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12 14:41:30
4岁半的孩子只会说爸爸妈妈等个别词语,怎么判断是不是自闭症或者孤独症?未来?
老婆弟弟家孩子,2016年2月出生,目前快四岁半了。小时候很久不会站,大约一岁十个月才会站起来走路。说话很晚,会叫爸爸妈妈,但是一直带他的奶奶一直到三岁多才会叫。有时会叫错,一直到今年1月份还会叫我爸爸(我是姑父),他奶奶生气时叫他杂种,一直到目前见了奶奶还会叫杂种,分不清杂种是贬义词。
从小我观察很久,他能够对视,会很好的微笑。但是认知能力很差,到目前分不清颜色、大小。问颜色就经常面对各种颜色模模糊糊的说红色红色。走路稍微有点儿垫脚走路,右腿走路有点儿不太自然。但是,五官很清秀,笑起来很好看。
他爸爸妈妈有些排斥别人说这个话题,曾经在他一岁多不会走路的时候去妇女儿童医院看过,说是发育迟缓。去年上幼儿园之前又去看了一次,医院怀疑可能是自闭症,曾经去一家婴幼儿培训机构干预过,主要就是走走单边桥、俯身趴在小车上自由走那种游戏,后来觉得没啥意思就放弃了。
孩子安全感比较缺乏,2岁多的时候,他奶奶单独带他准备在我们家住几天,但是等晚上睡觉发现没有爸爸妈妈就没玩没了的哭,各种解释都没用,最后晚上九点多又把他送回他自己家了。现在来我家时,有时候如果看不见自己妈妈,就会很紧张,很容易因此哭泣。
我和我夫人都觉得孩子有问题,应该及时去医院看看,然后进行及时干预,等到孩子六岁多上学可能就晚了。他父母文化程度不高,对孩子要求不高,两个人都不太爱带孩子,但是也在小县城工作生活。我自己看见就忍不住老想说让他们动起来,多带带孩子,多跟他说话,多少带他认识事物,多带他运动,但是往往又起到了反作用,他们就不说话了,也没啥动作。有时恨不得能够自己带带,但是毕竟是外人。有时我回岳母家,陪孩子玩得也挺好,他挺愿意跟我玩儿。这样下去,孩子上学了肯定跟不上进度,他父母又起不到正面引导作用,总感觉看不到孩子的未来。
————————————————————————
不会用分界线,说得很多,也不知道说得准确不准确,上传今天一个视频,孩子妈妈教他说话,可能他们还是做了很多吧,也许我的认识也有不足,只是看见了孩子发育迟缓的方面。
但是感觉孩子的主动语言太少,不能够主动用语言表达自己,再就是叫他名字不答应,也没有太明显的反应,经常叫他七八遍也没有反应。
从年初以来,感觉语言功能有了很大的进步,以前不能说双音节词,只能说一个字或者叠字词,目前能够说双音节词和部分简单短句,但是主动语言仍然不足,不能够主动用语言去表达自己的需要。
我是真心想让孩子能快快好起来,能够跟别的孩子一样能够正常交流,认识事物,探索这个世界,享受这个世界的美好。
————————————————————————
再次补充,希望天下的父母都多关注孩子,多关注他们一些,长大了心理就会更健康一些,生活就会更从容一些。
他从小都没有什么玩具,小时候我们把我儿子的玩具拿回去一些,但是等下次回去却没有给他玩儿,收起来了,说是孩子不喜欢。家里没有一个带音乐或声音的玩具,他们说孩子怕声音。
门口有摇摇车,从来没带孩子坐过,说是孩子害怕。后来(一年前),我专门带他坐了坐,孩子确实刚开始很害怕,我不断给他解释这是玩具,很好玩儿,然后就把他放上去了,有些挣扎,但是等音乐响起来,摇摇车动起来,孩子的紧张慢慢减少了,孩子也慢慢习惯了,慢慢还笑了,最后拉着我要求再坐。有的地方感觉他没有问题,但是更多时候感觉问题很大。
不是不给他父母说,但是我一说这个事儿,他们就沉默了。后来我夫人说这个事儿,他们也很反感,我岳母也不喜欢我们说这个事儿,他们都在默默等待孩子慢慢变好,我们能做的可能也就是等孩子慢慢变好。
————————————————————————再更:孩子从小对袜子比较依恋,睡觉必须穿着袜子,白天在家里也穿着袜子走来走去,脱了就哭,也不穿拖鞋,在幼儿园就可以穿着鞋子。
————————————————————————
最近半年感觉进步还是挺大的,能够说简单短句,在幼儿园也开始逗别的孩子玩儿了,挺厉害的。就是感觉他主动语言不足,跑起来不是特别自然。
再更:
经过我和我夫人的劝说,孩子父母已经意识到了孩子的问题,接纳了某个答友的良好建议,通过网络问诊平台咨询了孩子的问题,制订了一个康复计划,希望孩子能在他父母的教育爱护下能够快速成长,补足成长短板,赶上正常孩子发育步伐。————————————————————————今天又见了孩子,感觉这半年语言能力还是进步比较明显,能够说一些短句了。在爸爸妈妈引导下,也知道在别人叫他名字时,说一声“哎”,但如果不提示,还是没有反应。感觉主动语言还是不足,也很难一天就得到很大改善。走路还是有些踮脚,继续穿着两个袜子,不让脱,不穿拖鞋。今天他奶奶好久不见他,他第一句话还是“杂种”,也不知道他明不明白意思。听他妈妈说这两天在家里撕纸玩下雪游戏,有些心酸。这个游戏其实是我两年前给他一起玩的游戏,把卫生纸撕碎了,抛到空中说下雪了,下雪了,孩子就很高兴。家里老人不让他撕纸玩儿,觉得浪费又弄得很乱。这应该也是孩子有一段时间的敏感期。不过,拿他玩具知道说不行,跟他再见知道说再见,慢慢在改善,还是高兴的。
————————————————————————
再更,孩子最近状态不好,知乎字数限制,不再更了,内心很难过,觉得孩子基本没有太好的未来。
特别注明:所有内容不允许转载。
这一题我这几天看到好几次了,本来不想多事,正好这几天遇到一个让我辗转反侧睡不着的事情,就说一下吧,
我儿子16月不到,就在省儿医看了个疑似自闭症。我们高度重视,戒电子产品,高密度陪伴,学习各种干预知识,几个月下来小孩进步非常大。在这一过程中,我作为全职带娃24小时跟娃在一起的妈妈,积累了很多相关知识。这是背景哈。
上周五晚饭后溜娃的时候,遇到了一个比我儿子大快一个月的孩子,现在19个月。因为看到孩子差不多,家长就自然给小推车推到一起聊了聊。
很奇怪,这个孩子家长就一直在问我问题:
你家会说话了没?
你家会不会这样?你家会不会那样?
在得知我儿子并不怎么会说话,通常也只跟他儿子一样发出“欧欧”的声音,她居然有一种非常明显的如释重负的感觉。
我没有跟她解释我儿子从两个多月前的零语言到现在能喊出大部分周围熟人的称呼。因为我发现这个孩子不对劲。
差不多月龄完全不出声的小孩很多,甚至比他大的,也很多只会叫爸爸妈妈。但这个孩子,从照面开始,目光就一直在我儿子推车把手上的小鸭子上。鸭子头上有个螺旋桨,风一吹,转的特别厉害。他所有的注意力都在上面,等我把推车推得靠近他的推车一点,他立刻伸手去拨弄螺旋桨。这个过程中没有看他妈妈,没有看我,没看任何人。
我蹲下去逗他,蹲在他的正面,让他刚好能正视我的眼睛,但是他立刻把眼睛撇开了。逗了几次,就是不看我。这时候他妈妈说,他一直这样的,谁也不理,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
我儿子忙着跟几个大人挤眉弄眼的空隙,发现有人在拨弄他的小黄鸭,连忙用手挡住不让他玩。这个孩子,此时做出了一个奇怪的举动,转头,抓起妈妈的手,拽着妈妈的手去放在小鸭子上。过程中,没有看过妈妈一眼,也没有任何声音。看到这个现象,我下意识看了我老公一眼,果不其然,这个马大哈也意味深长地看着我。连他都注意到了。
一起待了十几分钟,旁敲侧击了解到这个孩子至今不会指物,喊名字没有任何反应,不黏人,也不怕陌生人。期间妈妈试图让孩子去地上跑一跑,把他从推车里抱出来,他就屈着腿,绷紧了身体不让脚沾地,妈妈解释说,他不愿意走就会这样。但是始终没有任何声音和眼神接触。
后来告别,连边上一岁整的小女孩,都能熟练的招手拜拜,这个孩子始终没有任何反应,看都没看我们。
走到一个别人听不到的角落,我老公说,这孩子工具手也太明显了,这么多异常,家长就没发现?
我老公是一个无比粗心的人,不可否认因为自己儿子的事情,他对自闭症的了解关注比正常家长会多无数倍。但是他能一眼就觉得不对劲,只能说明太明显。
我提出,不行,我要去跟这个孩子的妈妈提个醒,这样下去不行。
我老公拦住我,他说,也许人家知道呢?就算不知道了,你好心去了,张嘴就说人家孩子不对劲,人家不会骂你?
我没去。
回家以后,怎么都睡不着了。
因为仔细一琢磨,首先,这个妈妈对比以后的“如释重负”,说明了她并没有去正规医院得到过孩子异常的明确回答,她还在尝试通过对比同龄孩子的行为,努力说服自己,儿子没问题。其次,她知道儿子不对劲,不说话,不亲热,“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但是这种不对劲上升不到自闭症的程度,因为很显然自闭症的科普在我国做得远远不够,尤其是我身处的小城市,每三个月去看儿保科,医生只会量身高体重开点儿维D和钙,我问她孩子一周多了还不会指物会不会不正常,作为医生的回答居然是,大点就好了,男孩子发育慢……
再一个,我每天都带孩子出门好几次,这个相遇的广场孩子很多游乐设施非常多,附近尤其本校区溜娃首选,头一回遇到这家人,说明孩子很少外出。父母看起来年纪都比较大(母亲35+父亲年纪更大),又说是独子,经济条件看起来也不乐观(从衣着打扮粗略判断),父母上班老一辈带孩子的可能性很大。有可能这个孩子白天就是在电视机的陪伴下度过,很多孩子出现自闭症症状就是因为过多接触电视手机。
我当晚决定,一定要跟这个妈妈沟通,说我神经病,骂我打我我都认了。但是很可惜,每天各个时段过去找,几天下来,始终没有再遇到。
这是我,一个在医院给出疑似诊断以后一个月才缓过来的母亲,所愿意做的事情。我希望我说出来,这个孩子可能得到更多的重视,甚至开始干预
题主,是所述孩子的姑父。首先为你的细心和爱心点赞。我到底还不是专业人士,以我个人的了解,从你的描述来看,这个孩子,问题挺严重的。这几个月的学习、和一些老家长的接触了解到,并非有眼神,会微笑,就可以排除自闭症,毕竟现在说的是“孤独症谱系障碍”,有相当一部分asd孩子,甚至非常黏人、话多。而发育迟缓,很多时候也是孤独症的合并症。没错,自闭症和孤独症,只是叫法不同,一种意思。
就算不是自闭症,发育迟缓也是非常严重的事情,不容小觑,必须积极干预。
我又回头看了下题主的描述,孩子已经四周岁多了,看视频来说,语言能力真的不容乐观。综合题主说的,心智也比较低。不用纠结是否自闭症,毕竟四岁多,已经是相对干预来说挺大的年龄了。
如果你的话能对孩子父母起到作用,那么赶紧,去正规医院或者机构干预起来。但你说孩子已经去看过几次,有过类似发育迟缓的诊断了,可能父母多少有数?一般机构三岁以上的孩子就收了,就我所在地区省城,一个月光是干预费用就在11000元左右,不包括吃住。如果你跟孩子的父母并没有到了什么都能谈什么都了解的地步,我觉得你可能并不知道这个孩子会不会因为经济问题,已经放弃了干预的机会?这么说很残忍也很讨厌,但这也是现实。没有真正对孩子的异常一无所知的父母,更多的是,基于各种原因,拒绝承认,或者逃避,或者放弃。
这是你一个“外人”打不破的。
我在知乎答了不少自闭症相关问题,很多家长问我,你家怎么干预的怎么进步的,或者说你家什么症状怎么发现的,或者我家这
说了这么多,有些词不达意,有些跑题。抱歉了。希望没有给你造成困扰。
愿以后人间,每个孩子健康,每对父母享受应有的快乐。
心学创始人王阳明5岁才会说话,我想表达的是,说话早晚,并不能绝对地判定什么。
在早教机构和私立幼儿园做了七年,很多时候,班上都会有一两个特别的孩子,有些家长或者老师会擅自给孩子贴上标签:多动症、自闭症、焦躁症……
我个人看法是,标签不能随便贴,即使是心理医生诊断结果,也不要轻易相信,医生也有误诊的时候。
现在这个问题的重点不是到底孩子是不是发育迟缓或者自闭症,重点应该是怎么解决。
我现在班上就有两个很特别的孩子,有一个4岁半,说话口吃,很慢,不清晰,而且经常孤单一个人,做操、玩游戏,他从来不参与,我们平时说话大声点,他就会躲在一边,一脸委屈,有时候还掉眼泪。
我是刚去带的班,原来班上老师跟我讲,这个孩子自闭症,我说,有诊断结果?她说没有,说他爸爸也是这么说,智商有点问题。
我不说话。
因为如果一个老师或者一个家长一旦相信这样的事,即使在孩子面前不说,孩子也能感觉到。
他只是比较特别而已。
观察了一个星期,我跟他说话的时候,我会特别注意,声音会比较温柔,语速慢,鼓励为主。
他现在天天跟小朋友一起做操,还会主动跟我互动。
园长很惊讶,原带班老师也很惊讶,说太奇怪了。
其实,我也没做什么。
现在,我来到这个班两个星期了,他上课还是喜欢一个人躲在区域里待着不出来。
原带班老师比较年轻,她说,你看,没用的,他还是那样,肯定有问题。
我说,慢慢来,不能急,自己孩子都不可能一天改变,别人孩子也一样,不可能一蹴而就,给他时间。
题主,我举的这个例子,跟你提到的孩子,有些不一样。
可是,我想说,不管去不去看医生,家里都要作出改变,孩子开心最重要,多陪陪,您不是他父母,其实也可以做很多,你关注他,还想帮助他,说明你是一个很有爱的人,就像我们老师,遇到这样的孩子,应该做的,就是每天给他更多的关爱,多抱抱,多鼓励,他脸上笑容多了,也是进步了。
是不是自闭症不重要,我就想能给他多点快乐。
之前遇到过一个4岁才说话的,妈妈没有带他去看医生,反应很慢,每天来幼儿园,他就躲在一个角落不做声,过一会儿才肯过来跟小朋友们一起坐。
他从小一发烧就全身抽搐,口吐白沫,我们老师也是很有压力。
我好爱他,真心那种,每天看到他一个人坐角落,就去抱他,摸摸他瘦瘦的小手,我说,你怎么那么瘦?他都想很久,然后带着口吃回答我,因因因……为我不……吃饭。
我后来不带那个班了,一两年没见面,他6岁半,每天见到我,远远就冲过来,大声喊我,说话噼里啪啦一大堆,一脸灿烂。
因为他比较特殊,我跟他妈妈经常沟通,关系到现在一直都很好,我经常开玩笑说,这孩子我当初真的没白疼他,不管在哪里看到我,都是一脸阳光跟我打招呼。
当然,这些不全是我的功劳,跟别的带班老师也有很大关系,他们也很善良,并不认为这孩子跟别的孩子不一样,所以有问题,每个孩子都不一样,他只是慢了点,可是还是很可爱。
所以,我看了你的题中描述,我不担心孩子到底是不是自闭症,我担心的是,他能不能遇到一个能点亮他的人。
去医院,让医生来判断,每个人给你的意见都不一样,你听谁的。
这是孩子一辈子的事,听话,去医院,听医生的。
作为特殊儿童训练师,我认为孩子现在的状况,主要是父母的带养方式加重了发育迟缓的表现。
很明显,孩子是有社交的,既然很早就在妇女儿童医院诊断过是发育迟缓,当时的医生一定也告诉过父母,孩子的各项能力的增长、进步要比同龄人慢上1-3年,所以他们的心理年龄和实际年龄是有差别的,不能以他们的实际能力作为他们能力的测定标准。
这样的孩子一般非常的乐观、和缓,教他东西都愿意学,但是不一定能做好,做东西失败了会越挫越勇。随着年龄的增长能力会慢慢展现,别人一岁半的能力他可能要2岁半,别人2岁半的能力他可能要3岁半4岁才行。
发育迟缓的孩子是各项能力都落后。四大能力(动作能力、语言能力、社会情绪能力、认知能力)普遍落后。从婴儿时期就很明显,8个月才会抬头、翻身,1岁开始会落后的非常厉害,开始训练之后一般10个月到12个月会有一个大的进步,一般要8周岁以后才好去上学,12岁以后一般还是会有社交不太顺畅的情况,其他基本和一般人差不多了。
一开始去在婴幼儿培训机构干预的决定是正确的,可是放弃真的太可惜了。虽然没有见到是怎么训练的,但人家那些走走单边桥、俯身趴在小车上自由走那种游戏,也是有目标的,比如在训练肌耐力、前庭觉之类的。
可以说,所有特殊儿童的训练在成人看来都是枯燥、乏味的。但就是这种简单的重复,才能让孩子提升能力,训练师一遍遍不厌其烦的带着孩子从最简单的能力开始,像素描一样一层层的把能力给孩子垒上去。我们训练的目标就是让他们落后的距离尽量缩在8个月以内。
这个过程就像达芬奇画鸡蛋一样,没有一点高大上的感觉,更来不得半点投机取巧。
不管是训练,还是在家相处,都要给予符合孩子心理年龄上的东西,让他们顺着这些跟上来。
要注意,别动不动就去纠正他的错误,告诉他应该怎么做就好了(比如说上楼梯上不去,不是告诉他小心一点,而是告诉他这个脚踩稳,这个脚再踩稳),用正确经验去覆盖错误经验,避免警告、暗示错误的语言。
对于发育迟缓的孩子有三个突破期,8岁、10岁和12岁,突然能力往上走,发育迟缓的孩子不是很多,发育迟缓的程度也有轻重之分,发育迟缓的孩子训练上没有诀窍,慢慢来。
最难管的就是别人的事。因为世界上最远的距离就是,从一个人的脑子到另一个人的脑子。观念太难改变了。 @知乎亲子
我同意题主最后的观点,孩子的未来恐怕不会太好。虽然幸运遇到了这样的姑父,孩子命运的齿轮却在父母的手中。
见过圈子里不少大龄的案例,预后的好坏一方面是由孩子天生的能力基础决定的,而更重要的还在于家长,是否对未来有信心,是否用心,是否坚持数十年如一日。
分享一个圈里比较知名的案例,来自广东河源的攸妈曹趸添,她的儿子攸攸21岁了,重度典型自闭症,智力受损严重,认知、理解能力大约是三岁孩子的水平,语言表达还不如3岁孩子。让人称奇的是,十多年前,在大家还不知道融合教育是什么的时候,在河源这样的四线城市,攸攸在普校读完了小学、初中,随后进入一所职高学习烘焙,在普校进行了10年融合。这样的案例即便放在政策越来越好的今天,也很难实现。
攸妈说:“特殊需要孩子不管什么程度,只要给他足够支持,也可以像普通孩子一样到普通环境接受普通教育,这不是梦想,只要家长想做,努力去做,是可以实现的。”
下面,我们来听一听攸妈的分享。
幼儿园阶段:杂物间就是攸攸的“资源教室”
攸攸2岁3个月确诊为重度典型自闭症。10多年前,河源连个康复机构都没有,更别说融合教育了。我带他去过青岛、北京、广州等地干预,后来二胎出生,异地漂泊近5年后,我们回了老家。
那时攸攸已经6岁,但他的能力远达不到同龄孩子的水平。我找到了他诊断以前待过的幼儿园,跟园长说,攸攸经过康复训练有了一定的听指令、安坐能力,同时说明我会派特教助理进到幼儿园,也可以根据孩子的适应情况选择上全天课还是半天课。园长看我说得诚恳,又有陪读,就答应了。
经过沟通,我争取到了教室旁边的一个杂物间当资源教室,当攸攸出现情绪问题或者听不懂课时,特教助理可以带他去资源教室进行一对一训练,上一些简单的认知课,这样他在幼儿园的时间不会浪费了。
资源教室还有个重要功能,幼儿园下午基本是课外活动,可以抽调一两个愿意帮助攸攸、性格活跃的小朋友跟攸攸进行简单的社交游戏。这些游戏都是我已经在家教会了他,才带到幼儿园跟同伴玩的,这样同伴会觉得,原来攸攸不是什么都不会,他也可以玩游戏。
幼儿园大班的课间活动,最外围穿黑色衣服的是攸攸,孩子们在围着特教助理玩游戏。可以发现,NT小朋友多了,咱们的孩子很难参与进去。
社交游戏要先从一两个小朋友开始,这样特教助理的注意力不会被其他小朋友抢占,能照顾到攸攸的需求。人多了,我们的孩子会在外围根本挤不进去。在辅助下,攸攸可以比较好地参与到游戏中,做到了有效融合,而不是随班混读。
幼儿园里攸攸比别的孩子大两岁,个头也高,加之特教助理在,同学们不太敢欺负他,更喜欢帮助他,从而找到一种哥哥姐姐般的存在感。我也经常带零食去幼儿园分享,每年六一、圣诞节、攸攸生日,都跟小朋友们一起过。
攸攸毕业时,园长让我作为家长代表发言,很多家长才知道攸攸是个自闭症小孩。他们很惊讶,因为攸攸看起来一直很帅气,每天穿得干干净净,家长只是觉得他不爱说话,不怎么跟别的孩子玩,但一点不像残障的孩子。
有家长说,自己家孩子送进幼儿园没几天就让人赶出来了,可能是两个原因:第一,孩子能力太弱,家长自以为他跟得上,没经过机构训练或居家干预就想掩耳盗铃把孩子放进幼儿园里混,但他的安坐能力、自理能力、听指令是达不到进入集体的要求的。
第二没有陪读支持。幼儿园到职高,攸攸一直配有特教助理,对他这样能力的孩子,有没有陪读是天壤之别。想一想,自闭症孩子社会性那么弱,普通孩子跟他玩一下没回应,人家就会觉得没意思不再跟他玩了。如果有特教助理及时引导,我们的孩子就能在游戏中获得成就感和快乐。
更重要的是,特教助理可以保障孩子的安全(怕出安全事故是学校拒收自闭症孩子的原因之一);可以帮助孩子适应学校的环境,提升认知、规则、语言、社交等方面的能力;班主任不在时,还可以帮助照管下班级,增进双方关系。
小学阶段:多做有利于班级和老师的事
攸攸幼儿园毕业时8岁,摆在眼前的有普校和特校两条路。当年特校的环境,一眼看过去,很多唐宝宝,剩下的就是智力障碍、脑瘫、听障的孩子,我一间教室一间教室去找,没见到一个自闭症孩子。
问校长,收不收自闭症孩子?校长当时有点懵,说他对自闭症孩子完全没概念,不了解。回来路上我边开车边哭,跟攸爸说,我宁可把攸攸带在身边,每天一起买菜做饭,都不会送到特校去,那里对他一点帮助都没有。
几位老家长建议去普校试试。当时入学不用面试,去学校交材料时,只一个老师问怎么8岁才学?我撒了个谎,说攸攸是早产儿,发育慢,怕跟不上才晚了两年。
8月底,在校门口的公示栏,我从一堆密密麻麻的名字里找到了攸攸的名字,那时候真高兴死了,像拿到了北大录取通知书似的。但我很快意识到,攸攸其实没办法独立上学!
开学前一周,我向校长坦诚了攸攸的情况,忍不住内心的痛苦,当时眼泪鼻涕一大把,我说想进去陪读。
没想到校长竟然说,攸妈,你太好了,我们学校也收过这样的学生,坐不住、不听话、往外跑,我们叫家长来陪读,家长不愿意。既然你主动提出来,说明你是个负责任的妈妈。
校长同意了,没想到班主任却接受不了,说从教10多年从没发生过这种情况,教室有个大人,老师怎么上课呢?
通过请教老家长,我分别给语文老师和数学老师写了一封发自肺腑的信,既讲心路历程,也说明了攸攸的优点和不足。经过家校多方沟通,两位主科老师终于同意收下攸攸。
刚开始陪读的心情,有过这样经历的家长都有体会。特别是放学那一刻,其他家长在校门口两边排着队,脖子伸长了等自家娃出来,而我则离开工作岗位,跟着儿子重读一年级,每天放学跟他一起出校门,想想都会掉眼泪。
小学一年级的早餐时间,孩子们很热心,会随时关注攸攸,并在他需要的时候帮助他。
熬过两个星期,心情平复很多,开始打起精神做点力所能及的事。一年级的孩子,有的早上起来辫子没扎好或鞋带没系好,我会帮他们梳辫子、系鞋带。有感冒流鼻涕的,就给他们擦鼻涕,活像个生活老师。班主任不在时,我会带着同学玩游戏,跟他们聊天。
大家开始习惯攸攸发出的声音,不再回头看。我也尽可能把影响降到最低,如果情绪不好,就带他到资源教室。这时就不能为了融合,影响其他同学,让老师、同学觉得讨厌。
陪读一段时间后,单位要求我回去上班,我就请了特教助理进校。但我也会每天都去学校一趟,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每天陪攸攸在操场跑步半小时。那时攸攸好动,精力充沛,跑步能消耗体力,上头两节课自控能力会好一点。放学了,我会陪他在学校参加课外活动,以至于毕业时,很多同学都知道学校有个攸攸妈妈。
跟幼儿园一样,每年的节日和攸攸生日,我都会带蛋糕和玩具跟同学分享,孩子们回家会跟父母讲,攸攸送了礼物,家长也很开心。每次秋游,为了把老师对攸攸安全的顾虑降到最低,我跟特教助理都去,我还会拍很多照片分享。人都是有感情的,家长们很感谢我,让他们的孩子从小学会怎么善待他人,帮助有需要的同学。
四年级时,我们主动提出不再参加班级考试,随班就读。到毕业时,攸攸的学业水平还没有一年级孩子的水平高,但很多同学都认识他,愿意帮助他。
总结来看,自闭症孩子去学校融合,我们是比较弱的一方,更多需要别人支持,但不能因此觉得我们弱就做什么都理直气壮,或处处要求我们的权益,这种想法不利于融合,我们一定首先想到,怎么做才能更好地帮助学校,帮助班主任,想方设法让班上的同学更加团结友爱。
中学阶段:学业跟不上,那就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
攸攸的中学也是家附近的中学。我向校长说明了情况,提到过去六年一直有陪读,初中可以继续陪读,校长听后很放心,一口答应。
我平时喜欢玩摄影,在中学争取到了做外聘老师的机会,教同学和老师学习摄影技术,这样进学校就方便了。借着这些机会,我会经常向全校师生科普自闭症的知识,告诉大家怎么帮助攸攸?
长大后的攸攸更愿意跟同龄孩子互动,比如上体育课,更愿意同桌来辅助他做动作。
攸攸的同桌学习好、热心肠,看多了特教助理的操作,ABA用得非常溜。初三那年,同学们大都在刷题、做试卷,更多时候攸攸不得不跟特教助理在资源教室,那段时间弟弟又去广州上学,攸攸情绪变化非常大,出现了行为问题,会打同桌,有一次我知道后第一时间去道歉,我很心疼他的同桌,他也是父母的宝贝,我的孩子伤害到别人,我非常内疚。
同桌很懂事,说攸攸虽然打了他,但打得不疼,他也知道攸攸控制不了情绪才这样,不是故意的。听到这番话,我深感种了多年的种子发芽了。其实不管哪种关系,无非就是你对我好,我对你好,都是相互的,没有单方面的付出。同学对攸攸的包容让我加倍善待班上每个孩子,弥补给他们带来的不必要影响。
比如初一时我发现攸攸班上有留守儿童,他们很爱阅读,我就在班上弄了个阅读角,可以把书带回家看;每个窗台都买了一盆绿萝,虽然不值钱,但给老师同学的感觉完全不一样,当攸攸遇到困难,他们也绝不会袖手旁观。
我也会不定时请攸攸的同学到家里聚餐、烧烤,带他们去公园。时间长了,同学们都把我当作知心姐姐,还会把心里话告诉我。
中学阶段,谱系家长的发力点也要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孩子们都大了,不可能再玩拉拉扯扯类似老鹰捉小鸡的游戏了,开始打篮球、羽毛球、乒乓球……基本上同学玩什么体育项目,他就随着一起学。比如中考要考跳绳,同学教他,他更愿意去学。他连贯性不好,跳一个停一个,学不会就周末回家练习,而不是整天由同学来教他。
比如出黑板报,放学了攸攸也留下帮忙,他不会写字,但可以填色,画一些小花小草;再比如,他可以帮忙分发试卷或者收作业,我们要给孩子争取这样的机会,这也是融合,并不是一定要跟同学去拼学业。
初中,我仍然早上陪攸攸在操场跑步,看到操场经常有垃圾没人捡,便跟老师提出,想带着同学捡垃圾。我们成立了环保志愿者队伍,买了服装、垃圾桶、夹子,我就带着来得早的同学捡完垃圾再跑步,这个行为轰动了校园,被团委老师看到,攸攸的班级被评为优秀班级。
攸攸和同学一块在学校操场捡垃圾
一次五四青年节演节目,节目负责人同意让攸攸参加,在古装戏里给攸攸安排了少爷的角色,这是他从来没有过的经历。
我能回报给同学的是什么?我把演出的音乐、化妆、服饰、头饰全准备好了,没有的就自己做。最后,这个节目进入决赛在全校师生和教育局领导面前表演。我一度担心攸攸配合不好砸了场,没想到他比任何时候表现得还要好,这个节目获得了全校第一名。在你不抱任何希望的时候,孩子给了你惊喜。
每次发生状况,班主任会第一时间给我打电话,但从不是告状的语气,而是跟我一起面对问题。现在每年教师节,攸攸都会给曾经的班主任做份点心送过去,班主任非常感动,说教了那么多学生,攸攸却能一直都记得他。
关于融合的四点经验
攸攸初中毕业后我两手准备,河源有好几家职业中专,不要求中考成绩就能进,我就报名了一家职业技术学院的烘焙班,同时暑假的时候也带攸攸去特校面试。很多家长觉得特校不会拒收我们的孩子,其实公立特校一样会面试。包括服从指令能力、生活自理能力,还有一些操作能力的考核。
一个月后,我们同时拿到了特校和职校的录取通知书,两家学校隔着马路相对,我当时没有跟职校这边说,上午带攸攸去职校上课,下午去特校,把两个学校的知识都利用起来。
直到高一结束,职校老师说文化科考试一定要过60分才能升高二,攸攸没有这个能力,融合环境也不如初中理想,我们就彻底把攸攸转到了特校,直到高三毕业。特校职高班有8个孩子,能力都非常好,对攸攸来说帮助很大,他在特校整体融合得还不错。
现在攸攸每天都要去上乒乓球课的,培养他这些运动技能,不是希望他将来去参加比赛,而是希望他有一个消遣的技能。等我没空或者没能力陪他了,他可以跟别人一起打球,他打得溜的话,别人也愿意跟他打。
而且打球需要两个人互动,对他的语言社交能力、互动能力都会提升。所以我们的孩子不管他年龄多大,我们一直都要持续的去培养他的兴趣爱好。
2022年攸攸职高毕业,目前在居家生活,他擅长运动、烘焙。小学六年级,我就开始教攸攸烘焙,他就开始线上线下售卖自己做的点心,至今8年,积累了很多粉丝。逢年过节攸攸都会做点心,从来不愁没销路。现在,我考了食品安全管理员证书,办了营业执照,给攸攸成立了一家工作室,专门做点心。
有家长好奇攸攸怎么会喜欢运动,乒乓球、非洲鼓、跑步、游泳……其实,哪有我们的孩子天生就喜欢的兴趣爱好,很多时候都是靠家长被动去培养的,慢慢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愿意展示到喜欢展示,一点点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