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20 15:41:43
宝宝说话晚怎么办?有人说贵人语迟,有人说发育、引导的不好,究竟是什么原因,应该怎么做比较好?
一岁八个月,姥姥带的时候比较多,妈妈爸爸陪伴的也很多,家人都总引导说话,就是咿咿呀呀,说的比同龄模糊,偶尔一个词还行,谁见了都说说话有点晚,有没有什么好办法,有这样的治疗机构吗?
其实不用过多的担心哦,只是宝宝语言发展的进程不一样而已,那就借着今天这个话题,来聊聊宝宝语言发展进程,带着大家提前展望一下孩子的语言发展核心期。
这本书囊括新手爸妈遇到的大部分难题,全网阅读量5000W+,100W新手妈妈的推荐
婴儿期(0~10个月)
首先,上个儿童发展心理学公认的结论:对于婴儿,语言的理解先于语言的产生。
也就是说一个1岁多的孩子,你想他说了一长串话,他能理解的八九不离十(当然,不是那种谈人生谈理想的哲学,就是日常具体的玩具描述或指令),但是你让他说,他可说不了那么流畅冗长的句子,只能给你蹦几个词语出来,剩下的还是要靠你猜。
我们再往前看,回到孩子6个月前后,这时孩子明显连词语都给你蹦不出来,但是他会发出一些他觉得有趣的声音了,还有那有穿透力的哭声,和悦耳铃声般的笑声。
其实啊,这个阶段,心理学家就已经将其称之为“前语言交流”(即通过声音、表情、手势、模仿、肢体等非语言的方式交流)
要知道9个月以下的宝宝虽然不会说话,但是你对孩子的声音言语回应,都会刺激到他的大脑语言中枢,促进大脑神经元迅速成长。
第一个单词与第一句话(9~24个月)
这个阶段,有的宝宝就能发出和我们说的话很接近的词语了,当然你要确定他到底知不知道他说的是啥。
如果他无法把自己说的话和实物联系起来,在各种场合保持一致的说出这个词,那很有可能他还在上个阶段,只是单纯牙牙学语的觉得这个音很有趣。
这时孩子其实在大量积攒词汇,但是他们的嘴巴比脑子慢一步。心理学家研究在16~24个月之间短短几个月,儿童词汇量会从50个迅速增加到400个。
(Gleitman&Landau,1994;Nazzi&Bertoncini,2003;McMurray Aslin&Toscano,2009)
这就是我们说的词汇爆发期。
研究表明,孩子将单词组合成句子,表达出特有含义,一般发生在他们说出第一个单词的8~12个月后。这就是宝宝说出的第一句话。
语言表达大爆发 (2岁+)
过了2岁,你会越来越想捂住自己的耳朵。
恭喜你,你终于从盼着孩子说话的新书爸妈晋升为耳朵起茧的老司机。
孩子开始一句比一句顺溜。
3岁以后会语出惊人。
4岁会怼到你哑口无言。
比如一妞3岁的时候,姥爷生病住院了,她在放学的路上问我那句:“姥爷什么时候死啊?”没气得我当场死掉……(当然她没有恶意,只是想探究“死到底是啥意思?”这个高深的哲学问题)
再比如一妞4岁的时候,上学路上,老公问她:“你为什么想要妹妹?说出3个理由”,一妞翻了个白眼:“你以为我说出三个理由,你就一定能生妹妹?”一句怼到我老公佩服得恨不得拜她为自己的语文老师。
这个阶段,只要你输入的足够多,孩子输出的就足够强大。不仅如此,他们还开始品尝到语言的甜头,讨好、卖巧、撒泼、耍无赖,简单几句话,就演绎得淋漓尽致。
《父母的语言》就对孩子所处语言环境和所展示的语言能力做了详尽的研究,得出这样的结论:
“将处于丰富多彩的语言环境中时,孩子的语言能力就会增强,从而导致其自我调控能力的增强,反之亦然,父母讲话较少的家庭中,孩子的语言能力会降低,并导致自我调控能力的降低。”
自我调控能力听起来这个词儿很高大上,好像还有点烧脑。
其实非常简单:自我调控能力强的孩子,情商更高,自律性更强,遇到困难时更能坚持努力,遇到失败时能够适时改变自己的方向,任务完成的时候能对自己的行为和结果作出恰当的评价。
看见了吧?
在这个阶段,不用担心孩子语出惊人,或者逻辑强大的怼到你哑口无言,你应该为此感到骄傲,这说明你给他提供了一个丰富多彩的语言环境。
一妈建议:
《父母的语言》这本书也给到大家一个3T原则:共情关注,充分交流,轮流谈话。
3T原则要求父母有意识的去观察孩子在关注什么,等到时机成熟了,父母在与孩子讨论它。
换句话说,孩子关注什么,你就关注什么,而且要给孩子留足他自己发表自己看法的机会。
这时就来到教育的关窍之处:为什么都是一样与孩子聊天,有的家庭孩子语言表达能力就那么强,有的就很一般呢?
其实除了先天条件差异以外,更多差距都来自于父母言谈举止间的细微差别。说是细微差别,但也因积少成多,最终在孩子身上会展现出巨大的差别。
这个细微差别到底在哪里呢?具体怎么做才能做到更好呢?
留点悬念,我们下一期再来聊。
新手爸妈最头疼的夜醒频繁、哄睡难、宝宝哭闹不止、胀气、昼夜颠倒,想要彻底解决,可以关注我的专栏:
尊重式育儿:新手爸妈这样做,宝宝超好带
希望以上可以帮到你!
看完三件事: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些帮助,我想邀请你帮我三个忙:
1. 点赞,你的赞同会让更多人看到这篇内容。
2. 关注,让我们成为长期关系,共同成长。
3. 关注公众号【诗遥一妈育儿】,第一时间阅读众多新手爸妈掏心掏肺的独家育儿经验分享加入一妈天使妈妈家庭,进一步学习尊重式育儿与规律作息的更多内容! 谢谢你的支持!
花生两岁体检时,医生明确地提醒我们,这个孩子可能是语言发迟缓。那个时候我真的被吓到了。于是去做了多方面的了解。所以这个问题,我真是相当有发言权。
首先,孩子说话晚的原因非常多样。大概有以下几点
遗传语言环境复杂语言接收量过少生理性疾病大运动发育好,此长彼短
在医生告诉,花生是可能语言发育迟缓后,我对我妈表达了我的担忧,她告诉我:你急啥,你小时候三岁才说话,家里人都以为你是哑巴呢!然后我公公说我老公小时候两岁半才会说话。
他们一致觉得,我俩的孩子说话晚点,不用着急。
其实医生之所以会格外关注花生的语言发育,还有一点原因就是,我家是汉族+维吾尔族的组合。花生属于汉语,维语+少量英文儿歌动画,混合输入。这也就导致他小小的脑袋中至少需要处理两种不同的语言。这两种还没整明白的时候,还得分出少量精力处理英语。
于是他当时会说的少量词汇中有汉语,有英语,有维语。
那次检查之后,暂停了维语和英语的输入,大家都和他说汉语,动画片也换成了国语版。慢慢的,他会说的话越来越多,现在每天小嘴叭叭的,道理一大堆。甚至有点烦。
但很遗憾,之前会说的维语和英语都不太会说了。是时候给他补上来了。
宝宝前两年接收到的词汇量对他今后的语言能力有着巨大的影响
所以我其实一直很注意和花生的交谈,不只是和他说话,生活中很多事情我也会配上旁白说给他听,所以医生说他语言发育迟缓时,我真的分外无助,不知道自己还应该怎么做。觉得自己以前做的都是徒劳。
但当他真的开始说话时,我发现,我对他说过的话,给他念过的书,都是有意义的。他说话的条理性,用词的准确性都很棒。
比如这几天不舒服他想吃雪糕,是这样和我说的:妈妈,虽然我生病了,但是我想吃一根雪糕,这能让我快乐起来。我拜托你了,让我吃一个吧!
虽然他说的速度不快,但是两岁7个月,会使用连词什么的,已经很让我满意了。
引导孩子扩读句子:这是一朵花。可以问孩子,花是什么颜色的,在什么地方,有没有味道。
这样就可以变长一个长句了。
我的理解是,技能点增长的就那么多,有像花生这样的孩子,选择优先发育大动作,然后再发育自己的语言能力。事实上花生十个月就已经会走路了,也许他每天忙着探索别的事物,所以就忽略了说话。我观察到的情况确实也是如此,很多说话早的孩子走路相对就没那么早。反之亦然。
各有各的擅长之处。但最终她们的各项能力都会发育起来。
如果孩子的听力出现问题,也会导致孩子语言发育迟缓舌系带过长或者过短同样有影响不愿与人交流的“星星的孩子”
这些问题定时带孩子体检做好筛查,一般都能被及时发现。如果真的是这些问题,必须准也认识辅助矫正。
对于孩子的说话问题,不能忽视,也不必焦虑。做好该做的检查,多和孩子沟通。听孩子说话时要有耐心,不要总是想着纠正他。也不要模仿孩子含糊不清的说话方式。坚持用正确的读音和孩子说话,没有特殊情况的话,孩子很快就能自己改过来了。
@知乎亲子
谢邀,我是六出花。
现实生活中,有些想法或者说法是危险的。
比如“贵人语迟”。
比如“他是男孩,男孩说话比女孩晚”。
比如“她生长在双语家庭中”。
比如“作为父母我会满足他所有需求;他不需要说话就可得到想要的”。
比如“他话虽不多,但什么都懂”。
比如……
这些说法容易让人把宝宝异常的语言发育情况合理化,降低警戒性,很可能耽误宝宝的诊治。
说话晚,专业上称之为“表达性言语延迟”。
首先,需要了解几个重要定义。
? 言语:生成语音的能力。
? 表达性语言:生成或使用语言的能力。
? 感受性语言:理解语言的能力。
? 姿势沟通:非言语沟通的能力,如通过指示、点头或摇头、面部表情的使用与解读、眼神接触的使用与协调。
? 语言延迟:尚无公认的发育“延迟”定义。出于研究目的,如果在标准化语言评估中儿童的表现低于同龄人平均水平至少1个标准差(SD),则通常认为存在延迟。
判断宝宝是否出现“表达性言语延迟”,还需了解婴幼儿的语言发育正常进展。
? 1个月:呈自然反射发音,除元音外并出现了个别辅音。
? 2个月:认识能力有了发育,并从吮吸、咀嚼、吞咽动作中演变而发出音,辅音有所增加,唇音
出现,偶然出现双元音。
? 3个月:发音的数量和频率增多。
? 4个月:辅音增加,出现了舌尖音和唇齿音。
? 5个月:发音数量继续增多,并出现了音节的重复。
? 6个月:已能模仿单音节的声音。
? 7个月:单音节继续发育,并出现双音节。
? 8个月:发音中前后辅音发展快,无规则的“说话”达高潮?。
? 9个月:继续模仿声音,并出现模仿语言,有时说出令人难懂的话。
? 10个月:能模仿说出“爸爸”、“妈妈”类似音节。
? 11个月:能自己说出个别有意义的字或词。
? 12个月:双元音继续发展,能说出简单的词和重复的字。
? 16~24个月:发音进一步准确,开始运用字的组合,约25%的语言能使人听懂。
? 24~30个月:已掌握90%的元音和双元音,约60%语言能使人听懂。
? 30~36个月:基本掌握所有的元音和双元音,约75%的语言可使人听懂。
? 7岁的儿童对所有的语音发音能达到全部正确。
? 12岁的儿童语言、语法已达到完全正确。
(0~3个月)
? 以惊奇的表情或行动的改变对声音做出反应;
? 以惊奇的表情或行动的改变对说话声做出反应;
? 以注视的目光对着讲话人的脸;
? 持续的目光对视。
(3~6个月)
? 转向讲话人;
? 转向发声的方向。
(6~9个月)
? 听到叫自己名字时能转向声音发出处;
? 安静地注意别人讲话或注视物体;
? 模仿摇手说:“Bye-Bye”。
(9~12个月)
? 对“放下”一词能做出反应;
? 听到“别动”或“不乖”时常能中止行为;
? 在口头提示下做出摆手或拍手的动作;
? 听到家中某成员名字时头转向该成员;
? 听到熟悉的玩具名称时能转向该玩具。
(12~18个月)
? 听到某物体名称时能指出该物体;
? 听到某物体名称时能从2项选择中辨别出该物体;
? 听到“把某东西给我”时能将该物体递给讲话者;
? 按照2-3字组成的简单词的指示做出行动;
? 指出身体的某一部分;
? 听到物体名称从3项选择中辨别该物体。
(0~3个月)
? 啼哭;
? 轻轻发声;
?“咿呀”发声;
? 尖叫;
? 发笑。
(3~6个月)
? 使用两个不同的元音;
? 单独对“咿呀”发声;
? 以不同的声音表达不同的感受;
? 对大人的讲话以发声作为回答;
? 发出辅音与元音的组合音,如:ba、ma、ga、da;
? 模仿发出连续的音节;
? 模仿讲话样发声。
(6~9个月)
? 模仿讲话;
? 与母亲有意识地“对话”。
(9~12个月)
? 准确地运用“妈妈”、“爸爸”两词;
? 模仿新的声音;
? 模仿字、词发音,近似准确;
? 主动与别人进行极简单的语言交流。
(12~18个月)
? 发音时出现声调变化;
? 除说“爸爸”、“妈妈”外开始使用“这个”;
? 当被提问“这是什么”时,能说出物体的名称;
? 以手势表达需要;
? 能说出4~6个字的句子;
? 模仿说短句。
一般而言,若90%的正常发育儿童都获得了某种临床预期技能(如,12个月时会称呼“妈妈”、“爸爸”),但患儿在该年龄时却未获得该技能,则临床上需引起关注(即“危险信号”)。
言语延迟的危险信号:
年龄技能类型★★★危险信号出生或任何年龄阶段感受性语言对声音无反应,特别是对父母的声音无反应6~9月龄表达性语言不会“咿咿呀呀”12月龄表达性语言不会叫父母“mama” /“dada” /“baba” /“papa”15月龄表达性语言/姿势沟通1. 不会使用其他词(除外“mama” /“dada” /“baba” /“papa”或类似音)去表达需求或指令;
2. 不会用手指指他们想要却够不到的东西。18月龄表达性语言/感受性语言/姿势沟通1. 不会自行使用至少5个词去表达需求或指令或指代某些事物;
2. 没有姿势沟通宝宝不能配合做任何反应;3.不会指着某样东西来跟其他人分享喜悦或兴奋24月龄表达性语言1. 词汇量少于50;
2. 不会组合词语去表达新的意思。
了解以下因素有助于监测和筛查。可以更好地跟医生一起寻找原因。
贫困的家庭,可能不能给宝宝良好的语言环境;另外,贫困家庭一般不能有效及时识别语言发育问题。
儿童的词汇量和语法成熟度与父母语言输入的质与量有关。父母如果语言匮乏,儿童的词汇量也必定大受影响。
包括晚期早产(即,34~36周)和早期足月产(即,37~38周)。
有语言延迟、语言障碍或基于语言的学习障碍(如,阅读障碍)的家族史。
进入幼儿园时,男孩存在语言发育障碍的几率略高于女孩(分别为8% vs 6%)。
有研究表明:10%~15%的2岁以内儿童存在语言延迟,但仅有4%~5%的儿童在3岁后仍存在延迟,说明部分语言延迟的幼儿会在学龄前赶上来。
但是在发现问题时,不可能准确预测哪些单纯性表达性语言延迟儿童不需特殊干预就可赶上来,哪些将会存在持久性语言问题,大多数语言延迟和语言障碍儿童在入学前没有被识别出来。
★★★花君提醒:如果发现宝宝语言发育明显延迟,应及时就诊,进行更全面更专业的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干预。
? 对父母的建议
父母可以做很多事情来提高或促进儿童的语言发育,包括:
? 1. 大声对儿童阅读(增加语言的量和多样性);
? 2. 提供机会让儿童接触高级的或不寻常的单词,通过图书即可做到,让儿童尝试自行阅读图书;
? 3. 进行对话式阅读,父母鼓励幼儿和学龄前儿童评论图画和故事,使其参与和促进对话;
? 4. 叙述日常活动,父母在一天中对儿童大声说话,向其解释父母正在做什么事情并加以评论(如,“现在我要打扫卫生了,你想不想帮妈妈的忙?”)
? 5. 聆听儿童说话,并对儿童的话进行回应,重复、扩展、增强儿童的对话输出;
? 6. 限制或减少儿童接触媒体的时间(包括玩电子玩具);
? 7. 给宝宝多提供跟类似同龄儿童一起玩耍的机会,特别是只有一个宝宝的家庭;
? 8. 宝宝外出回家后,可以跟宝宝多多谈论外面发生的事情和遇见的人,鼓励其发表自己的看法;
? 9. 提问题,并让儿童作答,年纪小的宝宝可以出选择题,年纪大的可以让自自述答案;
? 10. 说话时配以肢体动作以便于儿童理解,多多进行亲子游戏。
我是@六出花,是一位临床博士,也是两个宝宝的妈妈。专注孕期、婴幼儿健康科普和养育经验分享。如你正在备孕、已经怀孕、已经养育,都可以关注我,关注我的创作,总有一篇能帮助到你。
想要实质改变宝宝开口上的问题,更要从生理的角度、父母的教养和正确的激发方式上理解宝宝的需要,再做相应的措施。
【如何正确定义宝宝会说话?】
从宝宝口腔发育的视角上,婴幼儿应该平均在18-24个月开始说话,这里也有一个标准,即婴幼儿能够听懂成人3/4的言语,成人能听懂3/4的言语,两者之间无需通过手势等其他肢体语言即可进行纯语言交流,就被算作孩子能够讲话和交流了。这样就排除了单纯孩子能叫爸爸、妈妈就算作会说话的定义了。
【婴幼儿开口晚的三要素——发语器官、接收能力、开口动机】
那总结到宝宝在一岁半到两岁之间未能达到这种水平的理由,主要有三个:1)宝宝说话的器官没有发育好;2)宝宝接收语言的这个流程受到了阻碍;3)宝宝的说话动机不强。
【先来说说第一个:宝宝说话的器官发育不好】
宝宝依靠口腔说话,准确的说是依靠口腔的上下颚、咬合肌、嘴唇、腮帮、甚至是门牙是否有漏风这些器官来发出各种各样的语音。我们中国人讲话很简单,讲普通话用汉语拼音,21个声母24个韵母。其中像是b、p、m、f,这样的近乎爆破音的声母好发,像是zhi、chi、shi的声母就难发,所以你只能先听到婴儿开口baba、papa,再厉害一点的有mama、dada。
我们经常对着宝宝说话,期待宝宝能回应自己,就像是我们常会对宠物猫狗说话,期待他们会回应自己,但他们一般会用“智慧的眼神”看着你,为什么呢?因为他想告诉你,他们压根没有没有人类的这种发声器官,口腔的构造也不同,所以他们不会想要学习你的语言;同理,当宝宝还在发声器官发育不良的时期,那么他的说话兴趣也会是相对较低的。
那么如何来锻炼这些发声器官呢?我们先来做一个吹蜡烛的动作,hu。你会发现在做这个动作的时候,与会h、u的这个系列的发音,都可以被锻炼到,像是gu、ku、wu、tu,再比如到shuo、po、duo、huo,这些都紧密相连且可以循序渐进。
同样的我们也可以试试让宝宝含一口水不要咽下去,满满一口,此时最好发的就是ao、ou这两个音,再加上声母,就可以组成hao、kou、hou等等的字词。我们也可以尝试让宝宝尝试用门牙咬住一片海苔,这个时候,他可以锻炼zi、ci、si、zhi、chi、shi这样的词。
现在明白了吗?如果给宝宝过度精细喂养,很多孩子在2-4岁都不会自己吃饭,要追着喂,还只肯喝粥、嚼不动菜和肉,显然会导致牙齿的咬合不行、咀嚼肌无力、嘴唇不会像使用吸管一样吮吸、舌头不灵活不会剔牙缝,最终导致的就是孩子开口晚、学说难、口齿不清等语言问题。他的核心不是轻飘飘一句的正确喂养就可以解决的,而是要听孩子仅有的语言,发现那种发音他做不了、不利索,然后针对不同的肌肉给不同训练才能行之有效。
【第二,从生理角度上了解宝宝是怎么样接收语言和理解语言】
首先,婴幼儿主要是依靠自己的听力来接收语言的,所以从生理的角度上可能有两个原因会制约听力的发展。第一是先天或者后天造成的听力损失,一般可以认为是先天性轻度到中度听力损失的宝宝,有1~2%,这种情况我们就要在早期教育尤其是0-8个月的时候,玩一些听力声音辨别的早教游戏,非常重要,可以帮助检测宝宝的听力状态和强化它的听力功能发展。
第二种是有中耳炎的情况,妈妈如果给宝宝洗澡擦耳朵的时候或是睡觉的时候发现宝宝耳朵里老是有一些液体流出来,这种情况是一定需要进行检查来确认的,因为早确认才能控制中耳炎对听力的影响,而因听力造成的智力发展也能相对被降低。
讲完生理上听力对语言的影响,再讲讲婴幼儿是怎么样理解语言习得语言的?我刚入行的时候,我的前辈给我讲了一个趣事儿,说中国大多数的孩子人生习得的第一个单词不是爸爸妈妈,也不是宝宝,而是灯。是因为大家睡前都会说关灯了,灯就关了,长期以往说到这个词,和天花板的灯逐渐变暗,两件事产生了因果关系,所以有时候
很多人不大明白,我听得懂两个词说的是一个事儿和我能用两种语言说一件事儿,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难度,例如你在地铁里见到老外,你就会脱口而出说Hello,而不是你好,为什么?因为你默认了这个人听不懂中文,可孩子当他习惯了苹果可以叫Apple,那这是他就会很疑惑,到底应该说我想吃苹果还是I want an apple.如果此时妈妈还跟我说中文,我应该如何回答呢?这对于1岁半到2岁的孩子来说,简直难如登天。
所以如果你是做非常棒的双语教学的话,你的宝宝会开口比其他宝宝平均晚4个月-12个月,然而更悲伤的是有些家庭不做双语启蒙,但是老人家带娃日常使用的是方言,基本上对一个婴儿来说这就是第二语言了,所以用方言带娃也会影响到宝宝的开口时间,具体需要根据浸润程度而异了。
【第三,讨论一下宝宝的开口动机】
圣经上有个古老的故事,说到创世的时候全世界的人类都共用一种语言,人们非常团结、合作,还一起建巴别塔想要通往天堂,触犯神的领域,这让神非常震怒,但神知道如果他知识单纯地将塔打烂,人类还会建起第二座、第三座甚至无数座的塔座,所以神选择了让各种人说不同的语言,使得人类无法互相沟通,不能团结,因此各散东西再也没有办法造出第二座巴别塔了。
可见,人类使用语言学习语言是有一定目的的,可以称之为语言的魔力,这种魔力可以大到趋势人去挑战神的权威,但这种魔力若下的时候,只能拿来挑战父母的权威。
我们会发现2岁左右的宝宝特别喜欢说不、不好、不要、不行。而3-4岁的孩子偶尔会习得说脏话,就算不能么脏,也会出现臭妈妈、屁股、放屁这些词,且会非常兴奋于说这些词,除了借鉴弗洛伊德的理论,孩子处于肛欲期、性蕾期的因素外,我们另一种解读就是他们开始掌握了语言的魔力。这种魔力可以侮辱、贬低、激怒、支配另一个人。例如我说一个人胖、丑,她就会变得很难过、很伤心,在我面钱抬不起头来,这我就获得了支配她的快感,只要这种快感存在,这个人就没有办法戒掉脏话。当我说不,我的父母就好声好气地哄我,我再说不,拒绝我的父母,他们就会从好好父母,变得勃然大怒。宝宝通过说“不”就可以支配父母的情绪变化,真有趣。一旦孩子到了这个阶段你并不需要担心他的语言能力,他会很爱说话且说个不停。
但在你的孩子到这个阶段之前,一般来说奶奶和外婆会扮演一个剥夺语言魔力的角色,怎么剥夺呢?只要宝宝手指着一个方向啊一声奶奶机会主动说:“宝宝啊你是想要冰箱里的东西对吗?宝宝啊,你是想出去看看那是吗?”我们都看过电影,高等生命是没有语言的,他们直接用读心术心灵交流,这个时候奶奶像不像对孩子使用了读心术,直接进行了心灵交流,从此剥夺了语言。所以我们需如何要反其道而行之,唤起孩子的语言魔力,使得宝宝有动机、有意愿、有欲望去学习语言呢?
很简单,用装傻的方式,我故意跟爸爸讲话、跟爷爷讲话、跟奶奶讲话、跟电话机里的人讲话,我就是不跟宝宝讲话也不要眼神交流,然后让爸爸在一边疯狂的叫妈妈,妈妈就应了,通过这样反差的方式去激发宝宝开口,只有当他学会了说妈妈这个词,妈妈才会理我,以此类推,你还系那个教什么呢?这个方法都管用。此外,你还可以用实物诱惑他,来说我爱你我给你吃零食,宝宝如果不说,就可以转向爸爸,当爸爸说我爱你,食物就归给爸爸这个方式,来来回回几次,宝宝可能会哭,这个时候不要激动,安抚一下,第二天继续。基本不出三天,宝宝就会急着想要表达和开口说话了。
首先,三甲医院检查。
说话迟原因有很多,比如听力智力心理发育,或者说话器官的问题。
没有参考度,我一个姐姐小时候就是做了一个舌头的小手术,说话才利索了,就是抬起来舌头那个黏连体……
然后,可以观察一下孩子的反应。认识东西,玩的时候表现正常等等,就不要太担心。但是也不要大意,赶紧去医院排除一下。
我自己孩子小时候说话也有问题,大舌头而且说话慢。
但是我们耐心慢慢引导,特别是“捧哏法”让孩子多说不打扰,慢慢就好了。但是一二年级卷舌平舌音还是不清楚,不过不差于普通同学就行了。
最后,据说我介个小时候开口就特别晚,两岁多了不太说话,家里人急得不行。后来过年把我扔老家一个月,这下被村里七大姑八大姨的孩子教坏了,嘴里发花辙贯口那是不打绊子,俺娘也不知道是该高兴还是发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