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30 10:57:20
孩子不听指令?家长要先考虑这3大原因
你是不是经常有这样的经历:
每次叫孩子干点什么事,他磨磨蹭蹭就是不动弹;
刚刚嘱咐过的事情,过五分钟再问他就忘了;
你让他往东,他偏偏要往西……
生活中到底该怎样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孩子不听指令的“毛病”,到底该怎么破?针对这种情况,首先我们要搞清楚孩子不听指令的原因。
01 不听指令的三大原因
①发布的指令是否过于复杂
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理解能力是不同的。而孩子从听见指令到反馈在行动上,是一个从接收到表达的过程,所以更需要孩子具备良好的理解能力。
一般情况下,2岁左右的孩子能够理解1~2步指令,4岁左右的孩子可以理解一些中级的指令,比如识别房间、情绪和地点,拿出不在视线内的物品、简单的角色练习等。
等孩子到了6岁左右,他的认知和理解能力进一步提高,就可以执行一些稍微复杂的指令了。
所以作为家长,我们需要在了解孩子能力发展的基础上,给孩子一些简单明确的指令,让孩子可以充分理解并执行。
②指令是否被接受
有时候你跟孩子说话,他支支吾吾没有回应,很可能是因为他根本“没听到”。
不是说孩子没听到你说话的声音,而是不能引起他注意的声音被大脑给屏蔽掉了。这跟他听知觉能力不足有关。
孩子从听到指令、理解指令、并且执行,看似简单的过程,需要许多能力共同支持。当孩子听知觉能力还未发展完好时,就会出现“不
③孩子摸清了家长的套路
“孩子听懂了,但就是不愿意做,他就是和我对着干!”很多家长都会有这样的想法。
有时孩子做出这种反应,是因为他通过实践摸清了家长的套路,于是采取“不回应”的方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比如孩子在游乐场玩得正高兴呢,你却一直叫孩子回家。根据以往的经验:我只要“哭闹”或“不理睬”,妈妈就不会一直催我,那我为何还要回应妈妈呢?
当然这种情况只是我的推测,具体是哪种原因,还需要家长在生活中仔细观察,必要时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
在生活中,想要提高孩子听指令的能力,就需要先让孩子理解了我们的话,才能更好地执行。所以我们先从听觉理解能力入手。
02 锻炼听觉理解能力
听觉理解能力一般包括听觉注意、听觉辨别、听觉记忆和回想的能力。
而
所以生活中,除了要丰富孩子的阅读量,多带孩子去体验各地的历史文化,积累生活经验之外,还要有意识地进行一些针对性的游戏训练。
水果炸弹(2-4岁)
家长给孩子指令,当说到水果的名词时,孩子要说“切”并做出相应的动作;当家长说到“炸弹”时,孩子要做出抱头的动作。
这个游戏可以锻炼孩子的听觉专注和反应能力,为将来的听觉理解能力打基础。
照我说的做(3-5岁)
让孩子闭上眼睛,家长发出一系列的指令,让孩子照着做。比如家长说“请你把手放在腿上、然后摸摸头”、“请你把妈妈的外套拿过来”等等。
这个游戏可以培养孩子的听觉注意力、听觉辨别的能力,锻炼孩子的听觉专注力。
反指令动作(4岁以上)
家长给孩子说出指令,但要注意用上否定词,比如“请你别站起来”或“请你不要抬起手”之类的。
这样可以锻炼孩子的听觉注意和理解转化能力,还能锻炼手眼协调能力。
做我说的不做我做的(5岁以上)
家长给孩子发出指令,同时要做出不一样的动作。比如家长说“请抬起右脚”,但自己要伸出左脚。要求孩子按照家长说的指令做动作,而不是模仿家长的动作。
这个游戏可以锻炼孩子的听觉专注力、听觉区辨和转化能力。
03 锻炼自我控制能力
自我控制能力的好坏,与孩子的调节能力息息相关。
孩子的自我调节能力不仅仅是控制情绪和行为,它还包括如何处理情绪、调整注意力、控制冲动和社交等。
比如在幼儿园,有的孩子特别爱欺负别的小朋友、一不顺心就大哭大闹。
而有的孩子就知道分享、轮流、适当的表达自己的情绪和观点,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能和别的小孩玩到一块去”。
相信经常关注我的朋友也看出来了,孩子调节能力的好坏,与他感统能力的高低相关。
触觉敏感的孩子,更容易产生触觉防御,存在攻击行为、脾气暴躁、胆小爱哭等行为,影响孩子的社交。
而走路容易摔跤、协调能力、运动能力不好的孩子,在前庭功能的发展上存在不足。
所以这就需要我们全面了解孩子的能力发展情况后,给到孩子针对性的训练。
比如通过大龙球按压改善孩子触觉失调,借助蹦床、滑板等工具,改善孩子前庭觉失调等。
更多游戏和介绍可以参考我之前的这篇文章:孩子这5种“小毛病”,用感统训练就能纠正!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官方抖音号查看:贝佳感统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