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12 13:47:44
4 岁宝宝说话有点口吃怎么办?应该怎么引导?
题主,你好,想解决咱们4岁宝宝说话有点结巴的问题,需要先了解咱们孩子结巴发生的原因。
儿童口吃的产生和模仿,生病,受惊吓,左撇子被强行矫正,其他发育的因素有关。
第一,如果咱们孩子身边有口吃的人,尽量让孩子远离他们,他们对于孩子而言就是传染源。如果家人口吃,那就提醒家里人跟孩子说话时注意一点,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口吃。
第二,孩子口吃了,不要提醒,不要因口吃而提醒他。这一点很重要,一定要提醒,一般来说不需要刻意纠正孩子的口吃,顺其自然就行。
第三,如果孩子的口吃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并没有自己缓解,除了做到前两点之外,可以带领孩子进行发音训练。慢速朗读即可。不过也不能操之过急。这个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掉的。
最后想要提醒咱们父母要对孩子宽容一些,允许自己的孩子不那么完美。父母要给孩传达这样一种信号:口吃不是什么大问题,能改掉更好,改不掉也行,不管你口吃不口吃,爸爸妈妈一样爱你。父母对口吃“无所谓”,孩子也会对口吃“无所谓”。只要孩子对口吃是“无所谓”的态度,那就很容易纠正了,即便不纠正,也没什么,谁还没点缺点。就怕父母对孩子的口吃过分在意,将口吃视为洪水猛兽,孩子一口吃就吵他,逼着他改。时间长了,孩子就会有心理障碍。这时候,口吃对孩子而言,就是病了,也就是口吃病,口吃病是恐惧症和强迫症的综合体,非常折磨人,而且治疗难度很大。很多父母由于对口吃的“无知”,由于脾气不好,硬生生的把自己的孩子变成了口吃病患者。
汪立彬克服重度社恐和口吃的传奇经历
01
为什么会“阶段性口吃”?
阶段性口吃是因为孩子的词汇量增加了,他也拥有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此时,希望自己能够用更准确的词语来表达。但是,他的想法往往比他现阶段的词汇量要多。
当他处于兴奋状态的时候,语言的储备就往往跟不上思维的速度。这时,他就难以流利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于是就出现了突然"口吃"的现象。
02
应对孩子"阶段性口吃"法则
先不要着急定性
别着急断定孩子是否口吃,建议先观察一段时间。可能孩子在学习说长句子,孩子在学习表达,孩子的思考快于口嘴表达……还有宝宝遇到情绪紧张或陌生的环境时可能因为紧张、惊恐等情绪,造成阶段性口吃。
“安抚情绪”是首要
宝宝说话结巴时家长不要急,不要过度关注甚至叱喝。大部分阶段性口吃因情绪而加重,遇到状况先安抚情绪。
“潜移默化”训练法
可以尝试每天和孩子一起朗读故事,你读一段他读一段,鼓励他一口气念完一小段,不停顿。慢慢潜移默化地训练。
给予孩子鼓励慢慢说
不要把关注点放在孩子的话"说得怎么样"上,而要耐心鼓励孩子"慢慢说出来"。甚至可以猜测孩子的语意,帮他说出想说的话,缓解孩子的表达压力。必要时还可重复说一遍,一方面表示对孩子的理解,另一方面可教孩子如何正确表达。
父母在发现孩子口吃时,如果状态持续发展,要及时带宝宝检查并干预治疗,同时父母采取适当措施,帮助孩子早日恢复。
小孩子在学语言的阶段出现语言不流利(language disfluencies)的现象是很常见的,突然结巴绝大多是语言发育中的正常学习过程。
孩子从2岁开始,言语表达能力迅速发展,词汇量不断增加。他们在还不能轻松自如组织语言前,说话就会出现停顿和重复。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语言运动能力的提高,绝大部分孩子逐渐就能够流畅地表达。
但有些孩子越发严重,成为“口吃”,如果受到别人嘲笑,就容易影响自信心或人际交往。所以了解孩子说话结巴的原因可以防患于未然。
2~5岁的孩子说话结巴,排除因语言飞速发展伴随而来的一种正常语言不流利现象外,还可能由遗传、生理、心理、模仿等因素导致。
1.遗传因素
如果直系亲属有口吃,那么孩子口吃的可能性就比其他孩子高。
已有研究发现人体内与口吃相关的三组基因(GNPTAB、GNPTG和NAGPA),这些基因可能通过改变大脑结构而使人更容易口吃。孕期或分娩时的生理损失、大脑性麻痹、躯体或神经功能失调等因素也可能造成孩子说话结巴或口吃。
2.神经生理因素
看过《国王的演讲》会很熟悉一个同样患有口吃的人——英国国王乔治六世。这位口吃国王克服重重困难,不断寻医治疗才能最终在国民面前发表演讲。
而除了他,他父亲乔治五世、他哥哥爱德华八世,以及他的女儿——当今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并没有出现口吃现象。除了遗传中的基因突变,产生口吃的另一个很常见的因素就是神经生理因素。
有许多研究都表明,口吃儿童在神经结构和功能上与非口吃儿童具有明显的差异。专家指出,由于左脑未能充分掌握让语言区域运作的时间性,左脑过度弥补这个缺失,令说话不能流畅。
3.心理因素
在儿童语言发育时期,外在环境因素或父母的一些行为给儿童带来精神压力,也会导致结巴。
本就在语言学习的阶段,如果孩子说话时特别激动,特别高兴、生气、难过等强烈体验中,就很容易出现说话磕磕巴巴的现象。
这也是大家经常说的,心情太激动,嘴巴跟不上大脑。
4.模仿和暗示
孩子的模仿能力都很强,当他们看到说话结巴的人,可能就觉得那样说话很有意思,有意无意地模仿,久而久之就习以为常了。
如果孩子有了结巴表现,我们可以先判断是由于什么原因引起的?
然后再想想孩子有这样的表现多久了?
如果孩子说话结巴的时间持续超过了6个月,那就有口吃的风险,需要我们进一步干预,或寻求医生、语言治疗师以及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如发现才一两周,爸爸妈妈可以按照以下方法
很多时候孩子们也希望自己流利地表达,他们也不希望自己说话时结巴,家长的指责和提醒只会让孩子更加焦虑,结巴的频率也会增多。
家长可以放慢自己说话的语速,为孩子做出榜样,用行为带动孩子的改变。且每当孩子说话时,妈妈都是静静地看着他,用行动告诉他,你不用着急,妈妈一直在这,以此缓解孩子的压力。
很多孩子在说话时说了前半句,后半句开始卡壳,着急的家长(特别是家中老人)总会帮孩子把话说完,或者把孩子想不出来的后半句说了出来,这些都不利于孩子将想法转化成语言。
孩子思索、停顿、卡壳的过程,恰恰是他们在头脑中组织语句,打断孩子就等于硬生生切断了孩子大脑运转的过程。长期如此,他们就失去了练习语言表达的机会,也就很难顺利地进行更高级、更复杂的自主表达了。
本文作者:北京崔玉涛诊所-心理咨询师-范晨雪
通俗地说,说话结结巴巴,就是口吃。
其学术定义是这样的:
口吃为正常的言语节律受阻断,表现为言语不自主的重复,发音的延长或停止。
其主要症状有两种:一为痉挛性口吃,即多次重复语言的第一字 (或某一字),但语句本身不中断;其二为强直性口吃,即说话时语句中断而接不上后半句,不明显重复某一字。
口吃是一种常见的语言障碍,据调查,其发生率,成人为1%左右,青少年及儿童为3%~5%,男女比例约为4:1。
3~5岁是发生口吃的高峰年龄。
1、国内外都有研究显示,口吃患者存在明显的抑郁、焦虑情绪,其严重程度介于强迫性神经症与正常水平之间。
2、不仅如此,也有研究表明,口吃患者智商有偏低倾向。
其原因可能是,口吃儿童为避免口吃带来的困窘而减少与他人的言语交流,使他们的接收外界信息的机会减少,有碍智力发育。同时,口吃带来的不良心理反应又会促成退缩、孤僻等性格的形成,不利于健康、积极的心理特征形成,进一步加大了他们与正常儿童智力的差距。
这很容易判断,不过,作为父母,应该知道:大约有5%的儿童在他发育的某个时期可能会有说话不流利的现象,这通常出现在2岁半到5岁之间。有时,这种情况可能在没有明显原因的情况下发生,但当孩子兴奋、疲惫或说话很匆忙时,更容易出现。
大多数情况下,这种说话不流利的现象在短时间后都会自行消失。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口吃的孩子经常会出现以下特征:如眨眼、神态紧张、避免眼神交流等,这需要父母们引起高度重视。
有一些危险因素可以帮助预测孩子是否会出现口吃:
1、家族史。
父母有口吃,则孩子也可能出现。
2、性别。
学龄前男孩口吃的可能性是学龄前女孩的两倍, 小学年龄男孩口吃的可能性是女孩的3至4倍。
3、发病年龄。
四岁开始出现口吃症状的孩子比年龄较小就开始口吃的孩子更容易出现持续性的口吃现象。
4、存在其他语言障碍的孩子,口吃的可能性也会增大。
首先,需要请专业的医生进行治疗。
口吃的早期治疗非常重要,因为在孩子还小的时候 (上小学之前),口吃更有可能被治愈。一般来说,在7岁以后,口吃就难以完全消失了。
不过,即使在7岁以后,治疗也可以非常有效地帮助儿童有效地控制口吃、降低口吃的严重程度和对孩子的不良影响。
其次,家长可以做些什么?
1、减少沟通压力
在孩子说话时,尽量较少他的压力。具体方法可以这样:用评论来替代提问。如:使用“你今天在学校玩得很开心吧!”然后等待孩子回应;而不是直接发问“你今天在学校里玩了什么?”这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
2、和孩子谈谈
当孩子意识到自己口吃的时候,父母最好是以开放、积极的方式与孩子谈谈,让他们知道,这是可以改善的。不过,如果孩子似乎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那么,在你带孩子就医之前,没有必要提出这个问题。
3、耐心
给孩子足够的时间以完成他们要说的话,不要打断他们。不要粗暴地斥责他们“你想清楚再说!”。这对口吃的孩子没有任何帮助。
4、家长的讲话习惯
家长可以采用有助于改善孩子口吃的说话习惯,比如:说话时放慢自己的速度;在句子之间暂停一下;和孩子交谈时,自己的神态轻松自然。
最后,请大家记住,口吃并不可怕,是可以治愈的,关键是,作为父母,你是否具有足够的耐心?
参考文献:
[1]胡亚美,婴幼儿保健全书.北京出版社,1992: 376~378
[2]沈渔屯,陶国泰.精神病学.第三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 : 821
[3]王正敏.临床袖珍手册,耳鼻喉科.中国医科大学出版社,1995:1 4 9~1 5 1
[4]CostaD.Antidepressants and treatment of http://stuttering.Am J Psychia-try, 1992, 149(9):281.
[5]刘盈,丁宝坤,石文惠,等.口吃患者人格特征与临床症状的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1, 15 (4):217-219.
[6]刘盈,石文惠,丁宝惠,等.口吃患者MMPI与SAS、SDS的相关分析.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1, 9 (2):133-134.
[7]陈容,张迪,等.口吃儿童智商对比研究,中国学校卫生,199 8,1 2,(19):444-445.
[8]Boberg E , Webster WG :Stuttering : current status of theory and therapy . can Fam Physician 1990; 36: 1156- 1160.
[9]Craig AR, Kearns M: Results of a traditional acupuncture intervention forstuttering . J Speech Hear Res 1995; 38: 572-578.
如果是4岁的宝宝突然有点口吃,那可能要考虑是心因性失语症。
先别着急,虽然“失语症”三个字听起来挺吓人,但其实不是什么大问题。
我有个朋友家,是两方老人轮流来带孩子,爷爷奶奶说安徽话,外公外婆说四川话,而朋友俩口子都是外企的,经常说英语。结果3岁多的时候,孩子患上心因性失语症,这就是因为家里语言种类太多,相差又大,但任何一种语言都没能占据孩子更多的暴露时间(没有一种超过40%),导致孩子不能建立起占主导地位的语言系统——母语系统。
而且因为平时多种语言夹杂的表达方式很奇怪,也招来了外界的眼光,孩子慢慢就干脆闭口不说了。
最终的解决方式很简单,外公外婆带回老家待了半年,语言环境相对纯净,孩子就自愈了。
题主没有详细描述孩子情况,所以我这也是根据身边案例做了推测,具体还请题主结合情况自己参考哈。
作为一枚育儿博主 @Tommy和Jenna 那我再啰嗦一些,借这个回答来简单聊聊“孩子口吃“的问题。
说话时声音不自主的重复、延长或语流中断、阻滞而不流利。
1)发育性口吃:
儿童在2~3岁学习说话时,由于言语功能发育不成熟,掌握词汇有限, 不能迅速选择词汇,造成口吃,这是言语发育的正常现象。
对策:
耐心倾听孩子讲话,并带着他慢慢地说。
2)模仿性口吃:
有的儿童模仿说话口吃的小朋友,不自觉地成了习惯,形成口吃。
对策:
家长和老师应采取“忽略”的方法,口吃的情形会渐渐好转。
3)社会性口吃:
精神刺激引起恐惧、焦虑、愤怒等紧张情绪而引起。
对策:
第一:要多给孩子温暖和关怀,尽量减少和消除引起精神紧张的因素;
第二:消除其自卑的情绪,创造与人言语交流的机会;
第三:进行语言训练,由易到难,逐渐掌握讲话流利的规律;
第四:避免嘲笑或模仿,不要强行纠正。
先天生理原因:主要指发音器官发育不健全、有缺陷,或者是语言中枢有过病变。临床常见的有:脑瘫,唇腭裂,先天性耳聋造成的发音不准等。
后天习惯原因:第一种是幼年时错误的发音,一般长大以后都会自我矫正;第二种是错误的发音习惯一直延续;第三种是地方性方言,客观上造成了发音不准现象。
生理性原因造成的,需要到医疗机构对因治疗。
后天原因造成的要区分情况认识:
1)刚开始说话的孩子发音不准是正常现象;
2)错误发音习惯的造成,可能是语言发育环境的问题;
3)有的孩子在语言发育初期发出的错误语言,没有得到正确的反馈。
对于后两种情况,首先要对发音不准问题冷处理,再以正确、清晰的发音与孩子说话和交流。
我是Jenna,90后“辣”妈,知乎儿童教育优秀作者,文化公司联合创始人,美国正面管教讲师,国家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指导师,曾任百万级育儿大号主编。
家有4岁儿子Tommy,在家英语启蒙,自学英语词汇量3000+;
关注我 @Tommy和Jenna 在这里跟大家分享英语学习日常和育儿干货~
宝宝吃喝拉撒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