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24 11:15:28
一岁半的宝宝太有自己的想法了,教她的东西不肯学,怎么办?
宝宝一岁半了,聪明伶俐,听得懂很多话了,也很爱模仿。但教她的时候,她就是固执地按自己的想法来,总认为自己是对的,不学大人教的东西。
教她说“小熊”、“灯灯”、“车车”等,她就非要说“妈妈”,一遍又一遍,还是“妈妈”,不学发音,到现在还只会说爸爸妈妈、弟弟妹妹、爷爷奶奶。教她拿勺子吃饭,帮她的手握紧勺子,她就甩开我的手,自己抓过去,捏着勺子敲碗,一通乱敲,怎么教她都不学。诸如此类。
请问这种情况应该怎么教宝宝呢?
有一个成语叫拔苗助长,这种拔法,苗不会长得快,只会长坏。
我家宝宝现在快三岁了,一岁半的时候也只会叫爸爸妈妈,没必要刻意教什么,多跟宝宝说话沟通就是,宝宝会给我们惊喜。
现在我家宝宝还经常拿片藕片说是摩天轮、拿一块肉说是恐龙、拿片树叶说事船,只说明他们想象能力丰富,总不能纠正他们说那不是摩天轮、恐龙和船吧!我就跟他们一起玩摩天轮、要他们把恐龙吃掉、找个小石头说是狗狗放到树叶上乘船。
还教宝宝用勺子吃饭?真是服了这种操作!这明明就是妨碍他们学用勺子吃饭好吧!
我家宝宝不到一岁就要自己抓勺子吃饭,刚开始吃得头顶、身上、墙上、地上、连脚底板都是饭菜,不就是打扫下卫生、想点办法少浪费一点嘛,让他们发挥就是,坚持一段时间他们自然就会自己用勺子吃饭了,很少说要我喂饭,偶尔撒娇我也就喂几口意思一下。
怕每餐打扫麻烦?我一个宝爸自己带2个双胎男宝,宝妈异地没老人帮也没请人,我都不怕。
这样的问题多想想总有好处,也是一种自醒!
你说宝
成人都做不到的事去要求一个一岁半的宝宝,现实吗?
你不是在教,你是在破坏,或者说伤害
你教她说灯灯,车车,一遍一遍地教难道不是固执吗?你意识不到自己的固执,是因为你认为大人的是对的,孩子是无知的不对的,她应该按照大人的来。假如孩子什么都听大人的,你教车她绝不说妈妈,那到3岁多的时候,你又会嫌弃孩子没主见。
1岁多的孩子即使她不跟着大人的发音学,那孩子其实也在听。孩子在学说话的过程中,首先听到的是这个音,从听到音到说出这个词需要一个内化的过程,你只需要负责教就好了,不能要求孩子马上复述你的话,只有语言输入到一定的量才会有输出。这是婴幼儿成长的基本常识你需要了解。
勺子交给孩子自己拿,想怎么拿就怎么拿,这个年龄的孩子对“勺子是用来吃饭的”没有这个概念。宝宝拿着都是敲敲打打,这是在对物的认知,玩勺子就是认识工具的一种方式,方便宝宝能熟练地使用这个工具。
1岁多的宝宝手部的肌肉抓握能力达不到你想要的标准,所以你反复地教她拿是没有用的,不是宝宝不学,而是她目前还不具备这个能力。最好的方式是让孩子自己玩自己拿,在敲打的过程中就是在锻炼手部控制勺子的能力。这也是婴幼儿的基本常识。
我曾亲眼看到住我旁边2栋楼的爸妈,和爷奶4个大人,废掉一个孩子的做法,6、7个月大的婴儿就开始训练被要求吃饭只能坐在宝宝餐椅上吃,妈妈坐在前面喂,后面站着爷爷,旁边站着爸爸,手上拿着玩具。孩子在椅子上哭,不吃妈妈勺子上的饭,爸爸就会晃动手上的玩具吸引孩子的注意力,爷爷则在后面劝孩子:吃饭!吃饭!妈妈开始吼、命令孩子好好吃,没办法,孩子只能张嘴接了妈妈勺子里的饭,一人吃饭,3个人在旁边监督。吃两口,孩子又开始扭动身子,小声哭着,妈妈大声说:吃饭!来,快吃!爷爷说:吃完饭去逛街,快吃。
一直持续到2岁多快3岁,孩子个子还是算比较高的在同龄人中。但孩子始终不笑也不爱说话,看见比她大的姐姐们在旁边玩得欢,她就在旁边静静地站着。有几次我看到她走到了姐姐们面前,看得出来她是想一起玩,可她什么都没说,也没做,只是静静地看着姐姐,最后被老人喊了过去,被要求站在旁边看,不能动!孩子也不哭也不闹也不笑,就那样站着看着。给她玩具玩,她也不敢要,也不说话,脸上没有任何表情。有2 次碰到她们3口在外面玩,孩子一直要大人抱着,有玩的地方让她下来也不下来,问她玩不玩也不回答,小孩子的那种新鲜、好奇、好动、贪玩、吵吵闹闹,这个孩子身上一点都没有,哪里都是安安静静地,好像外面的一切跟自己都无关一样。
孩子当下表现出来的一切,是由她出生以后家庭养育者的方式来决定的。从吃饭这一件事上面就能看出来,大人在控制孩子的一切,大人的一切要求都是合理的!正确的!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做为孩子,你是无知的,你要做的就是服从大人的指令即可。任何的反抗、任何的自我意识在这里都要被扼杀,被忽略。
4个大人对付一个孩子太容易了,一个婴幼儿怎么能反抗得了4个大人呢?孩子通过家里大人的信息反馈认知,自已的想法是不重要的,如果我不服从大人,那么后果很糟糕的,这对我没有好处。因为她目前还没有独立生存的能力,她需要借助大人的力量才能活下去。所以必须放弃自己的想法。父母实现了对孩子的控制。
有时候我为一些父母们感到深深担忧,一些最最基本的婴幼儿的生理发展、心理发展常识都不了解,又如何把孩子带好。更别谈教育了。所以,日本有位教育家说:一想到父母不需要持证上岗,就感到恐惧。
一岁半的儿童,都能听懂不少话,也都说不出太多话,这点全世界的孩子都一样。
宝宝不是固执,不是总认为自己是对的,不是不学大人教的东西。
这些表述,都是站在大人角度的想象——不学我教的东西,你就是错的,你就是固执。
孩子只是在按孩子的节奏生长,就像禾苗按四时之律不慌不忙。
妈妈大可放心,在一岁半到两岁这半年,孩子的词汇量从某个时间段开始,会有一个爆发式的增长过程。
一岁半时,孩子只会“哦哦啊啊”,如今四岁了,好像从三岁开始,全家人都希望他能经常暂停一下嘚吧嘚,让家里安静片刻……
在语言表达上,他与同龄孩子横向对比,并无特别“优秀”,也不显“落后”。
只要孩子在一个大的范围内,按照一定的节奏正常发展,家长就不必焦虑担忧。
我之前正好随手剪过粗糙的视频,记录了1岁半到2岁半左右孩子语言的变化↓
一岁半只会说,哦啊爸妈太正常了。
在一岁半到两岁这半年,孩子从刚开始能说的几个,十几个词,到最后大概能掌握300个词,其中名词、动词最多。
这些词一般来自宝宝的生活中。
在一岁半到两岁这半年,也会从每次说一个词之外,发展出每次说两个词语组合表达(电报句),例如“妈妈吃”。
这时理解孩子的语言,也要依赖具体情境——看着妈妈手里的吃的,说“妈妈吃”,意思其实是“妈妈我要吃”。
既然题主很在意孩子的语言发展,那么顺便再“预告”一下,宝宝接下来还能出现的一些“暂时说不好”现象,大可放宽心。
在一岁半到两岁期间,如果宝宝出现发音时d,t不分,g,k不分等声母偏误的情况,或者发不好需要把嘴巴撅起来的音,也都是正常的。
问问孩子姥姥,自己在小的时候,八成也有过类似的情况。
两岁后到三岁,甚至三岁后,孩子还有可能出现阶段性的“结巴”(口吃),也不要过分担心,很可能只是“想得比说得快”“嘴巴跟不上”。
即使是现在最经常说的“妈妈”,也有不同的含义,是孩子和大人交流的特有表达方式,千万不要觉得,孩子“只会相同的词”。
有研究者把独词句阶段的语言功能,分为七类:呼应、述事、述意、祈使、惊疑、自娱、模仿等。
想一想1.5岁-2岁只会叫“妈妈”的孩子,是不是也都有类似的场景和表达?人家可不是只“叫妈妈”。
以下来自研究者对1岁-1岁2个月孩子语言使用考察[1],可以清楚看到,虽然只是发出“mama”这个音,但孩子的语言,并不简单。
(1)(看见妈妈下班回来,喊)妈妈——呼应。
(2)(研究者问孩子,爸爸到合肥去干什么了?孩子回答)妈妈——述事。指去看妈妈这件事儿。
(3)(孩子爷爷对奶奶和妈妈说,“我抱宝宝下去,你们吃饭”,孩子挣脱并喊)奶奶,妈妈——述意。意思是不愿意被爷爷抱走,愿意让奶奶,妈妈抱。
(4)(孩子坐在婴儿车上,张开手臂喊)妈妈——祈使。让妈妈抱。
(5)(孩子在动物园看到长颈鹿,喊)妈妈!——惊疑,看。那是什么?
(6)(孩子一边玩一边念叨)妈妈妈妈妈——自娱。没啥意思,就是个玩。
(7)(孩子爷爷奶奶从老家来了,爸爸对孩子说:“这是爷爷奶奶。”孩子说(爷爷奶奶)——模仿。模仿爸爸的话。
当然,(1)-(5)广义上都可以被认为是呼唤应答的功能。
举上面的例子,只是展现,孩子在语言上听懂大人的话,区分不同的情境,表达不同的意思,即使在还不怎么会说话的一两岁,也是很厉害的。
很多时候,我们大人,着急教孩子很多东西,是因为没有把孩子当做儿童看,而是当做了“迷你的成人”。
当我们花一些时间,了解他们的发展规律,他们的成长节奏,就不会太操之过急。
那就完全不用做什么吗?也有可以做的。拿语言来说,可以做的,不是“怎么教”,而是“大人多说”“亲子多交流”。
这种做法,是在真实语境下,日常生活中,多和孩子对话(因为孩子还不怎么能回话,所以看上去好像是大人在说)。
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关于儿童语言的研究中,都非常强调这种输入的重要性[2]。
一部关于婴幼儿成长发展的纪录片《Babies-Their Wonderful World北鼻的异想世界》中,很形象地展示了这点:
https://www.zhihu.com/video/1449398247027109888
看到这里,是不是就没那么焦虑了呢?原来只要多给孩子陪伴,在陪伴中自然而然地多和孩子交流就好。
过度焦虑,短期来看,且不说揠苗助长,至少也是事倍功半。长远来看,对孩子对自己都没有好处。
了解与尊重孩子,了解与尊重发展的规律,给以充足的支持,高质量的陪伴,以及最重要的爱。
语言如此,后面孩子成长路上,很快会遇到的自主睡觉、自主进食、自主如厕,上幼儿园,绘画,拍球,表演讲故事,认字,写字……
很多所谓“问题”,也是类似的道理。
享受孩子“哦哦呀呀”“爸爸妈妈”的宝贵时光吧!
很快,他们就真的超有想法,用“为什么蜘蛛不会被自己网黏住”“地球的里面是什么”“为什么拍马屁不是拍牛屁”等十万个为什么,来让我们变成哑口无言,说不出话的那一方啦~
@知乎亲子
恕我直言,需要学习的不是宝宝,是妈妈。
教别人东西的前提有两点:
1、你要了解要教的东西。
2、你要了解你的学生。
看你的描述,我毫不怀疑你了解你要教的这些词语、动作。
你的问题在于,不了解你的学生,也就是你家娃。
这个阶段的娃,按照你的方法,是很难“教”会的,为啥?
按照瑞典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说法,这个阶段的孩子属于感觉运动阶段(sensorimotor stage)婴儿并不是从他人传达的信息中获得知识,也不是通过感觉和知觉来获得,他认为知识是直接运动行为的产物。
而且,这个阶段的孩子只对解决符合他发育和学习阶段的问题感兴趣。
模仿当然是孩子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但是在注意力以及认知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前,孩子只模仿自己想要模仿的东西。
我怎么知道这些的呢?我在上课的时候跟你遇到了同样的问题:为啥这些人类幼崽这么有想法,不听我的话呢?我带着问题去读了一些书。
上面的这部分,我是在这本书里读到的:
这个阶段的孩子到底要需要学什么?以及父母该如何教呢?
1、体能发展。
这个阶段的孩子大多数已经学会了走路。
要给孩子创造安全、丰富的探索环境,让小朋友多独立走路、多探索。
可以让小朋友尝试平衡木、摇晃类的玩具,玩的时候要注意小朋友的安全。
同时要多带小朋友接触大自然,感受不同的环境。
广泛的探索是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2、语言表达。
这个阶段的孩子会开始使用短语和词来表达自己。
比如:车车、吃饭饭、要、不要等,开始为两岁左右的语言爆发期做准备。
家长要多和小朋友交谈和互动,让他们的语言有所回应。
同时多给他们讲故事、读绘本,支持小朋友的语言发展。
3、社交性
这个阶段孩子的社交性主要是孩子与家长之间的亲子关系。
家长要及时回应孩子的需求,表达自己的爱意,对孩子说话算数,培养亲子间的信任感。
同时,要逐渐给孩子树立规则意识。
比如什么是不可以碰的,什么是不可以吃的,让孩子知道自己生活在一个有边界的环境中。
平时也要多带孩子去接触同龄的孩子,发展初步的社会交往能力。
我的一点建议,希望能帮到你~
我是 @早教老师皮特 一个7年一线工作经验的早教老师,正面管教家长讲师,关注我,和你的孩子一起成长!
哈哈,二胎妈妈在此,你说的困惑我都经历过。
首先要说的是,宝妈莫急,小孩自有此成长规律。
我家姐姐说话比较快,刚过一岁,已能说出丰富的词汇。我都惊叹她将来会不会成为语言学家。
相反,小宝让我很是担忧。都快两岁了,仍然只会说爸爸妈妈,多也没有。幸好她还会说两个词,否则我都以为她有什么障碍了。
那时候,除了叹口气外,我也没刻意地教她什么。
如果硬要说有,那就是陪她读绘本了。
因为陪姐姐看书时,也会抱来妹妹在一旁听。我一本本地讲,姐姐时不时会发问,妹妹则是安静地听,偶尔会拿来书自己边咦咦呀呀地翻。
她说的婴语,别人未必能懂,但我是朝夕相处的妈妈,自然能懂个八九不离十。有时,一个眼神也能领会。
因此,对于小宝的咦咦呀呀,我都会给予及时的恰当的回应。
我用我的语言说,她用她的婴语,尽管我俩语言不同,也没有翻译,但并不妨碍两人的交流以及会心一笑。
惊讶的是,过了两岁之后,小宝的语言呈现了爆发式发展态势。
别说词语,她多是数字句,一句句话地说。
姐姐在分你我他这个情况学了有一段时间,但小宝似乎没有经过“学”的阶段,直接清晰准备地表达出你、我、他三个概念。
如今虽然只有两岁多,但跟姐姐吵起架来,一点也不吃亏呢。两人你闹一句,我接一句,富有逻辑,且言辞犀利。
当初,如果我当妹妹是患了语言障碍症来治,强硬地介入教她这样那样,给她额外的压力,是不是很无知地给无辜的孩子带来摧残式的伤害?
曾经,我在看见一位妈妈的个性签名写着:把孩子当作孩子。
那时候,我还觉得好笑。难道我们不是这么做吗?
然而,如今,我发现,能有这个意识的家长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我们真的把孩子当孩子了吗?没有。
哪怕是一岁的幼儿,我们也是把他视为成人。要他们端正安静地呆着,别吵吵闹闹;要他们乖巧听话地接受大人教的东西;不许他们哭;不允许他们把随手拿到的东西往嘴里送;不许他们爬高爬低到处蹦蹦跳跳。。。
数不尽的规规矩矩。。。
可让家长失望的是,孩子有他的成长规律。
违反规律下自己的命令,除了孩子做不到外,还引发家长自身的愤怒、失望和焦虑。要是还把自己的负面情绪化作怒火发泄在孩子身上,孩子无辜地承受了二次伤害啊。
在此,我想给大家分享一本书:孙瑞雪老师的《捕捉儿童敏感期》。
孙老师是我国著名的儿童教育学家,是蒙台梭利教育理念的践行者。在许多博主的育儿类自媒体文中,孙老师好教育理念反复出现。
在《敏感期》一书中,孙老师基于孩子的成长规律以及结合大量的实际案例,提出了敏感期这个概念,并介绍了不同年龄段的敏感期、孩子的行为表现及家长在每个敏感期可以做那些顺势而为的介入训练。
这本书真的给了我好大的启发啊。
举个例子,孩子吃手指的问题。请问有多少家长因为孩子吃手指而粗暴地拔出手指且打他们小手,又或是给他们戴手套涂药油辣椒水。。。???
但是,孩子的成长过程当中就是包含口腔敏感期这个阶段。
口对于他们来说,不仅是吃东西的器官,还是认识世界的工具,通过口去感官东西质地的软硬和它们的味道。
我们要做的,不是粗暴地打断或阻隔他们,而是保证孩子周围东西的干净,并且没有易吞的小颗粒物。
得到了满足后,孩子自然而然地进入了新的敏感期,口腔敏感期随之消失。
如果得不到满足,也就是说这个时期的探索成长缺失了,所谓的输在起跑线上,也许在这埋下了根源。
又如,孩子稍大后,也就一岁半左右吧,孩子出现了喜欢爬楼梯,从高处往下跳等行为。。。
这个时期,大人特别的累。
但千万别阻碍他们。因为这是孩子到了空间敏感期。他眼里看到的空间到底有多高,有多宽,他并不确定,需要亲身实践去感知。大人要做的,就是在旁保证他们的安全即可。
这本书就是一本帮我们读懂孩子成长规律密码的宝典,并且告诉了我们正确陪伴成长的指引。
希望家长们都能抽时间一读,好在孩子成长的路上少走些弯路。
此外,亲子共读是一个十分有效且温情十足的启蒙之道。
绘本包含着真善美等普世价值,并且以孩子喜欢的绘画和故事呈现,陪他们看绘本,不但培养美的鉴赏能力,还有通过大量的输入训练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在持续的读书中,也把真善美的种子潜移默化地种在了孩子的心里。
日本绘本之父松居直写有《幸福的种子》一书。何为幸福的种子?跟孩子一起读书,就是在他们心里种下了
所以,这位家长莫急。
多看一两本育儿方面的书,先去读懂孩子,再配合孩子的成长节奏给予恰当的介入。
做个不焦虑的温柔的妈妈,也许并不是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