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17 17:05:30
20个月大的宝宝啥都懂就是不愿意开口说话有什么好的办法?
宝宝从八个多月就会叫"爸爸""妈妈"叫的很好了,可是后面叫人不爱叫了,"爸爸""妈妈"变着法叫,不同声调,口齿清晰,阿姨,外婆,狗狗,都叫得很不错,其他的知道怎么教都不喊人,各种担忧,孩子是语言障碍还是语言发育迟缓?怎么引导比较好呢?
我女儿,也是讲话比较慢。爸爸妈妈很早就会叫了,可是其他的,进展一直很慢很慢。我们故事书没少读,也一直跟他讲话,出去玩的时候,也是一直引导她,看见什么东西都跟她介绍啊,这个这么回事啊,抱着她的时候我就念儿歌童谣什么的。反正不管怎么,就是没进展,教她说她也学不会。然后,22个月的时候,突然开始飞速发展了,两个字两个字的开始说,慢慢发展成说短句,然后有一天,突然自己开始念小白兔白又白了,原来我之前跟他说的,她都记得。现在两岁2个月,自己童谣儿歌可以念很多了。
所以宝妈不用急,说话有早有晚,说不定哪天,宝宝语言能力就开始飞速发展了呢
享受难得的清净时光吧。
我儿子这么大的时候,我一企图引导他说话,他就用手指比成小手枪对着我“砰!”
还一脸坏笑。
我一点脾气都没。
那时候天天觉得他说话晚。
现在,他天天嘴不停,叨叨叨,吵死我了。
静待花开。憋着急
对于父母来说,刚出生的宝宝,第一声嘹亮地大哭,会让父母舒了一口气,代表他是一个健康的小宝贝,同时也第一次进入语言世界。用这种方式来表达从子宫的幽闭中出来进入全新陌生世界的震惊。从那时起,他就开始吸收形成他以后说话方式所需要的语音、语调和词汇。
从初生到幼儿园一步步走来,每一步经历着我们所说的一抬头三翻六坐八爬,每一次都让父母内心无比激动。那么,你还记得,你的宝宝是什么时候开口说话的呢?
你听:哪一次叫的“爸爸”或“妈妈”,让你惊喜万分,哪一次不再是单音节词而是会说一整段话?
可是,不是每个孩子都会是“小话痨”,还有部分孩子直到3岁了却不会说话,父母在羡慕别人孩子能说出一口流利的话的同时操心着自己的孩子怎么不会说话,内心虽说会有疑虑,可是还是被老话耽误了,认为“贵人语迟,大器晚成,说话都是早晚的事“。慢慢地,孩子越来越不爱说话到最后自我封闭,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期。
塘主就来带父母全面地了解宝宝说话的各个阶段、为什么你的宝宝说话迟、如何刻意诱导宝宝说话技巧等。
了解宝宝说话的各个阶段
专家指出:儿童在1-3岁之前已经发展特别快速的阶段,也是非常重要的阶段。
1-3个月
刚一开始出生的时候,宝宝与父母的交流就是一直哭,这时是宝宝想表达自己情绪的一种方式,那么,作为父母就要更多地去摸索出其中的规律:大叫是不是饿了,断断续续哭是不是要换纸尿裤了,高兴了满足了会发出“咕咕”声等等,尽管他还不能用语言跟你交谈,只能不断地爆发出“噪音”,这表示他在尝试着和你交流,希望父母耐心些去学习。你要知道他是他期待着你的回答和反应的。
多跟他说“ma”和“na”这样相似的音节。
4个月
这阶段,你会发现很有趣的事情,他在喃喃自语。不管是你还是孩子自己都不知道在说什么。但令人最惊奇的就是,突然爆出的“爸”、“妈”就很有趣了,肯定让你无比激动,但是也别高兴太早,他自己都没意识到这些词的真正意义。这是因为宝宝在这阶段很喜欢做一些发声的游戏,他正试着用自己的舌头、牙齿、上颚和声带制造出各种各样有趣的声音。
多跟他说“baba”、“da”这类相似词。
多给他听带音乐的玩具。
7个月
这时期,他开始会不断地对声音做出反应,无论是人的声音还是音乐声。会慢慢地把他最初发出的音节反复说出来。
9个月
这时你会发现孩子非常聪明,会故意喊叫引起你的注意,会目不转睛看你你跟别人说话,模仿你说的类似的语调和语气。
多给他读书来鼓励他的牙牙学语。哼唱一首简单的童谣或打开音乐盒,他会试图模仿你。
12-17个月
我们说之前听到他所说的“爸”“妈”这几个词,其实还没有没有真正进入学会说单词的阶段。到1岁的时候才到真正单词的阶段,宝宝才了解到这个“妈”仅仅指妈妈,单一的意思。这时候的话,你就可以很高兴的应他了;慢慢地,到了一岁多你会发现,他一下子会说好多词。特别是他能抓住很重要的信息说出来,如“爸爸”“妈妈”“狗”“猫”......
多给他看一下带颜色的绘本,如撕不烂有声音的绘本。
24个月
在18~20个月之间,他会学会很多新词,所以你要注意自己语言的表达,慢慢引导他;到2岁时,他的自我意识会慢慢发育成熟,这时不仅能说很多表达情绪的词,还能唱简单的旋律。如开始谈论他自己,他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他想什么、感觉到什么等等。
这时你会发现,他不说代词,如你我他等。
引导他多说宝宝+动词,如宝宝扔等。
36个月
这时候,他就开始用代词了,不仅词汇量增加而且能把名词和动词连能一句简单完整的话了;
到了三岁,就是个“小话痨”,会天天追着你问十万个为什么啦!
多带他接触更多的人,锻炼他和不同谈话者的沟通模式。
为什么你的宝宝说话迟?
每当看见别家孩子很流利的跟大人或者其他小朋友说话时,又看了自家孩子,真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很多父母在着急地想我的孩子为什么还没有开始开口说话,到底是哪里出了差错,难道真的是我们教育方式错了吗?这时可千万别慌,也别偏听偏信。
多数宝宝在1岁左右开始咿咿呀呀地学说话了,说话早的到1岁多点甚至可以说出简单的句子了。但也有宝宝开口较晚,如果孩子在2-3岁以上还没有学会开口说话,在医学上就称为语言发育迟缓。
大家可以搜索下“语言发育迟缓”这个专业词,说话晚造成的危害就不多说了,塘主带你分析下原因,让父母们不落坑。
如果宝宝语言发展过于迟缓,需要尽早带宝宝去医院做检查,排除是否是病理因素造成的原因,以免延误最佳治疗时机。除了遗传及生理因素之外,家庭养育环境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1、饮食
在孩子刚刚满月的时候,很多家长为了孩子好,特别是老人,一定要给宝宝吃饱一点,然后死命地补充营养,什么好吃的东西都给孩子吃,这会导致孩子消化不良,特别是宝宝在这个阶段本来免疫力就很差,消化能力也是没有那么好,宝宝是受不了那么多的补品。
2、纠正发音
父母对宝宝发音的准确性要求过高,急于纠正错误发音,或者不经意地嘲笑孩子的发音等,也会在无形中打击孩子的自尊心,抑制孩子的表达欲望,久而久之孩子便不敢再开口。
3、忽视各阶段与宝宝的沟通
父母和宝宝交流过少,很大缘由会造成宝宝说话延迟,这时要注意各个阶段宝宝不同的学说话时期,同时对于宝宝来说,说话方式也是值得注意的,毕竟宝宝模仿你或者对你的声音做回应。
如何刻意诱导宝宝说话技巧?
1、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语言的环境,多与同龄小朋友或不同对象接触;
2、教孩子学说话时要以实物为主,这样孩子会感兴趣,记忆会更深刻,而且在教的过程中要多对孩子进行提问,因为提问可以刺激孩子的大脑,促进语言功能的发育;
3、引导加鼓励;
塘主的实际场景分析
孩子最早学会的一类词是识别物体名称的说明性词语,因此,在和孩子谈话时,我会有意识地强调物体的名称并多重复几遍。
我不会跟宝宝用代词,而是把整段话简单而具体地分开来讲给他听,如“我去把你的外套拿来”,而不说“我去把它拿来”;我还会经常性的称呼孩子的名字而不是说“你”,就比如“佳佳的xx在哪儿?”“佳佳真乖”等等。
希望,每个宝宝都健康成长!
塘主,一只瞎吐槽的小金鱼,专门传授育儿小经验的金鱼,希望在我的鱼塘里能出现志同道合的金鱼伙伴们!
门诊上经常会碰到语言发育落后的孩子。2周岁的孩子,爸爸妈妈也不会叫。有的家长觉得宝宝开口太晚,专门因此来看门诊;有的家长却满不在乎,来儿保门诊2周岁体检时,我发现宝宝不会有意识叫人,就对家长说:“宝宝2岁不会有意识叫人,有点晚了,需要问问你们这方面的情况。”结果家长说:“没关系的,大了就会了。他聪明得很,你看你看,我把他玩具拿走了他就哭。”那么,宝宝开口晚,到底有没有问题?
在此,徐医生想告诉家长,宝宝开口晚到底有没有问题,归根结底要看宝宝开口晚的原因是什么?从徐医生的临床体会来说,常见的原因如下:
1 家庭环境的问题
现在很多妈妈工作比较忙,把孩子给保姆带,保姆在保证孩子吃喝拉撒的基础上,很少跟孩子进行积极的互动;也有妈妈或老人自己带孩子,但家务事非常繁杂,根本没有空和宝宝互动,或者带宝宝出去玩;或者妈妈或祖父母本身性格内向,不愿意说话,很少跟孩子互动,又因为自身性格的原因不愿意跟他人多交往,导致宝宝跟其他人互动的机会也很少。徐医生曾在门诊上碰到一个2周岁的孩子只会无意识叫爸爸妈妈,家里经济条件非常好,父亲是大老板,母亲在孕育第3胎。老大2周岁,老二8个月。老大和老二基本都交给两个保姆管理。两个孩子玩具很多,使用衣物都是名牌。但妈妈说:“确实基本没有人有时间和大宝互动,还经常家里人都忙着出去做事,就把大宝一个人锁在家里玩。主要也是我们之前没有意识到要多跟宝宝玩”。所以大宝不仅不会讲话,还特别怕生,一到陌生环境或看到生人就非常恐惧。所以总的来说,环境对宝宝的语言发育是很重要的。徐医生认为,需要给宝宝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多跟宝宝说话,说合适的话,以合适的方式说话,促进宝宝的语言和认知发育。
2 宝宝自身的原因,常见的包括:
(1)听力损伤。听力发育是宝宝语言发育的前提。所以家长要重视宝宝的听力问题。很多语言发育落后的孩子家长觉得自己宝宝的听力没有问题,“喊他听得见的,有反应的。”殊不知,有些宝宝的听力损伤并不是全聋,而是部分听力受损。所以家长在判断宝宝的听力时不可过于主观。徐医生一般会了解宝宝出生时听力检查的结果,以及出生后可能的耳朵疾病,如果有必要,还是需要再专门评估一下目前的听力水平。
(2)脑发育问题。这是很多宝宝语言发育落后的原因。徐医生会根据宝宝就诊时门诊上的表现,对宝宝进行多项评估,排除宝宝的认知问题、脑发育落后和自闭症倾向等。妈妈的孕期情况和宝宝的出生情况也常常跟宝宝的脑发育问题有关。
3 其他
少部分宝宝确实没有其他问题,只是单纯的“金口晚开”。这种情况下,家长和宝宝往往互动频繁,且宝宝通过表情动作等应对良好。这些宝宝有的有“开口晚”的家族史,直系亲属经常也有年幼时开口晚的情况;有的跟宝宝的个性存在一定关系,宝宝不愿意和他人进行积极主动的互动和交流。导致宝宝日常的语言表达低于他实际掌握的语言能力。
在此,徐医生总结宝宝语言发育的年龄里程碑,供家长们参考:
总结
最后,徐医生在此总结一下,与家庭语言环境不良、家族遗传或宝宝个性有关的语言问题,常常容易处理;而与宝宝脑发育问题相关的语言发育落后,则干预和矫治困难的多。但越早矫治、宝宝语言发育落后程度越轻,矫治的难度越小。家长要关注宝宝的语言发育情况,跟宝宝多互动,给宝宝创造良好的语言发育氛围。一旦觉得宝宝的语言发育明显落后,还是需要到正规医院儿童保健科就诊,以免错过宝宝语言矫治的良好时机。
内容参考好大夫在线科普文章:《我的宝宝金口难开,有问题吗?》
作者:徐健 主任医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儿保门诊
徐健医生的好大夫在线网上诊室:
【徐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儿保门诊_门诊时间_网上预约挂号_电话/在线咨询-好大夫在线
萱宝20个月的某一天,突然开始清晰地说出许多两到四个字的词语。最初,是听到她爸爸对她说“优秀”,她就开始一个劲儿地重复“优秀”,俨然一只奶萌的复读机,把家里人都逗乐了。
她爸爸经常说“优秀”来鼓励她,无论是她刚从书上准确地指出我们说的小动物,还是她又一次灵活地在我们家的餐桌餐椅上爬上爬下,或者是早教时一个动作的完成,她都能看到爸爸一脸惊喜地对她说着“优秀”,或者对她认真地鼓掌。
在她会说“优秀”这个词之前,已经至少听过几千次的“优秀”了。
当然,“优秀”不是她会说的第一个词,但是是她清晰说出的稍微复杂点的词。在此之前,她会说的范围主要是家庭成员和一些吃的,“爸爸”“妈妈”“姥姥”“姥爷”“奶奶”“爷爷”“叔叔”“阿姨”“大爷”“大娘”等等词汇,是她最初用语言来理解的家庭关系,而“奶”“粥”“面面”“包儿”“蕉蕉”等等词汇,则是她用语言满足口腹之欲的需要,“好宝宝”“好爸爸”是她开心时自己编的歌词,“不要”是她开始有自己的个性和叛逆时的小倔强。
家人都陪伴着她,跟随她的步伐和目光,努力体会她对这个世界的感受,触碰她的感知和需求,于是她从开始的“咿咿呀呀”到这些具体的词汇,她在尝试做出更多表达。
在她会说“优秀”的第二天,下班后,我陪她读绘本。她站在高高的书架旁边,想用蛮力抽出第二层的一个格子里她感兴趣的书。感兴趣并不意味着她会看内容,也可能她抽出来看一眼封皮就给丢一边去了。我在旁边静静看着她的表情和行为,让她自己沉浸在找书的乐趣当中,直到她因为有一本没抽出来而表达了不耐烦的情绪,我对她说:“没事儿,慢慢来,不着急。”她的目光还是聚焦在书上,但是几乎无意识地说了一句“着急”。我说:“不着急。”她又跟着说了一声“不着急”。然后,她将《妈妈,买绿豆!》这本书递给了我,又迅速跑到客厅,把她的小椅子搬了过来,我说:“宝宝,你把妈妈的小凳子也拿过来吧,好吗?”她又跑去了客厅,搬来了我的小凳子。然后她稍显笨拙地坐到了自己的椅子上,我开始跟她一起看书。
在真正读绘本上的内容之前,我带着陪她玩的心情说“温柔”,她就跟着说“温柔”,我突然想起之前读的绘本《我妈妈》上的词语,就说“画家”,她也跟着说“画家”,我说“绿豆”,她也不甚清晰地说着“绿豆”,我又说了“摔跤”“滑雪”“刷牙”“耐心”“平和”“收拾”“休息”“玩耍”等词,她也一一跟着说出,她似乎也在为自己技能的增长而惊喜着,脸上洋溢着骄傲的喜悦。
在这之后的一两天,几乎家里人说什么,她都能马上学会,跟着重复,她爸爸也说,这孩子是到了语言的爆发期。之后的日子,我们一起看绘本,我给她念给她讲,也做一些描述,多说一些,帮她理解,她认真地看着我,大眼睛满载着好奇,偶尔还歪着头哄我玩。我刷牙的时候,蹲到她面前,给她展示我是怎么刷牙的,她就一遍一遍重复着“刷牙”,于是我问她要不要刷牙,再问她我去给她拿牙刷好不好。她有兴趣的时候,我就把她的牙刷拿出来,用小杯子蘸水给她刷牙,她要是拒绝了,我也就任她跑走去玩了。就这样,一遍遍地,我向她展示着“刷牙”这个词的意思。
昨天,她爸爸打开电视,挑选了一部跟企鹅有关的纪录片来看,边看边跟宝宝说:“这是企鹅,这是企鹅宝宝......”宝宝也跟着说“企鹅”。突然,她转过身,指向沙发背,她爸爸顺着她的目光看过去,恍然大悟地说:“啊,对,就是那个,宝宝你真棒,优秀。”原来是沙发背上放了一排毛绒玩具,其中有2只是企鹅。我们都没有想到的,宝宝却自然地联系到了一起。
孩子都有着丰富的心灵世界,他们不断地从生活中汲取养分,发现有趣又美好的事物,很多都是我们发现不了的。正如我一个朋友所说:“他们拥有完整的心灵,对万事万物有无限可能,我们的大脑和心灵已经是麻木的了。”
正因如此,我们需要时常放下已被高度训练过的头脑,尝试着理解孩子的世界,带着敬畏之心去体验,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和孩子一起感受到流动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