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25 00:42:49
为什么儿子五周岁了不会自己玩玩具,永远都要缠着父母陪着玩?
自己几乎没有独自玩过,独自能进行的就是看电视和玩手机,玩玩具就要找人陪着,自己玩说不会,没有人陪着。救命,该怎么办?
可能只是想让你们多陪陪他
特别理解这样感觉。我感觉是父母从小给的高质量陪伴时间过长,孩子玩的时候干预太多,让孩子形成习惯了。我家老大我是从她出生一直陪玩到现在已经5岁多了。最近半年刚会自己玩一会。她感觉也比同龄孩子小很多。有时候我忙的时候她还想和我玩游戏,而且是两三岁孩子才爱玩的游戏,我渐渐觉得这是个问题了。我今天告诉她,你已经五岁半了,应该可以自己独立玩一会了,而且是玩适合你这年龄段的游戏,实在无聊的时候思考一下自己的事情是不是都处理妥当了,比如玩具有没有收好。
想让孩子独立完成玩具,那么几个问题思考一下
1,首先,孩子知道一个“东西”是可以玩的么?还是觉得是个与他无关的物件。
2,若孩子知道是个玩具,那么孩子喜欢玩么?还是喜欢看大人玩给他看?
3,如果孩子喜欢玩,那么他是否知道玩具要该怎么玩么?比如积木要搭成城堡?汽车要嗖嗖跑?
4,如果孩子知道玩法,那么是否有足够的力量技巧完成?比如将积木稳稳的叠高,使用剪子之类的需要手指技巧的工具。
5,当孩子完成了一个游戏后——比如完成了一个积木城堡——是否得到了及时的肯定反馈?
以上是ADKAR模型——人对某件事从不做到完全自主做的5个阶段:
1,Awareness:觉醒:知道有这么件事情是可以做的
2,Desire:渴望:了解了这件事的好处后,非常想做这件事
3,Knowledge知识:
4,Ability能力:让自己拥有做事情的能力,比如必要的力量、技巧、熟练度等
5,Reinforcement加强:当事情完成后,及时得到正向反馈,从而强化下一次做事的主动性。
通过前面的问题可以判断孩子对玩玩具这件事处于哪个阶段上
1,孩子若不知道该东西是个玩具,那么可以主动告诉他
2,孩子若不喜欢玩具,家长可以把玩具好玩的部分展示出来
3,孩子若不知道怎样玩,家长需示范给他看,教给他玩法
4,孩子若没有足够的力量技巧,家长需耐心帮助,鼓励他练习
5,孩子若能够完成完整的游戏,家长要及时肯定孩子的成就
总之,孩子想独立,离不开家长的呵护。家长唯有耐心陪伴,直至孩子可以独立完成游戏。
每天回到家,满地是玩具,到处堆满了绘本,耳边是娃一刻不停地‘妈妈’‘妈妈’‘妈妈’……”
“想在家看几页书、学会儿英语、敷个面膜?不存在的,属于自己的只有上厕所那几分钟!”
“你以为上厕所就清净了?小孩会趴在门上喊:‘妈妈,你拉完屎了吗?'”
这些来自妈妈们的真实吐槽,表达的都是同样的烦恼:只要和孩子在一起,大人的世界就会被无休止地消耗,连喘口气的时间都没有!
所以,“没有自己的时间”就成为妈妈们改善生活质量的一道坎,但妈妈们有没有想过这种可能性:和孩子同时在家,但是互不干扰地各玩各的?
年糕妈妈在《你的亲子关系价值千万》用身边朋友的故事告诉我们,“没有自己的时间”的妈妈应该怎么做?
首先,作为家长,回到家里最重要的事,是要高质量地陪伴孩子30分钟。
在这30分钟里,家长要拿出开会的态度,放下手机,且手机必须调成静音,专心听孩子说的每句话,认真回答孩子的每个问题,站在平等的角度跟孩子沟通。尽量做到不教育、不批评、不刻意……
这个阶段,家长要做的就是尽情满足孩子的需求,所以判断这30分钟的陪伴是否达标的标准很简单——家长和孩子是不是都感到开心和满足。只有家长开心或者只有孩子开心的陪伴,其实都是打了折扣的。放下一切投入孩子的游戏,是家长最该学习的部分。
在得到家长的充分陪伴后,孩子一般来说就想干点别的,家长不用担心自己会被套牢。这时候,家长只需要保障这个空间是安全的,就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了。
我们家长在抱怨“没有自己的时间”之前,要先弄清楚孩子缠着大人究竟想得到什么。
孩子想要的,无非是陪伴和关注。他一直缠着大人,就是因为他的需求一直没得到满足。
想想我们在家时熟悉的场景,孩子想找你玩,你说“妈妈在忙,要做饭、洗衣服、工作,你自己玩一会儿”,但孩子就是要黏着你,然后你越忙越烦,开始吼孩子,最后双方都不愉快。
这就像你把蛋糕放在孩子看得到的地方,却一直让他先去喝水。正确的办法应该是,先让他吃到蛋糕,然后他自己就会去喝水了。
只有先满足了孩子,孩子才有可能满足你,这其实是一种互相尊重的默契。
其次,我们要把玩的自由还给孩子,营造共享的空间。
先好好陪孩子,然后各玩各的,看起来是不是很美好,皆大欢喜?
可现实是,家长总想看看孩子在干吗,会忍不住指手画脚。比如,孩子正在玩积木,家长却拿着拼图对孩子说:“积木有什么意思,这个更好玩!”孩子兴致盎然地在涂鸦,家长却要强行干涉:“应该这样画,不应该那样……”
所以,真相是,我们总觉得自己的时间和空间被孩子“霸占”,但真正霸占空间的,是家长。
想想你在家里是不是这样?
当孩子在认真做一个手工作品的时候,粗暴地打断他:“宝宝,该听英语儿歌了。”
孩子在画画,总有人不断喊:“要不要喝水?”“头抬高一点!”“别把衣服弄脏了!”
家长这么做,最大的错误就是不尊重孩子玩的自由。所以,当你在家想要工作的时候,孩子跑过来要求你陪他玩,就是从你的行为里学习来的。这时候你抱怨他不懂事,并且拒绝他,他的愤怒、哭闹也是从你的行为里学习来的。
正是因为你破坏了孩子的规则,所以他才会不断地去破坏你的规则。
其实,儿童心理学家科恩博士在《游戏力》里早就讲过这个道理:如果大人在游戏区里更多地配合孩子,遵守孩子的规则,孩子也能学会在日常生活里更多地配合大人,遵守大人的规则。
最后,当我们给予了孩子足够的关注及高质量的陪伴后,而且孩子还被赋予玩的自由,这时候的家长,就不用担心孩子会一直黏着自己,可以安心地和孩子共享空间,互不打扰。
五岁的孩子正是需要父母关爱的时候,看电视玩手机是有互动和反馈的,但是玩玩具一个人就很容易无聊,所以才会想找人玩。
那碰到孩子总是缠着自己玩,怎么办呢?
五周岁的孩子相当于现在是大班的年纪,他们现在语言的爆发期、好奇心的增长期,特别爱说爱分享,也对事物好奇,在玩玩具的过程中,有人能听他讲话,给予一些反馈,会让孩子在情绪发展、语言发展有很大的好处。
打个比方:孩子在用积木做城堡,一开始有构思,做着做着不太会了,就会寻求帮助,这个时候家长作为玩伴加入,和孩子一起探讨怎么拼插,用什么颜色等等,孩子的需求得到帮助,家长的知识经验帮助孩子建构新的思维。
第二种,孩子也是在玩积木做城堡,不会做,找父母,父母说自己玩,没有空;孩子就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哭闹就是要陪,一种是记在心里,长此以往被拒绝之后,他们就不会再找父母去将自己的想法。
那些在小时候时常被拒绝,于是沉默了,不再找父母了,到了青春期的时候,就更加不会和父母沟通。
也就是很多家长说为什么我的孩子读初中了,就不跟我说话了,怎么沟通就没有用?
问题就在出在,当孩子需要父母关爱时,你不在;当他们渐渐长大,跟同学的更加亲密,有共同话题后,他们为什么要回来找你呢?
孩子找父母玩,实际上父母就是没有陪孩子讲讲话,聊聊天啥的,所以孩子就会找到你。
当你下班回到,第一时间时和孩子聊天,不说教不批评,就和孩分享一下今天的事情,孩子会比大人还会提供情绪安慰的。
比如,你今天上班被老板骂了,心情很不好。一般父母就会出现两种情况,回到家,孩子吵死了一直要玩,直接破口大骂把气撒孩子身上;一种是,回到家,给你的孩子一个拥抱说:“妈妈今天好难过呀,被批评了。”你的孩子一定会更加抱住,会去哄你。
当你与孩子有双向沟通和情绪交流时,就不会说孩子一直缠着你玩玩具,因为孩子知道除了找妈妈玩玩具,还可以和妈妈聊天,妈妈也会难过,我也要帮妈妈。
最后,孩子需要陪伴的童年时光很短,错过不是玩玩具,而是情感的沟通和信任感。
@知乎亲子
欢迎关注左右的左老师
在职工作幼儿教师6年+,同时在幼儿艺术领域钢琴、舞蹈都有着一线的教学经验。
曾带过170名学生,年龄跨度从3~12岁(幼儿园到小学六年级)。
主要分享科学育儿、幼小衔接、学习方法等,帮助宝爸宝妈打破育儿焦虑,提升亲子关系。
如果你有幼儿教育、亲子关系、幼儿兴趣培养等相关问题,欢迎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