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25 07:27:17
五岁孩子总是幻想自己和卡通人物说话交流是怎么回事?该怎么教育?
正常,5岁孩子还处于"万物皆有灵"的阶段,可能你是怕小孩催生出第二人格这种东西(电影看多了),是这个阶段的孩子在寻找自我同一,建立自己和现实世界的联系的一种表现。
这个阶段孩子对现实世界的认知还比较主观,所以对于自己脑海中的幻想人物和现实世界会有种傻傻分不清的感觉。你呢最好不要强化他的认知,比如证明他是错的。只要你给与陪伴,他也很可能是因为缺少玩伴才催生这样的认知,等他成长就好。
亲,那是童心
亲,那是想象力
亲,那是大脑在迸发最优质的脑细胞
亲,我都40了还老想象自己穿越了
好了,如果你还没有严厉制止的话,让我缓缓告诉你教育方法
1.给孩子一个画笔……
2.给孩子一个卡通玩偶……
3.和孩子一起表演,你可以演卡通人物……
4.和孩子一起看卡通片、卡通书……
然后这些时候你可以顺便和他聊聊心里话,并顺便引导教育了
那是孩子自己的世界,就让他自己创造吧
小时候的五彩斑斓不好好珍惜,长大后就只有同一种灰了
可以尝试着让孩子把他那世界描绘出来,
说不定是下一个平行世界的样子哦
先说结论:
事实上,孩子总是幻想自己和卡通人物说话交流,这一现象在很多孩子身上普遍存在,这不是病,用一个概念解释是:假想伙伴!
比如:家长们可能会遇到下面这些现象:
会抱着洋娃娃上饭桌,给洋娃娃盛饭。
做游戏的时候,对着空气说话:这是我给你做的饭,你要认真的吃完哦,吃完才可以长高高等等。
对于这一类现象,国内外学者最普遍的解释就是,假想伙伴。
“假想伙伴”这一概念,最早由心理学家Svendsen提出,指的是「他人看不见、完全由儿童想象出来并认为是真实的隐形同伴」。虽然其客观上并不存在,但儿童觉得他们是真实的。此后,相关学者又对这一概念进行了扩展,认为一些真实的物体,如果被孩子赋予了拟人化的特征,视之为同伴并与其长期交流,则也可以定义为假想伙伴。
近年来,国内儿童心理学、教育学领域也开始进行系列假想伙伴的追踪调研,研究者发现拥有假想伙伴的儿童约占52%至65%左右。而出现这一现象的年龄主要有两个高峰段,一个是2岁半到3岁半,另一个则是5岁到9岁。
因此,看到孩子对着空气有说有笑,或是跟手里的布娃娃喃喃细语时,千万不要再大惊小怪。这是很多正常儿童都可能会经历的情况。
心理学博士格里森的研究证明:「有假想伙伴的儿童更热衷于自发地、高频率地参与假装游戏,对想象活动更为投入,在想象的程度、类型上都表现更为突出。」
《小猪佩奇》这部动画片,里有一集叫做《假想的朋友》。
小羊苏茜带着她的假想朋友(狮子李奥)去找佩奇玩,从而发生了一系列有趣的事。
片中,猪妈妈问苏茜,李奥要不要吃水果蛋糕。苏茜一本正经地表示:李奥爱吃的是巧克力蛋糕,当佩奇说李奥想扮演小丑的时候,苏西纠正说李奥想扮演的是国王。当佩奇装着赞叹李奥的蓝色针织衫好看时,苏茜又认真地纠正道:「不对,它穿的是绿色衬衫!」
猪爸爸作为大人,也配合苏茜假装看到他们的假想朋友,并且称赞李奥的国王装束很威武!最后,她们还带着这个看不见的伙伴开心地跳起了泥坑。
狮子李奥的一切,都是两个小家伙想象出来的,是想象力大碰撞,立刻让这个李奥这个虚拟朋友的形象变得丰满起来。
对这一点,家长不用过于担忧,
但是,作为我们应该先搞清楚:孩子迷恋卡通人物到何种程度?
如果是沉迷于卡通人物的交流,完全对外界不感兴趣,对于和家长、同龄人小伙伴一起游戏统统不感兴趣,这引起家长注意。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家长陪伴过少。对孩子的游戏活动很少介入,或者根本不愿意介入。孩子呼唤家长得不到响应,孩子就会自己慢慢融入到他的假象故事,一个人与故事中的卡通人物互动。
孩子喜欢哪个卡通角色,家长就扮演那个角色,和孩子一起,模仿卡通人物说话,模仿人物动作,和孩子互动起来,一定可以把孩子从动画片中拉回来的。
也别忘了抓住机会让他融入小伙伴的游戏中去。
大人都知道圣诞老人是假的,但是在田地小时候,他坚定不移的认为圣诞老人的存在。
讲一个,田地和爸爸的关于圣诞老人的故事。
田地坚信,每年圣诞夜,圣诞老爷爷都会悄悄来到窗前,给他送圣诞礼物。每年他都会期盼着。一天早上,儿子给妈妈说:“我昨天做了个梦,圣诞老爷爷把所有的礼物都送给我了。”
这是一个多么美好而又纯真的梦。
田地还说:我们班上几个同学有个计划,就是不睡觉,一直等着,想见见圣诞老人的样子。
儿子妈妈把圣诞树暂时放到电视机旁,田地很着急,他担心圣诞爷爷看不到,一定要我们把圣诞树放到窗前,他才放心睡觉。每一年的平安夜 ,我们都要把圣诞树放到窗前,小心的维护着孩子的童真和单纯。
2009.12.25 那一天上午田地欣喜收到了圣诞老人送给他的礼物。
2010年12月26日 ,田地收到圣诞礼物2010年12月26日 ,田地收到圣诞人写的信
他告诉一起上英语课同学们时,他们都不相信,对田地说是假的,但是儿子田地还是相信。
后来,重庆电视科技频道播出了《田地·十岁艺术家》下集。
田地看着开始很开心,后来看到“每年圣诞节田地的爸爸都要送田地圣诞礼物”这句话时,田地突然就哭了,哭得非常的伤心。田地爸爸赶紧抱着他,劝他不要哭。但他一直哭,哭了好久。这是田地爸爸为他编织的梦,突然梦破灭,谁受不了。
我想说的是,田地十岁还相信圣诞老人、期盼圣诞礼物时候,说明他是单纯,是纯真的。田爸爸也知道他很快会明白圣诞老人是不存在的,没有想到,是用这种方式让他的幻想破灭,爸爸妈妈也很伤心。
其实,田爸爸一直在维护孩子的梦,支持孩子,甚至是陪着孩子演戏,在维护孩子的童真,孩子并没有变差,反而是变得越来越有想象力,画画呢,也画的越来越好。
2001年4月19日 ,田地在地上涂鸦2015年9月3日,田地作品
在孩子的虚拟世界里,他们把一切赋予了生命,可以和这个假想伙伴,天马行空地畅所欲言,毫无顾忌地分享秘密。孩子的想象力、沟通能力和自我意识,也会慢慢提高。
贝鲁泰斯说过:“想象力是人生的肉,如果没有想象,那人生不过是一堆骸骨“。
作为父母,当碰到孩子的假象伙伴时,不要大惊小怪,而是应该像猪爸爸一样表达理解和支持。千万不要否定和嘲笑孩子,尊重和引导,才是恰当的做法。
..........................................................................
我是淘米熊,行走在少儿美术教育15年
专注于塑造4-12岁孩子的“美术基础”
欢迎关注我~
孩子并不是幻想和卡通人物说话,而是孩子天真的相信自己和他能对话,只是他被现实的矛盾制约了,得不到回答就只能自己补充一些回答和延伸对话。这是一种极其正常的现象,当然如果孩子和人都不说话只和卡通人物对话那就有点问题了。
孩子是极其需要沟通交流的,他们只要可能,能够和世界上一切东西对话,比如玩具娃娃,比如一辆小汽车,因为他们会把世界上的一切东西拟人化。这是人的本能其实。人与世界的沟通本来是无限的,但人类社会让他变得很局限只限于人与人。
孩子和卡通人物对话不用教育,大人应该参与进来,比如他爱和喜洋洋对话,大人不要生硬残酷告诉他喜洋洋是假的,而是和他一起与喜洋洋成为朋友,一起交谈,一起拥有这个朋友,这样才能和你的孩子交心,了解你的孩子从而很好的引导你的孩子。
否则很武断的打断他,呵斥他,都是戳破了他的童话世界,这么小的年纪,你忍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