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04 08:35:28
孩子眼神交流不好,总是不看人,怎么练?
文/边琼霞
?来源:边学边说(ID:Speech-Communication),作者:边琼霞;本文为平台原创文章,版权归边学边说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在我平时的咨询工作中,收到家长最多的问题之一是孩子的“眼神不好”,在这里,“眼神不好”不是指孩子的视力有问题,而是指孩子不看人,跟别人之间没有眼神交流。“眼神不好”,是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一个普遍特征,家长们一说眼神,都心有灵犀,知道是怎么回事。
由于孩子的“眼神不好”,所以就有了各种各样的眼神训练,家长和老师会反复提醒孩子“看着我”,“看这里”,甚至有人把孩子爱吃的食物或爱玩的玩具,放在自己额头,或眉梢,让孩子看着自己,最后不知道孩子看的是食物、玩具,还是妈妈或老师的眼睛!
为什么自闭症谱系障碍的孩子不愿意看人呢?好像总是刻意在回避别人的目光交流,有时候,大人越是捧着孩子的头让孩子看自己,孩子越是挣扎逃脱,拒绝看大人。但是,NT的孩子却完全不同,即使年幼不会说话的孩子,一双眼睛总是闪闪发光,随时跟着大人的意图转。
NT孩子的鬼怪精灵,来自于他们与父母的社会参照和情感分享。哈佛大学的科学家通过对儿童早期发展的观察研究发现,典型发展的儿童,在一岁左右,就能够参照父母或照顾者的面部表情和目光来应对不确定。这种社会参照,就是“眼神”,孩子会看看眼前不熟悉不确定的事物,再看看大人的面部表情,确认一下大人是肯定的还是否定的态度,再来决定自己应有怎么做。正是因为NT的孩子跟大人之间有无数次的参照,他们就通过大人的经验掌握了外部世界的信息,也就逐渐积累了自己的经验。这种学习是潜移默化,举一反三的。在跟大人无数次的互动交流中,孩子也参照了父母的情感,逐渐发展出自己的情感,有越来越多的情感分享、对比。
而自闭症谱系障碍的孩子,由于其大脑神经连接功能的发展有障碍,所以他们与父母的共同关注、情感分享就没有得到正常的发展。他们从来就不知道目光交流,看着大人的面部表情,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信息,所以他们从来不看大人。他们感知外部世界的方式,绝大部分是通过自己有限的感知觉来完成的。所以他们处理信息的能力很局限,也非常害怕改变,害怕新的事物。少量的信息到了
由于自闭症谱系障碍的孩子有这样的发展缺陷,所以强行训练“眼神”是没有意义的。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心里没有需求,强迫眼睛看,看什么呢?看了又怎样呢?
但是,我们就这样听之任之,让自闭症孩子永远都不看人吗?-- 当然不是!只是我们的训练,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眼神不行训练眼神,而是要从本质上的问题入手:社会参照。
典型发展的孩子,在一岁左右就已经拥有社会参照能力,而ASD的孩子,可能到了5岁、6岁还没有这样的能力,现在,我们就要倒带,倒到一岁左右应该掌握而没有掌握的能力,从基础开始建设。怎么培养社会参照?从家长的行动举止开始改变。
家长要有意识地更多使用面部表情,夸张的眼神,或者肢体动作,少用口语。你说得越多,孩子越不看你。他只接收口语信号,对于其他“多频道”的沟通完全过滤。所以家长要重拾除了口语之外其他频道的沟通
著名的语言发展学家Robert E. Owens, Jr在《语言发展导论》中有论述,人和人之间的沟通,除了包括口语、书面语言和手语的语言沟通以外,还包括副语言和非语言的沟通。副语言沟通,包括语气,声调,语速,停顿,迟疑,说话的情感态度等。非语言沟通,包括手势,体态,面部表情,目光接触,肢体动作,传递信息时的身体距离和接近程度等。我们正常发展的人,沟通一定包含这三种类型的沟通。
但是在自闭症儿童中,沟通基本上只有口语或书面语言,其他的沟通方式就很少。而恰恰是这些其他的沟通方式,决定了孩子的社会参照和共同关注。
概括起来,“眼神”怎么练?-- 从非言语沟通开始练。
对于很多家长来说,非言语沟通,是一门全新的学问,只有学通了,孩子的“眼神”才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