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19 12:42:50
2岁孩子只会仿说一个字和叠词,该怎么引导?
如题,一岁半看医生语言发育迟缓,什么都不会说。经过半年努力终于肯学说话,但只能一次说一个字,譬如姨妈,就只能说姨或者妈,连不起来,动名词和短句就更不会了。除外,注意力不集中,玩什么玩具都两三下,多动(但并不是多动症看卡通能坐得住很久)。眼神对视一般,对物注视大于人,老是会关注我衣服上的图案。也不跟小朋友扎堆,但是我引导他会融进去,只是没两下又跑出来搞自己感兴趣的。有必要再看医生吗?语言方面怎么才能突破,同时提高他的理解能力呢?他不喜欢我读绘本,每次我打开他就发脾气,再翻几页还哭了(? ̄?  ̄)
个人育儿经验——如果家长已经很努力在生活中跟孩子交流,育儿方面看起来并没有问题的话——语
我娃大概一岁半之后开始说话的,之前除了叫爸爸妈妈,基本不会说话,怎么教都不会说。我记得娃一岁四个月的时候,碰到一个一岁七个月的娃会说叔叔啊阿姨啊公共汽车啊,我心想不就差3个月么,我家娃怎么就不会说呢。但是,家里有100多张的图片识物卡,那会儿育儿嫂没事会拿着给他看,考考他,问他某某东西在哪里,他大部分都能找出来,也就是说,词汇量(软件)已经有很多了,只是说不出来。
一岁半以后开始慢慢会说话了,最多两个字。一岁七个月的时候,有天在路上看见一辆大汽车,他很激动,使了牛劲,憋出来一个“大……汽车”,终于突破了两个字。然后就能说三个字了。再过了一两个月,突飞猛进,能说句子了,能背唐诗了,忽然变成了让人崩溃的话唠,每天晚上睡觉从躺下去一刻不停唠叨到半夜十二点,甚至半夜醒过来,忽然坐起来,冲着我背了一首《望庐山瀑布》。有一种“我满肚子的话倒不出来憋了半年,这会儿终于有能力说话啦好兴奋”的感觉。
当时就感觉,孩子的大脑,很像电脑,一开始内存不足,容量只有一个字、两个字,后来内存扩容了,能说的字词就多了。之前的硬件配置不够,所以怎么教软件都没用,软件运行不起来。
同样,在教孩子数数的时候,也发现这个情况。别看一开始“一二三四五六七……”这样能一路数下去,其实是死记硬背,实际给他几个东西,他根本数不清,一开始只能数3个,超过三个就开始胡说八道胡乱数了,教也没用,教不会;后来我忘了、估计得到两岁半才扩容到5个;再后来就可以数很多很多个了。感觉大脑里也有一个记录数字的内存在扩容。
所以,养了孩子之后,才感觉,除非孩子是天才,否则赢在起跑线抢跑、赶着早上学都没什么用,让孩子压力山大,并且事倍功半。
还有,孩子的发育有早晚差异,一开始发育得早,不等于长大了还聪明,有可能早发育早停滞,后来就被赶超了。一开始发育得晚,不等于一定就比别人笨,有可能后来又追上去了。发育差距有多大,你就想想女孩子来例假,有的小学来了,有的中学来,差几年?
最后,你怀疑孩子可能有发育迟缓的问题,那么去看看医生,让医生判断一下,这样比较靠谱。
每个孩子先发育的地方不一样,
你只要确保他是健康的就行了,
我小外甥四岁多都只会叫妈妈,
八岁了很多声音都发不出来,
从三年级开始他考试都是前三名的,而且就是上课听听的类型。
不要过度折腾孩子,
现在很多的教育都有什么多大该干什么,
完全忽略了孩子的差异性,
每个孩子先发育的地方不一样的。
更不要带孩子去医院瞎折腾。。没病搞出病。。
先跟大家讲一个我朋友的故事。她算是典型的用心养育的妈妈了,从孩子还没出生就开始做功课,孩子出生以后更是特别注重早期教育和亲子关系,工作之余的所有时间都用在尽心尽力地陪孩子读书、玩游戏上,小朋友的发育也很好,健康,快乐,能说会道。
但就像许多上班族妈妈一样,她平时要借助老人和保姆的协助,照顾孩子。在孩子开始学说话的时候她就发现了,虽然爸爸妈妈都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但孩子说话却带上了浓浓的方言味,听起来和老人、保姆的口音很像。她想,这一定是受了老人和保姆的影响。她很担心,孩子这么小说话就有口音,会不会以后很难改正过来?
先说答案,当然是不会了。因为严格意义上讲,方言和普通话属于同一种语言的不同表现形式,区别最大的是语音,而语义和语法则没有本质的区别。同时接触普通话和方言的孩子,会把不同的发音识别为不同人的语言习惯,不会影响他顺利习得母语。
孩子在刚开始学语言的时候,主要的模仿对象就是身边的人,等他长大一些,发现其实大家都听得懂普通话,或者小朋友们都说普通话,就会自觉地把自己的语言频道切换到普通话上,而之前对方言的模仿,就当做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发音扩展练习吧,要知道,能够灵活的运用自己的发音器官,发出不同类型的语音,对以后学习外语可是大有帮助。而且,更多的谈话对象,可能会带来更多元的词汇输入,对孩子词汇量增长也有帮助呢,这可是语言学习中更重要的问题呢。
那么,为什么有的孩子在讲话时,词汇更丰富,描述更细致,而有的孩子看起来词汇量会少一些呢?
其实,每个孩子都天然有着惊人的词汇学习能力。他们在 2 岁到 6 岁期间,词汇量会飞速发展。以英语国家儿童的数据为例,两岁时,孩子平均掌握了 200 个左右的单词,而到了 6 岁,差不多会掌握超过 10000 个单词,最快的时候每小时都会掌握一个新词。短短四年时间,孩子的词汇积累实现了质的飞跃,基本上能应对绝大多数日常交流了。
孩子到底是怎么做到呢?这里就不得不讲讲儿童期的一个天生的词汇学习策略 —— 快速映射能力,就是迅速地把词汇和概念一一对应起来。孩子在学习母语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快速映射,迅速地把语言的声音形式和意义对应起来,即使是从没有听过的词,他们也可以根据上下文,迅速做出一个假设,并快速验证假设。
比如在第一次听到「狗」 这个词的时候,可能的场景是,大人指着一条狗对孩子,说,你看,这是狗!孩子可能经常听到「这是什么、什么」 的句式,于是他判断,大人的这句话是在向他介绍新东西,而这个新东西是什么呢?可能就是眼前这个小小的、很可爱的、会动的小动物,那这个小动物又是什么呢?哦,就是那个听不懂的新词——「狗」 。下次再听到这个词的时候,他们会在头脑中回想起前一次见到狗的画面。在不断重复中,获得越来越精确的语言意义。
这个过程,跟我们大人学习新知识的过程差不多,不同点在于,孩子倾向于认为,听到的新词说的他看到的整体,比如我们对孩子说「这是狗」 的时候,对于不认识的新词「狗」 ,他马上假设这个意思就是他眼前看到的这个动物,而我们成年人听到「这是狗」 的时候,如果不认识「狗」 这个词,那么根据语法分析,他的推测可能是「这是白色的」 、「这是小的」 、「这是会动的」 ,或者「这是狗」 ,这受到已有的语言经验的负面影响,让我们更不容易通过猜测获得意义。但孩子这种简单粗暴的假设,帮助他快速实现了词汇的原始积累,所以很多语言学习理论的研究者也在尝试把快速映射应用于成人的学习。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
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App 内查看
二胎两周岁,也是只能说两个字,我家一胎这么大的时候都会聊天了,但是我倒是不着急,因为我有一个小发现,跟孩子的脾气性格有关。
我女儿小时候从来不怕生,自来熟,见谁都喜欢,从会叫人开始,学一段时间,会有一个瓶颈期,就是学不会新东西了,但是我发现,每次她只要带她去走亲戚,从姥姥家回来,她就会突然学会很多新词,有的感觉昨天还不会,睡一觉醒了就会了,孩子学说话,学东西,她好像是得看见这个东西,就是你干巴巴的教,她记不住,她对能看到,对应起来的,印象比较深,比如你单纯的说“桌子”,她记不住,必须得指着桌子,说“这是桌子”,在家呆着,见到的东西有限,听到的也有限,换个环境可能会好点。闺女现在超级无敌话唠,逮谁都能聊。
我儿子脾气就跟我闺女正好相反,随我,小时候怕生,大点以后也不喜欢跟别人玩,出去玩别人叫他,装听不见,谁也不理,也不合群,没有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的欲望,跟我在家呆着,也是喜欢自己玩自己的,就是喜欢动手,不喜欢交流,这可能是天生的脾气,不是自闭症哈,他学习的来源,大多是他姐姐,他姐姐干什么他就干什么,
我觉得你也不用太紧张,这么大的孩子,你干巴巴的教,作用不大,可以生活中潜移默化,我觉得他们学说话很看语境,我有时候给他按按头,摸摸背,会问他,舒服吗?几次之后他就会回答,敷敷!你单纯的教,他不懂什么意思,如果家里没有的东西,不喜欢看字卡和绘本的孩子,我觉得可以改成模型,更立体,更直观,孩子兴趣也大。
在之前的教学中常常听到“半个月开口说话”“3岁第一次叫‘妈妈’”的案例分享,对于孩子来说吗,从无语言到开口说话,这是一次质的进步。
但有时候,孩子的“语言开关”打开后,就会有些“奇怪”场景开始频频出现:
家长说:“宝贝,这是什么?”
孩子跟着说:“这是什么?”
家长说:“苹果”
孩子跟着说:“苹果”
没有交互,孩子只是重复他听到的话,属于典型的“仿说”。
仿说是儿童掌握语言的开端,孩子学习语言都是从模仿大人说话开始的。
今天这篇文章我们来讲讲仿说有几种类型?孩子不会仿说怎么办?以及,孩子只会仿说又该怎么办?
儿童仿说先是模仿字词和一些简短的语句,然后他们逐渐形成自己的说话方式,充实了词汇和语法,这时他们才能够和大人一样和他人进行交流。儿童仿说可以分成两种:
即时仿说就是儿童听完材料后立即进行复述。家长可以说一个词或一个句子,让儿童跟着进行重复,然后逐渐增加字句的长度。
例如,“我看见”“我看见一条狗”“我看见一条狗和一只猫”“我看见一条狗和一只猫在打架”。
说的时候一定要从简短的词汇或短句出发。
在儿童成功完成对简单任务的仿说之后再增加句子的长度和难度。还可以让儿童仿说听到的故事,以提高儿童的听觉记忆力和听觉编序能力,这种故事的选择也应由短渐长。
另外,像传递消息这种类型的游戏对儿童的注意听、记准并正确的口语表达,也是很有帮助的。
延时仿说即让儿童回忆并准确复述先前听到的信息。
延时仿说和即时仿说的区别就在于其中的时间间隔,间隔一段时间之后儿童听到的信息和儿童所表达出来的信息之间会产生很大程度上的折扣。
延时仿说这种方法可以训练儿童听觉记忆的保持及记忆的准确。
具体做法是,告诉儿童一句简单的话,如“今天下午李阿姨会到我们家来”。隔一分钟后,再问儿童:“妈妈刚才告诉你什么?”等儿童熟悉这项活动后,可以逐渐延长回忆的时间,如5分钟、10分钟、半小时、半天等,再让儿童复述所说的话。
当儿童能将简单的话语记住后,可以逐渐增加句子的长度与内容的复杂性。
仿说,对孩子的语言发展意义重大,正确的仿说一定要是孩子知道在什么环境下说什么内容,而不仅仅是复述对方的话!
对此,需要分别提高孩子的语言能力和模仿能力。
1.提高发音能力:对于不会发音的孩子,需要从模仿发单音节开始(a,wu,i.ba,ma);
2.提高语言能力:让孩子的语言复杂化,从简单到复杂,从少到多。为提要求能力、命名能力、交互式语言能力做铺垫;
3.提要求能力:比如孩子想吃饼干,拿出饼干,并教孩子说“我要饼干”,孩子仿说后,再给饼干;
4.命名能力:命名能力是把孩子所感知到的东西用语言表达出来,比如,当孩子看到杯子时可以说出杯子;比如,指着手机告诉孩子“这是手机”,孩子仿说“这是手机”;
5.交互式语言能力:家长问孩子“你叫什么名字”,孩子不会回答,家长可以辅助说“我是小雪”,孩子仿说“我是小雪”。
1.大动作模仿能力:大肢体动作的模仿,如模仿拍手、拍腿、拍桌子、扔垃圾;
2.精细动作能力:仿说是“口腔的精细动作”,常用的训练方法包括:用手势表示1-10的数字、手指谣、教孩子用手去指、抓等动作;
3.练习顺序:大动作模仿→精细动作模仿→仿说。
1.首先把大段仿说的语言分解成小块,增强理解,然后重新组合。比如“打开冰箱”、“拿出苹果”在教的时候,家长要做出相应行为,每一步到底是什么意思,帮助孩子理解。
2.调动各种感官帮助增加理解力:孩子持续仿说的根本原因在于认知能力没有跟上,也就是没明白你的话的意思,通过照片,实物,录像等渠道,增强理解力。
3.遵守“少即是多“的原则:多鼓励结构简单的功能性的语言;
4.避免冲动地替孩子讲话。
5.避免使用孩子的名字:比如打招呼时会说“你好敏敏”,孩子也会照说“你好敏敏”,那我们训练时就教TA“你好”。
6.练习初期,避免问句:看到孩子伸手拿苹果,如果你问“你要吃吃苹果吗?” 你得到的回答很可能是”你要吃苹果吗?” 这时候你应该示范:“我要吃苹果” 。
7.从孩子的视角出发,在同一水准示范:也就是说,你想要孩子怎么说话,你就用什么方式来示范语言。
8.台词的辅助与淡出:比如开始练习问句时,你提出问题,不要等孩子仿说,马上把答案连着一起说出来,比如“你要吃苹果吗?要”,逐渐练习只提出问题,不给予回答,直到孩子可以独立回答“要”。
语言的最终目的是沟通,仿说只是一个过渡阶段,而一直卡在这个阶段,孩子只会一味仿说,也会成为让很多家长非常头疼的问题,怎样才能顺利将仿说转变为真正的功能性语言呢?
1.把仿说转化成提要求语言的训练:尽量选择生活中常用的词汇,孩子想要出门时,故意堵住门,教孩子说“出去”,再让孩子出去;孩子想要饼干时,要等孩子主动说出“饼干”,再把饼干给孩子。
2.把仿说转化成命名语言的训练:在生活中多多练习,比如带孩子逛超市时,可以拿超市的物品问孩子这是什么,如果孩子不会说,可以用仿说来辅助;放学在路上也可以教孩子命名周围的事物。
3.把仿说转化成交互式语言的训练:跟孩子一起玩玩具时,家长可以问孩子在玩什么,孩子不会回答时,家长回答“我们在玩积木”,让孩子仿
你的孩子是多大开始仿说的?
从仿说到自主沟通,你是如何引导的?
欢迎下方留言,我们一起讨论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