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31 13:09:03
孩子五岁半,语言表达逻辑很差,词语使用的准确性也很差,怎么办?
孩子的日常叙事表达能力比较差,她说话没有逻辑性,非常混乱。而且在词语的选择上,对词意的理解也有问题,请问家长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办法帮助孩子改善吗?谢谢各位
和孩子读绘本,讲故事。
孩子有的词语意思不明白,要给他解释清楚
楼主先不要着急,孩子的语言表达是可以慢慢培养的。
我还是持那种观点“孩子的问题,百分之八十都是父母的问题。”在我回答之前,想问问楼主几个问题。1.孩子是谁带?有没有跟父母住一起。2.父母陪伴孩子的时间多吗?有给他经常读绘本吗?下面我来回答一下楼主的问题,我认为有两种方式可以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
一、父母一定要多跟孩子说话。
这就是我为什么前面问,孩子有没有和父母住在一起,陪伴孩子的时间多不多的原因。父母多陪伴孩子,多跟他交流,孩子的话自然多,在交流的过程中,孩子用词可能会不准确,我们要及时纠正。比如我家孩子,他有一次说,“我咬蚊子了”,我不动声色的说了一句,“你被蚊子咬了吗?”他点头,然后我们的对话继续。在交流过程中,也不用刻意地停下来对他说,“不对,不对,你刚刚那句话没有表达清楚。”一开始应该让他乐于交流,多说话,说的话多,出的错多,纠正的多,慢慢就可以改正过来了,孩子的学习能力还是很强的。
再举一个我家宝贝的例子,有一天放学回家,他对我说,在幼儿园里谁谁谁把粑粑弄在手上了,老师批评了他。我问,“那你有没有把粑粑弄在手上的时候?”他说“没有,哦!有。”已经有点不好意思了,我没有嘲笑他,继续语气平和的问,“是怎么弄在手上的呢?是不小心吗?”他更不好意思地说,“不是~”,这个时候,在旁边的爷爷奶奶说了一句”哎呀~“想开他玩笑,可能是想告诉他那样做不对吧。我没有管他们继续问“你是想感觉一下粑粑是什么样子的是吗?”他说,”是“。又问,“粑粑是什么样子的嘛?摸起来什么感觉?”“黏黏的”。我开心地问他,“什么颜色呢?”“黄的”“那,它是什么味道呢?”,他高兴地答到“臭臭的”,哈哈哈哈。我们俩就笑了,我没有他说教,就是想让他乐于跟我分享,乐于跟我交流。
我家宝贝一直语言发展地都很好,现在他3岁多,已经到了问我们新的词语和成语是什么意思的阶段了,我们就跟他解释,他喜欢听,并且很快能运用。所以楼主可以先让孩子多说,然后潜移默化地去纠正,或者比较难的词也可以跟他解释是什么意思,怎么运用,然后再举个例子告诉他。我相信慢慢地孩子对语言的敏感度,用词准确性一定会提高很多。
二、多读绘本
读绘本是一个很好的习惯,我家孩子从10个月开始一直不间断地给他读绘本,每天晚上睡觉前的必做事项。2岁左右他在家也会翻看他自己的绘本,有时候我会鼓励他自己看,他说他不认识字,我会说,“你不认识字,你可以看图片啊,你看图片上有谁,他们在干什么,他们的表情是怎样的“等等。前段时间我给他买了成语故事的绘本,他对里面的”自相矛盾“的故事很感兴趣,平时说话也会用绘本里面的内容,比如他会说,”妈妈,你说话办事前后抵触,让人怎么相信你呢?“。有时绘本里有一些新的词语或成语,比如”异口同声“。他刚开始接触,也会说成”异声同口“,我们就会跟他一个字一个字的解释,异就是不同,口就是嘴巴,不同的嘴巴发出同样的声音。我们还会现场演绎一次,两个或三个家人一起说一样的词语,并告诉他我们刚刚就异口同声地说了xxx.
最后我再总结一下:1.营造轻松活跃的交流氛围,让孩子乐于表达。2.孩子表达不准确,逻辑不正确,不要暂停,重复一次正确的表达就可以了;3.多读绘本;4.对他解释新的词语或成语的意思,方便的时候还可以演绎一下。
培养孩子就像在培育一棵参天大树,家长一定不要急于求成,一棵大树要长的枝繁叶茂一定需要深深扎根到土壤中,现在就是在扎根的时候,请一定耐心等待。
(1)启发孩子敢说、想说、乐意说。孩子天生性情各异,有的能说会道,有的沉默寡言。对于不爱说话的孩子首先应找出其原因,然后再加以引导。一般地说,这类孩子有的是胆小,在生人面前说话容易紧张,在人多的地方讲话脸红心跳,对这样的孩子,家长应鼓励他多说、敢说,并要态度大方、口齿清楚、声音响亮。有的孩子因患有多动症,存在思维障碍,学习困难,注意力不集中,自控能力差,严重 影响了语言表达能力,对这样的孩子,家长要有足够的耐心,反复训导,并尽量多给孩子创造条件,使他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思想。有的孩子因患抽动症,由于不自主的眨眼、摇头、点头、扭脖子等动作怕别人嘲笑而深感自卑,不愿抛头露面,也不敢在人前讲话,对这样的孩子,除了积极地对其原发病进行药物治疗外,还要对其语言、行为等异常表现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这就要父母充分发挥亲情的优势,多与孩子谈心、交流,同时,丰富孩子的生活,使孩子有说话的材料和兴趣。如春天 、秋天带孩子郊游,观赏春华秋实的景色,冬天带孩子观雪景、打雪仗、堆雪人,夏天带孩子去游泳等等。在活动中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就可使孩子想说、爱说,尤其是有话可说。 (2)让孩子多读、多看、多背,促进语言发展。课本中大量的文章都是语言优美、逻辑性强、句子精练的好文章,其中诗词更是语言的最精华部分。因此,朗读课文、诗歌,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下来,使一些名言警句深深地印在孩子的脑海中,就可为孩子的语言发展和口头表达能力打下基础。 (3)要为孩子创设语言发展的良好环境。家庭的熏陶对孩子的一生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家庭生活中家长要尽量做到:一是自己的言谈不俗气;二是用词恰当,多使用成语;三是诱导孩子与家长多交谈,尽管大人说话用的词汇孩子当时不一定全懂,但如长时间使用,孩子也必能悟出其中涵义,再经过慢慢模仿、运用,就能提高其口头表达能力。 (4)正确、合理地回答孩子提出的问题。孩子好奇心强,常常会提出各种问题。家长对孩子提出的问题,要热情,认真,恰如其分地回答,既使孩子探索真理的愿望得到满足,又克服其语言上的障碍,使其口头表达能力得以提高。 (5)用多种方式锻炼孩子说话能力。儿童时期,是求知欲最强、语言发展最快的时期。家长要根据孩子的这一特点,采取多种方式,锻炼其说话能力。如给孩子讲故事、童话、寓言;或让孩子自己先阅读这类书刊,然后再讲述出来。这样,既可培养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又可加强其记忆力和思维力。还可让孩子看图说话,或带孩子到户外去观察事物,并把观察到的事物表述出来;也可给孩子提出一些问题让其解答等等。如能长期坚持下去,不仅能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会提高其逻辑思维能力。 (6)鼓励孩子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集体活动是锻炼孩子胆量和能力的最佳时机。课堂上发言、演讲活动、诗歌朗诵会等活动对孩子的能力,尤其是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都起着积极的作用。因此,家长要支持和鼓励孩子积极参加。
每天给孩子讲睡前故事。
育儿路上门槛多,说不定宝宝就在哪里摔跤。有位家长问:
孩子的日常叙事表达能力比较差,她说话没有逻辑性,非常混乱。而且在词语的选择上,对词意的理解也有问题,请问家长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办法帮助孩子改善吗?谢谢各位
孩子在词汇增长期,多数都会遇到这个问题,有的宝宝认知能力强,通过自我泛化学习能力,突飞猛进。但有的宝宝理解能力差,在这个阶段停留好久,影响了语言的发展。
语言的自我组织过程,一定有规律可循,如果家长找到了密码,就能帮助宝宝迅速提高语言理解能力。
1、例如:(妈妈不小心踩死一只蚂蚁,在宝宝旁边观看):
宝宝:那是什么虫子呢?
妈妈:蚂蚁。
宝宝:踩到它,不活了!(这个词汇使用错误)
解密1:
宝宝主动发起疑问,对“蚂蚁”的认识完全是基于这种偶然事件,在交流中把“蚂蚁”一词纳入到自己的语言符号系统中。
“不活了”是对“踩死”的阐释。但是对行为描述的语法是错误的,这是因为宝宝只能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用语言符号来解读。这个时候,妈妈就要详细给宝宝解释,“不活了”应该表达成“活不了”。
2、例如(爸爸从医院拔火罐回来,宝宝看见爸爸在换衣服)
爸爸:看爸爸背上是什么东西?
宝宝:(有点吃惊)烧电!
爸爸:烧电啊?
宝宝:哇?爸爸背上有好圆圆的图画!
解密2:
这是宝宝把拔火罐留下的痕迹跟她看到被电和火烧过的情形联想在一起了,当爸爸对“烧电”意义进行质疑时,宝宝以为自己说错了,立刻解释为“图画”,这跟她在生活中接触过的绘画经历有关。
有时候,“新词汇”或“新的过程结构”就产生了新的认知,但是宝宝没经历过这个过程,会自创词汇来表达,而且这个自创的词汇多数停留在语义层面,需要家长给予解释和纠正。
3、全家一起看春节晚会时
妈妈:宝宝明天就过年啦!过年又长一岁喽!
宝宝:过年我要长大了!我可以放炮烟花啦!
妈妈:什么?炮烟花?
宝宝:我喜欢漂亮的烟花!
妈妈:过年你最想要什么呢?
宝宝:最想要炮大花。
妈妈:炮大花?
宝宝:嗯?
解密3:
新词汇出现的前后次序错误,是很多宝宝经常犯的错误。这与熟练度有关,一年放一次烟花,宝宝努力在大脑中回忆这个词,经常出现误差,妈妈要给予引导。给宝宝解释为什么叫烟花,为什么叫鞭炮。让宝宝记忆深刻。
4、叫宝宝吃饭时。
妈妈:赶快过来吃饭,听见没有?
宝宝:好的
妈妈:快过来吃饭!
宝宝:鱼嘞?
妈妈:没有嘞,吃完了。
宝宝:昨天你烫两个鱼,没有吃完!
妈妈:吃完了。
解密4:
宝宝为什么会说“烫鱼”?一定是看到烧鱼的过程,想象“鱼放在锅里会感觉烫”,所以把过程“做鱼”映射为“烫鱼”。这是词汇描述功能的错误代偿。妈妈要给宝宝解释这两个词语的使用场景。
6、宝宝下午从幼儿园回来:
妈妈:今天吃多少饭?
宝宝:吃两饭(同时伸出两个手指)
妈妈:吃两碗饭是吗?
宝宝:嗯,两碗饭
解密6:
在数量词的模式匹配中,很多宝宝会经常用类比模式,即“数词+名词”的模式,这是因为他们缺少对“量词”的理解和认知。多数情况下,宝宝学会的第一个量词是“个”。这就需要平时妈妈给予量词方面的引导。
7、爸爸在洗漱时,使用一次性剃须刀
宝宝(看见了):这是干什么用的?
妈妈:这是剃须刀,刮胡子的。
解密7:
下次宝宝在看到剃须刀时,可能会说成“刮须刀”,这是因为妈妈第一输出语言词汇时,过于简单了。宝宝听到后,直接把前后语言符号进行匹配使用。家长在与宝宝交流时,尽量使用完整的语法。如果妈妈说得完整,宝宝会借助已有的认知和经验,迅速理解并掌握词语的含义和使用。
人类幼崽的语言天赋极高,你永远想象不到他们会如何发明新词汇,有时候他们只通过认知的“冰山一角”,就可以想象出整体,甚至发展出语言通识逻辑,这是种宝贵的自我泛化学习智能。这一点就连语言学家都未能解释清楚。
但是这些聪明仅限于正常健康的孩子,如果有的宝宝天生发育迟缓,那么他们在语言理解和自我泛化学习方面就显得极其笨拙,很难达到触类旁通。
所以,平时和孩子说话,父母一定要多想想,使用哪种语言,对宝宝帮助最大?我们脱口而出的语言,是否对宝宝的理解有帮助,是否足够形成准确的认知?
了解更多,请戳↓
阳光语言矫正语言障碍孩子的痛点,在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