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26 19:37:02
孩子 5 岁,爱说谎话应该怎么办?
最近好焦虑呀,发现姑娘总是说谎,她才五岁呀。
发现孩子撒谎,我们首先需要自己保持镇定,试着了解孩子这个行为背后的原因,然后再根据原因来合理应对。
3岁以内的孩子很少可能蓄意撒谎;孩子至少要到3岁左右,才可能撒谎。因为到了这个年纪,孩子才能慢慢明白大人并不知道他们脑子里想的事,所以,他们会觉得哪怕撒谎了,父母也不会知道。
不过,3-7岁的孩子还不能很好的区分真实和虚幻。所以,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可能会有想象出来的小伙伴,或者喜欢玩过家家游戏等。他们撒的谎也常常是一些编起来的故事。
到了6-7岁以后,孩子就能理解什么是谎言,然后可能会蓄意撒谎。在6-12岁阶段,孩子能明白撒谎是不对的。
孩子撒谎的原因很多,包括:
家长预期过高,当自己表现没有达到父母预期时而撒谎孩子犯错了,家长责问为什么会犯这样的错,但是孩子答不上来,这时也可能会撒谎。平时家长对孩子的行为没有清晰的规则和规矩很少被表扬或得到奖励,为了获得父母关注而撒谎。想要隐藏一些事实,不想让自己惹麻烦。想要通过撒谎来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纯粹地想试探一下家长如何反应。纯粹编故事、寻求刺激,比如假装故事里的事真的发生了。不想伤害别人的感受而撒谎,也就是所谓的“善意的谎言”。
对于孩子撒谎的行为,不关注背后的原因,只是简单粗暴的打或责骂,这不是“管教”,而只是体罚伤害孩子罢了。
发现孩子故意撒谎,首先要做的是让孩子明白撒谎是不正确的行为,是不被允许的,以及为什么是这样的。
具体应对:
过程中,需要把撒谎和具体的行为分开对待。比如,孩子在墙上乱涂乱画,然后撒谎自己没干,这时可能需要考虑让孩子分别承担乱涂乱画和撒谎的后果。但如果是孩子不小心把果汁打翻了,然后撒谎不是自己做的,可以考虑只是让孩子承担撒谎的后果,对于不小心翻果汁,不用过于苛责,与孩子一起清理干净就好。
比如让孩子明白撒谎时,可能会伤害其他人的感受;也可能影响与父母、朋友之间的信任关系,以及如果因为撒谎,最后大家都不信任你了,会怎么样。根据孩子的理解能力,可以借助合适的绘本等来帮助理解和沟通。
但是千万不要给孩子贴标签,比如“撒谎者”、“骗子”。因为一旦孩子觉得自己就是个撒谎者,那他们也就会继续“心安理得”地撒谎。所以发现孩子撒谎的时候,可以试着说:“你是一个很诚实的孩子,就是今天这个事情上,是不是有什么真相没有告诉妈妈?”
有时候,家长可能会觉得不管自己怎么做,孩子依旧会撒谎。其实,只要不断的鼓励孩子说事实,同时每次发现撒谎之后,让孩子承担一些后果,那随着孩子长大,撒谎的可能性也会相对低一些的。
对于一些比较严重的问题,孩子有时候会选择撒谎或不说出来。比如,有的孩子被大人侵害了,或者被其他孩子霸凌了,他们可能会选择不说或撒谎,因为他们害怕一旦说出来,会被报复或惩罚。
所以,如果怀疑孩子可能为了保护其他人,而故意不说或者撒谎时,家长应该让孩子明白,只要说的是事实,说出来之后并不会让自己受到伤害或者变得不安全;另外,也要孩子明
当然,有的孩子撒谎是由于其他更严重的行为问题,甚至是违法行为,家长要引起高度重视,并积极寻求专业帮助,比如:
孩子除了撒谎,还有其他行为问题,比如点火烧东西、欺负他人、虐待动物、睡眠问题等:提示孩子可能有其他更严重的心理问题。孩子撒谎,平时没有什么朋友或者不喜欢和人一起玩:提示孩子可能自卑,有抑郁可能。孩子通过撒谎而从他人那里获得想要的东西,而且没有任何愧疚、后悔的表现。图源:Pixabay
写在最后:
每一个孩子都是生动、可爱的个体,有多种多样的行为和表现,有的好一些、有的不那么好,这些都是正常的。我们不能预期孩子的所有行为是正确的、美好的。对于一些撒谎等坏行为,确实不是正确的行为,但是在不同年龄段出现,以及具体的情况不同,具体应对也不同,家长需要随机应变。
不论什么情况,因为孩子撒谎,家长简单粗暴的责骂、体罚、羞辱孩子、给孩子贴标签,又或者觉得自己打了骂了没效果,就通过报警等方式去吓唬孩子,都是不可取的。
以上便是今天的分享,我是珊珊,关注我 @妇幼博士Dr韩 一起科学育儿。
部分参考来源 :
1.https://www.hopkinsmedicine.org/health/conditions-and-diseases/lying-and-stealing
2. https://kidshealth.org/CHW/en/kids/stealing.html
3.https://parentingnow.org/why-kids-steal-and-ways-to-prevent-it/
4.https://www.aacap.org/AACAP/Families_and_Youth/Facts_for_Families/FFF-Guide/Children-Who-Steal-012.aspx
孩子小的时候我们会焦虑“你怎么能说谎呢?”孩子长大一些我们又焦虑“你怎么这么实在呢?”
与其禁止孩子说谎,不如教孩子“什么时候需要语言的艺术,什么时候可以坦诚相待”。
举个例子:我们去逛街,售货员小姐姐看到小伙子就喊“帅哥、帅哥”,看到小姑娘就喊“美女、美女”,可事实上,帅哥、美女从来都是稀缺的,可就算我们不是帅哥、美女,听到了她们的招呼,就算知道这是“谎言”,还是很受用的。
再比如说,一个男孩追求一个女孩,女孩不喜欢对方,拒绝的时候不会说“我不喜欢你,你配不上我”,而是发一张好人卡“你是个好人,只是我们不合适”。
还有时候,我们带孩子去别人家吃饭,孩子吃了一口菜,他不喜欢,该怎么说?“这个菜真难吃”还是“我在家也不吃这种菜”?
生活需要谎言,社交从不透明。
说谎本身不是问题。孩子会说谎,恰恰说明孩子的智力发育和社会化发展得到了一个明显的进步。
说谎分两种,无意说谎和有意说谎:
因为年龄小,孩子们对问题的理解常常会简单化,有时候混淆事实,有时候把幻想和愿望当作真实发生的事情,说出与事实不相符的话。这种因为认知水平和语言能力的局限,而传递的错误信息,不是孩子有意编造的谎言。
此外,孩子因为逻辑思维不强,描述事件时说不完整、表述混乱,导致想的和说的不是一回事,让大人收到了错误的信息,这种也不是有意的说谎。它们都属于无意说谎。
如果是无意说谎,千万不要揪住不放,及时澄清事实,教孩子区分现实和想象,和孩子一起梳理一遍事情发生的开始、经过、结果,或者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复现。重点不是让孩子道歉(改正说谎的错误行为),而是让孩子学会把事情说明白了。
如果是有意说谎,那孩子一定是为了达到某个目的才这样做的,要么是为了得到某种好处,要么是为了规避某种损失或者处罚。
这时候,正是我们“出手”的好时机。让孩子明白,有些时候,修饰语言是更合理的,但大多数时间,特别是面对亲人和朋友的时候,坦诚相见才是优选。
首先,记得要满足孩子的正当要求。比如,孩子想吃零食,如果我们因为零食“不健康”就严格限制,孩子就会偷偷摸摸吃零食,或者拿别人的零食吃,并且告诉你自己没有“偷吃”。给孩子提供适量的零食,让孩子知道通过正确的方式就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他就不容易说谎。
其次,鼓励孩子说实话。发现孩子“说谎”了,千万不要劈头盖脸就一顿批评,而应该鼓励孩子跟自己说出实情,鼓励孩子道歉和说实话的勇气。之后,引导孩子想办法或者帮助孩子一起弥补他所隐瞒之事的不良后果。让孩子明白“说实话是安全的”,“做错事情不可怕,只要改正或者弥补就可以解决”,这样,孩子才有说实话的勇气,并且逐步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
再次,言传身教最重要。如果孩子平时总看到爸爸妈妈跟别人说的话和自己观察到的事实不符,孩子就会自然而然学会用谎言达到目的。自己也要尽量做到“不打诳语”,让孩子学到实话实说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当自己因为情况需要而“说谎”时,要及时向孩子解释,告诉孩子自己“说谎”的原因,以及这么说的好处,给孩子解释“善意的谎言”的含义。让孩子知道,偶尔不完全“坦白”,是为了双方都更好。
最后,惩罚有时会必要。如果孩子已经学会了习惯性撒谎,就应该给予一定的惩罚。要注意的是,惩罚一定要及时并且讲明惩罚的原因,惩罚的方式也最好能跟孩子撒谎的引发事件或者不良后果直接相关。这样才能让孩子明白,撒谎是有后果的,结果是需要“自作自受”的。
那么,你是希望培养出从不说谎的好孩子,还是说话灵活的高情商孩子呢? @知乎亲子
爱说谎,比如呢?
虽然不知道孩子的什么行为在你眼里属于说谎,但是,我想建议题主淡定点,不要轻易给孩子贴上「爱说谎话」这种标签,孩子多半是无心的,但一旦被贴上标签,她就被定义了,而家长的焦虑和焦虑所带来的反应,会不知不觉强化标签,孩子可能就真的变成爱说谎的人了。
家长最需要做的是:了解孩子,找出原因,对症下药。这里有几种可能的原因(不局限于这些):
有些孩子比较内敛,不好意思直接表达需求,会通过委婉的方式来表达。
比如我家小侄女,她想吃零食但是不好意思直接说,就会说成:我又饿了。她爸爸有时就会生气,说她撒谎,说不喜欢撒谎的孩子,明明不饿却说饿。
类似这种情况,在我小侄女身上总是时不时会出现。在我看来,她真的不是在说谎,只是没有用我们认可的方式表达需求而已。
所以,当孩子出现我们不认可的行为时,不仅仅是「说谎」,我们都不要急着去给她下定义贴标签,而是要冷静下来去分析背后的原因,根据孩子的气质类型和特定场景具体分析。
孩子有可能是因为害怕被惩罚而选择说谎。
如果家长没有容错率,孩子一犯错就喜欢说教,批评,唠叨,打骂等等,那么,对于孩子来说,不让家长发现自己的错误就是最好的选择,这就会导致他隐瞒或者用谎话来掩饰自己的行为,以为这样就不会被家长发现。
所以,如果孩子爱说谎,可以想想家庭成员是不是喜欢动不动就批评孩子,动不动就给孩子讲道理,动不动就制止孩子做这做那,等等。
人脑是有BUG的,记忆会扭曲,而孩子更是如此,别以为孩子很纯真她的话很有可信度,这是大错特错的,尤其是幼儿。
幼儿说的话真的不能太当真,这一点家长心里要有数。倒不是说她有意的,而是她分不清真相和想象,她对于信息的「来源监控」能力是很弱的,比如一个信息,听别人说几次,她就会认为是真实发生的。
所以,不要去苛责一个幼儿「说谎」,她未必知道她说的不是真的。
我小侄女小一些的时候,当我问她「你有没有干吗干吗」之类时,她的回答也会出现错误,但是,我从来没对她说过「你骗我」这类话,也从未在心里给她贴上「说谎」的标签,事实上,她每次回答都是很认真的。
那面对孩子的「说谎」,该怎么办呢?提供一种思路供大家参考。
注意哦,这里的关键词是「选择」。
史蒂芬科维认为,人有选择的权利,这是最终极的自由,不管做任何事情,都是一个人的选择。所以,科维在教养孩子时,不管孩子出现什么样的行为,他都没有给孩子下定义,只是把它视为孩子的选择,他会问孩子为什么要作出这样的选择。
比如轮到某个孩子丢垃圾而他没有丢,科维会问他:你为什么没有丢垃圾呢?孩子本能地找出一堆理由,推卸责任,科维听完后,没有指责,只是平静地问孩子:你为什么要选择这样回答呢?
我认为这个问题有3个好处:
1、将孩子的所作所为看作是他的一种选择,更有利于自己心平气和地应对,避免给孩子贴标签,用不恰当的情绪去面对;
2、引导孩子思考自己的行为。不管孩子如何回答,都要认真且耐心地倾听,不要急于去评论和指导;
3、有利于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找到应对之策,更好地帮助孩子。
别慌,问题不大。试着去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引导孩子做正确的事情,就可以了。
网图 侵删
用耐心读懂孩子,用童心走近孩子!
我是林远纯,欢迎关注我,一起快乐育儿!^_^
小孩撒谎和人品无关,千万不要上纲上线。
这位妈妈焦虑,可能是感觉孩子太不值得你信任,认定了撒谎要不得,撒谎的孩子长大一定会成为令人讨厌的人,甚至落得众叛亲离的下场。
但事实上并没有你想象中那么严重。5岁的孩子“撒谎”并不罕见,也并无恶意。
如果我们把撒谎分为有意撒谎和无意撒谎,你可以判断一下,大概率,孩子只是无意撒谎。因为,他很可能对于撒谎是什么,撒谎的性质有多恶劣,为什么撒谎就令人讨厌完全无概念。除非孩子已经养成了习惯性撒谎,明知自己的行为是欺骗性的,还要以此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时候,才是应该焦虑的时候。
5岁的小朋友,撒谎是心智在走向成熟的表现,开始有了自我保护和争取利益的意识。他不再像更小的时候那样,大人说什么就听什么,不让做什么就不做什么,来自大人的问题几乎是有问必答,无论做了多么过分的事情都能“开诚布公”“勇担责任”。毕竟这么大的孩子知道的事情也不少了,还像小时候这样,岂不是搞不好连家底都得给出卖了? ? ?。
总结了下,所谓小孩子“撒谎”有以下几种情况:
躲避惩罚
不说实话是因为,基于成长的经验,他发现你是通过他的话他的回答来做出给不给他奖励或者惩罚的依据。而且他也有过了“犯错”就会挨打挨骂的经历。所以,会想要通过“改变话术”来改变自己的结局,“撒谎”也就自然发生了。
比如,我家橙子白天没控制住自己把一袋糖果全吃光了,我下班回家发现她不想吃晚饭,问她是不是吃糖了?她会回答我没有,或者,我就吃了两颗。以此来减轻“量刑”,逃避可能的惩罚。
寻求认同
还有的情况就是,孩子特别渴望外界的表扬与认可,他发现通过“捏造”成果,“夸大其词”等方式,能收获来自爸爸妈妈或亲戚朋友的赞美和奖励。
例如,他们可能在模仿别人的基础上画画,然后添油加醋言语铿锵地给你讲那是他的创意。
达成需要
被规矩束缚,又没法控制自己的蓬勃的欲望,因此想办法去“转变事实”以便达到约定的购物规则和条件。常见的就是想要得到一些被家里限制拥有的东西,像玩具、糖果,新的文具等等,为了让大人买下他看上的东西,会告诉你家里的玩具坏了,铅笔用完了,文具丢了……
逃避任务
因为不想要按大人的要求去做某件事,又迫于威势无法直接拒绝,选择找借口的方式来逃避。比如,不想去上课或不想去参赛时会谎称自己头疼、肚子疼……
如果你立马上纲上线,给他讲狼来了的故事,再对孩子一顿道理加说教『骗人是非常严重的你知道吗?你要做了骗子,这一辈子就完蛋了!』孩子内心感受到的会是恐惧,他的个人价值感在你的言语审判中也会不断下降。
我最后悔的就是第一次发现橙子撒谎,我没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当她面就向他爸吐槽这种行为了。弄得小姑娘当时就哭了,还哭得特伤心。事后她告诉我那是一种在被爸爸妈妈讨厌、抛弃的感觉。
后来我就在反省,想想那些深陷困境不敢向家人倾述的孩子,不就是因为害怕父母的指责、抱怨、批判,选择了一个人承担恶果,最终越陷越深走向悲剧吗?谁也没法保证孩子长大后不会有犯傻、犯错的时候,如果我们给孩子的反应就是在内心刻下这种感觉,打压他的价值感,无疑就是在葬送亲子之间的信任,把孩子往更加远离我们预期的方向推。
就如我们很多人小时候被打、被骂,被恐吓过很多次以后,反而练就了一身不被别人发现的骗人的能力,把撒谎做得更加隐秘,用更多的谎言去掩盖前面的谎言。
所以,强烈建议,面对孩子撒谎要保持淡定,冷静处理,以信任换信任。
孩子撒谎是由于对大人的不信任,我们的处理就应该是去补回信任,重新建立起良性亲密的沟通连接。
如果孩子是无意撒谎,相较于让他了解自己的行为构成了撒谎,更应该去看见的是他语言背后被压抑的需求。
这个时候更应该反思的或许是大人。给他的约束和批评是否太多了导致他对犯错敏感总想逃避追责?是不是我们陪伴太少,鼓励太少,忽略了给与孩子关注度和认同感?要求做到的事情有没有超出他的能力范围?
经过了第一次的处理失败,后来再遇到橙子说话言不符实的情况我会平静的指出事实,其实这个时候小朋友就已经够惊慌了,眼神局促好像在说『怎么办,被发现了?』
然后,我就会告诉她我非常不喜欢她骗我,和我这么不亲近,告诉她我希望她有事可以和我商量。过程中注意避免居高临下的压迫感。紧接着,主动示好做出示范,让她相信我永远是值得信任的。比如向她演示如果想买东西或者想少些作业可以怎样和我商量,如何“讨价还价”。
如果孩子有意撒谎,《硅谷超级家长课》里提到了一种重重地举起手,又轻轻地落下来的处理方式。就是——不纵容但也不要批判。
可以和孩子进行严肃地谈话。先谈你看到的事实,清楚告诉孩子他的言行不一的情况。然后引导他去分析这样的事实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从长远去看会造成什么后果。一连串地谈下来,让孩子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
但是,不要在这时就着急补刀『你看看你做的好事,我看你现在怎么收场!』最好是能够告诉他我们作为旁观者的感受,被他欺骗的感觉,但又能表明我依然还会保持对你的信任,我只是希望你能够做一些改变。然后,提出惩罚措施(一个改正的机会)。
撒谎作为人类的本性之一,是难以避免的。 孩子还小,作为他最亲近的人要让他知道,你对撒谎这事是认真的,但无论如何,绝不会因为这件事就改变对他这个人的本质的判断,更不会收回对他的信任。他的错误务必要改,但需求也会被尊重和看到。
@知乎亲子
“迟早有一天我死在你手里!”
这是《守护解放西》第三季中一个妈妈在派出所无奈地呐喊。
一个玩具店报警说有小孩偷东西,而男孩却说,有个高年级男孩霸凌他,要求他去偷东西。
后来民警找到学校老师确认情况,这才完全确定了这个男孩在说谎话,这个所谓六年级的孩子根本不存在,这也不是他第一次偷窃了。
男孩的父母表示,因为平常太宠溺他,得不到想要的东西就开始动歪脑筋。
孩子“偷”东西这件事,对父母来说是莫大的耻辱:
都说“三岁看大”,这么小的孩子就开始说谎,那长大了可怎么办呀?!
在大人眼中这是“犯罪”。
但是,这对于孩子不能这样一概而论。
三岁之前的孩子,对于“物权”,也就是别人的东西和自己的东西还不能清楚地区分。
在他们眼中,“拿”别人东西这个行为是正常的。
三岁之后,孩子的边界感慢慢建立。
对于自己喜欢的东西,有的孩子还是去“拿”,同时,伴有“羞愧感”,从而对大人说谎。
孩子 5 岁,爱说谎话应该怎么办?
回到具体的问题,那面对5岁的孩子,偷东西,说谎的孩子,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父母面对“偷”东西,还说谎的孩子,真的会“绝望”,羞愧。
被发现的“第一现场”,大多数父母的会觉得“丢脸”。
这些情绪,都是人之常情,需要自己先消化掉。
而不是朝着孩子发一通火,打一顿。
打,管用吗?
肯定管用,因为孩子会暂时屈服于大人的拳头。
但打带来的伤害远远高于偷拿东西。
过激的行为,只会给孩子留下沉重的心理创伤,有些甚至影响孩子一生。
先处理自己的情绪,平静后再和孩子讨论“偷东西”这件事情。
千万别指望,和孩子沟通一次,孩子就能立马改正。
“你的”、“我的”、“动别人的东西,需要经过别人的允许”……
观念的建立,需要父母的多次引导。
不要指望说一次,孩子就能改好。
也许,孩子有这种想法,有这种行为,不是一天、两天了。
不要对孩子抱有过高的期待,少给孩子一点压力,多给孩子一点时间。
英国精神分析学家温尼科特曾表示:
孩子的问题行为,常常是在向父母表达什么。
年纪小的孩子,拿别人东西,大多出于好奇心。
而年纪大的孩子,更多的是出于内心的匮乏。
在经济能力允许的情况下,父母要尽量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
超过能力范围的,也要如实告知孩子。
孩子要求十次,父母拒绝十次,那孩子不会再要求,只会自己想办法满足自己。
《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关于撒谎部分的篇章
情感上,不打骂孩子,不控制孩子,不给孩子定太多规矩,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宽容。
不要担心惯坏了孩子,内心丰盈的孩子,根本没有心思去偷。
实践出真知,我是 @暖心小记,欢迎来听我分享育儿实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