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22 16:13:21
语言发育迟缓,表达能力差,不与其他孩子说话咋办?
您好,每个宝宝都是独特的,语言能力发展各有快慢,如果宝宝语言发育延迟状况,确实超出正常范围,那么就要尽早请专业医生判断和检查。大多数1~3岁的宝宝,学习说话的过程是这样的:1岁~1岁半能说出10~20个简单的字词,能对大人提出的简单要求做出反应。1岁半~2岁能说出50~100个的字词,能用简单的句子表达自己的需求。2岁2个月宝宝通常能够区分书的正面和背面,还能简单区分哪一行字多、哪一行字少。2岁4个月宝宝通常会说出自己的基本需要,如“要抱抱”“要喝奶”,描述行为的简单句子。2岁半宝宝通常能够模仿儿歌。2岁8个月宝宝能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2岁10个月宝宝通常会正确使用人称代词“我”“你”“他”。3岁宝宝通常能和大人正常进行简短的交流。当然,不是所有的宝宝都符合上面的语言发育历程,宝宝因为个体差异,语言发育的速度会有所不同,只要推迟时间不超过6个月,就在正常范围内。如果已经超出正常范围,那么宝爸宝妈们就要思考,造成宝宝说话晚的原因了。结合孩子自身情况具体分析,希望对您有帮助。
语言发育迟缓表 现为:
①过了说话年龄仍不会说话。
②说话晚或很晚。
③开始说话后,比别的正常孩子发展慢或出现停滞。
④虽然会说话,语言技能较低。
⑤语言应用,词汇和语法应用低于同龄儿童。
⑥只会用单词交流不会用句子表达。、
⑦交流技能低。
⑧回答问题反应差。
⑨语言理解困难和遵循指令困难
由于早期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先于理解性和表达性口语,因此幼儿用最简单方式处理符号以表达自我经验和想象的能力被 认为是具有重要意义的语言基础和语言的潜在能力。婴儿在获得口语以前,会发出很多叫做喃语的声音,在开始说话的时期f大约1岁),孩子便开始使用各种语言环境所限定的符号(口语)。
孩子不开口说话,可能是因为一些其他一些病理原因造成的。目前常见的包括智力原因、听力障碍原因、发音器官病变、脑神经或发音器官肌肉病变、孤独症等。对于这些原因造成障碍疾病的孩子,要尽快咨询,并到医院求助,早发现,早治疗。
如果排除自闭症、听力损失的可能,那么宝宝的语言问题还要多方面考虑,还有选择性缄默症,特发性语言发育迟缓等等,这些都需要实地测评,寻找原因。如果宝宝的语言理解能力和行为方式都正常,那么宝宝的语言问题可能并不严重,一般单纯的构音问题,都可以通过专业的语言训练解决,如果宝宝的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发展不同步,则需要有针对性的干预,首先解决宝宝的发音问题,然后做好亲子陪伴,利用家庭环境丰富宝宝的词汇量,加速认知发展等等。
孩子现在多大了呢?有没有带去医院检查过?语言发育迟缓首先要找到根源再去寻找解决办法。
一般情况下,如果没有器质性病变,大多孩子 出现语言发育迟缓是错误的带养方式造成的,比如吃流食,看电视太多,家里没有语言环境等等。
先让孩子学会说话,学会表达,这是第一步,后续再教他去和小朋友交流。如果没有语言,孩子想要和别的孩子说话也没有办法开口。
家长可以试着给孩子做口部按摩,限制他使用电子产品,和孩子多交流,一步一步帮助孩子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交能力。
语言发展没有跟上 ,家长需要从以下八个影响儿童语言发育的因素中找问题了。
1.呼吸系统:呼吸系统出现问题的孩子容易没有能量,没有稳定持续的气息,所以“懒得”说话,或即使说话也显得有气无力。
2.大脑功能区:语言功能区没有被激活,脑网络连接不够的孩子通常不会说话,大脑双侧分化不全的孩子通常说话重复,没有逻辑。城市儿童普遍感觉刺激不足,刺激不足,大脑网络连接受限,大脑功能区也无法被很好地激活。
3.能量:儿童能量不足,会引发能力发展的滞后,在语言方面的表现可能是没有意愿或力气做出回应。
4.口腔功能:舌头灵活性不够、口唇封闭性不够、下颚稳定性不够等会导致孩子出现吐字不清,大舌头等语言障碍。
5.听知觉:听觉信息是孩子产生语言的“原材料”,听觉功能不好,语言一定不会好。
6.视知觉:最初的语言学习主要靠观察模仿,没有良好的视知觉功能,必定学不好语言。
7.前庭觉:当前庭功能不佳的时候,从各个感觉通路(主要是视觉、听觉)输入的语言刺激,包括语音、语调、频率、音量、音源、音质等,都将无法被正确过滤辨识进入大脑,从而引发发音不清,无法理解语意,无法察觉言下之意,无法正确表达语言,缺乏作文创作力等。
8.语言环境:父母不爱说话;带养人每天带他出门时间有限,接触外人,特别是同龄玩伴的机会比较少等,很容易导致孩子在语言发展上出现滞后或障碍。
训练方法
1.呼吸训练:
a.慢跑是锻炼深呼吸的好方法之一;另外还可以让孩子平躺,练习胸式呼吸转为腹式呼吸,可在孩子肚子上放个小枕头,让他看见枕头的起伏,体会腹部的呼吸。
b.吹气训练:吹羽毛、纸条、乒乓球,注意提醒孩子匀速有控制地吹,而不要用力吹,让孩子学会在说话的时候有控制的用气。
c.吸气训练:可采用闻香水练习吸气,也可把纸巾撕成窄条,放在鼻子上让孩子吸气吸住纸条,充分吸入空气后再用嘴发出“p”的音把纸条吹出去。
2.触觉训练:
a.全身触觉按摩,打通神经通路。
b.口腔触觉按摩,比如揉捏脸颊、唇部上下、下颚等。这一项属于常规训练,每天都要做,时间的长短视孩子的情绪,可一天多按摩几次。
3.发音训练:
a.【弹舌】锻炼舌头灵活性;
b.【吹气球】锻炼口轮匝肌封闭性;
c.唇的运动:
让孩子把嘴巴张开到最大(“啊”)
让孩子把嘴巴向左右伸展(“一”),停留3-5s再放松;
让孩子把嘴巴噘成圆形(“呜”),停留3-5s再放松;
让孩子把嘴型从“啊”变成“一”(可不发声),反复3-5次;
让孩子把嘴型从“啊”变成“呜”(可不发声),反复3-5次;
让孩子把嘴型从“呜”变成“一”(可不发声),反复3-5次;
让孩子把嘴巴用力闭紧吸住,同时发出”啵“的声响;
让孩子把嘴巴用力向内吸,同时发出小鸟的叫声。
d.舌的运动
让孩子把舌头伸出,越长越好,坚持3-5s缩回;
让孩子以同样的速度把头伸出,再缩回,反复3-5次;
让孩子把舌头伸出,朝向左(右)边嘴角,坚持3-5s缩回;
让孩子把舌头伸出,向左右嘴角连续移动3-5次;
让孩子把舌头伸出,朝向上(下)嘴唇,坚持3-5s缩回;
让孩子把舌头伸出,向上下嘴唇连续移动3-5次;
让孩子把舌头伸出,沿着嘴唇顺(逆)时针绕一圈;
让孩子把舌头伸向口腔内左(右)脸颊(可看到其脸颊上有突出),坚持3-5s缩回;
让孩子把舌头伸向上(下)排牙齿,左右移动做清洁牙齿状;
让孩子用舌头顶住上硬颚,发出马蹄音;
让孩子用舌头顶住门牙后方,然后从硬颚逐渐移动到后方软颚。
e.脸颊运动
让孩子用手轻轻拍拍自己的双颊,下巴和嘴唇;
让孩子紧闭嘴唇吹气,保持脸颊鼓胀;
让孩子用力吸吮,以使脸颊凹入;
让孩子做各式各样的鬼脸,牵动脸颊肌肉。
4.大脑双侧分化训练:
爬行,需要身体双侧配合的游戏,均可促进大脑双侧分化,即促进大脑功能区专责化发展。
5.视听训练:
句子复述,听数字做相应的动作锻炼听知觉;描线、舒尔特表格训练等锻炼视知觉。
6.前庭觉训练:
通过摇晃、震荡、跳跃、旋转、俯冲等活动刺激前庭觉。
01语言学习的基础是模仿
大部分自闭症儿童都要经过或长或短的仿说阶段,这其实是为日后的语言能力发展打基础的,也是孩子口语学习的最初级阶段。在模仿阶段,也许孩子的语言效果并没有出来,但是这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另外,模仿的过程中要加上认知等能力的辅助,等孩子的自身的能力上来了,模仿别人口语的行为就自然而然的减少了,主动表达想法的行为就自然增加了。所以对于仿说,父母不要捉急和悲观,要有耐心。
02积累足够的词汇量
美国语言学家研究表明,儿童需要真正掌握大约50个左右词语,才能把词语组合起来形成句子。所以,家长们不要指望孩子会几个词、十几个词就能会表达句子。孩子会说陈述句了以后,才会慢慢的说问句。孩子有了主动应答能力后,才能进而教会孩子主动提出要求,这中间是不能跳跃的。
03创造机会,让孩子提问
1、利用日常生活场景,教会孩子提问,这是训练孩子主动语言的最好方式。
比如,孩子吃饭的时候,家长可以提问“你吃的什么啊”;孩子放学后,家长可以和孩子互动“今天上课,老师教你什么呀”;看到路边的事物,家长可以问孩子“这是什么?用来干什么的?”……这都是生活中很好的教学方法。
2、把握或设置孩子需求情景,利用原始需求动机,诱发儿童主动使用口头语言表达需要。
比如,把孩子喜欢的汽车玩具放进盒子里,打开盒盖问“这是什么?”然后辅助TA说“汽车”,并把汽车递给孩子。逐渐让孩子把“这是什么”和“汽车”联系起来。再在盒子里加入一样“中性物”,可以对TA来说无所谓的东西,比如纸巾。然后父母问孩子“这是什么”,并辅助说“纸巾”,再递给孩子。如此反复训练的目的是告诉孩子,碰到不知道名称的东西可以问“这是什么”,从而促进TA主动发问的动机。
3、把握住孩子需求的动机来教授语言,是一个教学捷径。
我们不仅可以教孩子提问,还可以教孩子提出需求。比如孩子要喝水,就教TA说“渴了”;孩子要抱,就教TA说“累了”。在游乐场的时候,教TA问别的小朋友“玩滑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