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25 19:07:43
五年级的孩子不听话,要怎么办?
孩子不听话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有:
一、运动能力的发展
宝宝的身体活动能力逐渐成熟,异常渴望扩大自己的独立活动空间,因此不断地去独立尝 试做新的事情。这时,很多妈妈对宝宝的行为会加以阻拦和限制,使宝宝产生不满情绪,自然 就跟妈妈对着干了,所以“不听话”。
二、自我意识发展
宝宝两岁以后,自我意识开始发展,活动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有所提高,加上他开始意识到 了“我”的力量,因而什么事都想参与,但这种表现往往与你的规范相抵触。如果你把自己的 意愿强加到他身上,他就会反抗,进而产生挫折感,时间一长就变得越来越“不听话”。
三、好奇心得不到满足
孩子好奇心强,对什么都要摸摸碰碰。如果你不理解这种好奇的探索心理,认为是在 胡闹、调皮而限制他的行动,甚至训斥、打骂他,很容易引起孩子不满,“不听话”就由此而 生了。
对待孩子不听话的方法
立规则
有时候孩子不听话,不愿与家长配合,是因为他不了解或忘记了行为 的规则。再一次的 提醒孩子,可以让孩子体会和了解,但要注意表情和声调,不要用喊叫的方式,要用坚定、温 和的声调来对孩子说明或提出要求。这时我们家长要切记,在人多的地方讲话要小声点,这样 既不会妨碍别人,也容易让孩子接受。如上街购物时, 我们可以对孩子说:“我们今天上街是 要给奶奶买礼物,其他东西一律不买”。家长在向孩子解释规则时,应该避免预先就认定孩子 不听话。例如, “你要我说几百次,才会听话”。这会让孩子更加的任性和固执。
作榜样
年龄小的孩子虽然知道指令和规则,却很难决定该怎样做。当他不行动或不接受指令时, 我们又以为孩子不听话。因此,在让孩子了解行动规则的同时,还要指点他(她)怎么做。例 如,书如何摆、玩具怎么收、坐要怎么坐、话要怎么说等等。
严肃谈话
当孩子不听话时,成人用“责骂”或“处罚”来处理,常常很容易把主观的气愤、激动、 疲倦、厌烦的情绪渗入行为的处理中,致使孩子的身体感到痛苦不适(体罚),心理产生恐惧 ,意志遭到压制,因此很难接受家长长篇大论的说教,反省自己不良的行为,更难以纠正孩子 的不当行为了。
此时,如果我们家长与孩子进行“严肃的谈话”,就会让孩子心领神会。例如,先暂时停 止他(她)的动作或行为,请他(她)到一个角落,好好的跟他(她)谈,可能会比大声责骂 和处罚,更能启发孩子的良知,思考自己的不当行为。
耐心纠正
我们常常发现孩子不听话的原因,大多是由于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犯下一些不同类 型的错误,长期下来,造成了孩子不良的行为。例如,一些父母认为孩子小,任性、胡闹、不 听从吩咐是一种自然现象,长大就会变好或变听话,孩子的行为是累积的,长期下来就更加的 不听话,甚至出现叛逆的情形。
孩子的行为是累积而来的,好的行为累积就变成好的习惯、好的道德,反之亦然。行为的 养成和教育都是长期性的,所以不听话的
家园配合,共同教育
孩子有很强的社会意识、荣誉感和自尊心。他(她)很在意他人的观感,特别在乎学校老师对自己的看法,因此可以利用孩子这种在意他人看法的心理,来纠正他(她)不好的行为。例如,孩子每天不肯按时上床,并且都要胡闹一番,有时通过老师的指导与要求,利用说话课,谈一谈孩子昨天晚上在家的情形,并且称赞准时上床的孩子,这样比父母千叮万嘱还有效果。
很多家长对孩子叛逆、不听话存在很大的误解:一是由于自身教育孩子的观念和方法不当引起的,要从自身查找原因而非孩子的问题;二是误把多动症儿童的对立违抗障碍错认为叛逆不懂事。
搞明白这2点,再来学习对应的改善方法,相信我们更能水到渠成。
教育专家尹建莉老师曾在书中写道:“所谓的叛逆期、反抗期都是成人对儿童“妖魔化”。
很多时候大人觉得孩子什么都和自己对着干,其实这只是孩子的自主意识强烈萌发,会通过各种方式来表示:我已经长大了!
两三岁的孩子,会坚持自己摆放玩具,严格要求世界按照自己的规矩行事;
六七岁的孩子,什么事情都坚持自己做,甚至会开始和父母顶嘴;
十三四岁的孩子,则会开始试图脱离父母的掌控,要求独立决定自己的生活方式等......
比如在《老师请回答》中,13岁的少年董芝琪和他的父母之间相处的模式令人窒息。
董芝琪在房间写作业时,妈妈走进来就开始各种挑剔与指责:
“坐这儿半天,你才做几道题啊?”
“半小时就八道题,还说你没玩…..?”
儿子希望妈妈少说两句,她则用更刺激的话语辱骂儿子,在这种暴力压制下,董芝琪逆反的心理也越来越严重。
孩子早就已经不是那个需要大人喂饭、穿衣服的小婴儿了,他们渴望自己选择今天穿什么颜色的鞋子、自己安排今天的学习任务,可是家长却没有转变心态,事事都过度干涉,就比如上面提到的例子,妈妈的做法反而会破坏孩子的专注力和学习动力。
抛开被家长“逼”出来的叛逆,有一种叛逆更值得我们警惕,那就是多动症儿童的对立违抗障碍。
对立违抗性障碍的基本特征是违抗、敌意、对立、挑衅、粗野、不合作和破坏行为,常在童年早期出现,青春期达到高峰。这些特征决定了其对家庭、学校、社会带来不少困扰。
家长最常见的误解就是以为孩子进入/提前进入了叛逆期,把一切反常的行为都让“叛逆期”背了锅,觉得通过打骂,或者等他们长大了自己懂事了就会好,但实际上这时候的孩子非常需要正确的指导和科学训练。
为什么一定要孩子听话呢?五年级的孩子最小也有十岁了,有自己的见解不好吗?
不听话也要分情况:
一、自己说的是错的,孩子的想法是对的,所以孩子不听话。那这种情况就要尊重孩子的想法,改变自己。
二、孩子的想法是错的,只是为了反对而表现出“不听话”,有点儿像青春期逆反,那这种情况就要好好和孩子沟通,让孩子学会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无论孩子在学校接受了什么样的教育,最终孩子三观的养成还是和家庭教育的关系最密切,随着孩子年龄增长,父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种情况,为人父母也要努力提高自己,让自己的观念能够与时俱进,能够正确地教育和引导孩子。
我向很多人推荐过引导父母和老师学习的这本书:《正面管教》,希望它也能够帮到你。
《十几岁孩子的正面管教》是《正面管教》系列中的一册,这套丛书读起来很有趣,尤其是其中有不少具体案例,会对教育过程中遇到的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行之有效的处理办法,所以这是一本很有用的教育书。
《正面管教》的作者简·尼尔森是教育学博士、婚姻和家庭执业心理治理师,同时她也是7个孩子的母亲,18个孩子的(外)祖母,有10年儿童发展心理咨询经验。她的这本书问世后,已经被翻译成16种语言在全球各地畅销,数百万家长和老师都深受启发,当然,最终受益的还是孩子们,因为家长和父母实施“正面管教”,孩子们才能够在和善却坚定的气氛中得到成长。
我儿子五年级了,也不如以前听话了。
但我觉得是好事。
能勇敢发出自己的声音,可以为他认为不合理的事情辩驳这是他更加独立自主的表现。
遇到这种情况,我也愿意和他讨论。
你觉得爸爸说的不对吗?你觉得该怎么做?你为何这么想?
如果他说的有道理,我也会承认。
我觉得你说的有点道理,好嘛这次听你的。
孩子越大越要充分倾听。
做父母的要始终清楚,你要培养的是一个独立思想的人,而不是一个听话的工具。
孩子小的时候他的行为往往是处于本能,需要父母建立规则来引导他。当孩子大了有自己的想法了,父母要充分的倾听,更要充分的尊重他的想法,这样孩子才能更自信,更有担当。
当孩子开始不听话的时候,家长未必是沮丧,或许是惊喜。自己的孩子长大了,有独立的想法了,难道不值得庆幸吗?
做家长的在孩子的教育路上要懂得与时俱进,教一岁的宝宝和教十岁的小学生是不一样的。十年的差距不能是一套思想,一条路走到黑。否则,你会和孩子越走越远。
父母和孩子的缘分就是一个慢慢放手的过程,先是父子而后是师长再后来就是朋友,只有不断的转换角色,才能始终和孩子有话说。
“听话”的对立面应该是“行为不良”。在大人希望孩子“听话”之前,有一个问题值得考虑,那就是,为什么孩子不听话?
有可能来自于两方面的原因:第一,孩子在探索自己的世界和成长;第二,孩子故意不听话,和我们对着干。
处于五年级这个阶段的孩子,热情洋溢、兴趣广泛、渴望了解社会、了解人生,对周围一切充满好奇,却不具备良好的判断力,渴望独立,却缺乏足够的能力。
社会学家认为,6~12岁的小学阶段,是学生个性形成、发展及自我观念增强的重要时期。因此,家长应该意识到,孩子不听话可能是他正在成长。
如果孩子故意不听话,和我们对着干,那么我们该怎么办?
首先,我们要反省一下,自己是否是专制型父母。
1967年,鲍姆林德将父母的养育模式分为四大类:权威型父母、放纵型父母、专制型父母、忽略型父母。从养育模式来讲,权威型父母和专制型父母最希望孩子听话,专制型父母希望自己的命令不折不扣地得到遵守,并且依靠惩罚威胁等方式来控制孩子,容易养育出和他们敌对的孩子。
如果我们是这种类型的父母,那么需要多投入精力和时间,重塑亲子关系,鼓励孩子自己思考并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努力成为权威型父母。
其次,家长要了解孩子不听话背后的因素。
第一, 父母“逼”出来的或是“惯”出来的。
孩子的不听话,一定有个过程。父母一开始没有敏锐觉察到孩子的需求,并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案,“逼” 得孩子不听话,或者,父母为了平息孩子哭闹,心软动摇了,“惯” 得孩子不听话。
第二, 孩子不听话背后隐藏的需求。
现代心理学认为,孩子不听话背后,通常有以下四种“错误目的”:寻求过度关注、寻求权利、报复、自认为能力不足。
第三,“假沟通”的后果。
所谓“假沟通”是指,家长将沟通摆上台面,但没解决孩子的实际问题。这种“假沟通”无效,只是流于形式,经常这样,会导致孩子不愿意相信父母的话。
最后,谈谈孩子不听话时,父母的正确做法。
第一, 培养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
1) 帮助孩子辨认情绪。
帮助孩子对兴奋、失望、 愤怒、期望等各种情绪的辨认、理解与控制。一个孩子只有能识别情绪,才可以正确、清楚地表达他的情绪。
2) 要无条件接纳孩子的情绪。
具体讲,就是要先理解和接受孩子的现状,帮助孩子学习选择无害的方式宣泄和疏导这种情绪,然后寻求如何改变。
3) 允许孩子将情绪以适当的方式表达出来。
鼓励孩子将自己的情绪说出来,或者利用游戏帮孩子宣泄情绪。让孩子感觉到自己被理解,这样他们就会慢慢平静下来。
第二, 进行情绪控制练习。
1) 情绪罐子。
帮助孩子将烦恼的思绪整理清晰,从而可以渐渐冷静下来。
2) 冻结舞蹈。
这种舞蹈可以缓和气氛,可以在一些紧急关头帮助孩子控制情绪。
3) 镜子游戏。
不仅可以帮助孩子增强自控力,还可以锻炼手眼协调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
4) 手偶游戏。
利于孩子敞开心扉,因为研究发现,孩子更容易对温和、虚拟人物敞开心扉。
5) 蝴蝶深呼吸游戏。
这种呼吸调整,有利于孩子冷静下来。
第三, 建立良好的亲子沟通。
美国儿童治疗师Jenn Berman提出了与孩子有效沟通的10条建议。
1) 真正倾听孩子的声音。
2) 尊重孩子的感情。
3) 建立孩子的成就感。
4) 让孩子感到自己被了解。
5) 避免争夺控制权。不要试图控制孩子。
6) 建立明确一致的行为准则。
7) 言传身教。
8) 认识到语言的力量。父母必须谨慎措辞,就事论事。
9) 给孩子留出过渡的时间。父母要提前告知孩子,耐心反复提醒。
10) 恰当地对孩子说“不”。
希望我们都成为智慧的父母,培养出“听话”的孩子。
主要参考文献
汤维. 让孩子乖乖听话,妈妈有办法. 北京: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20年9月.
@知乎亲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