如果这时,老母亲还在用「吃果果」、「睡觉觉」这类的词语和宝宝交流,那么宝宝词汇量少、说话不清楚的原因,不言而喻。
很多老母亲,看到别人家宝宝学会说话,变成活体十万个为什么后,就希望自己家宝宝也能追上别人家宝宝的进度。于是,开始频繁地问宝宝「这是谁呀?」、「这是几呀?」,这类问题。别说是宝宝了,就是放在成人身上,也是烦死了。
建议老母亲们不要用这种逼问式的语气,可以将对话融合在生活里,如吃饭时候,自然地问宝宝「今天想吃什么呢?」
宝宝可能就会自然地回答「虾」或者「大肉」这种简单字词。在宝宝掌握后,可以穿衣时问宝宝「今天穿哪件呢?」、「要不要穿小熊外套?」,这时宝宝可能就可以回答「穿小猪外套」这类的词组了,循序渐进,不愁宝宝不会说话。
可能有的读者要问了,每天吃饭穿衣的次数有限,练习的机会也很少,怎么办?其实,能让宝宝做选择、引导宝宝说话的机会很多。就比如宝宝要玩玩具,就问宝宝「今天玩哪个玩具呢?」宝宝就会自己回答想要的玩具。
如果宝宝不说话,老母亲就可以递给宝宝最不喜欢的那个玩具,可能宝宝情急之下,就会开口说「不要」。爸爸要出门,老母亲就可以带宝宝到门口送爸爸,让宝宝和爸爸说再见,然后问宝宝「爸爸要出门,宝宝想让爸爸带什么回来呢?」,可能宝宝就会回答「大肉」或者「玩具」之类的词了。
如果题主回顾自己平时养育孩子没有出现这些问题,还是那句话,尽快带孩子就医吧。
建议及时咨询医生。特殊时期可以先网上咨询或预约。
教育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在其主编的《发展心理学》中指出,婴儿言语发生的时间基本在10-14个月之间。如果孩子过了14个月还不开口,家长应该对其语言发展及听力发育多加留心,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判断和介入,千万不要拿“贵人语迟”的说法来蒙蔽自己。
一般情况下,孩子到2-3岁就能比较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4岁时就能基本掌握自己的母语。5岁以后能比较清楚地复述故事或者是自己编一些简单的故事。
特别是,2岁半的年纪都可以进入小小班学习了,大部分孩子都能掌握一些基本的交流和表达。
题主的孩子首先要做的是尽快排除发育问题和自闭症的可能。心理安慰起不了实际作用,把疑问排除了,才可以进行进一步的锻炼。
目前部分门诊逐渐恢复,建议可以先电话或微信咨询,早干预早排除。
金鱼妈妈:孩子说话晚、不爱说话、说不清楚,是“贵人语迟”还是智力问题?
孩子的语言发展是相当复杂的,彼此之间的差异性极大。学会说话需要具备理解语言的能力,这个与孩子发育商有关,同时还要具备学习说话的动机、沟通的意图、模仿的能力、正确的语音区辩、正确的构音能力、以及构思语句以表达讯息与情意等能力。
如果宝宝2岁仍然不会叫爸爸妈妈,语言发育迟滞,这个需要我们去重视以及寻找原因。排除一些生理性结构问题,比如舌系带短等等的因素以外,一个孩子的语言发育是否正常往往反应到一个孩子的社交沟通能力,甚至是一个整体发育水平出现迟滞。
语言沟通的发展特征:
一般目前我所发现的一些孩子基本都是家长逐渐发现孩子沟通交流出现障碍,语言发育落后过来的,这个时候往往孩子也比较大了,其实语言发育迟滞儿童往往可能还伴随有其他方面的发育落后,只是早期家长没有重视而发现较晚。这里建议家长需要早期重视儿童早期综合发展,尤其是0-3岁以内婴幼儿,比如早期的家庭沟通技巧包括:
1.早期的声音:包括了小孩子随机产生的发声行为(比如咿咿呀呀学语),这些声音后来会逐渐形成较有组织的言语行为。
2.早期的眼神交流:例如小孩子注视母亲、回应母亲声音或其他声源时的目光转移,也是社会沟通交往很重要的一部分。
3.用手指物或肢体动作:也是具有沟通能力,有助于后期建立口语学习。
……
因为严重的语言障碍的孩子几乎没有口语,因
家长要先观察孩子沟通是否具有主动性,如果具有主动性,那么我们再观察孩子有口型,但无声音,如果有这个行为,那么家长就可以进行以下的引导:
1.鼓励发言, 记得不要经常制止孩子发言, 否则会让孩子变得不敢开口甚至是说话。
2.先观察儿童是否有呼吸协调、发声困难、共鸣位置错误等现象, 须先解决这些问题, 指的就是构音器官是否发育正常。
3.气流问题:渐进式提示, 可先了解含住(要含稳), 配合气流, 先给予将纸卷笛拉长让气流容易进去纸卷笛, 让纸卷笛变鼓起来,再要求气流送出。
4.可使用常见或具规则的手势辅助说话。
5.可将手放置喉部发声产生震动, 给予触觉提示。
介入原则:
1.眼神的交流很重要;
2.建立听觉学习:我们与孩子说话时要慢慢说,语速要慢,延长声音提示,减少吵杂环境干扰,让孩子沉浸在语言环境中。
3.发展语言能力:与孩子表达的时候尽量说重点,尽量避免使用高级语言,比如否定词、疑问、假设等。
4.模仿动作与发音:手势沟通+引导发出不同的声音,比如:家长可以一边做小鸡的动作,一边询问孩子小鸡是怎么叫的呢?是叽叽叽……
5.口腔动作:食物咀嚼训练口腔肌肉,吹蜡烛游戏等等。
总的来说语言发育迟滞是复杂的,它的原因也有很多,只有找到原因才能给出一个适合孩子的干预方法和支持策略,我们让孩子开口说话并不是希望孩子只是单纯开口去鹦鹉学舌,机械的重复我们大人的语言,而是需要孩子学会沟通和表达,这个才是我们需要做的,希望家长可以尽早带孩子去医院做评估。
这篇回答并不能取代医疗建议!
如果真的对孩子的语言发育有所担心,建议题主自己观察过后,再向专业的医疗资机构咨询!
要想知道宝宝为什么不会叫爸爸妈妈,先要知道有哪些因素影响了语言发育:
感知觉能力指的就是五感。
即: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还包括宝宝对情感和情绪的辨别能力。
一般来说,宝宝的五感中,味觉和嗅觉对于语言发育的作用、影响较小。
1)宝宝的触觉在语言发育过程中会起到一定效果。
比如宝宝身体对于运动和振动的感知,宝宝在母亲体内的时候通过触觉就可以吸收到外界的声音。
2)为什么说触觉对于听觉有影响?
因为有很多声音,是通过声带发音后又通过骨骼直接传递到我们的内耳,我们听到的这个声音和我们平时通过耳朵、通过空气传播的声音是不一样的。
宝宝在母体内的时候,就可以通过触觉、通过自己身体的振动来感知和获取母体和外界的声音信息。
1)视觉对于听觉和语言学发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感官。
因为我们在说话的时候,是通过整个口唇部和咽喉部的肌肉协调进行的。在说话的过程中,我们很多时候看到别人的嘴巴时,可以更清楚地听到他发出的声音。
2)孩子在学说话的时候,他们看到其他人发出声音时嘴巴的动作,会进行下意识的模仿。虽然他可能不能一开始就模仿出来,但是通过让他看见我们在说话的时候嘴巴做出来的动作,会有效地提升宝宝的口唇部肌肉的协调和运动能力。
所以,这样也可以对宝宝的语言发育提供一定的帮助。
听觉对于语言形成是最重要的一个感觉。
我们没有办法修正自己的口音,每次说话的时候发音都会有一定的变形,但是通过在社交过程中听到外界的声音,我们可以修正自己语言的发音,所以我们的语言才能维持在一个相同的一个水平上。
但是如果失去了听觉,我们不能形成自己的语言,也不能让自己的语言获得正常发育。
所以听觉对宝宝语言的发育是最重要的一种感官。
表达欲对于宝宝的语言表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
1、很多孩子刚刚开始发音的时候,会说很多东西。
2、孩子在一起会说“火星语”,即小朋友之间大人听不懂的交流。
这实际上是孩子之间交互的过程。在交互过程小朋友之间会发生语素的交换,我们不需要进行干涉,给他们的创作一个安全的表达氛围,让他们互相之间自己来交流。
同样,家长跟孩子在互动的过程中,也需要充分给予孩子表达的时间,让他获得自己的表达欲。
1)听觉不仅是一种感觉,同时也是一种技能。
2)听觉发育的阶段
刚出生时,宝宝听觉相对来说较弱,这一阶段宝宝大概能听到不同的因素,我们说话的语素可能是一个音节。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感知觉的发育,宝宝逐渐的可以听出不同的语素。
宝宝发育到前六个月,他们对于语素的认知会逐渐发育到对于元音的认知。这些元音就是构成语言语素的一部分。
在这个时候,孩子已经形成了对于元音的认知,但是他还不会分辨辅音。所以很多孩子在刚开始学说话的时候,不会分辨爸爸、大大这样辅音区别的词汇。
一岁左右才能大概区分出辅音的区别。等到宝宝一岁左右形成了对元音和辅音的认知之后,这一阶段大约就可以形成恒常听觉了。
恒常听觉,是对于同样语素组成的语言。可以把它认定为同一种不再因为语素的相同和其他附加内因因素的不同而区分为不同的语言。比如,听到不同的人叫同一个人爸爸,他会知道这说的都是爸爸而不会因为听到不同的人说爸爸就觉得这是两个不同的语言,这个时候宝宝就形成了对语速的恒定认知。
孩子在听觉发育到这个阶段的时候,就可以认定为他的听觉基本上已经具备了语言学对于语言发育的基本特征。
1)宝宝刚出生一直到三个月左右,如果宝宝躺在婴儿床里面,爸爸妈妈坐在床边上跟小朋友说话,小朋友很有可能根本看不清大人的脸。因为这个时候小朋友的视力发育,大约只能把焦距定在自己面前大约40到60公分的距离。
2)随着视力的逐渐发育,六个月左右的时候,宝宝才可以具备看到整个房间的视野。在这个之前小朋友可以区分光和暗,可以区分大块颜色的区别,但是区分不出一些细节。
3)建议:这一阶段,家长可以通过光影的变换、通过大量颜色之间的变化给宝宝一些视觉上的刺激,但是不需要特别剧烈的转换。
比如拿一个红色的卡片来看,随后用一张绿色的卡片把它遮住,这样可以给宝宝一个充分的视觉刺激。
六个月之后,宝宝可以在一个屋子的范围内有足够的区分度时,家长跟宝宝说话就要尽可能的面对面,让他观察到口唇部的运动了。
宝宝具备了视觉和听觉,就具备了获得性语言发育。
喉部肌肉
1)我们在说话的时候喉部的肌肉发生运动,喉头位置的肌肉需要不停地用力和舒张,使声带处于不同的紧张程度,这样空气通过声带的时候发生的振动才能发出不同的声音。
所以宝宝的精细运动控制能力发展到他可以控制自己喉部肌肉运动的时候,才能发出清晰的声音。
2)宝宝最开始学到是哭的声音,因为哭只要把嘴张开,让空气自由的通过,声带就可以发出这个声音。
随着发育,宝宝逐渐会控制自己口唇部、舌头的肌肉,就开始发出一些具有爆破性的声音。
舌部肌肉
1)宝宝肌肉动作的发育永远是从大动作向精细动作发育的,永远是从常用的动作向不常用的动作发育的。
2)舌头在不说话的时候,最常起到的一个作用实际上是递送食物,而递送食物的过程中,整个舌头是向上顶起和向后运动的过程。这个运动过程同时具备了平舌和翘舌的两种特征,所以小朋友不会刻意区分平舌和翘舌。在这样的情况下,宝宝的舌部肌肉的控制发育相对来说稍微滞后。
口唇部
1)宝宝口唇期的时候,会不停的用自己的嘴唇、牙齿去试探各种各样不同的物体,拿到什么东西先咬一口,没有东西咬的时候会咬自己的手。
2)这种情况下宝宝对于口唇的控制相对来说发育较快。所以宝宝的语言发育是从口唇部控制好,发出爆发音之后,逐渐过渡到相对复杂的音。
1)肌肉协调能力,指口唇、舌、咽喉这三个部分的肌肉共同作用,才能让我们顺利地发出正常的语言。
而对孩子来说,这三部分肌肉可能每一个部分发育好了,但他没有尝试过整个联合起来运行。
2)协调能力即如何帮助小朋友协调自己所有已经具备能力的肌肉,让他们协调运动以后发出清晰的声音。
所以协调性不光是通过练习这三块肌肉获得的,它身体其他部位协调能力的获得,也会让他对于自己协同肌肉运动产生印象。
1)首先家长跟孩子互动的时候,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情是倾听。倾听对于孩子的语言发育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2、孩子的语言发育过程中,他会说一两个词之后,或者某个词说的不太好的时候,很多家长缺乏耐心,跳过了倾听这一步。
这个时候,让孩子先来说,他表达不清的时候,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来互动,再让他充分的表达自己。
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他表达。提问和确认这一过程对于宝宝来说实际上也是一种语言表达的练习,可以强化孩子的表达欲。
1)亲子互动交流的时候,尽可能的面对面。
因为当孩子看到你看着他的时候,一般他也会看着你。
这个时候亲子之间形成了良性的交互,精通交互以后再去跟他做互动,他就更愿意跟你互动。
2)在跟孩子互动过程中,尽量使用引导性的方式,而不是命令式的方式。
我们跟孩子之间的互动尽可能以提问的方式来进行。因为提问给出孩子一个选择之后,他会自己去想、去试图表达。
1、在六个月之前,小朋友之间基本上没有互动。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之间互相聊天的时候可以把小朋友放在旁边,宝宝会尽可能通过听觉来获取一些大人的的语速。
2、六个月到一岁
这一阶段的小朋友逐渐开始第一个词的发音,可能是妈妈或者爸爸。这个时候宝宝可以充分的利用自己可控制的喉部肌肉形成断续的语言,他可能是想要表达什么。
小朋友如果在这个阶段发生了表达的动作,我们可以通过提示跟小朋友互动来确认他的语言发育。
3、一岁以上
一岁以上的小朋友的理解性语言发育已经逐步形成。
在理解性语言发育过程中,我们可以观察他们。给小朋友一个良好的语言发育条件,他能听懂复杂的时候我们就说复杂,听不懂复杂的时候说简单,逐渐培养语言能力。
4、一岁半到两岁半之间
(1)这个可以逐渐减少优质语、关键语的使用,通过表达语言简化的方式,让孩子把这长句和短句形成联系,让他逐渐获得从短句向长句过渡的语音理解能力。
(2)同时这个时候小朋友表达性语言逐渐发育。
在表达性语言发育过程中,要给小朋友创造一个安全的表达环境。首先给他们正面评价和鼓励。
其次家长跟小朋友互动中,请家长一定要切记倾听和提问,这是小朋友语言发育的不二良方。
MUA的小建议:个体发育之间区别非常大,大到可能会在统计学的某个区间之外。
所以小朋友最快可能有九个月左右,就可以说2到3个单词。也有稍微慢一些的孩子,可能到三岁左右的时候,还是只能说几个词。
这都很正常,家长不需要太担心。
如果真的对小朋友的语言发育有担心,建议您自己观察过后,再向专业的医疗资机构咨询。
? 如果觉得有用,就 赞 一下再走呗 (?ω?)
知乎维权骑士提醒:本文首发于公众号“MUA孕育守护”,转载请私信。
关注我,了解更多育儿干货,孕产育儿不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