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18 17:14:40
关于2岁宝宝语言发育迟缓,我该怎么做?
1.孩子一直在上早教,但总是教室里乱跑,坐不住。遇到感兴趣的才能听,不喜欢的就要开门走。
2.叫他的名字,他不会回答,但是能给我回应。(在他看书或者玩玩具时有时会不理)
3爸爸妈妈爷爷姥姥之类会说,如果是三个不同的字,只说一个字,例如电视机,只说机。猕猴桃,只说桃。两个不同的字会说的也少。
第一、去一家正规的医院或机构,做一个全面的评估
1.确定孩子是否存在语迟
2.若存在,是哪种类型的语迟
3.是否立即需要干预
这里需要详细说一下,一般评估结果会根据大数据进行比对,看孩子目前的语言发育水平和经调查的多数同龄孩子来比较,是否落后,有的家长看到的可能是小部分,或者直接和邻居亲戚进行对比,这都是不全面的,所以家长认为的落后并不一定是真的落后,有的孩子确实落后一点点,但是可能跟生活方式有关系。
比如语言环境不够丰富,导致孩子词汇量缺乏,这种情况可经过专业治疗师指导,家长改变生活习惯,可以再观察,不一定要做训练,有的孩子确实是有实质性的问题,比如发音肌肉的问题,交流能力的问题,智力发育的问题等等,这种情况就必须要进行系统的干预了。
说明一下,为什么要强调正规的医院或机构,因为现在言语治疗遍地开花,可以说良莠不齐,家长在做选择的时候要擦亮眼睛。
第二、积极做好干预训练
确定以上问题以后,前两者不必多说,如果孩子确实需要系统的干预,家长要清楚自己的孩子问题出现在了哪里,是自闭症,还是智力问题,还是肌肉的问题,还是单纯的发育迟缓,并且和孩子的言语治疗师做好沟通和配合。
因为言语治疗师都会有个别化的训练计划,除了专业训练的时间,家长在平时的生活当中,要根据孩子的特点创造语言条件。
举两个例子:比如一个词汇量不足的孩子,家长平时看到什么都要告诉他,比如这是苹果,吃苹果之前要用水洗一下,这个苹果是红色的,圆形的。我们在做训练的时候都会期待家长参与进来,因为孩子在生活中有很丰富的场景和学习的机会,家长如果能够充分的利用,效果会加倍,当然,教什么要配合言语治疗师。
因为老师会根据孩子当前的水平设计教学内容,如果孩子还不会认识身边常见的实物,比如沙发,玩具车,家长要教他认识形状和颜色是会比较麻烦的。再比如,自闭症的孩子,他的问题在于沟通欲望和沟通技巧,他可能认识很多字,会被很多古诗,但是见到人不会说你好,甚至看都不会看别人一眼,同伴或者家长叫他的时候他也不会理睬,能力好一点的自闭症儿童能做一些简单的沟通,命名,提要求,都很好,但是通常表现得很没有礼貌,因为他不管是不是自己的东西,想要他就伸手拿,拿不到就哭等等表现,这时候教他这是苹果,要用水洗才能吃,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要从自闭症的特点入手,比如沟通欲望,心智解读,情绪调控等等。
综上所述,语迟表现看起来差不多,但是治疗方法上相差甚远,所以一旦发现孩子有语迟现象,不要逃避,觉得没事,长大就好了,不要过分沮丧,觉得孩子的前途无望了,也不要盲目乐观,认为孩子挺聪明的,只不过是说话晚一点而已。选择一家对的医院或机构做一个全面的评定,了解孩子到底是怎么回事,才知道家长需要怎样帮助孩子。
以上举的两个例子只是语迟中两个极小的表现,不代表全部,家长不要把这两个例子生搬硬套,因为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根据自己的孩子的情况,找专业的人员评估诊断。
手痒手痒。
会模仿一个字的小朋友效果最突出。
准备动物水果蔬菜动作等一系列卡片。
一对一领着孩子高强度仿说卡片,每天50十分钟。一般两个月就可以说短语啦。
我带的小朋友和您情况非常接近,干预半年,已经会背很多古诗喽。
娃现在已经正式去小托班学习了。五一假期后入的园。
对啦,娃最近背的是《咏柳》,还是很不错的。
我家宝宝也是说话晚,到两岁多也只会简单的几个词。但是她平时反应和家人的沟通都挺好的,什么都知道,就是不肯说,一直嗯嗯嗯嗯。要拉粑粑尿尿这些从来不说。同时,我的宝宝的运动发育也挺慢的,她手脚不协调,胆子也特别小,两岁多还不会自己爬上沙发和床。我在她两岁五个月的时候,每天带她去一个人比较少的游乐场锻炼。刚开始她害怕,哭得死去活来,撕心裂肺。我还是坚持教她手脚并用爬楼梯,滑滑梯,翻越障碍。非常非常累,但是收获特别大,过了一个星期,她就可以自如地做各种动作了,与此同时,我采用提问的方式教她说话,自己像个傻瓜一样,问她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做什么用的,是谁的,她愿意就回答,不愿意回答,就自己帮她答。慢慢的她的语言也开始表露出来了,会说的话越来越多。到现在,三个月过去了,在游乐场对各项设备都不怕了,都能玩了,也能说短句子了,要拉粑粑,拉尿尿都能表达,也能去厕所了。自己的意愿也能表达了,在外面也能跟别人打招呼。现在说话的主动很强了,会自己跟着大人学,不用刻意教了。
希望我的经验能对你有帮助。
关于宝宝说话问题,在我的育儿群里,也是爸爸妈妈们聊的最多热门话题。我家娃都都快两岁了,说话还只能说一两个字,正常吗?隔壁家宝宝跟我家宝宝一样大,人家宝宝会说很多话了,什么都会表达,我家只会摇头、咿咿呀呀,就是不说话……我家孩子听得懂,也能说,就是不爱说话……我都急死了!
特别是当宝宝到了一定时间还不会说话,当父母的,心里都难免打鼓,坐立难安。
▼
到底孩子多大说话算正常呢?
娃说话晚、不说话是发育迟缓吗?
咱们又能做些什么帮助宝宝语言发育?
下面就来聊聊关于这个话题:
-01
美国儿科学会发布过一份孩子的语言发育特点,大家可以先对照自查一下:↓2~3个月宝宝:能发出一些简单的单音节的词,比如哦、咦、啊等,但都是无意识的发音。4~5个月宝宝:有些宝宝可以模仿大人发音,还能区分高低语调。一个常见的情况是:孩子在听到大人高声说话时,会以为在责怪他,会哭。6~9个月宝宝:会对自己的名字产生反应,可以发出不同的音节,会积极模仿大人说话的语调和样子。12个月宝宝:而到了 1 岁以后,很多宝宝就可以发出较长的单音节词啦!比如“mabada~”,“mamababa~”的音,能理解简单的词语和句子。15-18个月宝宝:会摇头说“不”,能听懂一些简单的指令。24个月宝宝:平均可以说出 50 个单词,有些孩子能说出 2~4 个词语的短句。36个月宝宝:能说简单的句子进行自我表述,说出的话大部分能被听懂,能说出自己的名字。
如果宝宝处在某一时间段,还没达到该年龄段的标准,先别着急,推迟的时间小于 6 个月,一般问题不大。
但如果超出这个时间范围,千万别迷信什么贵人语迟,建议及时带宝宝去医院,排查一下是否存在听力障碍、语言发育迟缓、大脑发育等问题,针对性的解决问题。
如果排除了这些因素,那就主要考虑后天环境了。
因为孩子的语言发育好不好,跟我们作为家长的培养也息息相关。
-02
看一看,你有没有因为这些不经意的行为,耽误了孩子学说话的好时机?
⒈把孩子扔给电子产品
很多家长觉得电子产品是个陪娃利器,平板一给,孩子立马聚精会神,大人也有了喘息的时间。
再加上现在优质的早教课视频、动画片也很多,很多家长觉得也能给到孩子一定的语言输入。
但是,孩子学习语言的关键,不是动画片、早教视频这类的单向输入,而是双向互动。
简单来说,孩子被动画片情节带着走的时候,并不能起到促进语言发育的作用,相反,还会让孩子不愿意说话。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还有近视、专注力差等隐患。
电子产品的正确打开方式,应该是在适宜的时间长度内,父母陪同孩子一起看,并且就故事的情节、细节等孩子感兴趣的东西进行讨论,这样才能打开话题,真正促进孩子语言发展。
⒉食物过于软烂
食物软烂跟说话能力也有关?
是的!
宝宝开口说话,需要面部、口腔等肌肉的支持,而这些,跟咀嚼能力息息相关。
长期的咀嚼,不仅锻炼了面部、口腔等肌肉,还训练了唇舌等器官的灵活性。通常来说,如果咀嚼能力没有及时得到锻炼,孩子开口说话的能力、发音的清晰程度都会或多或少受到影响。
所以,给宝宝添加辅食的时候,要从稀到稠,由细到粗循序渐进,给孩子提供咀嚼的机会。我们吃饭的时候,也可以给宝宝夸张一点进行示范,教宝宝如何咀嚼食物。
⒊和孩子太有默契
宝宝眼睛一瞟,水就拿过来了;宝宝小手一指,就立马把玩具送上……
宝宝的心思,父母总是领悟地很快。但是在 0~3 岁这一语言发育的敏感期,过于默契对宝宝也并不是好事。
经常未语先行,就让宝宝的说话机会和说话意愿降低了。
适当装傻,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需求,是更好的选择。
⒋家长说话太快,宝宝跟不上
宝宝在学语言的时候,要有一个充足的时间去完成听到——理解——回答的过程。
当家长语速太快,宝宝来不及反应,会下意识地追着你说话的内容去听,大脑和语言无法同步,可能会导致口吃或者不爱说话。
⒌经常指责宝宝发音
宝宝说话说的慢、说的不清楚时,我们应该首先保护他的表达欲
这样会打击孩子说话的热情和积极性,产生挫败感,更加不爱说话。
-03
就像前面说到的,语言学习是一个双向互动、交流的过程。所以,想要宝宝开口说话、爱说话,这五件事从小就要重视。
⒈说说说,不停说
亲子沟通,是提高宝宝语言能力的最好办法。
宝宝从出生起,就可以听到别人说话了。所以,爸爸妈妈可以适时的变身话痨,经常和宝宝聊聊天。
不管是和宝宝说“你是不是饿啦?”“宝宝今天真乖”这些日常的、重复的句子,亦或是自言自语,都没有关系。
因为我们使用简单、重复的句子,还可以很好地加深宝宝对这些词语、句子的印象,对语言发育大有好处。
⒉一起听歌、唱歌
每天可以安排一些时间,陪孩子一起听儿歌,唱儿歌。
因为音乐和语言共享着特定的神经机制,二者的学习是相辅相成的。而且,节奏、唱歌这些学习,也在潜移默化中增加着孩子的词汇量。
⒊坚持亲子阅读
对于不知道对孩子说什么的爸爸妈妈,读绘本就是一种非常好的跟孩子互动的方式。
我们可以设置一个亲子阅读时间,每天在固定的时间,和孩子一起读绘本。
因为绘本的语言通常都很适合该年龄段的孩子,不仅有一个很好的输入记忆,而且,在亲子共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不断引导孩子表达,鼓励孩子编故事,自然而然地进行沟通。
⒋多出去见识新鲜事物
多带孩子去户外,接触大自然、跟同龄的孩子们玩耍。这样,孩子自然就有了想要说话、想要表达的需求。
同时,我们也能在这个过程中,教宝宝更多的词汇,认识更多的事物,自然而然地,促进了语言能力的发展。
⒌
抓住宝宝的“语言发育爆发期”,
积极回应
之前网上有个很有名的段子:“两岁学会说话,三岁我妈叫我闭嘴。”
因为孩子到了语言发育的爆发期(2~3岁),表达欲望会空前强烈,化身“小话痨”。但是因为语言表达还不流畅,很容易磕磕巴巴。
这个过程是暂时的,我们要做的,就是给孩子更多的鼓励和信心,引导他说更长的句子。
不要指出孩子说话的问题,也不要因为孩子口吃嘲笑、批评孩子,我们尽可能去关注孩子表达的内容,而不是流利程度。
在和孩子交流时,我们可以放慢语速,耐心倾听,营造轻松的谈话氛围。另外,在亲子阅读时,鼓励他复述绘本的内容,或者自己编故事,多说、多思考。
最后想表达一下,无论是由什么原因造成孩子语言发育迟缓,家长都应该鼓励孩子,给孩子充足的信心,促进孩子语言发育。并针对语言落后进行针对性的干预训练。
如果已经确定宝宝语言发育迟缓,那么无论如何干预势在必行。
题主的困扰可能是选择什么样的干预方式吧?一般对于幼儿来说,特别是3岁以内的宝宝,由于对妈妈的依赖性大,自理能力低,配合度低等原因,要么采取1、家庭干预。2、要么采取家庭+机构这两种方式。
1、很多妈妈根据直觉判断,或者搜来一些干预训练方法,马上用在孩子身上,给宝宝读绘本,教发音,按书上的提示,做各种训练。经过一段时间,很难见到效果,然后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做错了?是不是找的资料不对?
其实,很多训练方法都是一个方向性的指导,每个语言发育迟缓的宝宝在进行训练时,都有适合自己的个性化方案,即使同一种训练技巧,用在不同孩子身上也会有差别的。这个行业有句话“没有一种统一的康复训练方案,适合于所有需要康复的特殊儿童”。
2、还有的妈妈认为宝宝说话少、不说话,就是词汇量少,天天教宝宝新的词汇,像学习机一样,哪里不会点哪里,完全没有考虑宝宝的适龄学习程度,也没有考虑宝宝的自身学习能力,往往超纲,增加宝宝的负担。
每个妈妈都想一步走完“万里长征”,但是语言发育落后的差距可能是几个月,1年、2年。适龄儿童的学习能力都受年龄发育限制,2岁健康的宝宝尚且很难完成4岁的学习任务,何况语言发育迟缓的宝宝呢。
无论如何,还是想提醒一下,训练之前,一定要把宝宝的语言问题搞清楚,引起语言迟缓的原因复杂,不同原因引起的语言障碍的康复治疗计划也有所不同。
语言发育迟缓是多种原发障碍(如精神发育迟滞、听力障碍、构音器官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所造成。
通过语言评估、智力与发育 评估、情绪与行为评估、听力诊断、口腔运动功能评估等,最好都有个明确的诊断,才能制定有针对性的训练计划。
很多宝宝的语言发育迟缓表现都是合并发生的,比如主要原因是智力、听力、脑瘫等原因,语言发育成为并发问题,如果是原发性语言发育迟缓或者特发性语言发育迟缓,可能需要一些更加医学机构的诊断。这些都很重要,要是弄不清,那么很多干预技巧和训练实施都是无效的。
如果以家庭干预为主:
一定先去做好全面的检查,确定原因,类型、程度等。最重要的是寻求专业的康复方案和训练计划,那些适合在家庭干预,那些需要专业的帮助等等。
另外,对于家庭干预的预期一定要有个清醒的认识,否则偏差大了,可能会影响您的信心,对宝宝的康复影响较大。
家庭干预最好要进行动态的评估和检测,因为每一个阶段的效果如何?下一步是否需要进一步调整?这些可能需要一些更专业的建议。
需要注意的是,一般家庭干预的周期比较长,原因很多,不做赘述。
如果以家庭+机构干预为主:
如果妈妈担心宝宝太小,也可以采取家庭+机构的康复方案。那么干预主体也要分清,有的侧重于家庭,有的侧重于机构,这个问题要妈妈自己判断,究竟哪个方式对宝宝有利。
机构为主体的话,即使你在别的地方做过多次评估和检查,还是要听从机构的再次评估,按部就班的进行各项检查,比如语言评估、智力与发育评估、情绪与行为评估、听力诊断、口腔运动功能等,另外,还要进行临床特征分析,确定语言发育迟缓的程度,是轻度还是重度等。
至于评估工具,每个机构可能使用的都不一样,甚至同时使用多个评估工具。只是侧重点不同,但整体评估不会偏离大方向,妈妈不必过于担心。
对发育迟缓程度分级:语言发育评估常用的工具很多,比如:Gesell发育量表(偏向于智力能发育评估以及运动、社交、语言、行为等5个能区)、S-S语言发育迟缓评价法(符号表达、语言理解、动作性课题等)。
1、妈妈一定要学习一些专业的语言康复知识,方便对接,更方便家庭作业训练。
2、根据自身家庭条件,考虑在机构训练的强度和密度。
3、家庭辅助训练可能需要一些专业指导看,这些指导除了文字性的,最好有视频方面的指导。如果有功能方面的训练,一定要求视频指导,或者线上指导。
4、对孩子干预的进展,要不定期的动态评估,无论是表达还是理解方面,最好有个量化的对比。
最后,无论选择哪种方式,一定要选一个好老师!这点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