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16 11:45:34
三岁小孩语言发育迟缓,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我提这个问题是想完成十年前的一个调查。我十年前调查发现以奶粉或母乳为主食吃到三岁的小孩一般都会语言发育迟缓。
我想确认一下这个调查的可信度能有多少。
先自己回答一下:我儿子两岁半确诊自闭症,没有语言,我觉得儿子两岁半还以奶粉为主食这一点很可疑,劝我老婆断奶,却不成功,所以我进行了语言发育迟缓的儿童是否由于断奶晚引起的调查。
首先是调查自己的亲戚,这个调查很不成功,我家这边的小孩虽然有吃奶粉到五六岁的
亲戚小孩没有结果就只能调查朋友和路人的小孩,方法很简单:与人聊天时,我会主动告诉别人我儿子快三岁了,还不会说话。一般对方都会安慰我,说谁谁谁三岁时也不会说话,现在也很好。然后我会接着问问那个小孩吃饭的情况。
真的是不问不知道,一问吓一跳,现实生活中语言发育迟缓的小孩很多,而且真的是以奶粉为主食,吃到了两三岁。
我分析认为小孩说话需要锻炼口部肌肉群,小孩以奶粉或母乳为主食,就会缺乏咀嚼和吞咽,导致口部肌肉群缺乏锻炼。
而且以奶粉为主食,一般半夜小孩还要喝夜奶,严重影响睡眠,睡眠不好会导致小孩脾气变差,学习能力变弱,从而进一步影响小孩的语言学习。
还有一部分小孩乳糖不耐受,这些小孩如果以奶粉为主食,后果就更加严重,会导致小孩发育迟缓,往往感统也不好。
好了现在说结论:我通过非常非常不严谨的调查发现儿童语言发育迟缓与儿童断奶晚是正相关的。
很多家长发现孩子说话晚,或者出现词序混乱、鹦鹉学舌等问题后,心里都比较慌乱。
有些家长通过上网、看书等方式查询后,可能会惊恐地认为孩子得了自闭症。有些家长则认为孩子乖巧聪明,就是语言迟一点,没什么大问题。
其实这都是我们常见的偏见,不说话、说话晚在自闭症孩子中很常见,但普通孩子也有可能出现语迟的现象。
如何区分自闭症和语言发育迟缓?
孩子说话晚,到底是自闭症还是语言发育迟缓?你知道两者应该如何区分吗?
1、“障碍”和“表现”的区别
自闭症的病因很难确定,属于医学类的高端难题。据统计,2/3的自闭症幼儿出现病症的高峰都是在三岁之前,所以要注意,一般三岁前自闭症都有迹象可寻。
语言发育迟缓是指幼儿语言学习能力、表达能力落后于同龄儿童正常发育水平的表现。语言发育迟缓与体格发育落后、运动发育落后、智力发育落后、心理发展落后等,都属于幼儿发育类问题,能够影响发育异常的原因很多,多数原因已经被证实。
语言发育迟缓的出现,一般出现时间不定,但在语言发育的高峰3-5岁期间,表现特别明显,一般超过6个月以上的语言能力差异,就需要特别关注了。
从定义来看,自闭症属于一种障碍,而语言发育迟缓则属于发育迟缓的一种表现,两者根本不属于同一等级。
2、社交沟通的区别
语言发育迟缓的孩子,到了正常讲话的时期,仍旧不能正常表达自己,达不到沟通交流的目的,但他们只是不会说话,却可以很好的和同龄人建立友谊,一起玩耍,进行肢体上的交流。而自闭症的孩子是封闭自己,不愿意与人交流,整天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或不理解人们的语言表达规则,无法根据情景来表达不同的想法。
3、智力表现的区别
语言发育迟缓的儿童可能伴有智力发育迟缓,这对他们的认知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而自闭症儿童的智力水平表现是不一样的,其中大部分可能有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也有一些部分智商没有问题,甚至在某些方面高于正常人。
自闭症在言语方面的其他表现?
除了语言迟缓以外,还有许多与沟通有关的其他问题,有可能是自闭症的早期征兆,也需要家长提高警惕。
◆对于叫名或引逗没有反应或反应很慢◆不能指物,不会向他人展示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与人无目光对视◆在早期出现无意义的语言,但随后停滞或倒退◆只说一个字或一遍遍重复某些短语,似乎无法将单词组合成有意义的句子◆经常重复自己听到到的单词或短语◆使用一些不合适或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而只有熟悉孩子交流方式的人才能明白
言语迟缓在自闭症孩子中很常见,但并不意外着所有语言迟缓的孩子就是自闭症,两者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即使对于专家、医生以外的我们来说,其实也是显而易见的。
孩子仅仅言语发育迟缓并不表示自闭症,如果家长确实存在顾虑,可以尽早就医。如果孩子确实有明显的语言障碍或自闭症迹象,就需要尽早开始康复治疗。
如何筛查孩子是否患有自闭症?
随着逐渐成长,普通孩子尽管没有语言,但依然能很快的了解到沟通是满足需求的关键,所以在学会使用口语之前,他们就可以进行眼神交流、拉扯别人的衣服、指物等方式,向我们传递信息。当孩子逐渐长大,他们会逐渐发展出口语,以此来满足需求。
普通孩子表现:◆当我们拥抱他或朝他微笑时,可以得到他的回应◆自然的模仿周围人的行为◆与观察周边事物相比,更倾向于观察身边的人◆当孩子独处时会变得无聊
然而,患有自闭症的孩子在社交沟通方面却会面临着挑战,从而阻碍他们和我们进行有意义的社交联系。
自闭症孩子表现:◆专注于自己喜欢的事物◆很少或不会模仿别人的行为◆对事物比对人更感兴趣◆喜欢独处,独处时不会感到无聊
另外,自闭症孩子可能难以使用或理解非语言交流,例如指点、拉扯、微笑等,另外他们对社会交往的兴趣也较少。
读到这里,你可能已经了解了一些,自闭症孩子与其他孩子差异的体现。
女儿的同学有一个三岁的弟弟,不会表达,发音模糊,行为乖张,害羞同时还有一点攻击性,不懂得和人交流,有时候对于别人的靠近还会回避,看起来就像一只小刺猬。和对方家长熟悉之后知道这两孩子都是妈妈自己带大,夫妻间感情一般常常冷战,几年下来都是妈妈在操心孩子的事,爸爸大多只在休息的时候葛优躺、玩手机。
一到两岁是孩子语言发育的最佳时机,如果这个时候孩子在语言上没有得到足够刺激、积累、储备,和人交流就会出现障碍。
女儿同学家的情况其实很常见,现代很多老人家开始意识到应该有自己的生活,年轻人也知道两代人生活方式的差异,婆媳,妯娌大多不再愿意住在一起。
家里的人口越来越少,家里的大人剩下两夫妻了,如果夫妻都是安静的人或者经常发生矛盾冷战,孩子听不到各种声音就很难提炼语言。
宝宝七八个月的时候会发出“巴~巴,麻~麻”的声音,老一辈就会说孩子会说话了,其实只是孩子一种无意识的发音,不是真正懂得了声音所代表的称呼,这种情况是孩子声带发育的征兆,父母这个时候和孩子有频繁的交流,这是孩子最关键的语言发育期。会发音就会说话,牙牙学语等于懂得表达。“我们从前的孩子七八个月的时候就说话了,现在的孩子都还不知道叫人,是你们的养育方式出了问题。”时不时会听到这种让妈妈焦虑的话语,这种情况的其实也许只是正常条件下的发育而已。会说话就会完整表达,说话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不是一蹴而就的。“这孩子怎么只会一个字一个字说话,我家的从小时候就会一句一句地说了”,这种只会“骗”新手妈妈的话不能全信。会表达就会逻辑思考,思考能力就是宝宝能够很好地理解周围世界,很好地建立辩证的思维,知道因果的关系,理解大人大部分的想法,譬如孩子知道说错话要道歉,知道什么场合说什么话,做什么事情。
孩子最初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读写能力都是通过表情、手势、声音、交流这样一个过程,一般打了两岁宝宝的语言能力会有一个突飞能进的表现,有的甚至逐渐能像成人一样用简单的语言交流。
两岁是孩子智力发育的飞跃期,如果有家长问什么时候是孩子语言的爆发期和猛增期,我会说是两岁。两到三岁的孩子活动范围不断地扩大,认知能力也得到相应的提高,这个时候最需要通过和别人的交流去提升语言能力和运动能力。
最快速度把积累的语言变现出来,流利表达自己意愿,关键还是需要父母去创造更好的语言环境。
①引导发音
七八个月的宝宝无意识发出“mama~baba”类似发音,家长就可以引导孩子说更多的单音节叠字,利用卡片或者周边日常物品,在孩子面前展示同时,点几下物品,点一下嘴巴,让孩子观察大人的发音。
引导发音最合适的方式:
方式一,对桌教育,大人和孩子对坐在小桌子的两边,把卡片或者物品放在桌子上,指认物品同时,让孩子里留意大人口型,这种方法最大程度达到变现的目的。
方式二,延迟满足,孩子需要某样物品或者想喝奶时候,不要急着满足他们,让他们学会等待的同时,学会跟着家长发音去表达想要东西。
方式三,无意识发音过渡有意识称呼,妈妈下班回家,孩子想要投入妈妈的怀抱,我们可以鼓励孩子叫“妈妈”,要叫妈妈才会抱,以这样的方式让孩子明白,“妈妈”原来是具体的人,用打招呼、拥抱的方式让孩子开始表达。
②让孩子广交朋友
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孩会尝试和人交流,通过与其他同龄或者大龄儿童的交往得到更多的生活经验,知道如何得到想要的东西,怎么玩游戏,如何去个人交往等。
三岁开始孩子就懂得更多复杂的社会交往,他们希望通过更多的运动或者游戏去发泄过剩的精力,也通过这些同伴的交往去初步快捷的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和语言组织。
③与人交往
大人和孩子长时间的相处陪伴,其实是不太现实的。都说祖辈之间会有代沟,其实我们与父辈之间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很多父母说全心全意地陪伴孩子成长,现实中大人是精力有限的,很多大人甚至没有足够的童真去理解孩子的行为,更谈不上和他们交流。
没有交流的家庭问题更严重,大多数语言发育迟缓的家庭,交流都十分有限或者父母存在不擅长表达的问题,交流的方式死板重复,孩子的词汇积累太少开口就慢,表达就不流畅。
家庭成员之间能够好好说话,用多种方式去表达,和孩子面对面多点交流,大人和外人多交往,给孩子更多语言刺激才是问题的根源和解决方式。
④多阅读,多玩游戏
孩子很喜欢讲故事,喜欢听儿歌,喜欢听语言传说等,从图片到绘本到故事是孩子阅读的过程也是孩子语言能力提前的过程,虽然耗时耗力但是成果最惊人。
玩游戏是孩子最喜欢的娱乐项目,没有孩子不喜欢玩游戏,三岁的孩子已经能够通过游戏去理解语言和动作所代表的意义。
游戏是最实在最容易变现的语言技能开发方式,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学习能力是事半功倍的,大人如此小人更明显。
“捉迷藏”,“老鹰捉小鸡”,“123,木头人”,“你先走~谁动了就不能玩了~抓到了~”这些眼可见手脚动加持的语言就是最好的教材。
大人太忙了,如果可以坐下来和孩子面对面聊个天,玩个游戏,讲个故事,看一本书就是孩子最大的学习资本。
语言不是单纯意义的教说,而是需要交流获得。
造成语言发育迟缓的原因相当复杂,常见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听力受损;
神经或大脑损伤;
智能不足表现出的语言发育迟缓;
其他疾病,如孤独症。
如果是因为以上原因造成的孩子语言发展异常,需要及时进行专业的功能补救及干预训练。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还会遇到好多明确排除了以上原因完全因为家长养育方式不当造成的宝宝语言异常的情况。
那么在养育过程中家长到底做错了什么导致了孩子说话晚或表达不清呢?
我总结了一些家长在养育过程中尤其是语言促进方面容易踩的雷:
一、饮食过于软烂
很多家长对孩子的照料过于精细,总是担心孩子吃东西嚼不烂或者不好消化,喜欢把孩子的食物做得过于软烂。殊不知,这样做让孩子丧失了在饮食过程中锻炼口腔肌肉的良好机会。牙齿的咀嚼、舌头的翻转和口腔肌肉的活动都能在吃各种质地食物的过程中得到充分的练习。而软烂的食物让这些活动基本省略,口腔肌肉得不到锻炼,进而导致孩子语言发育迟缓、发音不清楚、流口水等问题。
所以家长们应该为宝宝准备不同质地和软硬的饮食,在安全的前提下鼓励宝宝多尝试各种食物,促进口腔肌肉的发展。
二、让孩子过早或过多接触电子产品
无论是电视、手机还是IPAD,在看的过程中孩子都是被动接受者,无法提供任何互动的学习。同时因为大脑长期接受屏幕产生的声光,以及快速换的画面刺激,会干扰大脑的正常的发育,大脑的结构和功能会发生负面的变化。最重要的是把孩子扔给电视还减少了亲子间的直接交流与接触,不利于亲子关系的建立及语言的有效刺激。另外,长时间观看电子产品还会影响孩子的视力及注意力。
美国儿科协会建议:
18个月以下的宝宝,不适合使用电子产品;
18-24个月的宝宝,家长应帮助其选择看哪个节目,何时看,且要和宝宝一同观看,并非宝宝讲述其中的内容;
2-5岁的宝宝,严格限制每天接触电子产品的时间,不可超过1小时。
这样就要求家长首先要以身作则,放下自己手里的手机,寻找大量的时间陪伴孩子,并且是全身心陪伴。多引导18个月以下的宝宝进行其他有意义的活动,转移对电子产品的注意力;对于18个月以上的宝宝,陪看时要注意挑选高质量动画片,同时严格限制时间。
三、和宝宝“心有灵犀”、过快理解他们的需求
家庭养育中,常会出现这样的情景:宝宝指着桌子一“嗯嗯”,妈妈马上就明白宝宝是要喝水,杯子赶紧递到面前;甚至有些家长把宝宝的“嗯嗯”都直接省略掉,妈妈觉得到喝水时间了,觉得宝宝应该会饿了……吃的、喝的都提前送到宝宝嘴边了。孩子的一个眼神、一句“嗯嗯”家长马上就能理解,并马上满足他的需求,这样让孩子觉得沟通根本就不需要说话,甚至连嘴巴都不用动。这种“心有灵犀”的对孩子的语言发育是非常不利的。
四、家长说话太快,不给宝宝消化理解的时间
语言沟通的必备途径是“听到→理解→表达”而有些家长平时说话做事速度都比较快,没有给宝宝留出充足的理解的时间,宝宝也就无法做出正确的语言回应。这种情况下当宝宝努力去聆听大人说话的内容时,通常大脑和语言是无法同步的,容易导致宝宝出现口吃或不爱说话的结局。
五、不停指责孩子的发音
有些家长过分在意孩子在语言发育中的出现的异常情况,宝宝偶尔出现吐字不清或者发音错误时,就会指责孩子,无形中对孩子的语言学习造成较大压力,且这种做法对纠正发音也起不到任何作用。
面对孩子的发音错误应该平静的对待,不要模仿,更不要嘲笑、指责。只需重复示范一遍正确地发音即可。孩子会通过模仿及经验总结,逐渐改善自己的发音。
导致儿童出现语言发育迟缓的原因很多,排除生理性疾病,大致分为以下这几点:
语言传入大脑有两大途径:一是视觉,通过观看文字、符号、图像等信息传入大脑;二是听觉,将听到的声音传入大脑。
孩子只有通过大量的听和看,才能逐渐地学会自我表达。回顾一下,在孩子1.5-3岁的语言敏感期内,父母有没有和孩子多交流,多互动,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
但不要进入这个误区,让孩子通过看电子产品学习。电子产品虽然能够给到孩子视听觉的刺激,却不能产生有效的互动,不能形成有效的神经通路,孩子的大脑也就不能具备相应的神经功能。
口部运用协调也是产生语言的重要条件。
吞咽、咀嚼、进食、呼吸都是儿童早期要获得的很关键的技巧。从婴儿十个月起,家长就要有意识地去注意儿童的咀嚼吞咽功能,有意识地添加粗颗粒食物来进行相关训练。
切记不要让孩子过度吃流食和细软食物,否则将不利于锻炼儿童咀嚼功能,也极易出现说话晚、吐字不清晰的情况。
很多父母觉得和孩子配合得十分默契,比如孩子一个手势,家长就明白了他要做什么,不等孩子开口说话,他需要的东西已经被父母放在眼前了。
要知道,语言是需要通过不断地模仿和应用,才会越来越精进,家长的行为总是赶在孩子开口之前,那孩子说话的机会是不是就被剥夺了呢?
儿童出现语言发育迟缓的现象,家长不要等孩子自己慢慢变好,一定要及时为孩子进行专业诊断和评估,及早干预。
除此之外,日常生活中父母也可以这样做——
1.陪孩子“丰言丰语”
2.父母学会装傻,把说话机会还给宝宝
3.让孩子多融入同龄玩伴中
4.尽量保持统一语言模式
老岳讲感统,深度聚焦0-10岁感统失调儿童,致力于感统知识普及,感统训练指导和感统课程推广,中国感统行业标准化推动者。
关注公众号【老岳讲感统】,了解更多感觉统合知识和科学的育儿技巧,帮你解决0-12岁儿童注意力不集中、好动不安、语言发育迟缓、胆小爱哭黏人等等感统失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