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03 13:55:43
孩子在幼儿园睡不着午觉,可能是大脑发育成熟的表现!
小时候,幼儿园午睡是每天的必修课,不许动不许说话不许睁眼睛。这对我来说太难了,我就把自己蒙在被子里使劲睡,可还是睡!不!着!睡不着不是最怕的,最怕的是中途想上厕所。因为听到过太多小朋友因此被批评,为了午睡时候不上厕所,我干脆午饭的时候不喝汤,结果被老师批评无故不喝汤……反正那几年每天只纠结一件事:为什么去幼儿园要午睡?不睡行不行?
很开心现在我终于可以解答这个问题了!(激动脸)要解释这个问题,先来了解孩子睡眠模式的发展:
(Staton, S.L., Smith, S.S., Thorpe, K.J., 2015)
上面这张图片直观地显示了0-5岁儿童睡眠模式的发展。第一个饼图显示的是婴儿时的睡眠模式,每天无论白天或者晚上都睡很多次,每次时间较短,称为多阶段睡眠 (Polyphasic Sleep)。接着,婴儿的睡眠会在1岁-1岁半左右发展到第二个模式,双相睡眠(Biphasic Sleep),每天只睡中午和晚上2个觉。最后,在3岁孩子的人群中,会有50%发展出和成人一样的睡眠模式,即单相睡眠 (Monophasic Sleep),这个比例在5岁的孩子中高达92%。也就是说,从3岁开始,就已经有很大一部分孩子告别了规律的双相睡眠模式,不需要天天午睡了!
纵观有国际代表性的研究样本,在孩子年满4岁的时候,只有不足33%的孩子习惯每天睡午觉。研究人员还观察到,即使是在强制性午睡的幼儿园,孩子没有其他选择,仍然有同样比例的孩子睡不着,这些孩子很有可能已经发展到了单相睡眠阶段(饼图3)。
孩子白天的睡眠时间,其实反映了孩子的大脑神经的成熟度 (
当然也有的孩子是因为一些神经发育问题导致有睡眠障碍、不睡午觉。这些孩子和正常发展的孩子不一样,经常会因为睡眠缺乏而注意力无法集中,或者情绪反复无常、易怒、不易安慰,这里暂不做详细讨论。
有针对3-6岁儿童群体睡眠的研究发现,有的孩子在午睡后表现出更好的记忆力(memory recall)。还有很多针对健康成人群体的研究表明,午睡可以提高成人的注意力、记忆力和愉悦度。这些研究结果虽然不适用于孩子,但有可能是幼儿园最初设定强制性午睡政策的原因。当然了,方便管理,让老师有一定休息、备课或者培训时间也是一方面原因。
不合理!
首先,虽然研究提到午睡可以提高孩子的记忆力(memory recall),但研究也说的很清楚,午睡提高记忆力这件事,仅限于有午睡习惯的孩子(only observed among children who habitually napped)。也就是说,对于还有午睡习惯的孩子,老师应该给他们创造午睡条件,但是如果孩子已经开始向单相睡眠模式发展了,午睡对孩子记忆力的促进就没有显著相关了。
对于这些孩子,强制午睡不仅无益,可能还有害:
“For non-nappers, scheduling of mandatory sleep time translates to extended periods of restricted activity. Although short periods of quiet activity may serve to provide rest, extended periods of inactivity may not be restful but may instead be experienced as stressful.” 对于这些睡不着的孩子,强制性的午睡时间就等于长时间的限制性活动。这样长时间的静止是不科学的,不仅不能让孩子得到休息,还会让孩子感到压抑(默默想起了我的小时候……)。
另外,从睡眠的自我调节机制角度出发,过多的午睡会减少3-6岁儿童晚间的睡眠需求和睡眠冲动(homeostatic sleep drive),从而降低晚上的睡眠质量。而晚间睡眠直接影响第二天大脑认知功能的发挥。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强调,在组织午睡的时候应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进程中的个体差异,但是缺乏如何尊重个体差异的具体指导(史明洁 中国教育报《幼儿午睡,不该一声令下》)。
Staton, Smith, 和 Thorpe (2015)发文综述了幼儿园科学午睡实践和相关研究,作者认为,由于幼儿在发展上会出现午睡时间减少直至消失的过程,幼儿园和日托中心应该同时满足2部分孩子的需求,做到以下三点:
一、为尚处于双相睡眠模式、习惯午睡的孩子提供适宜的午睡环境。
睡眠环境:房间温度不宜过高、光线昏暗、安静或有轻柔的音乐;
行为环境:睡前安排安静活动,降低孩子大脑兴奋水平,睡前流程和午睡作息规律;
孩子每天的生活境遇:注意提供营养均衡的饮食,尽量保证孩子上午有足够的活动量。
对于具体应该怎么做,史明洁在《幼儿午睡 不该一声令下》中介绍了美国《幼儿学习环境评量表(修订版)》(ECERS-R),这个量表是目前被美国绝大多数幼儿园使用的权威量表,也已经有中文翻译版:
量表要求,达到良好(5分,最高分7分)的午睡实践要包括:5.1帮助儿童放松(例如,提供可怀抱的玩具、轻柔的音乐,给儿童揉背)。幼儿园午睡环境若想达到优秀(7分),需要做到7.1中所规定的:午睡/休息时间表灵活,可以满足个别儿童的需要(例如,游戏时玩累了的儿童可以有地方休息)。7.2 提前起床或不需要午睡的儿童得到照顾(例如,允许提前起床的儿童看书或安静地游戏,为不需要午睡的儿童另外提供空间和活动)。
由此可见,幼儿教育者或者管理者需要认真思考,强迫不需要午睡的幼儿进行午睡是真正尊重儿童的表现吗?还是为了方便管理,以养成好习惯为借口忽略儿童的个体差异?(史明洁)
二、对处于过渡期的孩子,鼓励他们在床上休息20分钟。为处于单相睡眠模式已经不再习惯天天午睡的孩子,提供其他安静活动选择。
正在从双相睡眠向单相睡眠发展的孩子有些天睡,有些天不睡,他们自己也无法预测。文献建议幼儿园应鼓励孩子有至少20分钟在床上休息和准备入睡,因为学龄前儿童普遍需要16-19分钟左右的入睡时间。
对于过了这个时间今天仍睡不着的孩子,和每天都睡不着午觉的孩子,幼儿园应提供其他适宜的本班情况的安静活动。我参观过的做得好的幼儿园,会在午间时段另雇佣老师来带孩子做午间瑜伽、或者陪伴孩子进行读书、拼插等安静活动。老师对于早起或者晚起的孩子,也都有灵活的安排。
三、每天向家长了解孩子的情况,关注儿童午睡需求的变化
幼儿睡眠需求受生活环境变化影响,不是一成不变的(如下图)。如果孩子夜间睡眠受到干扰,第二天就可能更需要午睡来恢复精神和情绪。比如,生病刚好的时候、偶尔晚上没睡好的时候、家里发生变故情绪受影响的时候,就要帮助孩子放松,鼓励孩子午睡。而在某些天, 如因下雨而没有外出活动的日子,就要理解会有更多孩子今天中午睡不着,做些灵活的安排。
最后,做到这样科学的教育实践真的很难吗?我认为不是,现在我认识很多国内的幼儿园老师都很优秀,家长对于先进教育理念也越来越接受,我对国内幼教有信心。所以最近亲戚朋友问我,为什么不在美国发展,非要回国做幼教实践的时候,我说,这个领域的学者专家已经够多了,不缺我一个,缺少的是真正愿意投入一线、带着老师知行合一地做好教育实践的人。国内的孩子值得更好的早期教育。你说呢?
参考文献:
Staton, S.L., Smith, S.S., Thorpe, K.J. (2015). "Do I Really Need a Nap?": The Role of Sleep Science in Informing Sleep Practices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nd Care Settings. Translational Issu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1(1), 32-44.
史明洁(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