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04 10:57:56
孩子胆小不敢在生人面前讲话,怎么锻炼孩子的胆量?
最近我发现了一个摆pose就能暂时增强自信的小窍门,感兴趣不?
题主的宝宝是不是也有以下这样的情况?
一到学校或者公众场合就不愿意说话了,总是扭扭捏捏的;
幼儿园有个讲故事比赛,想要给孩子报名,孩子却说自己害怕;
宝宝一上台就会特别紧张,明明准备得很充分,上了台声音就特别小;
甚至有的家长说自己小时候就这样,所以特别想让自己的孩子做个自信的人
……
其实,内向、害羞,不能算作是孩子的缺点,性格是天生的,不该用“好”或“不好”来评判,但是如何让胆小的孩子在他想要融入新群体、表现自己的时候,也能鼓起勇气踏出第一步,父母肯定是很想帮孩子克服胆怯的。
但是要变自信变勇敢这事儿,和天生性格、家庭教育等等都有很大关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掰过来”的,很多人也会认为自信一定要“由内而外”建立,所以并不容易。
之前我也是这样认为的,但前段时间看了德国两所大学在今年发表的最新研究成果,我才知道原来只是单单改变一下身体的姿势,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孩子树立自信。
说白了,暂时不自信没关系,先来起个范儿,就能让自己勇敢一大半——剩下的一半再交给时间和成长去解决。
赶紧来看这么厉害的“壮胆儿”姿势长什么样吧!大人也一样适用哈!
起个范儿就变自信了?实验能证明
根据德国两所大学的这项研究成果,研究人员对108名四年级学生进行了实验。其中一组(55名学生)被要求做两个伸展的姿势,另一组(53名学生)则做出低头双臂交叉在胸前的两个姿势,每个保持一分钟。
做完两个姿势后,研究人员对每个学生进行一系列心理测试,包括:
?自我报告:你现在感觉如何?
在家的时候我对自己很满意(打分);
在学校的时候我对自己很满意(打分);
和朋友在一起的时候我对自己很满意(打分)。
?间接测试:
在这两张照片中,小熊维尼哪个强势?哪个弱势?(测试力量感);
(没办法,原图就是这么渣......)
哪个高兴?哪个伤心?(测试心情);
哪个与老师的关系好?哪个与老师的关系差?(测试对师生关系的感受)。
结果表明,与弱势姿势组相比,强势姿势组的学生表现出更高的状态自尊(尤其是与学校相关的状态自尊)、更强的权力感、更好的情绪以及对师生关系更积极的感受。
该论文的结尾称,使用强势姿势能增加有自信心问题的儿童的自尊,但使用弱势姿势对自信心膨胀的学生进行干预可能无效。
教孩子摆出这些姿势,他也会变勇敢
而什么样的姿势是“强姿势”呢,之前也有一些人做过研究,总的来说就是让身体尽量放松、舒展。如果你担心自己的孩子因为内向或害羞而缺乏自信,就可以教他简单地改变身体姿势,帮助孩子感觉更勇敢。
接下来敲重点:做这些姿势要开放而有力地,保持两分钟。
当然了,这些姿势不是为了给别人看,或者威慑别人的,而是为了让孩子的身体与他的思想进行交流。所以这些动作不必在人前做,你找个没人的角落,带着孩子做就能有效果。当孩子再回到人前时,他能感觉到自己更自信、更有力量。
姿势1 老板式站姿
当孩子站在一张桌子后面时,这个姿势很有用。双脚分开站立,双手放在桌子上,分开在身体两侧,而不是在身前。感觉一下就振作起来了!
姿势2 强(大)势(佬)坐姿
如果孩子参加学校的小组讨论,或者上台发言前,可以采用这样的坐姿。双膝张开,双脚伸直(但不要到不舒服的程度)。抬起一只脚踝,放在另一条腿的膝盖上。双臂伸展过头顶,双手放在后脑勺上。
姿势3神(我)奇(超)女(厉)侠(害)站姿
这个站姿的使用范围很广泛,任何需要站立的场合都可以用。双脚分开,大约与臀部同宽。伸展肘部,双手叉腰。看上去像是准备好去拯救世界了!
姿势4超(拯)级(救)英(世)雄(界)站姿
双脚分开,大约与臀部同宽。伸展肘部,将一只手或拳头抵住腰间。用另一只手握拳,举到空中,就像超级英雄要飞出去救人一样。
姿势5 表演结束站姿
在这个姿势里,孩子需要强有力地站着,双脚分开的距离要比臀部的距离宽一点。然后双手呈“V”字形高举,就像一场精彩表演结束时观众面前的表演者,或庆祝比赛胜利的运动员一样。
发现了没,以上所有这些姿势的关键在于,让孩子挺直地站立或坐立,并且尽可能地占据空间。当孩子让自己变得高大、引人注目时(即使只是私下这么做),他会感到更有力量,会大大减少原本的紧张和焦虑感。
身体姿势改变心理状态,对大人同样适用
即使看到这里,估计还是会有人心生疑虑——一个小小的动作竟然能改变人的内心?
的确如此。
身体语言不仅可以表达感受,还能塑造人的感受。而且研究发现五岁的孩子就已经能够识别和理解别人的身体姿势无形中传递出的“语言”了。
很多心理学研究都证明,开放的姿势能够传达一种拥有力量的感觉,而封闭的姿势则会让人产生缺乏力量的感受。即使你并不自信,但自己“起个范儿”,摆出一种看起来很自信的姿势,就可以产生积极效果,诱发荷尔蒙的变化,从而带来积极的工作成果。
早在2012年,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Amy Cuddy就在一场著名的TED演讲《Your body language may shape who you are》中谈论过肢体语言对成功的重要影响。
简单来说,在短时间内改变身体姿势会导致大脑荷尔蒙的改变,当一个人摆出强势姿势时,睾丸素(象征着权力)水平上升,皮质醇(象征着压力)水平下降;相反,当摆出弱势姿势时,一个人的睾丸素水平下降,而皮质醇水平上升。这种变化在灵长类动物中都可以观察到。
Cuddy教授说,如果你去参加一个面试,在面试前找一个隐蔽的地方,比如楼梯间或洗手间,举起你的双手并扩展你的姿势、做大动作,然后保持两分钟,让身体的荷尔蒙水平变化,这样你就会变得更自信,从而有机会在面试中取得好成绩。
如今新的研究成果证明,通过改变身体姿势来获得心理暗示的方法对孩子们也适用,担心孩子遇事缺乏自信的家长,真的可以试试这种简单实用的方法。
当然了,指望一个简单的姿势就能让孩子彻底克服内心的恐惧也是不可能的,但如果我们可以事先用这样的小技巧,先帮助孩子努力争取融入群体、勇敢地展示自己,踏出这宝贵的第一步,便可增加孩子很多关于社交等方面的经历,这对于他的性格养成、自信心建立是非常有帮助的。慢慢的,孩子会从“假装自信”变成真的自信!
参考来源:
RobertK?rner, Hannes K?hler, Astrid Schütz. Powerful and confidentchildren through expansive body postures? A preregistered study offourth graders. School Psychology International, 2020;014303432091230 DOI: 10.1177/0143034320912306
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20/05/200518090019.htm
https://uk.finance.yahoo.com/news/could-pulling-a-power-pose-help-childrens-self-confidence-112017786.html
https://thisgloriouslife.co.uk/power-poses-boost-confidence-children/
https://blogs.psychcentral.com/stress-better/2015/03/boost-your-childs-confidence-in-2-minutes-illustrated/
https://swanmothers.com/2014/09/08/super-easy-homeopathy-for-boosting-kids-confidence/
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us/blog/growing-friendships/201606/helping-your-shy-child
https://www.ted.com/talks/amy_cuddy_your_body_language_may_shape_who_you_are?language=en#t-1234646
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us/blog/the-superheroes/201107/why-you-may-want-stand-superhero
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09/10/091005111627.htm
小时候我就属于这种人,用我们这边的话讲就是:不出头。大概有两种情景:一种是家里来人了,比如街坊邻居、亲戚什么的,要么就是听父母的指示坐着旁听,偶尔应付的笑一笑,要么就是找个理由躲开。另一种是在外面吃饭买东西问路什么的时候,不敢上前说话。
倒不是胆小,心里的想法是说什么显得不尴尬,不至于落入一种想钻地缝的窘境中。
时至今日三十了,我在老家的亲戚面前,还是不怎么讲话。倒不是不敢,而是不知道说什么。现在有了自己的孩子,属于窝里横的那种性格,在家里张牙舞抓,出门静若处子,如果将来他也“不出头”,该怎么办?
当然,那种“胆大”的“出头”会有很多的益处:比如会得到更多的机会,不吃亏,别人更喜欢等等。但如果他就那样的话,其实也无所谓,只要不是自闭,我想属于他性格的,就让他自然生长吧。
但是,我还是想试试,琢磨了几个方法,正在实践中,供各位参考。
1、当孩子想做什么又胆怯的时候,父母要给他壮胆。
我的孩子喜欢工程车,晚上出去遛弯的时候停在路边的工程车就鼓励他去摸一摸。当然告诉他要注意安全和征得主人的同意。当他感受到那种得到的满足感,自然会增加“出头”的信心。
2、随时随地“说教”,定位孩子的真实情绪。
当孩子表现出对陌生人说话或打招呼的胆怯的时候,一般的心理历程是:我不知道说什么才能避免尴尬,我觉得对方或别人会怎么看我。而父母这个时候却给孩子贴上了一个“胆小”的标签,切记不管是对孩子还是对成年人,贴标签的行为是一种偷懒且不负责任的评价,万万不可以。
那么在孩子胆怯的时候,父母壮胆完成这项任务之后,父母应该帮助孩子定位真实情绪并进行引导了。
父母:你看,其实那么多了也没什么不是,而且你还很有成就感对不对?你是不是怕尴尬所以不知道说什么好?或者你觉得别人会怎么看你,对不对?其实不会的,你知道仰起头,挺起胸,礼貌的开场就可以了。至于别人会怎么看你,你现在想想刚刚路过咱们身边的阿姨穿什么鞋?记不清楚了吧,因为所有人都没有太多精力关注别人的。
让孩子去体验,帮孩子去定位,引导孩子正确认知,逐渐练习克服。
当然我鼓励家长用金句帮助孩子记住某种方法,比如我一个同事的奶奶给他说“鼻子下面两张皮,就是用来跟别人沟通的”。从不好意思到勇敢表达,是一个系统工程,而且,情绪没有好坏,胆怯也很正常,但一味的躲在父母的庇护下这种行为,是需要帮助引导克服的。
3、不要当他“还是个孩子”。
有时候在家里来人的情况下,父母让孩子打招呼,胆怯害羞之后父母会寒暄一句:还小呢,害羞呢。这一句话就会成为孩子“心安理得”的理由。
还有一种情况是,当父母让孩子在公共场合去和陌生人说话的时候,比如点菜或者加菜的时候,孩子表现出“不敢”,父母就会去完成这件事,白白错失了孩子其实很想但是有怕的训练机会。应该和孩子壮胆,陪着孩子去,让他自己做。
当然如果孩子还是不敢在胜任面前讲话,请不要贴上胆小的胆量评价。
孩子并不是标准答案,所以任何方法都有可能并不顶用。
有可能,你的孩子只是在你的面前是个娇小害羞的孩子,而在朋友面前就是一个意见头头和小团体的领头羊。我是小伙伴里坏主意最多的一个,我弟弟也是,但我们在家里来了一年见一次的亲戚时,照样无语表述。
但,那并不代表没有礼貌和性格有问题。
不少家长朋友都有反映自己的孩子比较胆小、怕事,因为胆小,怯场,使孩子失去了许多展现自己、锻炼自己的机会。
首先需要家长找到孩子胆小的原因,这样才能对症下药。
1、家长过于保护
家长对孩子的照顾太过“周到”,过于保护孩子,会让孩子过分依赖成人的照顾,所以孩子会变得胆小。
2、家长的吓唬
有些孩子不听父母的话,这时候家长就会吓唬孩子,家长对于孩子的恐吓,会让孩子失去了安全感,从而让孩子变得胆小。
锻炼孩子胆量的方法:
第一、自立训练。
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以免养成自我为中心的坏毛病;还有在婴儿时期就培养孩子独自睡觉的习惯。
第二、父母一定不要当着孩子吵架。
良好的家庭氛围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父母的爱是孩子成长最好的营养品。
第三、严禁恐吓。
一些父母为了锻炼孩子的胆量,经常给小孩讲些古里古怪的“鬼”、“妖怪”等故事,甚至有些父母还以此来吓唬孩子,这极容易使孩子留下心理阴影。
第四、多接触生人。
父母多为孩子创造与人交往的机会,鼓励孩子与各种年龄的人自由交往,让孩子经受各种锻炼。比如多主动与小朋友说话玩耍;故意让孩子去邻居家借东西,去楼下超市买东西,但是一定要注意安全,前期可以悄悄的跟着孩子不让他发现。
对于孩子事事必躬亲并不一定是爱,与其死死盯住,不如留给孩子一个自由的空间,放开手脚给孩子机会去锻炼他们的能力,让孩子去经历风雨,去亲身品尝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滋味,更加健康活泼地成长。
@知乎亲子
3岁的二宝也有害羞的问题,不过现在开始被人夸礼貌大方了!
在外面玩的时候,看爷爷奶奶叔叔阿姨,会主动喊“爷爷好,奶奶好,叔叔好,阿姨好!”
想喂鸽子,自己没有粮食,就伸手向其他小朋友求助,礼貌地说“姐姐,我能借一下你的粮食喂鸽子吗?”即使遇到不太热情的小朋友,他的家人也会赶紧过来捧一把给二宝,说二宝懂礼貌,说话很好听,很让人喜欢。
有人来家里的时候,他会主动和他们打招呼,还找了一些好吃的分给他们吃。亲戚都说,二宝变大方了,不再像以前一样总是扭扭捏捏的,还爱哭鼻子。
确实,二宝是一个很内向害羞的孩子,只有在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哥哥相处的时候,特别自然。一旦遇到外人就会躲起来,羞于见人。如果外人非要跟他打招呼,他还会吓得大哭。有一次舅舅和舅妈来家里,他都哭着跟奶奶说,“我们回奶奶家吧!”
亲戚们都说:“城里的孩子怎么这么胆小害羞、见不得人呢?”我也为此特别着急,以后上幼儿园可怎么办?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这是查询了不少资料,看看孩子到底是为啥,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功夫不负有心人,还真是了解了真正原因。
不同领域的专家,出发点不同,观点不同。人格特质学派认为是遗传特质、行为主义者认为是没有学会社交技巧、精神分析学家认为是内心激烈冲突的外在表现、社会学家认为是环境因素、社会心理学家认为是被贴标签。
分析二宝的情况,我更认可人格学派的观点,因为孩子年龄尚小,外部环境几乎没有对他构成影响。有一个很令人悲观的调查:70%的父母和孩子拥有相似的情况,如果父母害羞,孩子也是害羞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格特质,《九型人格心理学》把人的性格分为9种,完美型、给予型、实干型、感觉型、观察型、怀疑型、娱乐型、领袖型、和平型。
其中观察型的特点是内心胆怯,不喜欢和人靠得太近,在众目睽睽下,会变得非常敏感,远离被他人评判的活动。
在他们的潜意识里,对人际关系中存在的麻烦很警觉,如果和人关系太近,就会认为失去防范。所以作为自我保护,会避免和外人接触。
我和孩子爸爸小时候也有类似害羞的经历,要出门的时候,听到外面有人路过,会先躲到门后,等别人过去再走,避免和人直接接触。
过去的成人不懂心理学,说话也毫不掩饰,当他们发现这个现象后,直接贴一个标签“太害羞!”于是,我们也认为自己是害羞的人,以至于很难走出这个误区。
实际上,观察型的孩子虽然让人看上去有不太友好的表现,但害羞不是缺陷,是一种可以克服的社交焦虑。
《不再害羞》中提到一个心理学名词“不会受伤的孩子”,孩子最终都能成为一个正常而健康的人。很多政治界、科学界、艺术界的名人都有过害羞的童年。
帮助孩子调和害羞的问题,成长为充满自信的人,是父母的责任,别让孩子再继续我们的故事。
在不了
为什么我们越是让孩子大方,孩子越是举足不前?了解了孩子的特点就很明确了。要想让孩子变得大方,首先要做的就是顺着孩子的性格来,保护好他心理。
在《妈妈是超人》中,贾静雯解决孩子内向问题的方法很实用。
在一次音乐课上,咘咘需要和爸爸妈妈一起唱歌介绍自己,咘咘很害羞,迟迟不张口。贾静雯温柔鼓励,也没有用,于是贴心说“没关系,等一下再唱。”
贾静雯等别的小朋友都表演完后,再让咘咘尝试,咘咘还是不敢。贾静雯突然想到咘咘是观察型的孩子,因为早教班里来了一些新朋友,她就有一种很特殊的反应。
贾静雯想到可以用熟悉的歌来应对这种半陌生的环境,咘咘果然慢慢接受,和妈妈一起唱起来。
对于观察型
儿童心理学认为:游戏是最适合孩子的学习方式!
为了让孩子不抵触陌生人和陌生环境,可以在家陪孩子玩假装游戏。家长和孩子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假装来了陌生人、上台表演、去学校上学等场景,模拟和人交流的过程,让孩子从游戏中体会让自己大胆的过程。
孩子经过预演练习后,等真正遇到陌生情景,他就会回忆学过的方法,并利用他,能更快适应。
3、正确评价孩子,不贴标签
当孩子见到生人不爱说话时,大人们习惯说“孩子很害羞”,还带着轻蔑嘲笑的口吻,这会让孩子有挫败感,也会给自己贴上一个“我是害羞的人”这样的负面标签。这种不愉快的经历,会一直伴随着孩子,当他再遇到陌生人时还是无法克服。
我们要用“他还没准备好”代替“孩子很害羞”,让孩子知道自己的状态是可以改善的,只是需要时间而已,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4、帮助孩子提高社交技能
孩子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以身作则,不管见到生人还是熟人,都很礼貌地打招呼,让孩子从父母的言行中学会待人处事的正确方法。
从小范围社交活动开始,让孩子接触一部分人,学着和他们交往。逐步扩大范围,让孩子和更多人交往、在不同场合展示自己。
5、让孩子从故事中学到克服害羞的方法
孩子都喜欢听故事,用绘本故事的方法教孩子,会让孩子进入角色,学到他们克服害羞的方法。
跟孩子读了一本情绪绘本,里面提到4个故事,孩子到新学校不敢交朋友、在团体活动中不敢玩游戏、家里来客人不敢打招呼、在体育馆不敢和老师打招呼。
孩子认识到原来不只自己会害羞,别的小朋友也会如此,害羞是正常的,做到自我认可。上面提到要做深呼吸缓解害羞时的焦虑,孩子也学着做深呼吸,遇到相同情况时就可以这样调节。
孩子内向害羞是大部分孩子的必经阶段,家长也不必过分担心,只要好好引导,孩子害羞的问题会很快得到解决的。
我是@凝妈悟语,两个孩子的妈妈,致力于培养阳光积极的孩子,欢迎关注我,育儿路上一起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