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21 14:16:54
小宝宝什么时候才会开口说话?
语言的发展是个渐进的过程,一般来说2岁以后孩子可以通过语言来表达自我,如果孩子到了两岁仍不会开口说话,或者只会说一些简单的词,缺乏交流性的语言,就一定要马上带孩子去医院进行专业的诊断。2 岁左右的孩子中有 17%语言发育落后,3-6 岁的孩子中有 6% 的语言发育落后,主要的原因在于孩子被过分的呵护,孩子没有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机会。
语言发展的阶段和早期教育:
1-2个月:感知语言,消极发音阶段。
此时父母应与孩子多交流,孩子在出生以后渴望多交流,给孩子的交流越多,给他的信息刺激越多,语言能力的发育就会越快。孩子会将父母的表情、口型、语气等信息记录在脑中,等到孩子理解语言后,能够根据脑中积累的这些词语主动发音。
3个月:与孩子交流时,孩子会发元音,并且能够笑出声音。
4个月:孩子会发辅音,如“mu”、“ma”等。在孩子发出这些声音的时候,父母要与孩子进行及时的交流,要对孩子的语言有所应答。在与孩子反复应答和交流过程中,孩子会逐渐将看到的与听到的联系起来,提高认知能力。
5个月:咿呀学语。
6 个月:在这一阶段模仿发音节,能感受到语气的变化。这一阶段不管孩子发出什么音节, 同样,父母要对孩子的语言有所应答,多与孩子交流是训练孩子语言能力的最好方法。
7-8 个月:“言语-动作”联系阶段。在这个阶段的训练非常重要,此时的教育要寓教于乐, 通过不断用新鲜事物的刺激来积累知识。将语言和动作联系起来,如:说“再见”时,扶着 孩子的小手摇摆,让孩子了解这个动作是“再见”的意思,长时间的刺激后会形成条件反射。 这个时期也是对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阶段,要对孩子说“不”,要让孩子意识到不好的不应 该做的事情。因此,在该阶段逐渐给孩子强化语言和动作之间的联系,培养良好习惯,给孩 子语言发育和行为发育打下基础。
9-10 个月:孩子能学识图、识物,模仿发单字音。家长可通过图片教他认识物体,在形象 的学习中让孩子一边看一边发单字音,不断学习之后,将听到的和看到的联系到一起,积累 到一定程度之后,看到生活中的真实物体时,孩子就会认识并能发出相关的音节。
11-12 个月:孩子会主动发音,如见到妈妈会主动地叫“妈妈”,此时一定要给孩子应答, 要让孩子觉得说话是有意义的。
13-18 个月:仍然是语言理解阶段,孩子会懂得语言的命令,这是一个交往的过程,在这个 过程中孩子学会了命名物体,懂得了语言的含义。通过长时间的训练,家长让孩子拿一个物 品,他会主动的将这个物品拿给你。在这个时候,孩子开始有兴趣听故事,可以给孩子讲故 事并教他儿歌,从简单的两三个字的儿歌开始循序渐进地教,每讲一句让孩子重复一句,逐 渐孩子会接背儿歌。如果想让孩子记住一句话,可以让这句话在孩子耳边反复响起。此外, 家长应减少对孩子的溺爱,
2-3周岁:宝宝可以理解大部分语句,能用4~5个词语组句,能说出自己的名字、年龄和性别,会用“我、你、我们、你们”这些代词。到36个月的时候,宝宝能掌握一些基本语法;语言表达比较清楚,陌生人也可以听懂;会讲简单的故事。
亲爱的宝妈
这个问题分先天和后天
先说先天吧,一对双胞胎,家里的教育环境,吃喝什么条件都是一样的,但是说话早晚不一样,这个是因为先天有些孩子的语言基因比较强大,说话就早,所以即便自己的孩子说话晚,不要着急,不要灰心,不要去攀比,静待花开,也许孩子说出话的那一刻会比同龄的孩子说的还要好。
再说后天吧,家里的环境很重要,英国纪录片显示,在家父母给孩子多说话孩子词汇就多。另外喂养方面,孩子的食物一定要由细到粗。锻炼孩子的咬肌很重要,这样喂养的孩子说话就会很清楚。
最后祝你家宝宝早日开口
你家宝宝多大会说话,我们家老二现在是2岁2个月,话说得不是很利索,有些发音我们怎么听也听不懂。
奶奶着急,说这孩子是不是有什么问题啊,说话这么迟,他哥哥2岁就会说的很好了。
其实在这里我想跟大家说一下,小孩说话的大规律。一般而言,一岁的宝宝可以说一些简单的单词。两岁的宝宝,可以说一些简单的短句,三岁以上的宝宝基本上就可以比较顺利的跟大人进行语言沟通。然后就是遗传因素,小孩说话晚有可能是她的爸爸妈妈小时候说话也比较晚。
此外,女孩的语言发育要早于男孩,兄弟姐妹之间说话的早晚,也可能不一样。只要孩子跟父母跟家人之间有正常的眼神交流和肢体沟通,说话早一点晚一点都是没有问题的。
当然有一点因素特别关键,那就是语言环境。我们除了要给孩子按部就班的添加辅食之外,还要注意多跟孩子说说话,增加语言刺激,多鼓励多倾听多回应,至于其他的你就别多虑了。
一般来说,七个月大的时候,会无意识地学父母说出爸爸、妈妈,十个多月大的宝宝,一般都会叫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一岁多点的时候,可以说简单的字和词汇,可以听懂故事歌谣。
“我的孩子还不会开口说话,怎么办?”
“孩子总是咿咿呀呀的,乱指,不会说话,该怎么教?”
“口肌也练了,啥方法都用了,逼也逼了,他就是不开口,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
在面对孩子的语言问题时,你是不是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
很多家长觉得,孩子只有“开口说话”才算会沟通和交流,这时候你可能忽略了一个点——
孩子在开口说话前,还要有一个重要的能力:
前语言能力
孩子的语言发展不只是有“不会说话”和“会说话”两个阶段,语言的沟通是有不同的发展阶段的。
从孩子的语言发展顺序上来看,一般的孩子在1岁左右才会“发音”出能够被理解的词。
但这并不意味着,1岁前的婴儿与言语没有什么联系。
事实上,婴儿在说出第一个真正意义的词之前的这一时期(0-12个月),被称为前语言阶段。
它是儿童语言的准备期,是开口 “说” 前的必备技能!
- 时间上划分 -
0-12个月的非语言互动
① 0-5个月
婴儿的互动主要与父母之间。
当孩子刚出生后,你和孩子之间亲密的身体接触,与宝宝眼神互动,用你的语言描述他的各种表情和感受,运用夸张的表情和语音语调去逗孩子......
这最初的交流方式是发展孩子交流能力的第一步,将孩子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并能够停留在你身上。
*有些学者将这个阶段称作是一种“对话”互动的形式,婴儿可以从中学习到重要的交流技能,如眼神接触、轮流发声等。
② 8-10个月
孩子开始逐渐出现有指向性的“手势”、“表情”等非语言沟通方式。
“手势”是人类交流的一个重要途径,我们成人也无时无刻不在通过手势等非语言信号来传达自己的意图。
所以,不要小看孩子这种信号的出现。
*当孩子最开始出现“手势”这种非语言的信号后,家长一定要抓住时机,及时做出“回应”,帮助孩子进一步发展沟通
- 类型上划分 -
前语言能力发展的五个前备技能
01 模仿
模仿能够加深孩子对语言的理解,缺乏模仿能力会影响自我学习和社交的发展。模仿能力的缺失也会影响孩子未来同伴能力的发展。
① 运动模仿:是语音模仿的基础。在日常引导中可以慢慢的从大动作模仿过渡到精细动作的模仿。
② 语音模仿:可以通过应景式旁白的方式引导。
比如孩子正在玩喜欢的东西,家长在旁边描述,先给孩子一个语音输入,比如孩子在玩车,家长在旁边说“车”“呜呜呜”,也可以把孩子发出的声音拉得很长,比如“呜~~~”,让孩子觉得有意思。
③ 嘴部动作模仿:平常可以跟孩子玩吹一吹乒乓球,让孩子跟你学舔一舔糖果,都是很好的练习方式。
02眼神
我们谱系孩子总喜欢沉浸在自己的
过多使用语言指令也会促使孩子更不会关注人,因为他只要“听”就好,不需要通过“看”来获取信息。
家长平常要多多用非口语代替部分口语沟通,提高孩子对人的眼神关注。
在生活中可以多用手势和表情替代“语言”,表达你对孩子的“要求”,比如皱皱眉、双手比x、点点头,用手势示意孩子做某件事情,某件事情做的不对......
03轮流
轮流发生在两个及两个以上的人之间。在孩子学会轮流前,需要具备等待(冲动控制)的能力。这对后续孩子在交流中发展出“有意义的沟通”起着重要作用。
游戏是很好的方式。游戏中的一来一回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轮流”的概念。
可选的游戏:掷色子、按颜色挑选卡片、转转盘、一起拼拼图等
例如:你和孩子一起玩拼图,每次轮到你的时候,家长可以说“到妈妈啦”,不要有过多语言的输入。这样的轮流游戏还可以顺便教导孩子“你我”的概念。
04 共同注意力
共同注意力是孩子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标志。
当儿童有意识的注意他人关注的焦点时,表明他们已经开始尝试理解他人的心理状态和想法,而这正是心智解读的基本表现。
一、共同注意力分类:
①分享式注意力(主动发起):
指孩子主动发起的,让他人对其感兴趣的物体或人的注意。
②回应式注意力(被动回应):
孩子对他人发起的眼神注视或手势等社交信息做出回应,加入到发起者对某个物品或事件的关注中。
二、促进共同注意力发展的顺序:
①家长先注意到孩子的注意
- 让孩子主导,家长跟随;
- 采用应景式旁边技术,简单的字句解释孩子正在做的事情;
- 家长模仿孩子的玩法。
目标:让孩子感知到被关注的体验,感知有人在关注自己关注的事情,并对自己有帮助。
②家长获取孩子的注意
- 和孩子的视线平行;
- 加入孩子,让你成为孩子游戏中的一部分;
- 运用夸张的方式让你自己变得有趣,让孩子注意到你;
- 活动中停顿,如果孩子主动要求继续,给与正向的积极的回应;
目标:让孩子感知到如果他跟随你,则会总是伴随好事发生。
③家长获取孩子的眼神
- 在游戏中设置有趣的障碍物,并适当的等待,等待孩子的眼神向你看过来再继续活动;
- 使用沟通诱惑物,设置孩子需要你的场景,当孩子和你有目光接触时立刻满足他。
目标:让孩子感知到他看向你,则会有好事发生。
④让孩子注意到你
- 孩子注意成人“指”的东西;
- 孩子注意成人“看”的东西;
- 孩子在人和物之间的视线转移。
目标:让孩子感知,当他关注关键线索(手势,眼神,姿势等)后,会有好事发生。
⑤促进孩子的分享式注意
- 教导孩子指向想要的物品,注意观察孩子,及时发现他的愿望并介入,辅助孩子做出指的动作。
目标:孩子让别人看到自己所指所看,孩子向别人分享自己的需求和想法后有好事发生。
所以,在你想让孩子“开口说话”之前
孩子具备这些能力了么?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