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21 20:08:54
4岁的孩子,不听话。好好跟他讲也不会听,非得要打才能听,这可怎么教?
4岁的孩子,不听话。好好跟他讲也不会听,非得要打才能听,这可怎么教?
其实吧,我觉得4岁的孩子不听话,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
不听话,就是孩子的天性啊!
不听话,就是因为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啊!
题主没有讲孩子不听话的例子,那么我就讲几个我家孩子“不听话”的例子吧。
我的孩子也“不听话”,而且,打也没用。
我也是打过两回的,结果越打越不听话。索性不打了。 你家要打了才听,也先别打了,你打了他,他只是因为怕疼才听话,你打的了一时,打不了一辈子。
如果不能从思想让解决问题,打也不是长久的办法。
说到要从思想上解决问题,除了要让孩子从思想让理解家长让他们听的话的道理 ,家长也需要思考一下,家长这些话,孩子是不是非听不可?
面对不听话的孩子,我的第一个解决方法,就是随他去。
很多时候,孩子们不听话,只是因为他们跟家长的想法不一样而已,何必因为自己是父母,自己站在高位,就强迫孩子一定要听呢?
周末和老公一起带孩子出去玩,孩子的兴致总是比我们大,不管是去公园,还是去动物园,爸爸总是那个吵着要回家的,孩子总是那个不玩到闭园不回去的。
这样的情况,我一定要让孩子听话地回去吗?
这种话孩子不听也罢, 我选则让爸爸先回家准备晚饭,我陪他玩到开心尽兴为止。
有时候我们认为孩子不听话,其实只是我们跟孩子的诉求有差异,而会选择用强权逼迫孩子屈服而已。
然后我也会告诉他,妈妈愿意陪他一起玩到尽兴,是因为他最近平时的表现特别好,吃饭不挑食,还会帮妈妈干活了,所以妈妈很欣慰,虽然妈妈也累了,但依然愿意陪他玩。
还有的时候去游乐场玩,一进沙坑他就喜欢脱鞋子,脱袜子,然后就沙坑里打滚(打滚是他特别喜欢的运动。)
我经常看到家长们会在这时喝止住孩子,怕弄脏,怕生病。
我一开始也有过这样的顾虑,后来想想,既然带出来玩了,就别管那么多了,让他玩得开心就好了。
所以,他想脱鞋子脱袜子,想下水,想跳泥坑,就随他去吧。回家直接洗澡就好了。
甚至是在游乐场出口的商店买了个化石挖掘玩具, 路上就想打开玩,虽然我想让他带回家再打开,但我依然直接找了个路边绿地,等他玩够再回家。
家长希望孩子听话的时候,其实也可以考虑多给孩子一点耐心和自由呀!
好多时候,很多事情,如果你临时对孩子提出要求,如果这个要求并不如他的意,他多半会拒绝你,也就是“不听话”,那么,不如在事前就和孩子做好约定。
比如,我们带娃出去玩的时候,一般会跟他约定好。
1 只能买一个玩具。(或者不买玩具)
2 不能要抱着。(因为实在抱不动了)
为了避免他耍赖,我们还会让他把自己做出承诺的视频录下来。
目前来看,提前约定好,还是非常有效的,即使玩得很累了,他也只是说,“妈妈我太累了,走不动了。”而不是像以前一样赖着求抱抱了。
这时候我也会对他说,妈妈也累了,我们坐下休息一会吧,等休息好了我们再走。
让他知道,妈妈不是超人,妈妈也会累,没办法满足他的所有需求。
相比之前不提前做好约定,他各种撒泼打滚地要买玩具求抱抱相比,提前做好约定再出门,真的是太香了。
我记得小时候,妈妈告诉弟弟不要去玩热水壶,因为里面的热水会烫到他,就是打开热水瓶盖,拿着弟弟的小手去试了试那里的温度。
但是,很多时候,不仅是小孩子,即使是我们大人,也是不撞南墙不回头的。
如果事情的后果轻微可接受,不如让他们试试。
我娃去姥姥家的时候,总喜欢在猫咪睡觉的时候去摸它。我告诉他猫咪会咬他的,他总是不以为然。终于有一点,猫咪向他发出了怒吼,就是那种全身毛都竖起来的,弓起背的示威,娃立马被吓怕了,再也不敢去招惹猫咪了。
前几天在家里玩,天气冷了还死活不穿外套,妥妥的不听话,结果睡觉的时候告诉我鼻子不通气,我抱着他说,宝宝因为你身体着凉了所以鼻子不通气了,是不是不舒服呀。 他说是的。我告诉他,下次天冷了,一定要穿上外套好吧,那样就不会着凉了。 他眨着眼睛点点头。
亲眼所见,亲身体验,总是比亲妈的描述更直观。
再比如曾经娃玩完玩具总是不收拾,我不会只是命令他自己收起玩具,而是告诉他,如果你不收起这个玩具,那么就不能拿下一个玩具出来玩噢。 收不收由你,给不给新玩具由我。
还有时候,他有的旗牌类玩具,我会及时提醒他分类收好,不然少了东西就不能玩了。有时他真的会丢三落四的,他最喜欢的飞行旗就是这么丢了棋子。我只能告诉他,短时间内,妈妈不会再给你买新的了,虽然你很喜欢这个玩具,但是你对它也没有多珍惜呀。没得玩就先忍着吧,妈妈的钱也是有限的,不是你想买什么就买什么的。等下次有重大优秀表现的时候再买给你吧。
很多道理,讲了他们可能也记不住,那不如亲身经历一下印像深刻。
最后我想说,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每个家庭的情况也是不一样的,我在育儿的路上,也是走过弯路的,但依然希望我分享的这些经历可以对你有用。
我是喜欢陪娃一起读绘本,玩游戏,看展览,去旅行的@陪玩妈妈贺小狗,欢迎关注我,让我们在陪娃的路上一起成长
我们经常怪孩子不听话(其实我比较反对用“听话”这个词,更倾向于用“不配合”),但这背后一定是有原因的。
想要和孩子顺利、有效地沟通,父母首先要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因素,需要父母从改变沟通方式做起。
我教题主5句话,帮你搞定不配合的熊孩纸!
1
提前告知
参考句式:
宝贝,一会儿我们要……我们约定好……
下面的情景相信每个爸爸妈妈都不陌生——孩子在看动画片,看了有好一会儿了,妈妈想让他马上关掉。
不用猜,我们都能想象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孩子不同意,要接着看,妈妈强行关掉,孩子哇哇大哭。(画面请自行脑补)
如果我们换一种方式。
在看动画片之前,先和孩子约定:
"宝贝,我们看两集动画片,看完两集,我们就关掉电视,妈妈带你出去走走。"
通常孩子都会答应。两集演完了,关掉。孩子有了心理预期,并且他也做了承诺,一般情况下孩子都会接受。
所以,有时候不是孩子不配合,家长没有事先约定,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上来就让孩子关掉动画片,其实是滥用家长权威。孩子没有做好心理准备,难免出现暴跳如雷的场面。
提前告知,是对孩子的尊重,你会发现,孩子配合度会大大提高。
2
共情接纳
参考句式:
宝贝,我知道这件事让你感觉……妈妈也……也许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很多时候,孩子“无理取闹”、不配合,可能就是因为父母忽略了他的情绪和感受。
父母最常见的问题,就是“见不得孩子哭”。我们需要重新扭转自己的态度,哭是一种“负面”情感没错,但它并不是一种“坏情感”,我们没有必要去消灭它。
如果看到孩子产生了一种情绪,请先别用成人的判断先入为主地介入。很多父母看到孩子有一些嫉妒心,或者哭得很伤心都会直接说,“这没什么好嫉妒的,我们家还有好多别的玩具呢”或者“羞不羞啊,别哭了好不好”。
其实,无论孩子有什么样的负面情绪,父母需要做的,是共情,理解孩子的感受,接纳孩子的情绪,帮助他面对自己的感受,让孩子知道自己是被爱的、被接受的,不是孤独的。
如果我们能时常做到共情,理解和接纳孩子的情绪,会发现孩子对我们的要求也会配合很多;而如果我们平时一味去“堵”孩子的负面情绪,会发现孩子可能很容易对我们的必要管教产生对抗情绪。
3
有限选择
参考句式:
宝贝,现在有几个选择……你想要哪一个?
我们很多家长习惯了用命令式口气,“你现在必须……”“你只能先……”“不准你再……”,又或者给到孩子的是完全开放式的境况,这都会让孩子无所适从。
比如外出之前要换衣服,如果妈妈拿出两三件合适这个天气和场合的衣服请孩子自己选择,说:“宝贝,我们过五分钟要出门了,你来选今天出门穿的衣服吧。”通常他会选出来一件他喜欢的,顺利穿上出门。
可如果我们一声不吭地帮孩子选出衣服,穿上,然后再说要出门,有可能会遇到孩子的抵触情绪:我不要出门,或者我要换件衣服再出门。这其实跟我们上面说的第一点“提前告知”也是相关的。把“提前告知”和“有限选择”结合在一起,会发现孩子的抵触情绪将大幅降低。
但注意,选择应该是有限的、适合的,最好不要是完全开放式的。比如说,如果你问:“宝贝,你今天想穿什么出门啊?”那就灾难了,没准大冬天她翻出一条裙子或者一条短裤来穿也不一定,什么时候能出去这个门,就不一定了。
“有限选择”的选择一定是父母可以接受的,不管孩子选了哪个,父母都不可以反悔。让孩子感觉自己是被尊重的,自己是有“主控权”的,同时家长对这件事情也是可控的。
4
解释原因
参考句式:
宝贝,我们做这件事是因为……
孩子不配合的背后,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们不知道要做什么。很多家长用情绪代替了要求,比如吼叫、生气、焦躁等等,却没有告诉孩子自己具体对孩子的要求和为什么要这样做。
就像我们大人也是,如果老板单纯告诉我们今晚要加班,也不告诉我们为什么这事这么急,非得今晚做,我们肯定会怨声载道。
但是,如果老板明确告诉我们,这个文件是客户着急要的,而且这个客户是我们一个非常重要的客户,对公司至关重要,那我们知道了这个原因,就会配合加班,负面情绪会大幅降低。
对孩子来说,也是如此。比如,孩子把湿毛巾放在床上。你想让他把毛巾拿走,放回浴室。那么,首先要告诉孩子湿毛巾放在床上会沾湿被子,这样做的后果是,晚上睡觉会很不舒服,所以,我们应该把用完的湿毛巾放回到浴室。
当你完整地解释了整个事件和感受时,相信孩子会很快理解你并付出行动。相比只是单纯地批评、吼孩子,让他把湿毛巾拿走,孩子会更愿意配合,而且以后他也会举一反三,不会把其他湿漉漉的东西放在床上。
5
客观赞美
参考句式:
宝贝,你刚才主动帮助妈妈……你的付出和努力让妈妈感觉很温暖,谢谢你!
赞美和鼓励,是让孩子不断前进的动力。父母应该抓住机会,给孩子以真诚的赞美,鼓励孩子继续努力。当然,赞美也是有方法的。
首先,赞美要说具体内容和细节,发自内心的真诚想法,比如孩子帮忙擦桌子,我们可以说:“宝贝擦的可真认真,桌子上有个小油点儿都被擦干净了,细心又认真!”而不是一句“宝贝,你真棒”敷衍了事。
然后,要注意的是,要赞美努力而不是聪明。因为聪明是孩子无法习得的特质,会让孩子产生“固定心态”。
而努力是孩子可控的因素,可以后天培养,属于“成长心态”。有成长心态的孩子会比固定心态的孩子更有成就。所以不要说“你真聪明”,而要说“你肯付出努力,让自己获得好成绩,真为你感到骄傲!”
懂得赞美艺术的父母,常常会收获一个比较配合的孩子。
总结来说,想要收获一个配合的孩子,记住这五条:
1)提前告知
2)共情接纳
3)有限选择
4)解释原因
5)客观赞美
能做到这五条,你会发现,原来“不听话”的熊孩子,会变得比以前配合很多!而你也会因为不再需要大吼大叫,而改善亲子关系。
我是常爸,关注我,和我一起科学育儿!
「永远别说两次法」,解决孩子不听话问题
停下你手上的事情,走到孩子身边看着他一直等到孩子停下手上的事情看着你把要求讲给孩子听,并只讲一遍让孩子把你的要求重复一遍给你听站着等待孩子履行要求积极回应孩子正确的举动
具体要怎么做呢?快打开视频看看吧
孩子不听话,我们第一时间就会沿用老一辈的教育方式——暴打孩子。孩子因为力量弱小,出于害怕,当时会屈服,可是下次遇到同样的场景,还是不听话。
让孩子听话,最好的方法就是,你先听孩子的话。
有人会很疑惑,我们为什么要听孩子的话?
当我们说听孩子其实是指倾听孩子。倾听孩子,对孩子来说有2个好处:
第一个是示范作用
当我们听他们孩子说话的时候,本身就是在向孩子展示倾听的力量,时间长了之后,孩子也可以从我们这里学到如何倾听他人。
第二个释放情绪
孩子不听话的时候,最害怕的就是孩子沉默不语。如果孩子愿意说出来,我们一定要倾听,这会帮助孩子释放过激的情绪。往往也就是这些看不见的情绪,横在我们和孩子之间,破坏亲子关系。
图片来源于网络
那么,我们该怎么听呢?
一、听他们说的话
孩子不听话、哭闹了,孩子要么有情绪,要么有诉求,当我们把导致孩子不听话的原因解决了,那么孩子也就没有不听话的动力了。
几乎,我家孩子每隔几天就要闹一次。这不,前天晚上,她又是哭着进门了,跟在后面的奶奶骂骂咧咧地在数落孩子。看来祖孙两个人回家的时候,一个哭,一个骂。奶奶不喜欢听孩子哭,看到我在客厅,就回房间了。
我拉着姐姐的手,蹲下身子问孩子:“宝贝,怎么了,是有什么需求吗?”
“我想要拼图。”孩子哽咽着说。看来孩子出去,又想买东西,奶奶不让买,就哭着回来了。
“我们家里也有好多拼图呢。”我问孩子。
“我是想要积木拼图。他那个是可以拼起来搭成房子的,我们家的又不可以。”孩子说道。
“好的,妈妈知道你想要积木拼图了。这样吧,我们把积木拼图放进你的心愿单,下次你选礼物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心愿单里选咯!”这时候,孩子基本恢复平静了。
面对孩子的不听话、哭闹,如果我们只是一个劲地打压,孩子往往会哭的越来越厉害,甚至声嘶力竭。
二、倾听的方式
1)全神贯注地倾听
在倾听孩子的时候,一定要全神贯注。如果我们只是嘴上说在听,其实心不在焉,往往会让孩子感到不受关注而气馁,渐渐地,他们就不会再跟我们说话了。
“爸爸,今天我交了一个新朋友。”
“我听着你,你说。”
“我说我今天交了一个新朋友。爸爸,你在听吗?”
“我在听你说的每个字。”
“没有,你根本没在听。”
“我能一边看电视,一边听你说。继续!”
“还是算了吧!”
2)温和地回应
我们在倾听孩子的时候,要温和地回应孩子的话。以关心的态度,多用“哦”“嗯”“是这样啊”这样简单的话来回应孩子。
如果换种方式:
“爸爸,我今天交了一个新朋友。”
“哦,是吗?你看起来很高兴!”爸爸边说边关掉电视机,温和地跟孩子说。
“是的。我的好朋友叫……”孩子开始兴奋地讲起来。
3)确保自身不带情绪
我们在倾听孩子的时候,自己不能带有情绪,要心情平静下来跟孩子对话。
“我上了一天的班,都累死了!你把玩具扔得到处都是,回来还要跟你收拾玩具,看我不收拾你一顿!”换位思考一下,当孩子听到这些话的时候,他们心里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教育专家阿黛尔·法伯曾说过,“如果你不知道什么是对的,那么就把它用在自己身上试试。”(If you aren’t sure what’s right, try it out on yourself)
永远不要低估倾听的力量。当孩子不听话,我们平静下来倾听孩子,不仅可以教孩子如何倾听他人,而且让他们觉得有人在关心他们,从而更容易敞开心扉,跟我们对话。
如果您觉得这篇内容对您有所帮助,有所启发,欢迎点赞,关注。您的肯定是我继续努力的动力,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4岁的孩子有时确实特别难带,除了事事希望能自己做主,这个时候孩子还经常表现出无解的执拗。以前道理还能讲得通的孩子, 这时候经常“无理取闹“”。举两个我们家Coco最近的栗子:
1:前两天自己她穿小内裤没穿好,卷的很紧,自己弄不好,就哭着跑过来找我。本来多大事啊,帮她穿好就完了。孩子偏不,她不能接受自己做不到这件事,也不愿意接受大人的帮助,就是要大人在不帮她重新穿的情况下让卷起来的裤子不会不舒服。
2:吃完早餐,我顺口问了一句,“你漱口了没有”,然后递给孩子水杯。这下好了,她立马开始大哭,说不需要我提醒也不要我拿水,自己吃完就会去拿水漱口。我连忙说对不起,下次你自己端,然后把水杯放桌子上。但孩子就是不能接受我帮他端水的事实,重新放回去也不可以,她愤怒地把整杯水打翻在桌子上。
以上,我当时确实很很生气很无奈。但静下想想也能理解孩子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她的诉求没有被满足:
孩子想主导自己的事情,而不是由大人安排或者帮助。
孩子的认定的秩序感被破坏,她认为我给她拿水行为破坏她本来应有的秩序。
1. 孩子“不听话”可能是构建自我的需要
孩子从2岁左右开始表现出自我意识,步入可怕的两岁。到了三四岁时父母会发现孩子经常什么都要按自己意志来,不然就大哭大闹。
孙瑞雪老师在《捕捉儿童敏感期》中提到:
0到6岁的儿童,有的孩子甚至持续到12岁,几乎将他全部的热情和注意力集中在自我的建构中。正是因为这样的激情,孩子才得以形成自我。
在这个自我建构的过程,孩子一定会表现出“不听话”的行为。因为事事听话意味着事事迎合大人,何来自我?
孩子的“不听话”很可能正是他们在学习的过程,在体会自我的过程。这时候的“不听话”可能是他们在构建自我的需要。
2. 孩子处于秩序敏感期,可能为了维护秩序感而“不听话”。
比如Coco睡前程序是洗澡--穿睡衣--刷牙--听两个故事--睡觉,那就要严格按这个顺序。 有段时间,如果睡前不小心少听了一个故事,甚至多听了一个故事都不行,孩子就开始哭闹。
因此,除了因为孩子对自主性有要求,这个阶段父母和孩子间容易起冲突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孩子处在秩序敏感期,一旦他们认定的秩序被破坏,就会引发一场战争。
《捕捉儿童敏感期》中还提到儿童秩序敏感期呈现螺旋上升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秩序被坏哭闹,一旦停止行为孩子停止哭闹。第二阶段:为维护秩序说“不”。第三阶段:为维护秩序而执拗,就算行为停止也不行,孩子要求一切重来。
第三个执拗阶段正是最让家长头疼的,因为事情已经发生了,没办法让时间倒回去重来。很多三四岁的孩子正处在这个阶段,所以更容易出现“不听话”的行为,引发和养育者之间的矛盾。
综上,孩子在这个年龄“不听话”是正常的,这是他们发展自我的一个必经过程,如果一味压制反而会破坏孩子的成长进程。
正因为这一阶段的孩子专注于构建自我,开始渴望有一定的独立性自主权,如果靠外力强迫孩子服从,就会让孩子产生自主权被剥夺的感觉,父母的教导也很难被理解和接受。
虽然这次孩子被迫“听话”了,但下一次,内在对独立性的渴望会让孩子再次“重蹈覆辙”,父母不得不以更加严厉的压制才能让孩子屈从。家庭教育就不得不变成一场权利与控制的争夺之战,离我们教育的初心越来越远。
《儿童发展心理学》中提到:
儿童认可特定要求时,更容易改变自己的想法。儿童将特定要求视为自己的想法,至少认可其合理性,相信这个特定要求不会影响个人独立性,从而顺从要求。
要孩子“听话”是有前提条件的,首先,孩子能认可我们的要求,其次,孩子觉得是他们自己决定这样做的,服从这个指令不会破坏他们的独立性。简单粗暴地用打孩子方式解决问题则可能同时破坏这两个条件,孩子变得更加难以管教。
也就是说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让孩子内化我们的教导,变成他们自己的意志,让他们觉得是自己想做这件事。这样既不会破坏他们自主性,下一次孩子也不会再做同样的事情。
Coco在这个阶段有个做法让我觉得很好玩,她自己喜欢把我叫她做的事情说成是她自己要做的,这样就会心甘情愿去做。
有一次去肯德基吃点心,我觉得汉堡有点大,怕吃太多影响午餐,就问她,你的汉堡可以分我一些吗?她说不行。我装可怜说,你看我早上吃面包都分你了,你也应该和我分享呀。
她想了想说,妈妈,不是我应该分给你,而是我觉得吃那么多会太上火,对吧?如果是这样我就分给你。我赶紧顺着她说,对呀对呀,你这么说是对的。
Coco不希望这个事是因为我让她做她才做,而是因为她自己想才这么做。她自己学着把外在指令变成自己的意志,从而才能心甘情愿去做。
因此,如果不能让孩子从内心接受,用外力迫使孩子服从只能是治标不治本。
耐心解释制定规则的原因,允许孩子适当参与规则的制定过程。
四岁的孩子已经可以听懂一些道理了,简单清楚地解释有利于孩子理解原因,接受规则。比如看孩子爱看动画片,通过一些绘本让孩子明白保护视力的重要性,知道一直看电视对眼睛不好,并和孩子一同约定每次可以看几集。一般提前有沟通过,并一起制定好规则,孩子就算还想看,大部分孩子也能做到遵守规则。
对孩子的想法表示共情
在孩子发脾气的时候,特别在遇到孩子感觉秩序被坏但无法弥补时,首先要帮孩子解决情绪上的问题,对孩子表示理解和共情。情绪问题没有解决,大人说什么孩子都很难听进去。
引导孩子自己描述事实和解决办法
在孩子执拗的时候,往往大人怎么讲都没有用,但如果这个无法改变的事实是孩子自己讲出来,孩子往往能更快接受结果,平静下来。
在
我问Coco,“那这个事情你看要怎么解决?妈妈帮你穿好裤子能解决吗?"她说不能。
"那你自己能穿好吗?"她说不能。
“那不拉下来就那样放着能解决吗?”她说不能。
最后后我说,”那我也没办法让,你有什么办法吗?“
说到这孩子慢慢也缓和了,说“那你还是帮我穿好吧。”
其实我没有提出任何解决的办法,但是这个事情经过孩子自己说出来,她就觉得是自己做的决定,也知道了确实是没办法满足她的无理要求的,才能平静下来接受结果。
让孩子觉得自己在主导整件事情。
这个需要家长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用一点小技巧,明明是大人希望孩子做的事情,想办法让孩子觉得是他们自己想要那么做的。
朋友家有个小孩特别淘气,每次带Coco过去完,经常会把几个小的孩子弄哭。她妈妈有一个方法就很有效果,把那个大孩子夸一通,让她作为一个小领袖安排好小孩子活动,带他们玩,给他们分配玩具,然后就是一团和气。
采用比较温和的惩罚的方式,比如特权剥夺,短暂隔离,或者承担家务等,过后需要及时进行解释和复盘。
如果确实要惩罚,它的作用应该是让孩子下次遇到类似的事情会联想到后果,起到警示的作用。但事实是体罚孩子的时候,惩罚很容易变成大人发泄情绪的渠道。
如果在大家情绪都冷静下来后,采用较为温和的惩罚方式更容易达到警示的效果。年龄越小的孩子,越容易在惩罚后忘了被惩罚的原因,只是感受到被拒绝、被嫌弃、不被爱的感觉,所以惩罚后,再次进行解释和复盘是有必要的。
孩子行为有所改善应及时表扬和鼓励
栗子2中Coco把水倒在桌子上的事情,事后我和她道歉了,但是我告诉她生气时可以说出来了,可以哭,但是发脾气把水倒在桌子上是不对的,最后我罚她洗一星期地板。一方面我想让她通过做事的过程记住这件事,另外也趁这个机会让她锻炼一下。
开始她自然是不愿意的。虽然是惩罚,但我一边教她一边对她一点点进步大力表扬。告诉她我原来拖了总觉得地板还有灰,她拖完后踩着好干净好舒服,以后如果能经常帮我拖地真是帮我解决大问题了。一星期快结束了,开始她还表示太累了,后来就信誓旦旦地说愿意帮我拖地板到大学(当然,就是说说…… )
综上,大多数孩子这个阶段经常“不听话"(听到这句话好像心里就舒服多了 ),这是正常的。虽然觉得很辛苦,但至少我们知道这只是孩子成长的一个阶段,就更能去理解和包容他们。相信通过一定的方法,可以尽量缓和这个阶段的矛盾,哪一天在我们不经意间,会发现孩子们已经成长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