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11 14:53:42
11个原因告诉你,孩子为什么不理人?
1. 沟通讯息是否明确,讲话速度是否太快,确定孩子听懂了吗?是否你的个性太急,并且还要求孩子马上做反应?话说太多,疲劳轰炸?活动速度太快孩子跟不上觉得吃力….
这些细节是家长们容易忽略的哦。要确定你给的讯息和意图孩子接收到了并且能够看懂,我们需要做的是辅助他理解你的沟通讯息。不少家长觉得孩子不想理人,有时其实是他们根本没接收到你的讯息或只听一半没完全理解,所以我们要留意,和孩子沟通时语速要放慢,步调平穏,让孩子有时间思考做反应。
不要因为孩子没有马上反应就重复不断地下指令,或者为了要维持互动就一直说话并且问孩子问题,这样到后来孩子也不想理你了…... 他们没办法一次接收太多的讯息量,因为这样会带给他们压力,切记,提醒自己慢下来等孩子,这很重要。
2.帮孩子做太多
有没有发现自己常常会想要很快的去帮孩子解决问题,怕他受挫有情绪。通常家长很容易不自觉的承担太多责任剥夺孩子自我尝试的机会,殊不知,孩子是需要从挫折经验中去学习的。适当给予辅助是必要的,我们只要在旁观察,提醒他想想办法,并在他成功解决问题时表扬他的努力(即便是在你辅助下才完成的),这样做可以提升孩子对父母的信任及他的主动性。
3.时常在修补孩子的中断
我们的孩子通常会有注意力的问题,我看过不少家长和孩子互动时好像不允许孩子分心,所以频频拉孩子注意力。要知道注意力不好的孩子分心是很正常的,如果孩子断线了,要给予他修补机会,不要一直帮他修补。在我们的经验中,只要你愿意等孩子,让他练习自己回来,他会在越来越短的时间修补这个断线。
4.你的活动设计有没有问题点 —— 媒介物的选择或角色的安排
活动设计的太简单或步骤上太复杂,媒介物是否干扰了孩子,这些都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太简单的活动易使孩子分心;太难又容易让孩子退缩、放弃;已经会做的事没有变化孩子会感到无趣。父母不一定要坚持要求孩子接受自己设定好的活动内容, 适当调整活动的难易度也是必要的,并可以不时的在活动中加入变化提升新鲜感,也可以增加孩子的弹性。
媒介物的选择也要注意,令孩子沉迷的玩具会让你跟他的“玩具”竞争注意力。给予比较中性的媒介物孩子才容易将注意力转移到你身上,那些会干扰他的物品玩具等孩子建立好与你的关系和默契后再加入进来。
角色及角色任务安排要符合孩子现阶段的能力,太难的也会影响他对人的关注。比如你和他一起合作组装乐高,重点是二人的合作,而如果孩子只专注在这些细小的乐高零件上,研究怎么拼装而忽略了与你之间的合作与
5.你会注重互动过程或你更在意结果 —— 尽量弱化目的性
这点非常重要,当家长要训练孩子时会很在意结果,孩子到底会不会。你着重的是完成目标或活动进行的过程,因为这会影响你观察孩子的状态及困难。
在意结果的家长比较容易忽略孩子的困难而进行重复的训练直到孩子学会,重视过程的家长在活动中比较会注意到孩子的困难及感受并能实时调整自己,思考还可以怎么做。家长尽量目的性不要太强,孩子没出现家长要的反应家长就会不开心,不开心孩子都会感觉到,反而是制造了不愉快的互动经验。
ALP有句经典的话“过程就是产品”有好的过程,结果也会自然的越来越好。
6.家长的心态—— 总认为孩子不配合,很难教
想想你有没有真正放情感在活动里和孩子交流,你的表情如何,有没有笑容,还是你跟他互动只是想教他学会些什么?孩子跟你互动时有感到开心吗,或者是带着压力呢?
静态的认知技能当然可以教,但动态的社交能力是要培养的,真心的陪孩子互动,不是只要求孩子配合我们,协助他感受到互动的意义及乐趣,帮助他学会跟人建立关系,这样他才能从跟你的互动中建立各项能力。
关于孩子
1.互动动机不强
只要发现活动不感兴趣,参与度就大大降低或逃避。很多孩子都会这样,活动单调无趣,气氛沉闷,孩子自然反应就是分心。家长必须加强活动中情感的交流成份,注重活动气氛,才能维持住孩子的注意力。
2.刻板固执
孩子弹性不够,一定要照着自已的意思做。如果是这样,偶尔也可以让孩子主导,先满足他的需求再视情况换你来主导他。互动没有一定要一方跟随另一方,都可以是双向的。
3.能力达不到
比如手部精细动作不佳,不会玩雪花片、橡皮泥等或大动作协调能力不好,球丢不好也接不到,视觉搜寻或视觉对焦困难,找不到你要的东西,对不准你眼神看的点或方向,这些都需要日常生活中再加强的静态能力。
4.挫折忍受度低,容易有情绪
降低难度,给予孩子刚好的挑战。多鼓励与协助孩子,建立成功的经验。
5. 孩子行为背后的想法与感觉
多同理孩子,以孩子的思路及角度观察孩子行为的成因。一般家长常会以自已的观点去猜测孩子的想法,有时也可能会有误解。不单纯看孩子表面的反应,要分析他行为背后的想法和感觉,不要认为他就是不配合。比如我有一个个案,他有一阵子看到桌子就怕,回溯原因原来是他曾经有被老师在精细动作上过度训练的负面经验,所以只要看到要手部操作的就不要,这时我们就要帮他制造正向经验,让他在桌子前玩些他很喜欢的玩具,改变他的负面经验。所以说在面对孩子的问题时,要真正深入了解问题点,你才能调整到正确的方向引导孩子。
以上这几点是平时家长容易忽略及孩子常出现的互动问题。动态的互动能力很关键的条件就是“互动感受”还有“实时修正”。
人可以是灵活的,别把互动做的刻板了。
文章摘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孤独症儿童学前综合能力评估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