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03 16:04:37
孩子就是不开口说话,怎么办?
作者简介:周谢玲,华东师范大学言语听觉科学专业本科及硕士,台北市立大学语言治疗研究所交换生,Lidcombe儿童口吃认证治疗师,DIR Floor Time认证治疗师。
编辑:言语治疗师Siyang
有些孩子到了一定年纪还没有开口说话,或说得很少,家长会开始担心自己孩子的语言发展能力。不少家长会开始有意识的训练/引导自己的孩子讲话,但很多时候由于缺乏技巧、缺乏方向,效果并不尽如人意。这是我撰写这一系列文章的缘由,希望能够给困惑中的家长一些正确的思路和实用的技巧。
首先我想分享的内容是如何更加全面地去了解你的孩子。之前,有家长向我咨询时,我第一步总是让家长给我介绍一下孩子的基本情况。但大部分时候,得到的回复都比较简单,如“我的孩子已经两岁了,但还不会叫爸爸妈妈”或是“我的孩子会说的很少。”但其实,除了有没有开始说话,还有很多我们可以去观察的方面,而这些方面的能力对于如何帮助孩子慢慢开口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一起来看下面的两个例子:
A 小明
小明,2岁1个月,还没有正式开始说话,但会说一些大人听不懂的火星话——他经常发出很多不同的声音,比如咿咿呀呀,咕咕呜呜,叽里呱啦的。平时大人让他指一些图片,比如问他小兔子的牙齿在哪里,孩子可以指对。看绘本时,大人指着猩猩,一边说“猩猩”一边捶胸,孩子也会笑哈哈地模仿大人的动作。大人让他帮忙拿一些东西,比如让孩子“去把餐桌上爸爸的杯子拿过来”,他都可以做到。妈妈拿着积木和拼图问他“你要积木还是拼图?”,小明会看一下这两个玩具,指其中的一个,然后立即看着妈妈。小明会搭积木,假装是佩奇的家和学校,还会模拟佩奇一家在吃饭、洗澡、睡觉等活动。
B 小王
小王,2岁3个月,还没有正式开始说话,平时比较安静,很少发音。他喜欢自己一个人摆弄玩具——有时他把积木都倒出来,或者扔在地上,要么用嘴咬。看绘本的时候,似乎不怎么注意听大人讲故事,也不爱看大人指的东西,却总喜欢往后一页页地翻,大人和他玩很多游戏的时候也根本坐不住。家里人和他说话经常不理不睬,叫他名字也很少回应。他不会用点头、摇头的方式回答大人的问题。有时脾气还比较急,经常无缘无发脾气,大人总是弄不明白他想要什么。他偶尔会拉大人的手到冰箱前面,但不会指冰箱,也不会看一下冰箱看看大人,而只是用力把大人的手往冰箱门的方向拽。
可以看到,虽然都是两岁多,都还没有开始说话,但两个孩子表现出来的能力是不一样的。相对而言,小明有很多探索自己声音的表现,也会用肢体语言和大人沟通,理解能力看起来还不错,会比较复杂的假想游戏。而小王则没有表现出太多的沟通意愿,比较让人摸不着头脑,理解能力也相对较差,游戏方式也比较初级,自主发声也极其有限——这样的差距可能就会引申出不同的训练侧重点,例如对小明而言,可以更多着重于口语表达的引导,而对于小王,可能需要先帮助提高他的互动技巧和沟通意识(比如小王在使用目光、手势、肢体动作等沟通方式等方面较弱)、语言理解能力、游戏认知能力、模仿能力等等,只有打下这些坚实的基础,才能接下来帮助他“开口讲话”,不然语言表达能力如同空中楼阁,难以实现。
家长们至少可以从孩子的互动技能,语言能力以及游戏能力这三个方面入手去整体看待孩子的语言发展。
开口讲话需要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基础能力,否则只能是空中楼阁,无法实现。具体包括:互动技巧和沟通意识(使用目光、手势、肢体动作等沟通方式)、语言理解能力、认知能力(通过儿童游戏的方式体现),以及动作及声音的模仿能力。
互动是沟通发生的基础,没有良好的互动,很难建立起有效的沟通。平时家长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去考察自己孩子的互动能力:
· 孩子会不会主动看向你,你们之间的眼神接触怎么样。
· 孩子会不会在活动中,看看手上的物品再看看你,把注意力在你和物品之间转换。
· 孩子会不会主动和你进行沟通(不一定是口语,也可以是手势或者动作,指孩子主动发送出一个信息,如:拉你到他想要的东西前,用手指指着一样东西给你看,或者一边看你一遍用“啊”来叫唤你,等等)。
· 孩子会不会回应你(同样也可以是口语也可以是非口语的,如:叫他的名字是否会有反应,让他指一下什么东西是否会照做,等等)。
· 孩子和你进行互动能持续多久,是只有一来一回就结束了,还是你们可以持续多个来回的互动。比如你推给他一个小车,他再推给你,循环往复。这种“轮转能力”是大人们你说我听、我听你说的沟通模式的雏形,是孩子们“开口讲话”前已经具备的重要基础能力。
· 孩子会不会在活动中有意识模仿你的声音或者动作。
而根据孩子发起和回应我们的情况,我们可以判断出我们的孩子沟通方式是比较社会化(在互动过程中,能够积极的发起并回应)还是比较被动的(在互动过程中,比较少发起或回应)。孩子会经常主动发起沟通吗?还是大多数时候只是回应我们的沟通。如果孩子还不会发起互动或还没办法持续多次的互动,则提醒家长们需要先提高孩子的互动能力,再去考虑说不说话的问题。
从语言理解的角度来看,家长需要了解自己的孩子到底能听懂什么,是否能听懂日常生活中熟悉的指令(如:给我,停下,坐下,起来,亲妈妈,等等),是否能听懂常见物品的名称(如:牛奶,饼干,灯,鞋子,袜子等),是否能够听懂简单的问题(如:小熊在哪里?要不要吃香蕉?),知不知道熟悉的身体部位,能不能听懂简单的故事。
需要注意的是,在观察孩子语言理解能力的时候,要注意自己有没有给任何其他的提示(如:手势,眼神,肢体动作等),是只说一次还是就能明白、就能去做,还是需要大人不断重复指令。例如:有的家长会一边说“给我”,一边把一只手张开,放在孩子面前。在这种情境下,我们就很难判断孩子是否真的听懂了你的指令,还是看到“大人张开手”这个情境提示而知道要把东西放到大人手上。
一般来说,孩子需要达到一定的理解能力才能发展出口头表达的能力。如果孩子理解能力弱,则需要先加强孩子的理解能力。
从语言表达的角度来看,孩子需要知道自己孩子现在的表达的方式和水平。孩子的表达方式不止口语一项,除了口语,孩子还会用哭声,尖叫声,面部表情,手势,眼神,肢体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家长需要去观察,自己的孩子主要是用哪种方式与大人进行沟通,以及沟通的目的是否比较多样性(比如:除了管大人要东西之外,有没有拽大人到玩具那里来炫耀自己刚刚搭好的积木房子?)。
如果还没有发展出真正的口语,那他是否会拉着大人去拿自己想要的东西,指出自己要的东西,是否会用声音或动作吸引大人的注意力,会不会发出不同的声音(有哪些?够不够丰富?),会不会用一个声音来代替一个意思(比如,有的孩子不会说“抱”,但是会说“ga”来表示想让大人抱抱),有没有发出一串不同的声音(比如哒哒呀呀,布布咕咕呢呢)?会不会使用一些手势来表达自己(如:摇摇手说再见,摇头表示不要)。
如果你的孩子已经发展出一些口语,那可以观察,孩子主要是用单词和你沟通,还是已经会把两个词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短语(如:妈妈抱,宝宝吃,喝果汁等)?除了模仿,孩子自发的词汇量有多少,都是名词还是有名词也有动词?
一般来说,孩子自己平时很少发出声音,或者发出声音的种类还很少,尤其是只有元音没有声母的情况下,孩子是不会马上开口说话的,他还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探索自己的声音,掌握发音的技巧。若孩子模仿能力较弱,还不太会模仿大人的动作和声音时,也很难马上发展出口语,因为孩子主要是通过模仿来学习口语表达的。只有当孩子已经有不错的模仿能力,而且具有一定的发音基础之后,
家长一定要根据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目标来引导和促进自己的孩子语言发展,还没建立发音的,可以先从声音游戏入手,模仿能力不够的可以从肢体动作的模仿开始,切不可在孩子基础能力尚且不够时,就一味要求孩子模仿大人说话。
游戏是孩子在幼儿期重要的活动,可以给我们的语言训练提供丰富素材,也是亲子互动很好的媒介。游戏包括孩子和大人之间的肢体互动(比如:互相追逐、坐在大人的膝盖上被颠、大人把孩子举高高等),室外的运动(如:滑梯、秋千等)也包括玩玩具的过程(如:扔球、搭积木、玩过家家游戏)。家长可以从以下方面观察自己孩子的游戏能力:
· 他是否懂得游戏规则,比如:追人,他是不是知道要去追赶,是不是明白自己现在是在追别人还是在被别人追。
· 他知不知道如何使用玩具。比如:他会不会把积木放进形状盒里;是不是知道按一个按钮会有东西跳出来。
· 他是不是会把两个玩具放在一起使用。比如:把两块积木叠在一起向上搭,用一个小刀去切水果。
· 他是不是发展出一些象征性游戏的能力。比如:用勺子去喂娃娃,假装打电话,用勺子在锅里搅拌假装做饭。
其中,假想游戏对于孩子的语言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因为语言其实就是用某个声音/文字来指代一样东西或某个意思。在假想游戏里,孩子可以会学会用玩具来替代真实的东西,用一样东西来指代另一样东西。而语言就是用某一个词来表达现实中的某一物品,有一个抽象对应性,这种能力最初会在假想游戏中表现出来。
结语
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所以更好地了解孩子是帮助孩子的基础和前提。这和我们语言治疗的总纲领也是相契合的。
无论对孩子进行哪种干预,第一步总是科学合理的评估——只有通过评估才能更好的了解孩子的能力现状,以制定合理的训练计划。因此,对于尚未开口说话的孩子来说,我们有必要至少从互动技巧、语言能力、游戏认知等方面来深入了解其水平及强弱项,并从这几个方面入手,通过孩子感兴趣的各种活动,结合专业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其“开口说话”所需要的基础能力,假以时日“开口说话”就会变成水到渠成的事情。对于家庭干预也一样,爸爸妈妈们只有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孩子,才能够对症下药,事半功倍。
如果您的孩子存在语迟/自闭症/发育迟缓等情况,无论是否已有明确诊断,都可以私信联系我进行咨询预约,我将详细和您讲解当前具体需要做什么,来帮助孩子的语言尽快提高。另外同样重要的是,我会和您讲解如何避免进行一系列错误的操作,或实施不科学的干预,不然不但没法帮助孩子,还可能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甚至性格人格的养成。希望所有的家长都能够直接走正路,避免走弯路。
此外,我的在线知乎讲座也会对家长们有帮助:
言语治疗师 Siyang 的 Live——怎样促进 0-3 岁孩子的语言发展
婴幼儿喜爱的 20 个简单亲子游戏
3-6 岁儿童的 20 个亲子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