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25 19:21:15
亲戚孩子四岁半,说话不清楚,去医院评估的结果是构音障碍,需要进行什么干预来帮助孩子说话?
要了解这个问题,我觉得首先有必要了解一下什么是构音障碍。
专业版定义:
构音障碍是指由于构音器官的运动异常或未理解目标音位的发音特征等原因造成的声韵调异常。构音障碍是导致言语清晰度下降的主要原因。
亲民版:
构音系统由口腔、鼻腔、咽腔及其附属器官所组成,其中最主要的构音器官是下颌、唇、舌、软腭,它们各自的灵活运动以及它们之间的协调运动是产生清晰、有意义言语声的必要条件。只有当各个构音器官的运动在时间上同步、在位置上精确,才能形成准确的构音。当其中的某一环节出现异常时,都有可能导致构音方面的问题。
知道了构音障碍是什么,那你知道会有一些什么表现么?
1.说话不清楚
很多家长在咨询的过程中最先提到的就是说“我的孩子说话不清楚”,说话不清楚到底指的是什么呢?可能表现为这几种情况:①遗漏:比如说“花”说成“哇”,“猪”说成“屋”等,也就是说我们汉语拼音中的“声母”容易漏掉,没有发出声母的音导致整个音节的音发音不对;②替代:比如“哥哥”说成“得得”,“姑姑”说成“哭哭”,“大大的”说成“尬尬的”等,也就是说不能正确的发出目标音时,用了其他的声母来进行代替,哥说成的就是用d代替
2.说话结结巴巴
一般家长说的孩子说话说的结结巴巴说的是什么?指的是孩子说话不流利,总是会出现重复、停顿、拖延、想说说不出这样的情况。和其对话感受一般为:听你说句话累死了;我比你还着急;你能不能好好说说!儿童早期容易发生口语表达不流利的现象,但是如果这种“结结巴巴”的现象持续存在了6个月及以上的话,那你得关注了,避免成为持续性的口吃者哟!
3.调不对
在汉语普通话中四个声调,就是我们平常说的ā á ǎ à。在普通话中声调是可以表达语义的,比如说同一个声韵组合“ji”,一声调时是“鸡”,二声调时是“急”,三声调时是“挤”,四声调时是“寄”。你身边有没有孩子说
4.流口水
如果孩子都3-4岁了,还是流口水。说话时流口水,开心大笑时流口水,吃饭时只吃细软的食物,平时不吃东西不说话时,嘴巴总是无法闭上流口水?那说明孩子的口部肌肉肌力较弱,需要进行训练啦。长期下去不仅是流口水的问题,对小朋友的构音和语言发展也很不友好哟!
到最后重点来了,该怎么治疗?
一般来说孩子要是被诊断为了构音障碍,或者家长在生活中发现孩子说话不清楚,比如总是将某几个音发错,这样的时间持续了半年及 以上的话,就要引起关注了。可以先去医院或者找专业的言语治疗师进行评估,明确问题所在,然后根据小朋友的实际情况制定方案进行治疗。
构音障碍也会有不同的表现,训练方法也不同。如果呼吸能力有问题的话想,需要先对呼吸能力进行训练,比如:呼吸支持能力训练、呼吸与发声的协调性训练等。
如果是发声有问题,如怪声怪调、音调过高或者过低的话,则需要进行嗓音训练。
如果是构音的问题,首先得分析构音的错误类型是什么,然后针对未掌握的因为进行音位诱导、音位习得、音位对比、音位强化四个步骤来帮助小朋友习得正确的发音方法,从而克服构音障碍。
构音障碍有多种类别,比如功能性构音障碍,顾名思义就是非器质性的,也就是说身体没有任何器质性的病变。功能性构音障碍的原因有可能是环境因素、心理因素等等。那其他的就是器质性的构音障碍了。
所以第一步就是去医院(儿童医院、妇幼或者神经内科)排除掉器质性的原因,比如智力发育迟缓、自闭症、脑瘫或者其他一些神经病变。
千万千万千万要认准正规医院!最好公立三甲医院。很多民营医院真就不多说了。很多我的家长内心都不愿承认这件事情的严肃性,逃避它,认为孩子没有什么问题,要么不去医院,要么就去莆田系医院,被坑了不少!!!!
器质性的构音障碍就要针对背后的原因进行其他治疗。除此之外,无论是功能性的还是器质性的都可以做普通的言语矫正训练。
一、首先让我们来看一看,功能性构音障碍,是怎样产生的?
我们之所以能够发出声音,是有气息托着声带振动产生的声音从口腔发出的。我们之所以能发出精准的语音,主要由唇、舌、齿三个器官精准的配合,它们不同的形态、运动、位置组合,产生了不同的声音,这些不同非常精准。所以,唇、舌、齿、气息是孩子能够清楚、准确说话的关键元素。
(一)气息不够
说话声音太小,有气无力,只有气没有声等等都是因为气息太弱。正如我前文所述,声音是由气息托着发出的,气息不够扎实,声音也就不够扎实。
不会灵活运用气息还有可能吧很多送气音发成不送气音,比如(他发成哒,特发成嘚,婆发成伯等)。
(二)重点中的重点1:唇舌肌肉无力
孩子说话不清不楚、含含糊糊的,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只闻声响,不见唇动”,说话的时候嘴巴不张开,或者动的幅度很小。口腔开合度小,就没有足够的空间给舌头在里面进行精准的运动了,由此一来,说话自然就含糊不清了。
我们知道,唇部肌肉、舌头肌肉要想达到一个很大的运动幅度,精准的抵达他们应该在的位置,相对而言要有比较大的肌肉力量来支撑,尤其是我们在连续讲话的时候,需要的力量更多,确实容易累。肌肉力量达不到,嘴巴、舌头就无法做到长时间、大幅度的运动,这是硬件条件。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和多方面的因素是有关系的,比如孩子没有这个意识,再比如孩子学说话的时候家人没有起到很好的影响,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养太娇惯、喂养太精细。不吃苹果,要打成汁喝,咬不动肉,要喝汤,不愿吃硬的东西,要吃软的、精细的食物,长此以往,肌肉力量一定得不到锻炼。学界普遍的看法是,言语能力和孩子吞咽、咀嚼的能力息息相关。
(三)重点中的重点2:唇、舌、齿的灵活度不够
唇舌灵活度不够除了导致孩子发音不清晰,还会导致孩子出现语音错误:比如声母的替换(哥哥发成嘚嘚,小狗发成小斗,小鱼发成小姨)、声母的省略(爸爸发成aa、快乐发成快饿)、声母的歪曲(出现j、q、x的尖音,不了解尖音是啥的可以百度,很多成年人都有)等等。
我们知道区分不同的音是需要唇、齿、舌的精准配合,位置稍有不同就有很大的差别。比如你可以体会一下发j、q、x时候的舌位区别,乍一看好像都差不多,但自己体会有非常微妙的差别的。可见,发音过程对于我们唇、舌、齿的分工提出了多么精细化的要求。
唇舌力度不够和我们平时缺少锻炼有关,但也和唇舌力度有密切关系,力度上来了,才能达到一定的灵活度。
(四)心理因素:语速太快
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急于获得回应,这是孩子的天性。说话快了,每一个音素(不知道啥是音素,可以百度一下哦,简单说就是每一个发音的最小组成单位)发不到位,就不准确、不清晰。
(五)心理因素:说话偷懒、嘴巴不愿使劲
嘴巴“半淌”着说话多舒服啊,不费什么劲。久而久之,唇舌力量更达不到锻炼,恶性循环。
(六)听觉音素
很多孩子在学习说话的时候不能准确的听出正确的音和错误的音的区别。孩子的语言神经和听觉神经发育有快有慢,不用过多担心。一般在四岁半左右的时候,孩子已经能够听出不同音的差别了。
但是就像我们唱歌一样,很多时候我们能听出别人唱歌跑调了,却觉察不出自己唱歌走调了。孩子也一样,他们听得出别人发音怎么是对的,怎么是错的,但是听不出自己的是错的。
二、下面我们看看该如何锻炼我们的口腔
(一)训练唇舌力度和灵活度
1、平时说话的时候,就要让孩子养成张开嘴巴说话的意识和习惯。在早期纠正的时候,一定要及时纠正:“妈妈听不清,你长大嘴巴说话,不许偷懒。”“你慢一点说,一个字一个字说。”
2、口部操:这个是借鉴的播音主持专业和主持人平常的练功素材,我本科就是这个专业,在我近一年的构音障碍纠音工作中,我发现非常实用,也很有效,但是推荐天天做,最少一周三次。你可以百度一下,口部操的特点是:①操作方便,不需要任何道具,随时可以做。②每一节是针对唇、舌的不同部位,基本能覆盖到全部的力量和灵活度。③完整做下来耗时10分钟左右。
3、借助道具:淘宝上购买一些咬胶(T型棒、P型胶等)、口腔训练器等。
4、改变精细化的饮食习惯。多咀嚼(不推荐口香糖,平时吃饭注意就好)
(二)借助道具(仅仅举几个小例子)
1、比如g成d的孩子,常用的道具是压舌板,因为d是要舌前部接触上齿龈和硬腭前部的,但是g不可以,所以用压舌板压住舌前部,就可以避免孩子在发g的时候舌前部接触上齿龈了。
2、比赛吹卡片:以p发出b为例,和孩子比赛吹立起来的小卡片,看谁能在发“pa、po、pe、pu、pi”的时候把小卡片吹起来,如果孩子发成“ba、bo、be、bu、bi”纸片是不会动的。在好胜心的天性下,孩子会不自觉的发出正确的读音。
3、还有孩子会把“袜子”发成“骂子”,这是把合口呼的音发成了双唇音了,也就是在不该闭唇的时候,闭唇了。这时候可以用一个小棒子戳在唇中间(不要真的戳进去啦)辅助孩子不要把嘴唇碰到一起,而发出圆唇的音。
(三)气息训练
1、“嘿”“哈”练习:就像在练少林功夫一样。但是不是喊得越大声越好哦。感觉有一股气下沉、撞击我们的腹腔内部,这个撞击越扎实越好。
2、深呼吸:慢吸慢呼(练习气息的深、匀)、快吸慢呼(我们在讲话的时候大致是这个呼吸方法,不经意快速吸一口气,说话的时候慢慢用掉)、快吸快呼(又叫“狗喘气练习”,练习气息的灵活)
3、京剧老生一样的大笑。
4、贯口练习(不知道的可以百度,也是播音专业平时练功的素材):《数枣》、《一口气数不完24个葫芦》、《数红旗》。
(四)录音及构音纠正
就像唱歌跑调一样,孩子是意识不到自己读的,和家长的示范有什么不一样的。可以先让孩子听自己的录音,意识到自己读错了。就进入到下一个阶段“知道自己读错,就是不知道怎么改"的阶段。
这时候就要通过其他的手段让孩子第一次意识到正确的读音,唇、齿、舌是如何配合的,是怎么放的,是怎么运动的。接下来就是培养他的肌肉记忆和肌肉惯性了。
(五)肌肉记忆和肌肉惯性
纠音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孩子一定会经历改正到回去、再改正再回去的过程,这很正常。我们播音专业的大人在大学学习的时候,也经历了无数个这样的过程,家长千万不能责怪孩子,更不能着急和气馁。
孩子第一次学会了方法后,是很刻意的。但是在正常讲话的时候,谁也不会停下来先想一下,“哎这个音舌头应该放哪?”对不对?因为那时候我们已经形成肌肉记忆和肌肉惯性了。唯有每天反复的练习,隔一段时间巩固加强,才能解决问题。
纠音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工作,一百个孩子有一百种语音问题,背后有一百种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更有不尽相同的解决方案。还是建议家长去专业的机构需求帮助。但是肯定的是机构干预加上家庭巩固,双管齐下,这是目前学界和业界比较推荐的方案。
构音障碍是各种言语障碍中比较常见的问题,主要表现为说话时咬字不清楚,出现替代音、省略音、歪曲音、赘加音等异常等。
影响到言语的沟通与交往,让对方听不懂或不能完全听懂所表达的内容。
构音障碍分为运动性构音障碍、器质性构音障碍和功能性构音障碍三种类型。
对于已经出现说话不清楚、确诊了构音障碍的孩子,应该怎么纠正呢?
这里简单列举3种方法。
康复言语训练老师,根据每个孩子的评估情况、特点,循序渐进的改善孩子的构音功能。
利用专业仪器、训练工具等,锻炼孩子的口肌能力、气息能力、发音准确性等。
准确的发音源于完善的发音器官的肌肉功能。
孩子在吃东西时咀嚼、搅拌、吞送食物用到的肌肉和说话用到肌肉是同样的,吃得毫不费力,口腔肌肉得不到锻炼,力量比较弱,自然会影响宝宝的吐字发音。
▽说话发音涉及到的器官还很多,口腔肌肉只是一个方面。
口肌生物反馈,通过电刺激咬肌、口轮匝肌,使得肌肉被动收缩,从而达到口肌的力量训练。
发音动作可以说比其他精细动作更精细,更难掌握,需要长时间的练习。
一对一的课堂训练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在训练课后,家长一定要注意,跟着教学进度做好巩固练习。
比如强化给孩子做口肌训练,训练孩子的下颌、唇、舌、颚、口腔等等。
家庭言语训练方法https://www.zhihu.com/video/1420688845092913153
当然,关于语言训练的方法远不止这些。而且,每个孩子的训练重点也不一样。
建议去正规医院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更多孩子构音障碍的相关疑问,你也可以在评论区留言或私信,我将尽力解答。如果举得文章有用,也欢迎点赞收藏。
宝宝说话不清楚,10个中大概有5个是构音障碍。
01
什么是构音障碍呢?
一般指构音器官无异常,听力、智力均在正常水平,但说话时,依然发音不准,吐字不清。
构音障碍多见于0-6岁儿童时期的语言发育阶段,如果儿童时期没有得到解决,甚至会延续到成年阶段。
不是所有发音不准都是构音障碍,一般认为,成人能发的所有音节,大部分儿童会在5岁左右全部完成。如果超过了这个年龄,孩子还是有很多发音错误,那么需要考虑构音障碍的可能。
02
为什么会出现构音障碍呢?
正常情况下,我们说话不但要有流畅的节奏,还要发音准确,才能悦耳动听。这些都需要语言系统协调统一的配合才能完成,我们说话就好比在演奏一首交响乐。
大脑提供的语言逻辑就好比乐谱,语言神经中枢传导就像是指挥棒,而唇、齿、喉、舌、上腭、会厌等发音器官,组成了乐队,他们各司其职,掌管着自己最擅长的发音乐器。
为了保证节奏流畅,韵律优美,同时还要音节准确,每个乐队成员都要提高自己的技能,而且还要学会彼此熟练的配合。
如果某一个乐队成员的演奏状态不好,或业务水平不足,那么一定会出现跑调、遗漏等错误,哪怕一点点的错误音调,也会让整首乐曲失去平衡,整场演奏会一定会翻车。
这些发音器官的成长并不是一帆风顺,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比如舌肌力量不够,比如舌系带过短,比如上腭肌张力不足等等,这些缺陷会让他们早早的就失去了配合演奏的能力。
这些构音器官在发音过程中,因为位置、时间、方向、压力、速度等统合动作发生错误或无法协调,导致语音缺失或不正确。所以形成了构音障碍。
03
那么构音障碍如何解决呢?
1、首先要从功能做起,通过一些针对性训练,帮助口周、唇部,舌部、喉部,软腭等,恢复肌肉力量,让其更加灵活。比如舌肌轮转,口肌力量,腭咽吞咽等方面的训练,都是帮助功能恢复的好方法。
2、其次,进行发音纠正时,很多家长是这样做的,如果宝宝某个发音不准,那么就找出这些音节相对应的汉字,反复领读,让孩子不断重复,“哪里不会读哪里”。
其实这种纠正语音的方法,不但效率低下,而且可能会误导宝宝。“脱离语音学的矫正,都是无用功”,常用汉字有几千个,一个错误的音节,背后都会对应500多个汉字,一个字一个字的纠正,对孩子的负担太大了。正确的方法是分解发音动作,从最小音素开始学习,由浅入深,从易到难,让宝宝掌握正确的发音动作,反复练习后,养成自己的发音习惯。
阳光语言矫正中心官网-国内集语音病理学,语言认知学研究,和语言障碍矫正实践研究为一体的专业语言障碍矫正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