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21 19:44:39
怎么让 2 岁左右小孩多开口学说话?
巧了,这是我在上早教课和做讲座的时候,家长们问起最多的问题之一。
首先我们要知道,正常来说两岁的娃语言能力发展到了哪一步呢?
根据《学前心理学》描述如下:
18-24个月:
大约在二十四个月时,开始使用简单的句子及词语;
好奇心强,会问“这是什么”“为什么”等问题(十八个月左右是学习名词的关键期)。
2-3岁:
有许多音节仍无法准确发音,但对词汇量与复杂结构的句子的掌握程度大大提高;
基本的语言结构已经形成,词汇量扩增;
游戏时,常自言自语或对他人说话。
概括来说,这个阶段得孩子开始慢慢学会了用句子来代替之前单词为主的沟通方式。
1、多和孩子说话。
孩子对于语言的学习,从一出生就开始了。
有大量的研究表明,刚出生的新生儿虽然不会说话,但是已经在积极的吸收语言了。
所以父母从孩子一出生就要让孩子广泛的接触到不同的词、句子。
家长在和小朋友说话的时候可以用生动的语言多去描述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活动。
比如:现在房间里好热呀,现在爸爸把空调打开啦,一会儿凉凉的风吹出来,我们就不热啦。
同时给小朋友读绘本、讲故事也能促进小朋友语言的发展。
2、用儿童能听懂的语言。
在和小朋友说话的时候,要使用小朋友听得懂并且喜欢的语言。
小朋友喜欢什么样的语言呢:音调优美,抑扬顿挫,有韵律的,措辞简炼的语言。
你就想一想少儿频道的主持人是怎么说话的,同时要观察小朋友对什么东西感兴趣。
比如当他盯着一个灯不停的观察的时候,你就可以跟他说:宝宝你看那里亮亮的对不对,那是一个灯,灯会照亮黑暗的地方!
3、让孩子参与到对话中。
轮流交谈是发展孩子语言和认知能力的重要一步,当孩子具备表达能力后,就要让他们参与到对话中来。
一开始孩子说的话可能就像外星语一样,甚至是他自创的。
这个时候父母一定要仔细的聆听、做出认真的回应。
我上课的时候就发现很多妈妈都是婴语十级,自家宝宝说什么妈妈都能听得懂。
跟小朋友积极互动,让他们产生参与感,更能激发他们开口说话的欲望。
4、关掉电子设备。
电子设备已经成为每个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小朋友也不例外,经常看到小朋友拿着家长的手机操作自如,爷爷奶奶都自愧不如。
但动画片、电视节目只是单向的输入,没有互动也没有思考,并不能促进孩子语言的发展。
帕特丽夏·库尔博士的团队将9个月大的美国婴儿放在汉语普通话的环境中。
给其中一半婴儿听真人亲口说出的中文,另一半婴儿听的则是录音或视频设备播放的中文。
经过12次实验后,听到真人说话的婴儿能辨别出汉语普通话的语音,另一半则毫无反应。
所以,电子产品一定不能替代父母的互动和回应。
5、不要即时满足小朋友
有的家庭对小朋友的照顾会过于“无微不至”。
口渴了,小朋友还没有吱声,水已经到嘴边了。
这样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小朋友的语言发育。
鼓励小朋友说出
关于儿童语言发展书籍推荐:
我的其他回答:
婴儿该不该上早教呢?
我是 @早教老师皮特 一个有七年一线教学经验的早教老师,正面管教家长讲师,关注我,和你的孩子一起成长!
这道题我必须强答一下!!!!!在我这个话痨老爸的感染下,我娃很早很早就能说很完整的句子了。
1岁4个月,妥妥能说26个英文字母
后边有妥妥小时候的不少说话高光时刻的视频记录,以此作为证据支撑。
这个题的答案特别简单粗暴。就是各种跟孩子说话,无论ta多小、能不能听懂你说话。
1、增加日常生活中家庭的词汇量,家庭中的对话越多越好。
小月龄的宝宝,很多家庭都是姥姥姥爷,
虽然听不懂,但这些日常的声音信号,都会刺激ta的神经发育。
2、多和娃说话,无论是讲绘本还是说话,越多越好
在宝宝面前,你做的事情都说出来吧,说的越多越好,例如:
爸爸去给你冲奶粉咯,你看这个奶粉是白色的,摸起来温温的,喝起来香香甜甜的;
你看妈妈再给宝宝穿衣服呢,这个衣服是白色的,上边带着各种各样的小水果,有菠萝、苹果,然后我们穿上左手,再穿上右手,然后系扣子,第一个扣子、第二个扣子……
妈妈喂宝宝吃辅食咯,你看这个勺子是小象形状的,可爱不可爱?今天的辅食是胡萝卜,小兔子最爱吃胡萝卜了,还有牛肉,吃完牛肉宝宝可以长得又高又壮,牛的声音时哞眸……
3、主动引导孩子多说话。
读儿歌的时候,让他接后半句;和他对话,让他用自己仅有的词汇量,组织出一句话来。
【1岁2个月16天】不会说话,但是可以认知颜色了
【14个月】认识颜色https://www.zhihu.com/video/1437564715707305984
【1岁2个月21天】不会说话,能够听懂很多指令
【14个月】听懂指令,玩忙碌版https://www.zhihu.com/video/1437564941767761920
【1岁2个月30天】不会说话,已经可以认知很多内容了
https://www.zhihu.com/video/1437566451317768192https://www.zhihu.com/video/1437566507689230336https://www.zhihu.com/video/1437566556863250433
【1岁3个月10天】不会说话,开始认识抽象的0-9数字
https://www.zhihu.com/video/1437567684314132480
【1岁4个月2天】能发简单的单音节,如鸭鸭,蛋蛋等,认知能力又进了一步
这个时候能感觉出来,他有说话的意愿,头脑中的意识有了,但是发音的技能还没准备好。
https://www.zhihu.com/video/1437570372870389760https://www.zhihu.com/video/1437570430513668096
【1岁4个月10天】会跟着爸爸发26个英文字母的音了
https://www.zhihu.com/video/1437571368388440064
【1岁4个月13天】记住了26个英文字母!主动发音!
https://www.zhihu.com/video/1437571933487992832
@知乎亲子
《美国儿科学会育儿百科》对2岁以下孩子的语言能力总结如下:
你说名字,孩子会用手指出相应的物体或者图片会说熟悉的人、物体和身体部分的名称可以说一些单个的字词(15~18个月)会使用简单的词组(18个月到2岁)会用2~4个词的句子听懂简单的命令重复对话中听到的词
我对比了下,小鱼一岁5个月,还不会说句子,只会说单字和双字的词,大致是符合18月龄宝宝的特点。
称谓大部分会说了: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叔叔、阿姨、阿公、阿婆、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宝贝......生活中他常见的东西,比如各种水果、生活用品类、常见的交通工具会说;身体部位比如鼻子、耳朵、肚子、小手、小脚等会说。经常玩的玩具和绘本,会有他自己的叫法:积木叫「nai 木」,磁力片叫「磁片」,磁力片拼出来的金字塔造型,他叫「金塔」。跟着小鸡球球绘本学会了「ga miao」,意思是藏猫猫。动物不会说名字,只会模仿叫声。
会一点点简单的英语,比如egg,bear,bunny,leaf,moon,car。复杂的说不上来,有时候我说什么,他会试着模仿发音,如果有那么点像,自己会非常开心,要再说好几遍。
总的来说,小鱼的语言发育,我觉得应该是算正常进度:8个月会发baba的音,10个月会发mama的音,也是在那之后才开始有意识的发音。1岁4个月左右,词汇量开始明显增加。他不是说话特别早的(长牙也是偏晚,同龄娃都长6颗牙的时候,他才冒第一颗),但也没有到让我感觉焦虑的开口晚。
我有一个妈妈群,群里有位比小鱼出生还晚一些的小朋友,语言发展才是真的早:刚一岁出头的时候就学会了大部分称谓,拉臭臭了老人家没发现,还会自己说「小熊,拉大便」。但也有月龄差不多的小朋友,到现在也只说爸爸妈妈和很少的几个词。
要说绘本输入、平时多说话,大家应该差不太多——毕竟我们群里买绘本都是经常一起买,在养育的一些基础理念上也都比较接近。
所以,说话早或晚,孩子本身是有一定差异的:婴幼儿需要同时发展的能力太多,所以不同的孩子之间往往会有一点差异,有些孩子运动能力发展更快,语言弱一点;有些孩子语言很棒,走路学的晚一点;有些孩子大运动很好,但精细动作稍弱;有些孩子很早就会走路,但平衡感稍差等等。就像不同的脾气、秉性,大人也有内向的人、外向的人,能言善辩的人、不善言辞的人。我们要接受孩子本身也有类似的差异。
家长能做的,主要还是「增加输入」和「鼓励输出」。
1、增加语言输入
增加语言输入的方法很多。
最容易、最方便的,就是不停的跟孩子说话,说现在正发生什么、看到了什么。我日常带小鱼下楼玩,会不停的跟他讲看到的一切,告诉他草坪、小树、叶子、花朵、蚂蚁、竹子、路灯、消防栓。看到不同的颜色、数字,也会跟他讲。慢慢的,他就开始重复我说的话,并且自己把语言和相应的物品建立了联系。给他煮饭、换纸尿裤、换衣服、洗澡的时候,我跟家里人也都会告诉他正在做什么,带他认识身体部位。
带他去逛超市是最好的输入方式:丰富的物品种类,既有语言声音的输入,还可以看着实物让他感受一下,闻一闻水果的香味,摸一摸果皮的表面。这个过程也有助于感觉统合。
读书、读绘本也是一种很好的输入。书籍中有一些我们日常生活使用不太用的词,可以增加词汇的输入量。英语的输入我主要是靠读绘本。小鱼最早会说的英文单词是egg和ball,都是通过绘本学会的。
我还会在吃饭、吃点心的时候,让小度音箱播放一些儿歌、声律启蒙或者sss的英文儿歌,起到类似磨耳朵的作用。就在最近1个月,小鱼开始会跟着儿歌往外蹦词了。今天中午吃饭时,他突然很专注的听了一会,说「皮球!」
2、鼓励输出
我现在跟小鱼对话,已经开始逐渐从告诉他「这是XX」变成问「宝宝,这个是什么?」。如果他说对了,我就很开心的鼓励他。说不对或者说不上来,我就告诉他该怎么说,再鼓励他重复。
有时候他想吃水果、点心,我就问他想吃什么?香蕉还是苹果?饼干还是酸奶?让他自己说出来,说出来了再给他,而不是马上满足。
每次带他去小区遛弯,我也会让他「带妈妈到香蕉树那里去」,问他「树上还有香蕉吗?」。他会跟我说「没有」。遇到水果店什么的,就一个个指着问他是什么。
路上遇到邻居,我也会主动打招呼,说这是姐姐、哥哥、阿姨,我们跟他问好!小鱼现在去楼下玩,嘴巴里几乎哥哥姐姐不停,老远遇到就指着喊「姐姐!」。遇到小朋友们在玩什么,小鱼如果感兴趣凑过去,我也会跟他说:哥哥姐姐正在玩XXXX,是不是很厉害呀?你想玩吗?你可以拿你的玩具加入。
回家后,路上遇到了什么、今天玩了什么,我经常重复给他,其中一些观察到他有明确反应的点,就让他自己回答。昨天我们电梯里遇到一位衣服上有草莓图案的小姐姐,回家后我就问他,刚刚电梯里姐姐的衣服上面有什么?他就很高兴的说「草莓!」。说对了自己就很有成就感、很开心的拍手。
我还是觉得,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节奏,有时候我们做家长的也不要太着急。
但也确实需要学会关注是否有发育迟缓或生理上的问题。如果孩子在1~2岁有这些征兆,是要及时去看儿保或者生长发育门诊:
18个月后依然不会走路开始走路后,只会用脚尖走路,无法学会「从脚跟到脚尖」的走路方式18个月大后,会说的字还是少少于15个(我本地的妇幼保健院的标准是10个字音/词)2岁后,不会说有两个词组的句子15个月大后,还是不明白常见物品的作用,比如牙刷、勺子不会模仿声音或者动作2岁后,听不懂一些简单的指令2岁后,无法推动带轮子的玩具
我带小鱼去妇幼医院体检的时候,每次医生都会给一张接下来这个阶段的发育对照表,可以参考在家里引导和评估。
我直接贴在书架上,一抬眼就能看到,经常会瞄一眼~
做好输入,鼓励输出,其他的,就顺其自然吧~
怎么让 2 岁左右小孩多开口学说话?
首先我们需要明白,孩子的发育是有个体差异的。有的孩子说话早走路晚,有的孩子走路早说话晚,每个孩子都不同。
弟弟家的小孩比我们家小半岁,我们1岁多就开始咿咿呀呀叫爸爸妈妈,说一些简单的词语了,弟弟家的快到2岁半才开始叫爸爸妈妈,现在3岁3个月了,话特别多。
男孩和女孩发育也不一样,家长可能会很着急自己家孩子说话比别人家孩子晚,有的甚至还去大医院找专家看,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做的就是陪伴和等待。
教育或者说养育其实就是等待,我们需要向孩子传达这样的信息:”我们会慢慢等你,不用着急。”
弟弟家的娃10个月左右就可以扶着走了,我们家昕宝15个月才学会走。我们家说话早走路晚,弟弟家说话晚走路早。
这是发育上面的个体差异,我们没有办法去改变。不过我们确实可以做一些努力,去促进孩子的语言发育。
我觉得这个是非常重要的,孩子只有在充满安全感的环境中才会发育得好,语言发育也是一样。
和谐温馨的环境会让孩子非常放松,非常自在,也更容易更喜欢去表达。
一个充满矛盾,每天充斥着各种吵架声和责骂声的家庭坏境,会让孩子不自觉变得害怕,孤独,不愿意表达。
不仅仅是语言发育,孩子的各项发育都会受到家庭环境家庭氛围的影响,特别是孩子在上学前,接触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就是家庭环境。
所以我们想要孩子多开口说话,就要首先给孩子创造一个和谐温馨的环境,让孩子有安全感,孩子才会愿意去表达。
会说的前提是多听,在孩子不会开口说话前,孩子都是在听大人说话,大人一遍遍的重复,就一遍遍的强化孩子内在的语言机制。
输入→内化→输出,这是语言学习的内在机制。
等到时机成熟了,他就可以脱口而出了。你甚至还会惊讶,怎么一学会说话就这么会说,因为孩子一直在学习、积累。
增加孩子的语言输入有很多种方式,首先家里人要多跟孩子说话,用孩子听得懂的语言跟孩子说话。
为什么我们跟小孩子说话喜欢用花花、帽帽、手手这样的简单的叠词,并且一遍一遍重复,就是希望孩子能够听懂。
其次可以多给孩子讲故事,给孩子读绘本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
绘本上的故事丰富,人物情节有趣,图片也非常生动形象,通过眼睛看+耳朵听双感官刺激,可以增加孩子的词汇量,促进孩子的语言表达。
还可以做一些语言互动小游戏,鼓励孩子去表达。
一开始给昕宝读绘本都是启蒙认知型的,从最简单的认识动物开始。刚开始就拿着卡片教她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后来就让她猜。
她很喜欢猜,在猜的过程中不仅强化了她的认知,还增加了亲子亲密关系。后面大一点了,她还会拿着卡片来考我和她爸爸。
最后还可以借助工具,故事机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特别是爸爸妈妈去上班,爷爷奶奶帮忙带孩子的时候,像我们家的爷爷奶奶都没怎么读过书,字都认不全,让他们去给孩子读绘本太难为他们了。
给孩子买一个故事机,在爸爸妈妈不在的时候,让故事机给孩子讲故事。
我们家是还在我肚子里的时候就买了故事机,经常打开放着,给孩子磨耳朵,我觉得对孩子是非常有帮助的。
做好上面这两点,就可以静静等待孩子脱口而出滔滔不绝的那一天。
我们家娃现在就是话太多了,只要她醒着,她都在表达她自己。有时候晚上睡觉,我都睡着了,她还在跟我说话。
明面上是我哄她睡觉,实际上90%的时间我都比她先睡着。
弟弟家的小孩也是,一学会说话了就停不下来,村里有人路过他都要跟人家打个招呼问一句:吃了没有,去哪里呀?
不要担心孩子不会说话,静静陪伴见证孩子噼里啪啦。 @知乎亲子
我是 @悦兮 专注分享快乐育儿和母婴好物,希望通过我通俗易懂的文字,陪伴小伙伴们成长。
本文为作者原创内容,不接受任何形式的转载、演绎,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点赞、关注、转发、支持我呀。
我是一个5岁孩子的妈妈,同时也是多语启蒙的博主。
女儿朵朵刚刚5岁,母语中文,英语在出国前就达到美国小学2年级水平,刚到美国的时候的口语被认为是已经来美国好几年的孩子。除此之外,正在学日语、西班牙语。
我有合计七八千人的育儿群(语言启蒙群),我和里面的爸爸妈妈一起云养娃。我社群里大都是0-3岁的孩子,我朋友调侃说我是“云幼儿园园长”,因为接触的孩子非常多,所以我了解孩子开口的时间差异很大。
比如,我们群里有些孩子一岁半就能输出双语的完整句子,有些孩子两岁半中文只能说几个词语。
但是差异性可能不是大家想的那样。
事实上一群2岁大小的孩子:
A小孩语言发育很快,在同龄小伙伴往出蹦词的时候,她可以说完整的句子;
B小孩大运动很厉害,没到2岁就可以双脚跳起,拍球还很棒;
C小孩专注力超强,能认真观看一场蚂蚁大战;
D小孩情感丰富,十分细腻,她会担心院子里池塘的小鱼冷不冷?饿不饿?
前面说了这么多,只希望题目不要过度担心,每一个孩子的内部发育是有秩序的。但是这些优先顺序是受到外界影响的,尤其是家庭成员的影响比较大。
所以我的回答从2个方面着手,一是2岁孩子不开口说话的原因自查,通过6个方面的自查,找到孩子不开口的原因,一方面针对存在原因给出让2岁左右的孩子开口说话的方法和技巧。
2岁左右孩子没开口说话,我的观点是不盲目相信“贵人语迟”,也不过渡焦虑,让孩子感受到压力。而是从孩子的生活环境入手,从生理、性格以及习惯养成等方面去自查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
因为题目没有仔细描述孩子的生活环境和状态,所以我只能根据经验罗列常见的原因,供题主参考和排除。
我们当地是从妈妈怀孕就可以在社区医院领一本《母子健康手册》和一本《家庭服务手册》。在这个本手册里记录着孕期的所有检查情况,然后孩子出生后1个月、3个月、6个月、8个月、24个月、30个月都可以去社区免费体检。这个册子一直要保留到孩子上幼儿园。
我的意思是在每一个孩子都应该按时体检,对于2岁孩子不开口说话,在体检时医生就会给出一定的建议。比如可以带孩子去检查听力或者口腔器官发育情况。
在一切正常的情况下,继续做生活方面的排查。希望题主不要介意这条建议,听力、视力、身高、体重都是最常规的体检。
就像我前面说的有些孩子确实语言发育得快,我们很可能就会觉得2岁孩子应该就是那样的。有时候不是孩子发育慢,而是我们“标准高”。
所以大家可以去体验时让医生评估孩子。上面这张图是我们当地社区发放的《家庭服务手册》中关于2岁孩子语言方面的评估标准。
题主原问题是:如何让2岁左右小孩子开口学说话?我们不清楚目前孩子是否可以说“香蕉”、“皮球”、“钥匙”(举例)类似这样名称的词语?
如果妈妈发出:“来吃饭”、“把XX扔到垃圾桶”、“把红色的包包给我”(举例)等指令时孩子是否听懂并且照做?
如果目前还是能说2--3个字的名称,能按照吩咐做事,那么语言方面的发育就是正常的,并不需要过度担心和焦虑。
孩子的语言发育情况与亲密陪伴(照顾孩子的人)息息相关。
美国著名的“三千万词汇鸿沟”(The 30 MillionWord Gap)概念,来源于美国学者Betty Hart和Todd R. Risley 八十年代在美国堪萨斯州进行的长期追踪研究。
这项研究招募了42个家庭,从孩子7-9个月开始跟踪研究。每个家庭至少跟踪2年半,一直到孩子36个月。
每个月,研究者都在家庭内部拍摄1小时的录像,记录孩子和家长的互动过程。42个家庭里,有13个家庭来自高SES(Socioeconomic Status, SES)背景,10个来自中等SES,13个低SES,6个来自接受救济家庭。
研究发现,到儿童3岁时,惊人的发展差异已经显现在儿童与成人的日常对话、词汇发展和亲子互动方式等方面。而这些差异的产生,都指向了家长本身语言风格和词汇使用的差异。
3岁之前,不同家庭背景儿童的词汇量差距越来越大(Hart & Raisly, 2003)
研究者发现,儿童每天使用词汇的86%-98%都与父母是一致的。不同收入人群之间,儿童词汇发展的差异,就是父母词汇差异的真实体现。
这个科学实验并不能解决题主的问题,但是我们从其中可以看出孩子的语言发展是养育者息息相关。
而根据我观察我们小区里几十个孩子的语言水平发现,爸爸妈妈带的孩子,并且经常读绘本童书的孩子,新鲜词汇特别多。
我记忆最深刻的时候,朵朵2岁的时候有一个2岁半的好朋友,他给朵朵讲太空、核武器、太空站、海王星、天文馆,而且讲的头头是道。
后来从他妈妈那里得知孩子爸爸是天文资深爱好者,妈妈有非常好的阅读习惯,孩子也很爱看书。
而姥姥奶奶带的孩子,或者是家庭保姆带的孩子,爸爸妈妈没有时间陪孩子读绘本的孩子,语言没有这么新鲜,表达能力也没有这么强,但是有些孩子方言说得很好。
此处并没有说姥姥奶奶做的不好,反而我很羡慕有老人帮忙的家庭,只是说带孩子的人不一样,也是孩子语言发育的原因之一。希望题主可以根据我的分析研究自己家庭情况。
在这里我把家庭氛围大致分为2种,严肃谨慎型和自由温馨型。
这两种家庭氛围里同样的错误孩子面临的“惩罚”可能不一样。我在给大家做英文启蒙技巧分享的时候说“不要轻易给孩子纠错,不要打击孩子开口的积极性”。
放在母语学习里也是一样的,有些孩子2岁时口腔肌肉还没发育好,一些需要力气爆破的音就发不出来。
朵朵和邻居一位小姑娘在2岁左右都把“哥哥”叫“嘚嘚”,所有“g”的音,都发成“d”。英语里也是一样的,“egg” 发成 “edd”。邻居妈妈特别在意,觉得孩子发音不准,只要孩子说错,她跟在后面立马纠正,有时候语气还很生气。这孩子在一段时间就突然话少了,在说汉语的时候遇到g就立马停下来。
后来顺其自然,孩子大一些了,口腔发育好了,两个孩子现在说话都字正腔圆的。
家庭氛围,家长的态度都会影响孩子开口,我们要尽量给孩子一个轻松愉快的语言环境,孩子自带纠音功能,随着多听多练,语言都趋于标准。
在楼下玩的时候,我就发现有些孩子好似天生活泼主动,有些孩子则沉稳少言。从孩子的言行再观察爸爸妈妈,发现很多孩子的性格和父母如同复制粘贴。
除了生理、性格的原因,孩子语言发育最重要的就是可理解的输入量。换句话说孩子只有先【听】,在大脑中加工后,才会有【说】。
家长可以看看每天和孩子的有效沟通时长有多少?每天给孩子输入的新鲜词汇有没有?有没有给孩子讲故事、读绘本、听儿歌?
就在“三千万词汇鸿沟”之后,美国采取了很多努力,都是以“填补三千万词汇鸿沟”为目标,比如Providence Talks / Denver TalksBack/ The 30 Million Words Initiative/ Vroom/ 以及著名的 1000 Books Before Kindergarten.其中一些已经观察到了孩子产生了显著的进步。
就拿 1000 Books Before Kindergarten 来说,我们可以借鉴的是给孩子读绘本童书是有效的语言输入方法。
我相信有第一部分的分析之后,题主应该多少会了解孩子没有开口说话的原因,当原因找到的时候那解决方案就随之产生了。
在孩子嘴巴不会说话之前,别忘记孩子的耳朵!
和孩子好好说话第一步就是:随时随地说出来!
就从月子开始我们给孩子说每一句“早上好”、“我爱你”、“妈妈要给你换尿不湿了哦”、“要给宝宝洗澡了,温暖的水可真舒服啊”、“我们现在是在公园哦,你看这是春天的绿叶,这是马上要开的花朵”、“宝宝,你听到妈妈的声音很开心对不对”……
不管在做什么都要讲给孩子听,通过我们的嘴把世界上正在发生的事情讲给孩子听,这是最简单的促进孩子语言发展的方法。
只有我们在孩子耳边不停地说,孩子眼睛看着河流,我们告诉他这是XX河。看着河里的小鱼,告诉孩子这条河里有小鱼、小鸭、虾米和青蛙……
因为语言的学习靠的是模仿,多次重复孩子就会把河流的样子和妈妈嘴里的词汇一一对应,在孩子可以理解的基础上,耳朵听进去的每一词都存储进了大脑。
和孩子好好说话第二步就是:帮助孩子理解!
说出来之后我们要帮助孩子理解,对0-2岁的孩子来说实物+肢体语言能有效帮助孩子理解。
看见苹果说“这是苹果”,宝宝笑了说“宝宝开心呀,宝宝都笑啦。”。
和孩子好好说话第三步就是:减少“婴语”使用!
对于0-1岁的宝宝,爸爸妈妈给宝宝说话时要慢且清晰,适当使用叠词和宝宝说话,能降低孩子模仿难度。
但是在宝宝1岁之后,应尽量减少“婴语”的使用,如果父母长时间使用“果果(苹果)”、“钥钥(钥匙)”、“杯杯(水杯)”等词汇,是不利于孩子语言发育的。
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借助绘本童书?
因为很多家长都有一个困扰“除了吃喝拉撒,我们和孩子说什么?”那绘本就用来解决“说什么内容”和“怎么说”两个问题。
绘本和童书内容贴近孩子的生活,用孩子的角度出发看待事物,然后再用孩子可以理解的语言把事情讲清楚。
第二个问题:借助童书如何让引导孩子开口?
在绘本中鼓励孩子开口说,我们都知道绘本是以图为主,辅以文字,上面我们已经说孩子认识和理解事物的方式就是实物+肢体动作,刚好孩子能在绘本的图片里见到曾经在生活中见到的事物,或者在绘本中提前认识即将在生活中看到的事物。
也就是说绘本是符合孩子认知规律的。
在阅读过程中,有爸爸妈妈耐心的讲解,是不是可以指着图片问:“宝贝,这是什么?”、“这是什么颜色?”、“三角形是哪个?”、“这个小朋友怎么流泪了?”、“你喜欢故事里这个猴子吗?”,随着孩子成长,问题难度循序渐进地提升。
通过阅读、思考回答问题来引导孩子开口说话,等到孩子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的时候,再鼓励孩子复述故事给爸爸妈妈听。
第三个问题:如何借助绘本童书实现【花式陪娃】?
孩子是有撕书、扔书的现象,但这并不是孩子不爱看书的表现,反而是孩子喜欢书,在探索书的表现。
而读绘本,并不是简单的读一读,我们还可以借助绘本的主题,在生活中进行唱、跳、演、玩、手工等多种形式的拓展。如果大家没有太多思路,我分享一篇关于绘本拓展的回答,图文并茂,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陪孩子读绘本,需要哪些技巧?
总之一句话,就是用绘本引出主题,利用一切可用的教具,爸爸妈妈专心陪伴,实现高质量的亲密陪伴。
多带孩子出门,看似和题主的问题不相干,其实并不是。
所有新鲜的事物都会给孩子的大脑带来刺激,孩子认知不断提高,而且新鲜的场景里一定能听到新鲜的词汇。
当和孩子出去玩之后,回来可以根据拍的照片和视频,在睡前和孩子一起回顾这一天的所见所闻。比如孩子吃了非常喜欢的冰淇淋,回家后问问孩子:“宝贝,今天吃好吃的了吗?”“今天吃的是什么冰淇淋?”。
用孩子经历过的事情,引导孩子开口,难度非常低,很容易给孩子建立自信。
第一个小游戏:说你所见
之前我和孩子经常玩一个游戏,就是说自己目能所及的事物。
比如我们走在林荫小道上,我们边拍手边说“朵朵,朵朵,你看见了什么?”
娃就会回答:
“我看见绿色的草”
“我看见红色的车”
“我看见卖包子的店”
……
你一句我一句,走一路说一路。
这个简单的小游戏不仅仅能锻炼孩子的听说能力,对孩子的逻辑思维也很有帮助。比如我经常是按照从天上到地上的顺序来说,所以在孩子问的时候,我的答案已经成竹在胸。
如果没有逻辑思维能力,那很可能把自己搞得眼花缭乱,听到问题后很难一瞬间就找到答案,毕竟人的视力范围有限。
第二个小习惯:睡前故事
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孩子每天听20分钟故事,就能有更好的理解力。很多相关的研究也发现:6岁之前,父母经常给孩子读睡前故事,直接影响孩子上学后的学习成绩。
睡前一个小故事,坚持下来很难的,爸爸妈妈必须有提前备课,才能给孩子讲出丰富动听的故事。
小结:
如此看来孩子的语言发展在孩子健康,发育正常的前提下,很大一部分是靠爸爸妈妈的大量输入,所以我的回答都是从父母出发的。
当我们很好地陪伴孩子,每天都有高质量的输入,那就不要着急,每个孩子发育顺序不同。就像是花都会开放,只是花期不同而已,不骄不躁,静待花开。
希望我的回答对题主有帮助,祝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