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28 14:28:12
孩子“说话不算数”,我终于懂得怎么引导了
“妈妈,带我去公园玩吧,我只玩三个机动游戏,不做手工。”娃仰着头抱住我的大腿,眨巴眨巴她机灵的小眼睛,一张圆脸挂满了期待。
唉哟,好家伙,4岁的娃已经熟练掌握了提前许下讨好式承诺的技能,就为了换得一次去死贵死贵公园的机会。
那家公园离家不远,可到处都是游乐设施,各种机动游戏,玩一次20-30块不等,手工店更是贵到飞起,随便做一个DIY就是50块起,每天当后花园逛,实在太奢侈了。
和娃约定过只能半个月去一次,现在半个月也到了,她还如此乖巧懂事让我省钱,正合我意嘛。
我微笑着一副和蔼可亲的样子,摸摸她的头提醒她:“这可是你自己说的,要说到做到哦。”
到了眼花缭乱的公园,娃一开始还能“克己复礼”,羞涩地说:“妈妈,我想玩这个毛毛虫飞车。”
“好!”我土豪般爽快地掏卡一刷,虽然她强迫症似的每次来都要玩,已经玩了不下5次了。
20块飞了三圈玩完,娃下来以后兴奋地说:“妈妈,妈妈,我要去做手工。”
纳尼,这是我的女儿吗?是我领错人了,还是她失忆了?先保持镇定地问她:“今天是谁跟我说不做手工来着?”
“我要做,我要做嘛!”边说还边拉着我的衣角,朝手工店的方向走。
我有点烦躁,心里的火正在熊熊燃烧,“你怎么回事?不是说了不去手工店吗?这不是你自己说的吗?”
娃一看见我瞬间变脸露出狰狞的獠牙,愣在原地没敢动,哇哇大哭起来。
在人潮攒动的公园里,我知道我当下只有两个选择:
A:在她的哭声中妥协,陪她去手工店;
B:坚持她要说话算数,继续打卡剩下的两个机动游戏。
那一刹那,我突然感觉自己又跌落到了再熟悉不过的境地,像是堵在一个Y字路口,后面排着长长的车队正滴滴叭叭逼着快点做选择。
为什么带娃每次都会来到这个路口?
回想从娃2岁多开始,为了做一个能尊重娃的老母亲,我凡事都喜欢和她约定。
要去超市?那提前说好,只能买一样东西哦,多的不买。她同意了再去。
要玩手机?那提前说好,只能玩10分钟哦,闹钟响了就收回。她同意了再给。
不去洗澡?那你还要玩多久,3分钟是吧,那闹钟响了就要去洗哦。
晚上吃啥?要吃西兰花,那炒出来一定要吃,不吃也没有别的吃哦。
……
我简直把“约定”当做了万能神药,洒在带娃生活里每一个角落和缝隙,不仅想要为自己省点麻烦,还在期盼培养出一个说到做到的娃。
结果咧?娃被我训练成了每次想干点啥,就主动许个诺言,至于能不能做得到,就像薛定谔的诺言一样,充满不确定。
而我呢?每次都在她做不到的慌乱中凭着心情选方向,好啦好啦,这次我选A,妥协一次也不会死。
有时又打定主意不能再放纵她,坚定选B,你说过的话就必须做到,怎么能言而无信呢!
接着是一场大人与小孩权力和意志力的较量,她大哭半小时,我硬着脸扛半小时。
那天在公园,我最终凭心情选了B,坚决没有带她去手工店,她哭得撕心裂肺,被我怒气冲冲地拉回了家。
回到家我问她:“你知道今天妈妈为什么不让你去手工店吗?”
她挂着泪珠懵圈地摇摇头。
我气得血液都凝固了,什么鬼,搞了半天,她真的失忆了吗?
“不是你自己说今天不去手工店吗?妈妈觉得你说过的话就要做到,做不到就不要说!”
她又是一阵崩溃大哭。
我开始叹着气反思自己,才4岁的娃,我是不是要求太高了,她的年龄是不是根本还不懂得什么叫“说到做到”?
就算是她自己说过的话,她也不一定理解,自己说的话意味着什么。
和一个朋友讨论起这件事,她听得瞪大眼睛说:“我鹅子上小学二年级,他说今天只看半小时手机,结果玩了1小时也是常有的事,我要是像你这样管孩子,我鹅子早被我打死了。”
我尴尬得想在地上打个洞钻进去,在固执地要求孩子必须说到做到这条路上,我是走了多远的弯路。
突然醒悟过来,即便娃已经年龄大到懂得了承诺的重要,但其实在具体的一些事上,也依然有可能说到做不到。
要么是她的能力达不到,要么是诱惑太大她无法抵抗。
很多时候,她也根本没能力对自己的行为做出准确的预测。
孩子说话不算数,其实是他的心理发展特点决定的,不是你我的娃有什么毛病。
把这些问题厘清楚以后,我佛系了不少。
虽然娃还是很爱主动许诺,但我也试着学会了耳朵姑且听着,心里却在盘算着如果待会她做不到,我应该如何应对,我的底线又是什么?
又到了周末带她去公园逛的日子,娃学聪明了:“妈妈,今天我要去手工店,我不做那个冰淇淋了,你告诉我哪个便宜,我就做哪个好吗?”
妈呀,这小棉袄又暖到我的心坎里了,但理智告诉我,一定不要被“甜言蜜语”冲昏头脑。
到了手工店,她还真的很懂事地指着一个小冰淇淋问:“妈妈,这个便宜吗?”
店老板回答“25块一个”,比起69块的大冰淇淋,价格让我心中窃喜,我赶紧同意:“嗯嗯,可以
老板一下子端出一整箱装着各种形状的小冰淇淋模型,任由她挑选。
还没等我反应过来,她已经噔噔噔选了三个。
好家伙,三个算起来75块,比69块的大冰淇淋还贵,老母亲白高兴一场。
3个冰淇淋做好惹,每个都还没巴掌大
能不同意么?
生活就像巧克力的盒子,你永远不会知道下一块是什么,我们能做的,不过是随机应变罢了。
养娃这项技术活,学了再多,也没有一劳永逸的招术啊。
?作者:悠一心,曾经是条媒体狗,如今立志做一个60分淡定妈,自学儿童心理和教育,走在不断思考和自省的修炼路上。
-End-
看到悠一心这次的经历,我简直太有话说了。和小拍的“约定史”,也是在她很小就开始的,曾经也掉入过同样的漩涡中,迷茫过一阵子。
现在我能做的,一是尽量让孩子远离充满诱惑的环境。
就像每次去长隆,孩子们都想吃冰饮,一个吃了,另外两个绝对不会罢休。所以,我和拍爸更喜欢带她们去大夫山徒步,没有了这些诱惑,孩子们捡捡树枝,玩玩溪水,也依然无比开心,还不会提这些给我们造成压力的需求。
二是即便做了约定,也要看情况给孩子一些“食言”的空间。
约定本身可能就对孩子不公平,那对他的“食言”也要理解,提供一些帮助,他也会想要下次能做得更好。如果真要在“说到做到”上较真,那也是因为触犯到了父母的底线,而不是扣上品德的帽子。
亲们有没有遇到孩子说话不算数的时候呢,大家都是怎么应对的,欢迎在评论里分享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