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21 08:27:28
小孩子话太多怎么办?
我亲戚家的孩子也是这样,除非睡着,下然就说个不停。方法:找事给他做。如果孩子很小,找玩具找动画片或看绘画书等,大些就让他看书,讲书上故事,布置作业让他做,或者去室外活动。引导他转移注意力。
小孩子话多是好事。
大人嫌麻烦是不对的,很多小孩子不断的问问题,这是孩子大脑突飞猛进发育的表现,如果孩子的问题你都能直接回答,并能给孩子讲清楚,那是最好不过了,如果你一时不能回答孩子,或者没时间回答孩子,你就跟孩子说:等我有时间好好给你讲清楚。
这里大人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
1.欺骗孩子。比如,孩子问:我是从哪里来的?大人往往会说:在公园捡的……之类的话
2.搪塞孩子。比如,在动物园里,孩子看到孔雀羽毛有彩色的也有白色的,会问:为什么有彩色的,为什么也有白色的呢?大人可能会搪塞孩子说:他们的妈妈就是那样的颜色,所以孩子也是同样的颜色。孩子还会接着问:他们的妈妈颜色为什么不一样呢?大人可能就会词穷,于是就会说:他们天生的就不一样吗。孩子还会问:为什么天生的就不一样呢?大人很可能就会急眼啦……其实大人可以跟孩子说其中的道理,真不知道,就跟孩子说我还真不知道,等我查查资料再跟你说,好不好啊。之后一定要查,一定要跟孩子讲清楚
3.批评孩子。说孩子爱唠叨不是好孩子,这就更不好了。有些孩子突然不爱说话了,就是这个原因。
其实孩子话多算一把“双刃剑”,不完全是件坏事
话多的孩子大多外向,和内向孩子“什么事情都放在心里”不同,话多的孩子其实是通过“说出来”的方式,来形成和确认自己的想法。
他们有时候完全是个天使宝宝:
优势1、他们很容易交流
你不必担心孩子在想什么或感觉怎样,他会直接立刻马上第一时间就告诉你。孩子的心思你不用猜,他对于你来说就是一本打开的书。
优势2、他们能给你解闷儿
有一个健谈的孩子在身边,你一天也不会无聊。他们的问题总是充满想象力,你可能经常从ta嘴里听到新奇的说法,完全不用担心怎么打发时间。
优势3、他们很有想法
健谈的一个主要好处是,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学会了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锻炼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多说确实是很好的训练方式。
优势4、朋友遍天下
话多的孩子往往外向,很容易交到朋友,所以在社交方面他们属于“无师自通”的自来熟,很多场合都能轻松“hold”住。
这么一想是不是宽慰多了!
而且后来我又在网上看到这样的观点:“孩子话多是聪明、高智商的表现,应该鼓励孩子多说多表达”。
自己家孩子也是话痨,只要不累就可以一直说下去——“这都不是事儿,反而能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用耐心和爱心包容对待就好了。
但是,我还没说完。
看了大量案例和研究后,我发现,对于这个问题,很多人都有盲目的乐观和佛系。如果孩子到六七岁,依然有话过多、一直喋喋不休且无法控制自己的情况时,我觉得家长是有必要进行适当干预和纠正的——
不说别的,如果上小学了,总忍不住说话接下茬,老师还怎么讲课?孩子还怎么学习?你还怎么上班?(还不得天天被找家长啊!)
什么样的“话多”是需要家长及时干预的?
油管上看到一位育儿博主列出了8条典型表现,我觉得总结得特别好,拿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状况①:叫他停,没多久又开始讲;
状况②:人家讲,他也讲,根本没在听;
状况③:插嘴,心里有话不能等一下;
状况④:不能轮流,而是想讲就讲,一直插话;
状况⑤:不看场合,随时讲;
状况⑥:讲话大嗓门,总是需要人提醒小声一点;
状况⑦:一直问问题,明明已经回答了,他还是一直问;
状况⑧:被老师反映,上课会分心、一直讲话。
没有规矩、不能自控的多话孩子,有可能是多动症,又或者因为焦虑,甚至有可能是自闭症的表现。当然这些诊断一定需要依靠专业人士进行判断,我列出来这些可能性,是希望大家能够意识到:
话多,不完全是聪明的表现,有时有必要正视、重视甚至及时干预这个问题。
?多动症
如果不考虑周围的人,不停地说话,并打断别人,这可能是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特有的冲动的信号——很多时候,女孩比男孩更有可能长时间未被诊断出来,因为在人们的期待中,女孩的语言能力本来就更高。
?焦虑
如果在遭遇压力的情况下,孩子不停地说话可能是焦虑的信号。虽然我们经常将焦虑与害羞或退缩行为联系在一起,但它也可以表现为儿童的过度活跃、“亢奋”行为。
?自闭症
如果孩子的喋喋不休还伴随着其他的社交障碍,比如眼神交流不顺畅、无法理解对方的暗示(比如对方对某个话题不感兴趣),或者在对话中难以互动、机械重复自己说过的一些话等等行为,都需要注意,这可能是自闭症谱系障碍的征兆。
当你遇到的是这三种情况时,请考虑带孩子去看儿科医生。
如果孩子跟以上三种情况都不相关,只是单独的“话多”,喜欢碎碎念,那么父母又应该怎样优雅地让孩子学会“消停点儿”呢?
刚才说了,话多是把双刃剑,所以我们在帮助孩子纠正的时候,千万注意不要伤害他们的自尊。
不要给孩子贴标签
面对一个滔滔不绝的孩子,你一定要忍住的是,不给他贴标签:
“看看你,嘴一刻都不能停!”
“别说话,就你话多。”
“你怎么话这么多?我耳朵都快磨出茧子了。”
......
孩子想说话的情绪和冲动是正当的,他不应该因此感到羞愧。当你给孩子贴上“话多”的标签时,他很可能以后就不敢表达、不敢说了,久而久之,这个可以成为优点的特点,被你完全扼杀在了“负面标签”里。
抱怨孩子“话多”,甚至在亲戚朋友面前解释孩子的行为“他就是爱说话”,都会打击孩子的信心。孩子还可能会放弃学习自我调节,破罐儿破摔:“我就是话多,索性爱咋地咋地吧。”
所以你可以说:
“爸爸妈妈认为,你在和一个人说话时,应该也给对方说话的机会。”
“想象一下,如果另一个小朋友也很爱说话,你一直插不上话,是不是感觉很不好?”
“当你不停地说话时,其他人也会有同样的感受。”
告诉孩子,语言表达是一项很棒的技能,他需要做的只是更好地掌控这项技能。
帮助孩子设立界限
在孩子关注自我的阶段,他们很难察觉到自己的行为给他人造成了困扰。要提醒孩子这一点,并设定界限。
你可以给孩子设置一个“专属balabala时间”。比如吃完每顿饭后的一个小时是专门属于他的说话时间,这个时间里你会坐下来认真听他讲话,并给出回应。过了这个时间,你要让他学会安静。
告诉孩子不是任何内容都需要说出来
比如一些叙述性的语言“我要穿袜子了”“我要画一幅画,用红色、蓝色和紫色”,可以对自己说,不需要让别人回应。当需要分享或者需要帮助的时候,才需要。
还有一些场合,比如图书馆、电影院、剧院,一直讲话是不允许的。你们之间可以设置一个暗号,比如当爸爸打“停止”的手势时,你需要安静下来。
和孩子玩安静游戏
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玩安静游戏。例如,在一个游戏中,你们可以玩“谁先打破沉默谁就输”,还有点类似“一二三木头人”,训练孩子的“闭嘴时长”。
或者,让孩子练习听你说话并计时,看看他能坚持多长时间,每次孩子有进步时,就给他一定的奖励。
你还可以给孩子设置一个静音计时器。一开始的时间短一些,比如3-5分钟,逐渐提高孩子的容忍能力,让他克制自己不去分享头脑中出现的每一个想法,分散他的注意力做点别的事情。
如果孩子真的很难做到,可以让他每次想开口之前深呼吸三次。
孩子话多,是一个可以向左也可以向右的问题,如果我们在不伤害孩子表达积极性、不损害他自尊心的情况下,让他们学会控制自己表达的欲望,“话多”就会成为孩子一个不错的优势。所以面对你们家的“小话痨”,别不当回事,但也别太当回事——感觉当了父母,要“平衡”的事太多了,是吧!
我是常爸,关注我,和我一起科学育儿!
参考链接:
https://www.parents.com/parenting/better-parenting/advice/ask-your-mom/how-to-handle-a-chatty-kid/
https://parenting.firstcry.com/articles/parenting-a-overly-talkative-child-tips-to-deal-with-a-chatterbox/
https://www.understood.org/en/learning-thinking-differences/child-learning-disabilities/hyperactivity-impulsivity/my-child-talks-nonstop-what-can-i-do
https://www.todaysparent.com/kids/school-age/how-to-handle-an-overly-talkative-kid/
https://sleepingshouldbeeasy.com/labeling-kid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3xfaKRoeRk&ab_channel=%E7%8E%8B%E5%AE%8F%E5%93%B2%E6%95%99%E9%A4%8A%E8%82%B2%E5%85%92%E5%AF%B6%E5%85%B8
其实话多话少不重要,重要的是话要说到点上,这个重要性跟年龄也没关系。
几年前我儿子五岁的时候去英孚上一个试听课,课前有个孩子话那叫一个多,好几个家长夸他聪明。到了课上,那个孩子一句话都没有了,连老师问他中文名字都说不出来,一直低着头扣袖子,一下课马上拉着他妈就走了。
现在我儿子奥数班上有几个孩子老师说什么都能接下茬,比如老师说我喜欢给你们班上课,有个孩子马上说我们班下课你就能回家了。
老师说你们考试的时候一定要认真看题争取多拿分,马上有孩子接话说我们多拿分你就多挣钱。
那样的孩子无论什么时候话都可多了,当然提问回答问题的时候也没问题。
所以话多没问题,但第一要有基本的教养,第二要能言之有物,这都是需要家长教育的,一是以身作则,二是针对训练。
很多人一听训练就觉得是残害孩子,就会说长大了自然就懂了,知乎上一半都是成年人,你们在工作生活中遇到能把事情表达清楚,文明礼貌的人多吗?
可见这跟年龄没什么关系,如果希望自己的孩子有素质有能力就要训练。
语速
声调
语态
身体语言
针对性
全面性
概括性
观点清晰
结论明确
平和提问
不妄下结论
尊重争议
和平讨论
还有太多,这都是要练的,我们一直以来不太重视讲演,但这是很重要的,我做过很多年单位内部的兼职培训师,编排课程的时候,即便是专业课如果有时间我也会插一节谈话技巧,内容基本就是上面写的,因为无论做什么岗位都是需要交流的,特别是我长期从事的市场部。
跑题了,其实我一直认为这些事需要的训练时间太长,是有必要从孩子抓起的。
随着孩子的成长,有一部分父母发现:孩子成了不折不扣的小话痨——总是拉着爸爸妈妈没玩没了地问:
“这是什么?”“到底为什么呢?”“这个怎么玩?”.......
刚开始父母还是比较有耐心的,但是时间一长,也慢慢没了耐心。
有时候手头上正好有重要的工作,孩子还拉扯着父母反复询问,这种情况让很多父母心生无奈:娃呀,你的话怎么那么“多”呢?
孩子为什么不分场合,总有没玩没了的话要说?总体来说有三个主要的原因。
原因一:孩子处于语言发展的“命名爆炸期”
刚开始的时候,孩子的语言词汇量发展是比较缓慢的。
大多数儿童达到10个词汇量需要3-4个月的时间。在18-24个月之间,词汇学习的速度显著增长,每周可能增加10-20个。(Reanick &Goldfield,1992)[1]这种词汇量的迅猛增长被称之为“命名爆炸”。
从下面这张图片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孩子从20个月开始突然变成了“词汇吸尘器”,新词汇量的学习量开始进入爆发式增长。
图片来源:《儿童心理学》,[英]H.鲁道夫·谢弗,修订版
而苏珊·凯丽(Susan Carey,1978)所研究的一项数据表明:六岁时,一般儿童已经掌握了14,000个词汇。[2]
我们假设孩子是在1岁半左右,才真正开始用词汇表达,那么在1岁半到6岁这段时间,孩子平均每天就能学会9个新词汇,或者说在醒着的时候,每小时便学会一个新词!
孩子的年龄孩子的词汇量(个)1岁~1.5岁222岁2722岁~2.5岁4463岁8964岁15405岁20726岁14000
(↑↑↑资料来源于多个文献整理合成)
当你觉得很难让一个5岁的孩子“闭嘴”时,其实真正的“话痨模式”还在后面,因为6岁时孩子的词汇量是5岁时的7倍!
原因二:孩子在争取父母更多地关注
孩子喜欢拉扯着父母喋喋不休,除了因为自身语言的爆发期之外,还有一部分原因是想通过语言来引起父母更多地关注。想想什么时候孩子最容易缠着父母?是不是父母在玩手机的时候?以及我们正在“忙活”的时候呢?
孩子们还不能精准的表达自己需要被陪伴的需求,他们或许不会说“爸爸妈妈,我想你放下手机看看我、陪陪我。”但是他们会启动“话痨模式”,以此来引起父母的关注。
原因三:孩子区分不了场合,自我调控能力不足
许多父母面对孩子的问题时,一开始都会停下手中的事情回答。可是在一些特定的场合,比如有客人来了,或者是大人在谈话的时候,孩子同样的问题还反复问,父母就很容易失去耐心,忍不住训斥孩子了。
其实低龄的孩子还区分不了场合,自控能力也比较弱。他没有办法判断什么时候该说,什么时候不该说。所以才会在大人谈话的时候“插嘴”说个不停。
孩子聊起天来刹不住车,喜爱表达自己,这也并非一件坏事。事实上,爱说话、爱表达,这对孩子的成长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成长中的“布罗卡语言区”,孩子需要通过“说出来”辅助思考
主导语言区域的大脑器官是布洛卡区(Broca's area)和威尔尼克区(Wernicke's area)。布洛卡区位于左半球大脑皮层额叶的部分,控制语言的产生;而威尔尼克区位于左半球大脑皮层颞叶的结构,负责理解语言。[3]
对于低龄孩子来说,控制语言产生的布洛卡区仍然在发展中。随着孩子环境的体验越来越多,大脑主管语言中枢的神经不断发展,3-6岁期间孩子的表达技能快速提升。他们开始具备比较强的思维能力,但他们又还不能像成人那样,直接在大脑中很好的用字词句来理解问题和指导行动。
因此,他们需要先把头脑里"想"的过程"说"出来,然后再跟着做。从这个角度上来看,孩子正是通过“说出来”,才能更好地辅助自己思考。
爱说话的孩子,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强
当孩子可以用语言表达自己时,他们的思维得到了锻炼。孩子们在没完没了叙述自己的所见所闻的时候,也在不断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他们的大脑在快速的运转,这可以帮助他们理解问题,并且更好地判断接下来要如何做。
无形之中,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和
孩子爱说话,是他们成长的需求和本能。父母一味地打断孩子,或者一味地要求孩子“别说了”都是不现实的。孩子天生具有发达的语言大脑,当然,语言发展还离不开父母教养过程中的交互作用。
以下四个方法,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习得语言交流的技巧,变得既聪明,又能关注到他人,而不是自己一个人在“话痨”。
方法一:让孩子感觉“被看见”
对待孩子和我们的谈话,我们应该报以尊重的态度,多给孩子的话一些肯定和认同。蹲下身子、放下手中的手机、看着孩子的眼睛,这些都会让孩子感觉到我们真正认真地倾听。
当孩子被“看见”时,他们会感觉到自己的存在感。所谓的存在感,就是被重要的人特别重视的感觉。这种感觉会让孩子产生内在的安全依恋,从而更有自信地与世界交流互动。如此,孩子遍不会一味地通过“话唠”求关注。
怎么样让孩子更好地感觉“被看见”呢?这里有两个沟通的好方法。
a.表达“我看见”+孩子做的详细动作和客观结果
比如说:“我看见你把水龙头扭开,挤了一点泡泡,把每个小指头都冲洗得特别干净。”
b.表达“你觉得、你想要”+孩子刚刚说的话
比如说:孩子在玩积木,他说“我要把积木垒高,做一个最大的摩天轮。”
比起给孩子建议,复制孩子说的话会帮助他更好地行动。比如说“哇,你想要把积木垒得特别高,像摩天轮那么高!”
这样的沟通方式,都可以让孩子感觉“被看见”,从而自己更好地玩耍并和世界互动。
方法二:多启用“共同关注”
如果你和孩子一起去摘草莓,为了摘到又大又红的草莓,你是自己放长眼光去寻找,还是望向孩子眼光的方向?
事实
比如说,当我们关注孩子盯着的物品,此时他的注意力会高度聚焦在这个目标物上。当我们说出这个物品的名字和相关的信息时,这会刺激他们专注地把这个物品和口语的名字、相关信息积极地联系起来。关注的越多、语言的输入越多,孩子的理解就越深刻。累积到一定时间后,他们就会开始从“接受性语言”转化为“表达性语言”——自己开始用口语精准表达。
因此,多多启动“共同关注”,对孩子的语言发展会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孩子与我们的交流也会更愉快。
这样共同关注的场景还有:一起读一本绘本、开展合作型的游戏,或者一起做家务。总之,就是和孩子一起做,而非替孩子做。
方法三:停顿,给予孩子插话的时间,学习“轮流谈话”的交替规则
如果一个人总是在“说”,另一个人总是在“听”,那么谈话很快就会变得没意思。因此谈话需要练习,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父母要能有意识地适当停顿,给予孩子参与进来说话的时间。
在孩子最初的六个月的时候,他们会自己发出咕咕声或者咿咿呀呀的声音,这个时候他们说话的目标就是学习与身边说话的人保持协调一致。(Rosenthal,1982)[5]
而到七八个月的时候,小婴儿在父母讲话的时候会表现得安静,等待对方停止讲话时,他也会做出声音作为回应。很明显,这个时候他们已经懂得了语用的第一个原则----当他人讲话的时候不要插嘴,因为你很快就有机会说话了。
而我们对小婴儿说话,然后等待婴儿微笑或者发出咿呀声,之后再和婴儿说话,引发婴儿的又一个反应。这样一来,谈话的交替规则就可以被建立起来了。
平时我们和孩子说话时,如果能在说完一段话之后,稍作停顿,看看孩子的反应。或者问问“你觉得呢?”这些都可以帮助孩子学习轮流谈话的语用规则。孩子慢慢地也会学会自己说完一段话,然后等待别人的反应。
方法四:传递说话背后的文化规范,比立规矩更重要
比起简单粗暴的告诉孩子“吃饭不说话,说话不吃饭。”、或者“大人说话的时候孩子不要插嘴”这样的硬规矩,传递规则背后的文化规范是更重要的。孩子也会更容易理解原因,从而了解到什么时候该说话,什么时候需要注意停顿。
比如,我们会告诉孩子吃东西时嘴巴里有食物,这种情况下我们一般不说话。因为此时说话食物可能会喷出来,也可能会噎到。这样是不礼貌也是不安全的。如果要说话,可以把食物吞进肚子里,再张嘴慢慢说。
还比如,我们会告诉孩子,每个人有说话的权利。我们可以听完别人要说的话,然后再表达自己的观点。如果自己在说话时,被频频打断,是一件很不舒服且不尊重别人的行为。
同样的,当我们和孩子观点不一致时,他也会被给予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
只有我们做到尊重孩子,给予他时间和机会轮流交谈,且孩子也能明白规矩背后的文化和原因的时候,孩子才能敞开心扉,愿意“听话”地与我们平等交谈。
[1][3][4][5]《发展心理学,儿童与青少年》,[美]David R.Shaffer & Katherine Kipp,第8版,
[2]《儿童心理学》,[英]H.鲁道夫·谢弗,修订版
我是 @玫瑶老师
《陪孩子走过生命中重要的前三年》作者,专注分享蒙台梭利和心理学相结合的接地气育儿干货。
关注公众号【玫瑶老师】,每月一次公益领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