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09 10:52:10
孩子说话口齿不清?别急,他只是需要点时间!
【Hello,这是我的第100篇文章,很高兴可以在知乎上跟大家分享育儿知识,希望往后的时间里,能与大家继续携手同行~】
我家弟弟 Eric 说话很早,1岁多就开始蹦出好多词汇,比哥哥 Joshua 当年快多了。但是当我们和他交流得越多,却发现 Eric 在语言沟通上会出现各种“错误”:
很长一段时间 Eric 都分不清楚“你”、“我”、“他”,总是指着我说“你拿给我吧”,然后就把手上的一个苹果递给我。
说话的发音也不清晰,总把“一起去玩
有时候他会用很快的语速,说一长串口齿不清的话,结果大家都没听懂,没人接他的话,他就会故意更大声地说一遍,如果别人还是摇头看着他,他就会更激烈地加入身体动作来“表达”。
孩子的语言能力发展很快,但是讲话口齿不清,有很多表达错误时,我们该怎么办呢?
这个问题我当年也一样要面对。现在Eric已经3岁多了,每次回想起他当年的情况,和这两年我做的努力,确实从理论联系实际的角度,有了很多
面对孩子语言混淆期的种种表现,我们首先要告诉自己的是接纳。
因为这是每个孩子都会经历的,语言学习的必经之路。这已经被发展心理学和儿童语言能力发展研究,说透了的事情,只是细化到每一个孩子的话,它的过渡时间长短因人而异。
为什么要先从接纳的角度去看孩子混淆期的事情呢,因为不同的出发点和观看视角,会影响到我们是如何去看待孩子的行为偏差。
孩子口齿不清、发音混淆、表达紊乱的时候,我们容易“心里特别急”。当一个人一天到晚,都在面前讲错各种方位词、名词和代词,我们需要一边揣测一边回应的时候,这个过程也是让人焦躁不安的,也总会不由自主地想“孩子怎么了?”,“我怎么做才能把孩子纠正过来?”
我家Eric语言混淆期的时候,家里长辈也因为着急,采用过纠正大法:“你不应该这么说,这样子的发音是错的”;
或者强行打断孩子的谈话:“你说话要慢点,不然我根本就听不清”;
还有试过反复示范正确的做法,“来,和我重复一遍,跟我说玩,是玩,看我的嘴型,玩——”。
这样急迫地“教”的结果,是 Eric 在那段时间里突然变得“不敢说”,他每说一个词,就会抬头撇着眼睛,怯生生地看着我们,发音如蚊子一样大,他需要“确认”和“肯定”,才有勇气继续说下去。
但这不是长辈想要的效果,为什么那么用心地去教,可孩子还是学不会,不仅学不会,还变得如此害怕去说?
那段时间,长辈很无奈,孩子的行为牵一发而动全身,当他开始对语言、说话产生受挫和抗拒的时候,他没有能力去表达反抗,只能用失败和沉默来保护自己,把自己藏起来。
所以当时我和长辈说,如果我们只盯着教孩子说话,那么我们永远都只能看到结果,孩子会像放在天平上被度量的物件一样,高低上下,忐忑不平。
正因为孩子的语言混淆期,其实也和学翻身、学爬、学走这些基本技能一样,孩子需要努力很长的时间。可能一开始的姿势不够好,但只有慢慢在实践中,孩子才能获得完善自己技能的机会,所以语言混淆期,是孩子语言能力发展过程中,再正常不过的“过渡期”。
只有给予孩子正常的接纳,我们才不会一直纠结在“到底怎么样才能改善行为偏差”的困境里,而是把关注点转移到陪伴上。只有如此,我们才真正重新拥有力量告诉自己,“那我可以怎么做,才能更好的陪着他好好过渡呢?”。
因为陪孩子过渡,和纠正孩子的错误,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心理状态。我们相信它是暂时的,我们也更拥有等待整个过程的勇气。
陪孩子过渡语言混淆期最好的方式,是和孩子多说话,和孩子一起讨论我们在做的任何事情。
这个方法听起来比较“佛系”,但是却非常有效。和孩子说话,不是“教”孩子如何发音、如何拼读,就是简单的对话,也让孩子可以倾听和观察到成人的说话方式。
比如当你在家里忙活,也可以趁机跟孩子多说几句,自然而然地把你的生活故事告诉孩子:
我们现在要准备去楼下散步,我今天想穿一个黄色的裙子,你选了一个绿色的裤子,我觉得黄色和绿色都像是春天的颜色。
可以想象一下你说话的场景,一定是自然的,无论你面对谁,都能说一样的话,不是为了孩子特地准备的。
谈话的前提是诚实,这些话都是你真的很想分享给孩子的,而不是为了纠正孩子的错误,比如有的妈妈看到孩子上下左右不分,就不停在家里,何时何地都和孩子说:
你看水杯在水壶的左边,水壶在水杯的右边,水壶和水杯在桌子的上面,桌子在椅子的旁边,还有电视机在我们的前面……
当我们的谈话脱离了真实的场景之后,这些对话就会变得教导多于关爱,机械操作多于真诚沟通。
我们还可以做的是,让孩子有机会观察成人之间的谈话时热情、入迷的表现。孩子需要通过注视成人的口型变化来揣摩发音规则。而我们谈话的感染力,是激发孩子去感受是否想让自己的发音规则更契合成人的重要因素。
孩子是需要先对“对话”入迷,才能不抗拒说话。让孩子明白,谈话中的成人不仅是在说一个个单词,谈话是互相的沟通,我们会回报以微笑,也会有眼神的交集,还有深入的交流。这种专注于信息流本身的语言表达,才是孩子产生交流欲望的最大动力。
我想你也能回想起很多孩子最初开始发音的时候,第一反应是喜欢的。即便成人听不懂,但他们还是会兴奋地说,还会用到手势表达,这是孩子最初的本能喜欢。
只是后来,很多孩子在因为说不清,在被成人不停地扭转的过程中,学会了隐藏自己,躲避自己,收起来自己最初想表达的那份心思。
所以如何让孩子能够接受到成人沟通的感染魅力,才是改善语言混淆期问题的第一要素。
改善语言混淆期的第二步,是提供鼓励式的表达支持,帮助孩子改善语言上的混淆。
语言混淆期虽然是过渡性的,但是孩子技术上的失误,根本罗列不清,比如:
有的孩子会出现的名词或代词的指向不明,比如我家Eric就上下左右、你我他不分;
有的孩子会以偏概全,对着小狗说小猫好好看,或者把所有在天上飞的东西都当成小鸟;
还有的孩子出现的口吃和吞字,不停地重复说“ssssss——spoon”……
在「小芽启萌·优陪会员计划」的语言发展理论课里,我也收到了很多相关的语言问题
但不管孩子在你面前出现了多少“技术上的失误”,我们还是要给予孩子的是源源不断的表达支持。
先对孩子说话的内容表现出兴趣,再结合语言情境进行正确引导。这个方法既能够帮助孩子去改善语言上的混淆,也能够打通孩子的情感联结,让孩子感受到自己任何的想法,都是能够得到认真的重视。
1.先对孩子说话的内容表示兴趣
如何正确表达对孩子说话内容的感兴趣呢?简单来说,就是面对孩子的表达失误,回应时先求同存异,不植入任何一点“纠错”的细节。
比如当孩子指着地上的鸭子告诉你说,“妈妈,这是一个小鸟”,那你可以尝试这么回应孩子:
孩子,你发现了一个很感兴趣的东西,想要告诉我。(对孩子行为进行定义)
孩子,你发现了一个小动物呢,你观察好仔细。(对鸭子进行类别总结)
我也刚想和你说这件事情,你也发现了呢,我们真有默契。(对背景资料进行补充)
这个示范的回应细节非常微妙,比如如果把前面示范的“东西”、“动物”改成“鸭子”,就会加大对孩子的说教成分,让孩子把重点关注在“哦,原来我说错了一个单词”。
这“一字之差”所带来的,是截然不同的感受。
我之前在文章里分享过“习得性无助”这个观点,其实在语言混淆期也同样适用。
如果孩子努力想要分享一个新的话题,渴望获得回应,可是他身边的人却总是告诉他说错的地方,那么孩子也同样会得出一样的结论,“我犯了错误”。这也是为什么当年,长辈越急迫想要去纠正Eric错误的时候,孩子反而越来越不敢说、不知道怎么说,总是畏惧去说,这些都是我们用表情和行动,示范给孩子的“拒绝信号”。
所以求同存异很重要。不管是对行为、目标对象,还是对背景资料,都可以延展出“确认的信号”,告诉孩子:
“我接收到了你的信息。”
“你发起的话题我很感兴趣。”
“我会仔细和你交流下去。”
2. 再结合语言情境进行正确引导
在确定孩子接收到你的鼓励信号后,便可以自然地进入正确引导和示范阶段了,你可以尝试这么引导孩子:
那只鸭子的确很好看,看起来就像一个小鸟一样。(引导式的对比联想)
如果你感兴趣的话,我们可以一起去摸摸那只鸭子。(专注讨论植入细节的进程)
我也好好奇,我们小区怎么突然多了几只鸭子。(围绕话题进行发散)
我们需要帮助孩子去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但是这个过程也同样需要真诚。鸭子只是孩子想要分享给我们的一个信号,并不仅仅只是一个单词,我们可以专注对话本身,在对话里让孩子意识到,这个单词可以用到的语境,以及怎样用会更好。
给孩子时间,让孩子自己去纠正错误,这句话并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
我们和孩子的沟通目的,是让孩子即便处在语言混淆期,也拥有谈话和沟通的自信,所以比起关注发音吐词的细节,我们更需要专注在和孩子的对话内容,一字之差往往有天差地别的影响。
我们如何去看待错误本身,不仅影响了孩子的行为,更深层的在影响孩子如何去看待错误的视角。我们的孩子远远不具备像成年人一样自我消化、辩证思考的思维能力,他们是依赖我们给予他们的思维方式,来形成自己最早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唯有通过真诚的对话,有意识地加强对话的延展度,才能让孩子在完整、自然和轻松的环境下,真正产生从容对话的勇气。
愿我们的孩子,都能够享受表达的那份快乐与无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