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20 15:13:22
宝宝说话晚、说不清,怎么办?心理学专家告诉你答案!
崔玉涛的育学园
常见的疾病问题这里都有答案,点上方蓝字关注。
4月28日,崔大夫和育学园教育中心总监心理学专家郭艳老师进行了一场以“如何判断孩子说话晚”为主题的直播。直播过程中,很多网友都遗憾自己的提问没有被翻牌,那么今天,小园子就把大家关于“语言能力”的疑惑梳理一下,并统一作答吧!
1.孩子的语言发育,跟身体哪些功能有关?
答:语言能力的发育主要受大脑及口腔功能的影响。首先是能否理解人们说出的词语,或者理解到什么程度,这主要受大脑发育的影响。如果大脑发育迟缓,孩子无法理解语言的意思,将会直接影响他的语言认知能力,从而影响他的说话能力。其次是孩子自己发音的状况,这一点与口腔功能的发育密不可分,孩子面部的细小肌肉群发育完善,才能促进孩子说话说得“更清晰”。
2.孩子“说话晚”,有确定的标准吗?
答:每个孩子的成长环境与发育速度是不同的,自然标准也无法做到完全统一。判断孩子说话早晚,不能横向地去跟别的孩子比较,而是纵向地看自己孩子的成长发育规律。建议家长通过育学园APP中的【成长测评】功能,先了解自己孩子目前发育的水平,然后看他的语言发育能力是否处于正常水平,然后定期测量进行评估。
3.一般来讲,孩子从几个月开始会说话是正常的?
答:不同的孩子开始说话的时间、会说话的程度都不一样。比如,有的孩子10个月只会说“嗯、啊、哈”这样简单的语气词,有的同月龄的孩子可能已经会说“baba、mama”这样的词语了。所以,于对“会说话”的标准,不是非得说“baba、mama”,或者其他完整的一个词才叫“会说话”,只要孩子在某个阶段能够正常的发音,对父母说的话有所回应(眼神、笑容等),都是孩子对语言的一种理解,是他语言能力发育的表现。
4.正常来说,孩子多大应该会“成句地表达”呢?
答:对于什么是“成句地表达”,每个家长心里可能都有自己的定义。对孩子来说,我们不能要求小孩子像成人一样,用很长的句子来说话。从语言能力发展上说,孩子在一岁半到两岁左右就已经具备用三个字及三个字以上的简单句来表达想法的能力了,比如“不要”、“我不要”……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能说出的句子,长度也会不断增加。不过要提醒家长的是,孩子“能说”并不完全等于孩子一定会“开口说”,孩子是否真正愿意用语言去表达,除了与语言能力的发展有关,还与家长在日常的引导方式上有很大的关系,家长一定要给孩子开口说话的意愿留有一定的机会。
5.多语言环境是有助于孩子的语言发展,还是会阻碍孩子的语言发展?
答:多语言环境与孩子的语言发展水平没有必然的联系。只是在孩子的语言发展初期,多语言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可能会说话相对晚一些,因为同样一个词、一句话,不同的语言体系表达方式是不同的,这一点,对于孩子的理解上可能有一点难度。
对于多语言环境下的家庭,如果希望孩子能够接受不同的语言,首先建议家长一定要坚持。不能因为短期内孩子语言能力“发展缓慢”就中途放弃,有研究表明,一般多语言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到三岁以后,可能会迎来一个“语言爆发期”。其次,多种语言一定是家长本身所擅长的(中英双语或者普通话和方言),而不是为了孩子从小掌握不同的语言而刻意营造的。比如家长自己并不擅长英语,但希望孩子从小会说英语,经常在家冷不丁地冒出几个英文单词,这样反而不利于孩子的语言发展。
6.能用电子产品代替家长对孩子进行语言启蒙吗?
答:电子产品、早教机可以作为孩子的娱乐工具,但绝对不能代替家长对孩子进行语言启蒙。因为不管是哪种类型的产品,对孩子来说都只是一种单向的语言输入,而语言能力是需要在输入、输出的双向互动中得到发展的。另外,孩子在操作电子产品时,不需要“主动思考”,只要机械地操作即可,这并不利于孩子思维能力的发展。
其实,即便家长每天只能抽出半小时来高质量地陪伴孩子,进行语言交流、亲子共读等活动,对孩子的语言发展就能够起到非常有效的促进作用。
7.孩子说话晚,跟父母的遗传有关系吗?
答:会有一定关系,但不是绝对的关系。家长不要因为自己小时候说话比较晚,就觉得孩子也一定会说话晚,而忽略孩子的语言发展。比起遗传因素,家长后天和孩子的交流、引导对孩子的语言发展更重要。因此,希望锻炼孩子的语言能力,应从孩子出生后就尽可能地多跟他说话,去引导他,而不是等待。
8.孩子说话晚是智力发育有问题吗?
答:每个孩子的语言发育情况各不相同,即便是同龄孩子也有很大的个体差异。建议家长先通过育学园的成长测评功能了解孩子的发育水平,看是否在正常范围内,如果在正常范围内,则不需要太过担心。判断孩子是否智力发育有问题,不能仅看孩子说话的早晚和内容的多少,还应当关注孩子的整体发育情况,比如孩子的运动能力、适应性和反应性是否良好等。
9.孩子说话晚,会是“孤独症”吗?
答:孩子说话晚,不一定是孤独症。孤独症是一种神经发育失调引发的症状,会表现出诸如语言发育障碍、兴趣狭隘及刻板行为等一系列症状。而且孤独症的孩子,语言发育障碍通常总体表现为无法像正常孩子一样与别人顺畅交流。也就是说,如果孩子说话晚,但能正常与家长进行沟通,家长说的话他能明白,他也能通过行为动作或“嗯嗯啊啊”表达自己的意图,就说明孩子基本不是孤独症。孤独症的评估与诊断是一个全面性、综合性的工作。
10.生活中哪些细节会影响孩子的表达能力?
答:首先,孩子的咀嚼和吞咽功能不够,无法锻炼到孩子面部的细小肌肉群,而语言表达需要面部肌肉的整体配合才能完成。其次,如果生活中家长太过“善解人意”,不等孩子完整地表达需求,就马上满足他,久而久之,孩子会觉得没有表达的必要了,自然就不再主动去表达了;第三,父母或看管孩子的长辈,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不能只是单纯照顾孩子的“吃喝拉撒”,还要主动去和孩子交流,调动孩子表达的欲望,引导孩子去表达。
11.家长和孩子交流时,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和孩子交流呢?
答:由于小朋友正处于语言的模仿与学习阶段,还不能很快理解一些词汇的含义,因此家长在说话时,语速要慢、语音要清晰。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宝宝模仿学习清晰的发音与说话方式;另一方面也便于宝宝充分理解话语的含义,再与家长进行顺畅的沟通,形成良好的交流习惯。1岁以后,就不要再用叠词和宝宝进行交流了,比如:吃饭饭、喝奶奶。简单、清晰、稍慢速度地正常说话就可以了。
12.家长跟孩子交流时,应保证怎样的心态,注意哪些方面?
答:家长跟孩子交流时,一定要蹲下来平视孩子,并且每次最好只说一件事,相较大人,孩子的语言理解力相对较弱,一次只说一件事,更方便孩子理解。如果有很多件事想跟孩子交待,首先要挑出最想说的一件事,一字一句地跟孩子说清楚,跟孩子说完之后,可以问问孩子“明白了吗”,如果孩子表示没有理解,家长要耐心地再给孩子说一遍,直到孩子理解为止,孩子明白一件事之后再说其他的事情。另外,家长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说网络用语。
13.孩子舌系带短会影响说话吗?需要做手术吗?
答:宝宝舌系带短,首先要看这种情况是否影响了宝宝的发育和生理功能。对刚出生的宝宝来说,如果由于舌系带过短影响到他吃奶了,还是有必要做手术的;对于大一些的孩子,比如4-5岁的孩子,因为舌系带短,引起了发音问题或颌骨发育问题,这也是需要做手术的,对年龄没有特别的要求。如果宝宝舌系带短,但并没有对宝宝造成影响,则可以不用特意去关注。
14.孩子7个月了,应该怎么与他建立语言交流?
答:一方面,家长可以借助于绘本和宝宝建立语言交流,平时多陪宝宝读一读绘本,既能增进和宝宝的语言和情感交流,又能通过绘本的内容,帮宝宝建立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另一方面,家长也可以日常跟宝宝聊聊天,可以说些日常生活相关的内容等。随着他逐渐长大,他也会从聊天中学习到日常交流的语法规则。家长不要觉得小宝宝什么都不懂,就不跟他说话了,日常聊天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15.一岁九个月的孩子,前一阵还说爸爸、妈妈、爷爷之类的,最近开始不怎么说话了,怎么回事?
答:这种情况下,家长可能需要反思一下是不是没有给孩子足够的应用语言的机会?因为孩子呼唤亲人,往往是在有需要的情况下。如果家人太过“善解人意”,每次不等孩子表达需求,就提前帮孩子解决好
16.两岁三个月男孩,运动能力超强,但语言只会两个字、三个字的词,不超过10个,属于发育“偏科”吗?
答:孩子各个方面的发育,并不是齐头并进、均一发展的。家长要理解,孩子不同的能力发育可能存在先后的顺序。可能有些孩子语言发育早些,运动发育晚些,有些孩子则恰恰相反,只要孩子的发育水平在正常范围内就可以。如果孩子比较喜欢运动,家长可以利用这一点多跟孩子交流,多用语言表达对孩子运动的支持和鼓励,比如“跳得真棒”“跑得好快”,将语言融在生活中,会让孩子学习起来更容易。
17.两岁八个月的孩子,只会喊爸爸、妈妈;会说数字、一些叠词和单字,其他都不会说,怎么引导?
答:如果家中大人很少和孩子聊天、沟通,孩子可能就会出现语言发育较迟的情况。同时,家长也要评估一下,孩子是否理解其他人的话,如果孩子能理解别人的话,只是很少表达出来,说明孩子只是单纯地说话有点晚,而并不是语言发育出现了严重的障碍,家长不必过于担心。针对这种情况,家长要注意多引导孩子说话,创造孩子需要开口说话的机会。
首先,给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沟通环境。主要照看宝宝的人,一定要注意多和宝宝沟通,在沟通中帮孩子学习和练习表达。如跟宝宝一起读绘本等。其次,在满足宝宝需求方面,家长不要太“勤快”。如果日常生活中,宝宝只做些简单动作或说些简单的字词,家长就能明白他的意思,满足他的需求,那他日常生活中,就不需要说一些复杂的句子来表达需求了,表达能力自然也得不到锻炼。针对这种情况,家长不妨适当“装傻”,引导孩子自己表达需求。
18.三岁一个月的孩子,说话特别不清楚,不放心他去幼儿园,可以推迟去幼儿园的时间吗?
答:小朋友之间的表达和交流方式与大人不一定完全相同。我们成人认为的孩子说话不清楚,并不一定等于孩子无法和其他同龄小朋友交流。另一方面,当孩子进到幼儿园,必然会与其他小朋友有更多的交流,这也会给孩子带来更多交流上的动力。当他想要表达想法但又不能完全表达清楚时,可能他就会开始自己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这不仅能锻炼到孩子的社交、语言发育能力,也能提高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更建议家长按时送宝宝去幼儿园,最初可以去的时间稍短些,比如只去半天,之后逐渐过渡到全天,等宝宝回家好,多鼓励宝宝说幼儿园发生的事情,从宝宝口中了解他在幼儿园的生活,帮助宝宝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19.孩子快三岁半,在家说话没问题,出门就不说话了,小朋友和她说话她也不说,怎么引导?
答:如果小朋友在家说话完全没有问题,那么基本可以排除语言发育方面的问题,家长不用太过担心。孩子出门不愿意说话,更多地可能与社交方面的心理因素有关。比如说,孩子本身就很少出门,很少有与小朋友交流的机会,因此可能会觉得陌生、不习惯而不愿意与小朋友说话;又比如,孩子出门接触到的小朋友与他年龄、兴趣等方面存在比较大的差异,因此觉得“没得可聊”。但不论是哪种情况,家长都不要强迫孩子一定要与小朋友交流,建议家长先了解孩子出门不愿意说话的原因,然后再进行相应的引导。
20.孩子会叫妈妈了,但是见到所有女性都叫“妈妈”,有问题吗?怎么引导孩子?
答:如果宝宝现在不到一岁,只会说“mama”,但不能发出“baba”或者其他音节,说明宝宝可能只是会发“mama”的音,而并不理解“妈妈”与自己的特定对应关系。那宝宝看到其他女性叫“妈妈”的情况就是正常的。随着他逐渐理解“妈妈”的含义,将之与自己妈妈的形象相匹配,才说明他是真正会说话,自然不会出现这种现象了。
而如果宝宝超过一岁,认识爸爸,只对爸爸发出“baba”的语音,却对妈妈或其他女性叫“妈妈”的情况,说明宝宝对妈妈的认知不准确,这就需要家长适时适当地引导了。
一方面,在与家人相处时,家长要时不时提醒宝宝,“这是妈妈”、“这是阿姨”等,让宝宝对家人与称呼之间建立清晰的联系。另一方面,家长在和宝宝相处时,可以主动加上宝宝对自己的“称呼”,比如跟宝宝说“妈妈带你去洗澡”、“爸爸带你出去玩”,进一步形成宝宝对家人称呼的概念。
同时也要注意,如果宝宝叫错了称呼,比如管其他阿姨叫“妈妈”,家长一定要温和、坚定地纠正宝宝,引导宝宝正确地认知妈妈。
以上,就是小园子关于4月28日【如何判断孩子说话晚】这场直播中,对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做的详细解答啦。
如果还有任何关于如何判断宝宝是否吃饱希望进一步了解的问题,欢迎留言,也许下一个被翻牌的就是你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