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25 00:55:58
为什么好好跟孩子说话,孩子就是不听?
我儿子4岁了,上幼儿园小班,今天晚上接回家,我做饭收拾屋,他就一直看电视,不看电视他就只会捣乱,不会自己玩儿玩具的,玩儿也是就一会还是得看电视,我收拾完屋寻思一直看电视也不好就说把电视关了咱俩玩儿一会儿吧,他也同意了就关了,我俩就坐在沙发上玩儿小汽车,但是他嘴里一直含着嚼碎的核桃,不咽也不吐,我就寻思这样的习惯不好,我就跟他说,把嘴里的东西咽下去或者吐的在玩儿,说了好几次他就像没听见一样,我就有点生气了,我就拿了一张纸就说你吐的吧,吐的在玩了,他就是不吐,还摇头晃脑的,我被气的不行,大吼了好几次,他也不听,更变本加厉了,做出吐的样子又给整嘴去了,我气的就把他打了,现在有点后悔了,但是我就不明白,为什么好好说他不行,大声说他也不听呢!
我看了这一大段描述,我发现题主有2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家长有家务要做,孩子不能自己玩,只能看电视。
长时间看电视确实不太好,家长又有家务在身,不能陪着孩子玩,那家长有没有考虑过,让孩子陪着你做家务呢。让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一来锻炼孩子的手部力量和协调力,二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三来可以增强孩子承担家务的责任感,何乐而不为呢?以下为冉冉某次打扫卫生的小视频。
第二个问题是,家长一开始好好说,孩子不愿意听
经过家长的描述,我觉得不妥的地方在于家长并没有告诉孩子,为什么要把东西吐出来。孩子就含在嘴里玩,他觉得好玩,有趣。你一上来就让他吐,他为什么要吐啊,他不知道,所以他不做。一般来说,当我们想要孩子去做什么事时,总要告诉他原因,比如你急着出门,孩子还磨磨蹭蹭,你就容易生气,但是孩子并不知道你着急啊。所以我们可以告诉孩子,请你快一点,妈妈做什么事赶时间,要迟到了,我不想迟到。如果这么说了之后,孩子还是不愿意快,那就告诉他,因为我要迟到了,你又这么慢,所以我不能等你了,你就先走,这些都是可以的。
孩子含着核桃屑,你就告诉他,含着食物玩,会造成什么后果。
当然了,不是每次你这么说,孩子都能够理解的,他可能就是要试试,你所说的后果是不是真的。比如他在玩刀的时候,你告诉他,不要玩刀,会割着你的手。他有时真的不会听,那我就不会再继续说,等他把手割出血,他就知道了。当然我说的这种可以让他体会做某件事的后果,尽量都是不对他身体造成大的危害的事。
有一次,吃晚饭前,冉冉在看电视。饭好了,我都端上桌了,我对他讲,“冉冉,吃饭了,把电视暂停吧,吃了饭再看。”,他说,“不行。”我劝了他两次,他还是不听。我便说,“好吧,那你看吧,我们先吃饭了,不等你了,你看完了就来吃饭哈。”然后我们就准备吃饭了,我刚落座,他就说,“那好吧,我还是先吃饭吧。”
所以,我认为,为什么家长后面会大怒,甚至打孩子,是因为家长认为孩子必须听他的建议。你如果稍微把他当一个独立的个体,你会发现,他其实也可以不用像你说的那么做,即使含着核桃屑,结果会怎么样呢?牙齿会容易烂?更糟糕的结果是被核桃屑呛着,当你知道有这个可能,并且知道如何急救就行了。如果呛的不凶,他出现咳嗽时,你就告诉他,“你看吧,被呛着了吧”慢慢,孩子就会懂,家长为什么不让他把食物含在嘴里玩,因为会被呛着,而且他曾经确实被呛着了。(含着食物容易导致龋齿也是一样的道理,牙齿不是一天就坏的,当发现有一点点坏的时候,就告诉孩子,是因为他平时总是含着食物。前提是在他以前含着食物玩的时候,就已经告诉过他,含着食物会导致龋齿,甚至可以告诉他,为什么含着食物会导致龋齿)
我觉得孩子还是讲道理的,你不能总是命令式的说什么,孩子就应该听什么,为什么要听呢?你对他好,你怎么知道你说的就是在为他好呢?总之,对待孩子,有时候你要把他真当着一个孩子看,他各方面能力欠缺,需要我们去呵护;有时候你又要把他当成一个独立的人,不依赖谁,跟你是平等相处的。把握住这一点,在和孩子相处时,一般不会出什么问题。
以上是我的经验分享,祝好!
对孩子好好说话,基本不听
最后忍住,又吼了孩子
……
这种无奈的情景,很多家长遇到过。好好说话,也努力尝试了,可孩子就是无动于衷,
这是因为孩子不怕我们吗? 还是什么其他原因? 该怎么办呢? 如何好好说话,也能让孩子听进去呢?
孩子是否听话,与是否怕我们是两回事情。如果孩子是因为害怕我们,才表现出来的“听话”,其实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听话了。
我们好好说话,孩子却不听的原因多种多样。下面是常见和典型的3种原因,每种原因后面,都有相应的应对方法,希望有帮助。
图源:Unsplash
01
想要自己做决定
想要更多掌控感
孩子慢慢长大,也慢慢有了主见。他们想要更多掌控感,想要更多「独立自主」的机会。
比如,他们想要自己决定玩什么、怎么玩、做什么、不做什么等。一般来讲,到了2-3岁的阶段,孩子开始出现强烈自主意识,有比较清晰的喜欢、不喜欢,想要自己做决定。
同时,对于这个阶段的孩子,他们的理解、沟通、表达能力仍然非常有限,因此与他们讲道理,比较困难。
比如,我们看着晚上睡觉时间快到了,要赶紧带孩子去洗澡,但是他们觉得洗澡没有玩玩具有意思,所以就是不想洗。就算我们跟他们说,现在今天出了很多汗,不洗澡就臭臭了,再不洗就没法及时睡觉了,孩子也很难听进去。
于是,孩子“不听话”了。
应对
对于这种类型的“不听话”,打一顿、吼一顿、讲道理等,并不可取。相反,我们可以试试给孩子一些选择,在“大原则不变的前提下,让孩子做一些小选择”。
比如,孩子不肯坐在餐椅上吃饭,我们可以试试让孩子自己选择用那个盘子、哪个杯子、坐在哪个位置、先吃米饭还是先吃菜、米饭和菜放在哪个盘子里……
虽然我们仍然要求孩子坐在餐椅上吃饭,但是所有这些选择会让孩子感觉自己可以做很多选择、决定很多事情,让关注的“焦点”从坐不坐餐椅,变成:孩子仍然要坐餐椅吃饭,同时他们可以决定很多其他的细节,让他们体会到自己做主的感觉。
图源:Pexels
02
主观意愿
选择忽略大人
当我们给孩子的指令太多、太空洞,孩子无所适从,慢慢就开始主观意愿上的关上耳朵,不听了。
我们可以换位思考一下,要是有人给很多指令,让我们同时做很多事情,又或者给我们的指令非常宽泛,完全搞不清楚到底要我们做什么,这时候的感受是怎么样的。
也许是崩溃、也许是“麻了”,也许是算了,也许是爱咋样咋样了,懒得搭理。
其实,孩子们也会有这样的感受。
于是,孩子“不听话”了。
应对
想要孩子听从我们的指令或指导,那我们首先要学会“好好给出指令或指导”。
比如,靠近孩子、蹲下来,引起孩子的注意,与孩子认真对话。同时,给出的指令或指导要清晰、简洁、具体,而且仅给予有必要的指令或指导。
另外,给孩子发指令的时候,其实有个小窍门:相比告诉孩子不要做什么,孩子更愿意听“让他们做什么”。
举个例子:
与其告诉孩子:“玩具玩好了,不要扔得到处都是”
不如告诉孩子:“玩具玩好了,我们把玩具放进这个框吧”
图源:Pexels
03
孩子不想要被打搅
孩子正在玩。
他们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比如正在过家家、开party;正在角色扮演,救助小动物;正在拯救世界,打小怪兽;正在搭城堡,整整忙了一上午了,在收尾阶段了……
孩子玩乐的过程,在我们看起来毫无章法、随时可以停下来,但对孩子来讲可能是个非常连续的、沉浸在里面的过程,他们不希望被打搅。
如果这个时候,我们发指令让孩子立刻停下去做别的事,很难奏效。
于是,孩子“不听话了”。
应对
首先,按照孩子玩的场景,肯定孩子的“杰作”。比如:
宝宝搭得城堡正漂亮,上面有好多小房间和漂亮屋顶、还有小花园,太棒了。
接着,给孩子一个预期,告诉孩子快要停止手里的事情了,比如:
我们大概10分钟后,就要洗手去吃饭了。
如果孩子对时间还没有什么概念,那可以用儿歌来代替,比如告诉孩子等这首儿歌放完了,我们就要收拾玩具去洗手了。
提前告知结束时间期限,可以让孩子在最后的一点时间里做完手头能做的,而且对接下来要做的事情有一定心理准备和理解。
最后,让孩子重复一遍接下来要做什么,如果孩子清晰表达出来了,我们可以跟孩子“拉钩保证”,同时这个重复的环节,能让我们判断孩子对接下来要做的事,是不是真的听懂或者理解了。
图源:freepik photo created by freepik
“如何跟孩子好好说话,而且还能让孩子听得进去”,是很多家长困扰的问题。
其实,好好说话,不仅仅是指说话的语气温和,好好说话更意味着:了解孩子、理解孩子、以及注意好好说话的方式和方法。
希望今天的分享有帮助。我是珊珊,关注我 @妇幼博士Dr韩,一起做更好的父母。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把自己变回一个孩子。
去体会孩子的感受,真正对孩子发生兴趣:咦,你能够不咽也不吐,你是怎么做到的?
孩子也许哈哈笑,也许想要和你解释他是怎么做到的,这时候你拿出一张纸巾方便他吐出来,或是提醒他咽下去,平静而温和地重复规则:嘴里有东西的时候不说话。
你所说的是大家通用的规则,可以解释规则的原因:因为含着东西说话听不清。
就可以了,但重点不只在这里,这种礼貌类的行为习惯是日常慢慢形成的。重点也在不忘延续与孩子的互动与交流:你是怎么做到不吞也不咽的?这么做的时候你有什么感受?为什么想要这么做。
假如不对孩子
但显然,在交流之初,父母已经有自己的成见了:「我就寻思这样的习惯不好」。
那么,父母不是真的要与孩子说话,而是在命令和要求孩子,即用语言实施管控。
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就是管控者,与被管控者的关系。 假如你长期处于这种被管控地位,你与总是保持绝对权威、不容置疑的管控者能有什么交流欲望?
兴趣是观察和了解,不带有评判。
了解后,你才知道他为什么这么做——那么你现在知道孩子为什么含着不吞也不咽了吗?
你可以结合自己对孩子的了解,悄悄观察或问他一些问题:这是你的新游戏吗(或模仿其他小伙伴吗)?你觉得不好吃吗?你舍不得吃下吗?
当然,你也可以不用说什么,直接申明规则,并解释原因。并且与儿童相处,不要指望他们一次就学会做好,出现反复是正常的。
而且,带养是整体习惯的培养,孩子进家就想着开电视,那是因为已经将电视视为主要的乐趣来源。可以从整体带养上检讨一下,有时需要家长从自己的生活习惯检讨起,假如你也觉得看电视是最大的放松与享受,孩子这么做也就能够理解,对吗?有时是给孩子一些其他的兴趣点,这个年龄段非常适合约小伙伴一起玩,听听故事,玩些开放性的动手玩具什么的。
祝好。
在管教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常常会遇到的一个棘手问题是,孩子往往和我们站在不同的立场,他们似乎完全不能理解我们的劝说、约束和管教都是在为了他们好。
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考虑沟通方式的问题了。
美国儿童发展心理学家默娜·舒尔博士告诉我们:父母们在管教孩子的过程中,要以“解决问题”为目标来和孩子沟通,避免陷入情绪之中。
让我们来听一听这个方法具体是怎么做的:当父母在管教孩子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很容易陷入情绪之中。
比如,当孩子回家晚了,妈妈可能会问:“你去哪儿了?我让你放学后马上回家的。”
如果孩子回答:“我忘了。”
那妈妈可能就会发火:“忘了?你知不知道我都担心死了?现在就到处疯玩,长大后怎么得了?”
类似这样的对话,对很多父母来说可能都不陌生。
这位妈妈本来是担心孩子,却在和孩子沟通时陷入了情绪之中,并通过训斥孩子来发泄自己的情绪。
但是训斥并不会解决实际问题,也就是说,孩子并不知道要怎么做才能让家长安心。
那么,如果父母想要真正解决问题,应该怎么来和孩子沟通呢?
在刚才那个例子中,妈妈或许可以这样问孩子:“如果我不知道你去了哪里,你觉得我会有什么感受呢?”
通过思考,孩子会明白家长的感受是担心和生气。
这时妈妈可以继续引导孩子:“你觉得怎么做才能让我不担心,并知道你在哪儿呢?”
孩子可能就会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法,比如他可能会回答:“我可以给你打电话,告诉你我在哪儿。”
妈妈可以继续问孩子:“为什么你会觉得,我想让你给我打电话呢?”
孩子也许会得出结论:“这样你就不用担心了。”
通过上面的对话,家长帮助孩子站在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从而理解父母也是有情绪的。
在使用“解决问题”的方式与孩子对话的过程中,有两个原则,是我们要注意的:
第一,父母需要帮助孩子理解我们对问题的感受。
孩子需要知道,为什么父母总是不能马上满足他们的愿望,以及当他们不听话或者调皮的时候,父母为什么会生气。不要直接告诉孩子你有什么感受,而要鼓励他们换位思考,试着考虑一下父母的感受。
你可以通过这样一些问题来提示孩子:“你认为我为什么不愿意给你买这个玩具呢?”或者是“当你把客厅搞得一团糟时,你认为我为什么会生气?”
第二,父母要帮助孩子理解,事情并不是总有商量余地。
有时候,在教育孩子时,父母的一些要求是没有商量余地的,比如当你想让孩子停止嬉闹,做好准备去上学时,孩子就必须按照父母的要求来做,否则就会迟到。
但是,即使是在孩子无法选择的情况下,父母也可以通过合理的方式来引导孩子思考如何实现最终结果。
比如,孩子把房间搞得乱七八糟,你希望孩子收拾房间,那么,是否要收拾房间就不是你要解决的问题,你要解决的问题是:怎样收拾房间。你可以问孩子,是想先把玩具收起来,还是先把衣服收起来。总的来说就是,在你允许的范围内,孩子可以有一定的自由去实现既定目标。
再比如,你希望孩子在汽车行驶的过程中系上安全带,这时,你需要解决的问题就不是孩子要不要系安全带,而是他如何看待系安全带这件事儿。你可以问孩子:“如果你不系上安全带,可能会发生什么?”以此来帮助孩子思考并明白不恰当的行为可能带来的后果。
所以,家长在管教孩子的过程中,要避免情绪的发泄,以及指责和说教,同时要以解决问题为目标,引导孩子通过思考,自己找到正确的行为方式,从而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本内容摘自《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作者是美国儿童发展心理学家默娜·B.舒尔博士。
就像交通法律规定不许闯红灯,但是不罚款,不扣分,你会遵守吗?大人都是如此,懂了,但是不做。何况孩子,可能还不懂呢。教育孩子,是需要学习的呀。学知识,还要懂原理,会方法。首先让孩子懂道理,这个可以直接告诉。然后跟孩子商量怎么做。这个也是用语言。然后要规定奖惩,就像闯红灯扣分一样。先说清楚。然后坚持执行一段时间,习惯就养成了。在这个阶段,大人要一致,不要出现不一致的情况。不然容易造成孩子的混乱。而且家长要稳住自己,不要大喊大叫,这是大人失态,跟教育没有关系。还会引起孩子反感。但是定规则也要科学合理,大人不能随心所欲,跟着感觉走。不然,对孩子成长也不利。所以,家长需要学习,建立科学的育儿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