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22 22:04:02
问妈妈们一个问题,你认为宝宝几岁开始说话属于正常?妈妈们可以晒一下自己孩子最早说话的时间和表现?
儿童语言发育的大致时间表如下:
如果听力正常,大多数孩子在100天之前(早一点的,在一个多月时)都能够笑出声;
5个月时,大多数宝宝,在听到他们的名字时,会转头;
一般在6~9月,孩子开始发出“咿咿呀呀”的学语声;
在8个月时,多数宝宝能发出无意识的“爸爸、妈妈”的声音。
不过,最让父母兴奋的,是孩子能有意识地说出“爸爸、妈妈”时,这一般出现在1岁左右,早一点的宝宝9个月就可以了,晚一点的一般在13个月时。
在1~2岁之间,宝宝最早说的一般是“爸爸、妈妈”;他熟悉的人的称谓、名字;他最喜欢的玩具;以及他身体的部位。
大多数孩子在接近2岁时至少掌握了50个词(注:这个“词”指word),并且可以把两个词放在一起形成一个短语,如:“吃苹果”、“好多鱼”。
但是,孩子之间存在差异,有少数听力和智力正常的孩子,在出生后第二年仍不说话。而且,男孩的语言发育通常比女孩要慢。
满2岁的孩子能听懂你对他说的大部分语言,而且,在2~3岁这段时期,孩子应用语言的能力也在飞速发展。这表现在:
首先,他的词汇量迅速增加;
其次,他的语言将从两个或三个词的句子,如:“喝牛奶”,“我想吃饼干”进展到有四个、五个,甚至六个词:“球在哪里,爸爸?”,“小狗在地上跑”。
甚至,他开始用代词了,如:你,我,我们,他们。当然,部分孩子在早期会出错,分不清“你”、“我”,比如把“抱我”说成“抱你”,父母如果遇到这种情况,请不要着急,慢慢来。
最后,要指出的是,很多孩子的语言能力发展速度稳定,但也有很多孩子以不均衡的发展速度掌握语言。并且,儿科医生们观察到,有些孩子天生健谈,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更加聪明,甚至也不意味着他们的词汇量更加丰富,因为,安静的孩子可能能够说出同样多的话,不过,他们或许更加谨慎,不轻易说出来。
美国儿科学会曾发文指出,大约每十到十五名儿童中就有一名在语言理解和/或表达方面有困难。这有可能是因为听力困难、智力低下、缺乏语言刺激或家族史上的语言延迟。然而,就目前的医学水平,在大多数情况下,原因尚不清楚。
如果你怀疑自己的孩子有语言发育上的问题,请及时就诊,以寻求儿科医生和专业人士的帮助。
说字不算,能和大人有来有往的吵架的话,我一岁七个月,我闺女两岁半。
孩子说话早与晚的确有个体差异。
满周岁是宝宝语言发展的重要阶段,宝宝在10-15个月间,平均每个月掌握1-3个新词。到19个月,宝宝已经能够掌握50个词左右。
从19个月开始,宝宝掌握新词速度加快,平均每个月25个新词,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词语爆炸”现象。
儿童中语言发育迟缓的发生率大约在10%-20%之间,从这个数据可以看出来,“开口”晚的孩子并不在少数。
《美国儿科学会育儿百科》中列举出以下情况,提醒家长孩子“语言发育迟缓”了。
约50%的孩子语言能力逐渐追赶上正常
有一半的孩子在3、4岁左右时,会变得如同龄人一样正常,但进入小学阶段,部分儿童仍可出现学习上的一些问题。
50%的孩子会表现出更多问题
另外一半的孩子在3、4岁左右时,会表现出更多的问题。相比小时候,看起来会说的词汇可能更多一些,但是仍然没有达到正常水平。
这种情况下,孩子在进入集体环境后,原有的语言问题会进一步扩展到学习和行为上。
影响宝宝语言发展的原因,就是从这些你看似不以为然、不当回事的“小事”引起的:
1.喂养过度精细,影响口腔肌肉发育
很多妈妈担心孩子吃辅食嚼不烂、不好消化,就一直做得很精细。
殊不知,这样却影响孩子的口腔肌肉发育,口腔肌肉得不到锻炼,就会导致发音不标准、口吃。
所以给孩子吃辅食,一定要循序渐进,什么年龄段吃什么!
2.他不说,你就懂!
家长所谓的“心有灵犀一点通”、超前满足,其实是阻碍孩子开口、语言发育的最大障碍。
一定要让孩子学会去表达,让他自己说清楚想要什么、想做什么
3.过多的网络词、叠词
网络词、叠词,都会影响孩子的语言发育和对事物的理解。
和孩子说话时,要对事物的描述清晰、准确,甚至可以逐步地告诉孩子一些动词、或名词:踢足球、一只篮球、打篮球、玩乒乓球。而不是用“球球”来代替
4.大人说话太快,孩子不能理解
很多家长说话语速很快,跟孩子说话也是如此。但孩子的理解能力和大人是有差距的,他还没听清,如何能理解,更别说给你一个回答。
跟孩子说话时,一定要面对面的,有意识地放慢语速,耐心一些,让孩子能理解。
5.用电子产品替代陪伴
手机、电视、iPad这些电子产品,一些电视节目,有很多不规范的语言,甚至是方言,跟孩子也没有正常交流。
不理解、不明白,孩子被动接受语言灌输,更容易阻碍语言发展。多陪陪孩子,包治百病!
家长不要听到“语言发育迟缓”就慌了,从积极的方面看,这是一个非常及时的信号,提醒家长应该正确干预,而不是盲目等待,或庆幸“只是慢一点”,最终会赶上正常的。
应该在医生的专业判断下,早干预,早见效!帮助孩子更好地追赶正常儿童的语言水平。
说来惭愧,我家的崽在六个月的时候,我这个自我意识爆棚的老母亲就觉得他会说话了……
他基本上一伤心就会大叫“嘛嘛嘛嘛嘛嘛!”,我就自欺欺人地认为是在叫我。
他肚子饿了就吧唧嘴巴,发出“内内内内!”的声音,我就骄傲地认为他是在说“奶!”。
当然,毕竟我是个理智的人,所以当看到他多次抱着枕头一边啃一边深情地喷奶,“嘛嘛嘛嘛嘛嘛!”的时候,我意识到,事情并不那么简单。
不过,还是自欺欺人的时候多一些。
看孩子的性格吧。
我家孩子岁前,能听懂,发出过妈妈,奶奶的声音。但是不肯开口说话。当时觉得她特别奇怪,连简单的字或者词也不说。但是都能听到,甚至能交流,就是不说。不过家里环境比较宽松,没有人强行要求和训练过她。
两岁左右的时候,开始说话。开始就是词语,不是叠词而是几个不同的字组成的词语。大约两周后,开始说句子。很完整的句子。两岁半左右,能够说比较复杂的句子。能够和长辈做逻辑性比较好的聊天沟通,不是有的孩子那种很跳跃或者前言后语关系不大的那种聊天。她能够围绕一个话题,和人聊天,而且几乎不会跑题,语言前后很连贯。,三岁上幼儿园是时,语言表述能力超过了一部分同龄的小朋友,经常帮助老师做管理员。
后来发现她是观察型的孩子。不仅在学说话这件事。
比如她去学跳舞。开始就是只站着看 老师让跟着做动作,她会觉得自己没有能力或把握做好,就不跟着做,一直只看和想。然后可能她自己觉得学的差不多了,才会开始跟,但是她开始跟动作的时候,会比较完整和连贯,细节上也会自己注意。开始老师一直觉得她学的很慢,最后反而是学的比较快和好的一个。
喜欢重复地看同一本书
有好有坏。整体上来说,顺应她的性格特点,是父母唯一能给的保护和帮助。
说话早晚并没有什么关系。孩子的能力,要从整体上来观察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