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23 18:08:20
一周岁半的宝宝只会喊爸爸妈妈正常吗?应该如何引导宝宝说话?
正常,每个孩子发育的侧重点都不一样,平时家人多跟他说话,多用宝宝语,多进行绘本的亲子阅读,然后静待花开。
附赠育学园的方法
01
0~3岁语言发育特点
在说怎么引导宝宝说话前,咱得先知道不同月龄宝宝语言发育的特点。
要在合适的时间说合适的话。
我给大家举个反面教材,丸子爸曾试图让刚1岁的小丸子背“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对于这种情况,就得让他知道在合适的时间闭上该闭的嘴。
说回正事儿,以下内容摘自《美国儿科学会》,请大家放心保存。
02
教宝宝说话
先得“约法三章”
但是想促进宝宝语言发育,还得“约法三章”。
1.拒当翻译家,从我做起
这里的翻译家就是指,宝宝不用说话,小手一指,小嘴一哼,大人立马知道他要干嘛,分分钟满足他的需求。
确认过眼神,每个家里都有个梦想做翻译的人。
别觉得这么做是为了宝宝好,可以彰显自己是“最了解宝宝第一人”。
事实上,这么做就是在限制宝宝的语言发育。
他觉得我不用说话就能得到我想要的一切,那我何必再费那劲呢?
就好比,如果我躺在家里就能有钱拿,我干嘛还上班?
2.辅食别太细,方便娃和你
说到这儿,就到知识点了。
丸子爸之前就疑惑地问过我:“辅食做太细和说话有什么关系,吃饭和说话虽然是一个系统的,但这是两个部门啊?”
这是因为不管是吃饭,还是说话,都需要口腔肌肉的“助攻”。
如果辅食做得太细,宝宝不需要费力嚼就能咽下去,那么口腔中辅助咀嚼的肌肉就能不到锻炼,力量就会很弱,进而就不能很好地协助发音说话。
两个部门又怎样?团结才是力量!
3.打造语言环境,人人有责
想促进宝宝语言发育,得先让他有语境。
这就好比,为什么不管哪里人,和东北人呆久了都会被“东北化”,就是因为太有语境了。
所以,要多带宝宝去商场、超市、游乐场等各种语言丰富的环境。
还有一个办法,就是让宝宝多接触已经能流利说话的小朋友,这跟打游戏让大神带是一样的道理。
3正确引导宝宝说话
要做到这5点
明白了上面这几点后,咱们开始进入实战阶段。
多说话才是硬道理
我一直坚信,这世界上除了胖这件事能无师自通外,其他的事儿都得学习。
宝宝说话也一样,开口说之前得先理解。
为了理解,他要一遍一遍地听。所以,你就得一遍遍地说。
虽然一个人不停地叨叨真的很蠢。
但相信我,这是一项光荣而伟大的使命,请一定要有耐心地坚持下去。
我当初带小丸子,就是见着什么说什么,把她当“盲人”对待,为她描绘这个繁华美好的世界。
“小丸子,你看,这是冰箱彩电洗衣机,这是桌子板凳显示器。”
“小丸子,看,天空多蓝!那小汽车多红!车上有4个轮子!那儿有棵树,树杈子上站着的是小鸟。”
讲绘本读故事唱歌
这3件事都能给宝宝提供与语言接触的宝贵的机会。
但与此同时,你很可能会变成一个不插电的复读机。
那会儿几乎每天都要给她讲半个小时的绘本,讲几个小故事,以及我俩一起唱几首童谣。
小丸子的最高纪录是一首童谣让我重复唱了30遍。
苍了天了,我几乎没一次在调儿上的。
聆听并回应宝宝
说话这事儿,不能总是你说宝宝听,也得宝宝说你听。
古人都说了,来而不往非礼也。
所以,宝宝和你说话的时候,不管你在干嘛,你都要立刻停下来,看着宝宝的眼神,认真地听他说话。不要说“等一等”“一会儿再说”,这会让宝宝有挫败感。
我听小丸子说话时经常有如下的OS:
我的脑子:“我没听懂她在说啥。”
我的耳朵:“管他呢,听就完了。”
向宝宝提问加引导
有研究表明,在宝宝还不能完全回答问题之前,问问题是帮助宝宝开发语言最好的方法之一。
比如,即便我知道小丸子一指果盘就是想吃苹果了,我还是会明知故问:“小丸子,你想要什么呀?”
等她说出“要吃”之后,再故意问:“你是想吃香蕉吗?”
她摇头之后,再问:“那你想吃什么呢?”直到她说出“苹果”二个字。
简单的表述和指令
简单点,教宝宝说话的方式简单点。
宝宝聊天或者下指令的时候尽量用简短的句子,把一句话拆得稀碎地说。
比如,你本来想说:“宝宝,帮妈妈去客厅的茶几上取一下水杯。”
但和宝宝说的时候,你要先说:“宝宝,你先去客厅找到茶几。”,再说:“茶几上放着个白色的水杯。”,最后说:“把那个水杯给妈妈拿过来”。
更新:参考标准有设定范围,但也都设定了最低标准,不达最低标准就是不正常。
正是因为察觉到孩子不正常,我们才会带孩子去就诊,或者及时干预,取得最佳的干预结果——不正常不代表有病,但有病一定不正常。
本回答的思路:
提供参考标准提供多维度参考标准建议对照标准明显落后的孩子就医诊断提供父母能做的具体建议
孩子的事,无小事。
以下是原答案:
不正常。
不管参考哪家的标准,题主所问宝宝的语言发育都滞后了。
关于18个月孩子的语言发展标准,以下是各权威机构的参考资料:
美国疾控中心(CDC)[1]
能说出一些简单的单词
能边说「不」边摇头
能将自己想要的东西指出给照顾人
美国儿科学会[2]
尽管存在个体差异,但大多数孩子在2岁左右能掌握50个口语单词,并能把两个单词组合成一个短句
梅奥诊所(Mayo Clinic)[3]:
能识别熟悉的人、物和身体部位的名字
能遵循简单的指示和手势
能说10个以上的单词
北京市教委2018年颁布的指南[4]:
进入语言发展加速期,爱听、爱模仿成人的语言
能将2~3个词组合起来,会用简单的短语表达自己的需求
有时会创造出莫名其妙的新词和古怪的句式
有时候,单纯的语言发育滞后只是暂时的。孩子们可以自己解决问题,也可以在家人、或者语言治疗师等专业人士的帮助下很快追赶上语言的发育水平;
但是,有时候,语言发育滞后可能提示孩子存在听力丧失、其他领域的发育迟缓,甚至是自闭症谱系障碍(ASD)等问题。
美国儿科学会建议,如果孩子不多说话,而且有以下表现时,最好及时就医[5]:
不像其他婴儿那样喜欢拥抱
很少对父母露出快乐的微笑
似乎没有注意到父母是否在房间里
似乎没有注意到某些噪音(例如,似乎听到汽车喇叭声或猫的喵喵声,但当你叫它或她的名字时却没有)
表现出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喜欢独自玩耍,似乎「不理会别人人」
对玩具不感兴趣或不喜欢玩,但喜欢在家里玩东西
对小孩子通常不感兴趣的东西有强烈的兴趣(例如,宁愿随身携带手电筒或圆珠笔,也不愿携带毛绒玩具或喜欢的毯子)
能对电视广告说abc、数字、单词,但不能用单词来要求他或她想要的东西
似乎什么都不怕
似乎没有以一种典型的方式感到疼痛
别怕,即使有什么问题,越早干预,效果越好。
只看题主的描述,似乎宝宝只会喊「爸爸」、「妈妈」的叠词,如果宝宝能喊出其他单字,例如「蛋」、「灯」、「猫」等等,其实也算是他所掌握的单词量的。
如果孩子不存在上述问题,或者在医院排查后无恙,就需要爸爸妈妈来积极引导宝宝的语言学习了。
我认识一个宝宝,2岁还不会说话,但去医院排查后并未身体疾病。
他的妈妈犹豫再三,最终辞职回家陪伴他。
有了妈妈的陪伴后,很快宝宝就会说话了,而且其他行为方面的问题也慢慢得以改善。
宝宝的语言发育和大脑认知发育是密切相关的,后者的三个必要元素包括营养、早期启蒙和保护:
营养:为宝宝准备能量充足、营养均衡的食物。
每餐中超过50%的营养都会作用于宝宝的大脑发育。所有这些能量都会激发宝宝大脑的神经元连接[6]。
早期启蒙:和宝宝面对面的、真实的、互动的游戏。
对0-1岁的宝宝:
父母要多与宝宝交流,即使是宝宝的啼哭、微笑或呢喃,也要给予及时的回应。这样一来,宝宝会意识到父母就在自己的身边,这也能帮助宝宝发展社会及沟通技能。
对1-3岁的宝宝:
父母可以多与儿童进行积极的交流。
研究显示,这种交流有利于在儿童长大后控制自己的情绪冲动。父母也可以多以提问的形式和儿童互动,因为问答往往比直接对儿童发出指令要更加有效[7]。
父母也应该鼓励互动性强的游戏,帮助儿童掌握学习所需的技能,也可以进行角色扮演游戏,这有助于儿童培养积极的世界观与良好的应对能力。
因为研究结果显示,孩子越多接触积木等简单、富有创造力的玩具,其语言技能提升越快[8]。保护:关爱,而非暴力和恐吓。当压力太大、频繁发生或旷日持久时,就会影响儿童的大脑发育,甚至带来终生的伤害,例如可能影响到儿童的学习能力和管理情绪的能力,甚至导致其成年后更易患上疾病[9]。
相反,当父母给予儿童的持续关注与支持,实际上是为他们提供了多一层的保护,能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压力,包括与陌生人交流、开学第一天,或者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等。
其实,只要父母能多和孩子互动,任何形式的「谈话」都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词汇量和语言能力。
甚至当宝宝刚诞生时,父母也可以模仿孩子发出的各种声音——当孩子发出声音时,即使是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声音,也可以它当作我们与孩子之间的对话。
通过对话给予孩子(甚至在婴儿期)关注非常有益,可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也有助于建立牢固的亲子纽带。
美国各地的图书馆里都有早期启蒙的宣传单,强调父母需要每天都带着孩子唱、读、说、玩(sing, read, talk, play)——这四种互动方式,最能促进孩子的大脑发育。
我写过一篇如何陪0-1岁宝宝玩的回答,欢迎戳:
作为新手妈妈,如何和婴儿相处、互动?
至于1岁以上的宝宝,玩法就更多了,例如可以和他们:
唱歌:边唱边跳,或者借助道具让宝宝理解语言的意义
Cecilia:还在唱ABC?这份地道的美国早教歌单送给你!
游戏:借助一些最简单的玩具
Cecilia:10 种超适合春节的玩具,还能有效促进宝宝大脑发育
阅读:开卷有益,从绘本开始读起
Cecilia:书单 | 这些书,特别适合爸爸读给孩子听有哪些适合学龄前宝宝的绘本值得推荐?
我们有时候开玩笑说,对着不会说话的宝宝强行尬聊,聊到自己都要精分了。
但只要多放下手机,关注宝宝的需求,多和孩子互动,在他需要你的时候即使回应和陪伴,这些努力没有任何一丝会白费。
毕竟,能全心陪伴宝宝的时间,也就那么屈指可数的几年!
对高赞答主的答案表示质疑:照书养虽然科学但难免教条。天津新世纪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专家王玉霞在我们的采访中表示:通常1岁半的宝宝不会说话也算正常,不需要到医院检查。但如果你觉得宝宝听不到你所说的,或一点都不能理解你说的意思,最好带他到医院检查。
孩子学说话必须具备3个方面的生理条件,即发音器官,听力器官和脑发育正常。
如果宝宝能听懂你说话,能偶尔发出模仿的声音,那么他的语言能力就属于正常。如果宝宝到了2岁半还不会说话,医学上称为言语发育迟缓,最好带他到医院检查。
接下来就从幼儿语言发育规律、发育迟缓的原因、训练6~12个月的孩子说话的5个技巧(最后一个99%的家长都做错了!)这三个方面来谈谈。
婴儿时期的发音是单纯的模仿,说明宝宝的语言能力很正常。根据Parents的调查显示,大多数宝宝学会说话的时间最早在8个月,最晚在2岁。真正的学会说话通常是在1~2岁之间。
有的宝宝从几个月就开始说话,到了1~2岁之间会说话的宝宝越来越多。这其实就是宝宝语言发育的特点——持续性。
宝宝从出生后第5个星期开始,就可以发出一些类似“a、o、k”的音了;
3个月左右会随大人说话的节奏扭动身体;
6个月时就开始牙牙学语了,会发出“ba-ba一ba、ma-ma一ma”的声音,父母们往往都欣喜若狂,以为孩子终于开始叫“爸爸”“妈妈”了。其实这时的孩子只是把发音当作一种游戏在玩。
等到9个月左右他能听懂大人的一些话。
到1岁或1岁半时,会说一些简单的词来表达他的感觉、要求“妈妈抱抱”之类,还很喜欢重复、模仿大人说过的话,边玩边喃喃自语。这次是真正意义的说话。
决定宝宝说话早晚的最重要因素是爸爸妈妈平时对宝宝的锻炼。多和宝宝说话,给他读书,为他创造好的语言环境,就可能让宝宝早些说话,相反则可能会延迟宝宝说话。
言语迟缓的原因很多,通常影响孩子说话有三个方面的原因:生理原因、心理原因和家庭原因。
生理原因
从生理上讲,如果孩子的听力本身有问题或发音器官不正常,会导致无法正常发音,比如,孩子若出现舌系带过短、唇裂、腭裂等异常,就会出现发声气流走向失常和发声协调困难,影响发音;如果孩子有听力障碍,也会影响语言的发展。
心理原因
如果孩子得了孤独症,或者是智力低下,也可能不会说话。
家庭原因
大多数孩子不肯说话是由家庭环境造成的。有些父母经常把孩子不会说的话挂在嘴边,久而久之,孩子习惯了听,就不愿开口了;也有极少数家长,强迫孩子说话或把孩子发音不准当笑料,不经意间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于是变得不肯开口。
1.为他提供一个丰富的语言环境
其实很简单,就是常对着孩子说话。早在孩子说出人生的第一句话前,他就已经开始学习说话所需要的术语和概念了。
家里的每一个成员要对着孩子不断地说话,帮助他建立词汇库。给他读书、唱歌,给他周围的东西起名字。
经常给他讲述你正在做的事,比如“妈妈在洗碗”或“我在把你的玩具放在箱子里。”这样的话,孩子就会开始将他所听到的文字与物品联系起来。
当你说“狗狗”时,他就会看狗,当你说“香蕉”时,他就会兴奋。这类名词对他来说更容易学习,因为他可以看见真实的物体。
2.让孩子参与对话
牙牙学语是孩子说话的方式。家长不要因为娃娃语听不懂,就剥夺了他参与对话的权利。让孩子也参与话题讨论。可以向他提出问题,等他“回答”完毕,话题再接着往下进行。
当孩子大约6~7个月时,他的说话方式发生了变化,不再是短音节的“ba-ba,da-da”,而是变成了长音节“pa-pa-ba-ta-bi”。也可能自己说着说着就暂停,然后注视着你,等你回复。这就表明,孩子已经了解到对话的技能,知道了对话的流程。
3.使用复杂的词语
儿语的确可以吸引孩子的注意,但是很多研究指出,如果孩子长期处于仅仅接触儿语的环境,对孩子的语言发育是不利的,因为儿语过于简单化的结构会影响孩子接受必须学习的语言主体结构,不利于语言的规范化发展。
同时,孩子习惯儿语后,将来很难摆脱,那么与同龄孩子一起交流时,会显得非常幼稚,容易导致自卑心理。
跟孩子说更复杂的词语,使用语法规范的句子其实更重要。
如,松鼠的尾巴很浓密,小鸭子在池塘里游泳,爸爸的胡子有点扎人等等。这些复杂一点的单词或句子,帮助孩子接触更多的词汇,了解词语更高级的表达方式。
无论是用简单还是复杂的词语跟孩子沟通,一定要让他看见你的嘴部动作,让他观察你如何发音,如何给他暗示轮到他发言了。
4.鼓励孩子用语言表达需求
当孩子能理解语言并说出一两个单字时,不要过早的满足他的需求,鼓励他用语言提出他的需求,杜绝使用肢体语言。
在这样的与成人互动中,婴幼儿的语言有很多模仿和受到强化的机会。
说得太快或者说话混乱,会让孩子很难破译你所说的话。语速慢下来,尽量不要跟孩子说一些消极的词语,如“不”,“不要这样做”等等,这会打击他学习新语言的积极性。
5.减少孩子看电视等媒体的时间
科学研究表明,0-6岁是孩子语言发育的敏感期。美国医学杂志《儿童与青春期医学文献》发表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婴幼儿接触电视会影响其语言发育。
研究人员通过对329个2个月-4岁的婴幼儿进行追踪观察后发现,只要电视机幵着,无论有没有人看,婴儿自言自语以及和成人的交流都会大幅度减少。
据测算,电视每开1小时,孩子听到的词汇量就会减少770个。对此,主要负责这项研究的西雅图儿童研究院儿童健康、行为和发育中心主任迪米特里?克里斯塔基斯教授表示:
婴幼儿大脑在2岁前发育得非常快,与此同时,它也需要外部剌激并做出反应。在所有外部刺激中,与他人讲话最为重要,但电视却会分散大人和孩子的注意力,使外部语言剌激大大减少,导致孩子语言发育迟缓。因此,要减少孩子看电视等媒体的时间,且每天不要超过 20分钟。
其实新手爸妈大可不必太关注宝宝说话的早晚,把经历放在培养宝宝说话的练习中,让宝宝在每个语言发育的阶段都打好基础,说话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本来不想回答这个问题,看到某大V说不正常,觉得还是有必要回答一下的。
个人觉得是正常的,各权威机构的参考标准好多人都贴过了,我这里也不多说了。
我想说的是,标准只是个参考,不要因为不在标准内就过于紧张。
昨天看美国儿科学会发布的婴儿辅食喂养指南里,开头就是一段大字:
Every baby is unique; dont't worry if your baby eats a little more or less than this guide suggests. Keep in mind that the suggested serving sizes are only guidelines to help you get started.
每个婴儿都是独一无二的,如果你的宝宝吃得比本指南建议的多或少,不要担心。记住,建议的食用分量只是帮助你开始的指导方针。
同样类似的话也可以用于这个问题:每个婴儿都是独一无二的,婴儿说话的词比参考标准少,不要担心。记住,建议的参考标准只是帮助你开始的指导方针。
我女儿18个月大的时候,加上爸爸妈妈,会说的词也不超过10个,但她在2岁前突然爆发了,正常语言表达基本上没什么问题。
朋友家的儿子,2岁还只会叫爸爸妈妈,3岁的时候,表达也开始没问题了。
……
按照各家机构的参考标准我女儿和朋友的儿子语言发育都算是有点晚的了,算是不正常的了。后来的事实证明,没什么问题。
至于题主想引导宝宝多说话,只要多陪陪孩子聊天、多读读绘本即可。相信坚持一段时间,就会迎来宝宝语言爆发的阶段。
女儿DDH痊愈后每年复查,第二次复查拍片后去门诊问医生,医生竟然说很不好,要手术。于是,又找了几个专家看了一下,个个都说恢复得很好,没问题,这才放心。问了其中一个专家,为什么门诊医生会那么说,专家说了句:读书读傻了吧,不能只盯着一个问题看,要综合考虑。
希望我们参考各家的观点、标准时,也不要像上面那个门诊医生一样。
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语言发育节奏,但他们通常会在一定的年龄具备某些语言能力。
这份美国儿科学会对于婴幼儿的语言发展的指南可以参考一下,但谨记,这只是一份指南,并且存在着偏差值。
大多数1岁的宝宝能够:
寻找声音来源,并能够找到
当你叫他名字的时候,大多数时候都有反应
挥手表示再见
当你指着某个物品说“看……”时,会看过去
有音调地嘟嘟囔囔(声音起起伏伏,好像他们在说句子)
和你轮流“说话”——当你说话时他会听,当你停下时他会说
对爸爸说“da-da”,对妈妈说“ma-ma”
至少会说一个词
如果想要某个东西,会指着它并且发出声音
在1岁-2岁之间,大多数宝宝能够:
遵循一定的指示。刚开始是当大人说话并且用手势时,后来仅仅听说话也能遵循指示
当被要求的时候,能从另外一个房间拿东西
当被问到的时候,会指着身体的一些部位
指着有趣的东西或者事情让你看
拿着东西到你面前给你看
指着某个东西,让你说出东西的名字
当被问到的时候说出一些常见物品或者图片的名字
喜欢假装游戏(例如,假装炒菜)。他们会对你或者喜欢的动物/娃娃用手势或者说话。
建议可以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进行对比参考哦。
其实从1岁多开始,孩子似乎突然就明白你说的一切。你说出午餐时间,他会到餐椅旁边等着;你告诉他鞋子不见了,他会帮你找。刚开始他的反应简直吓到妈妈。他真的懂了吗?没错。他正按部就班地发展着他的语言和理解能力呢。
所以平时也可以关注一下孩子的这些反应,和说话一样,这也是孩子在进行语言发展的表现。
另外,语言发育迟缓其实是最常见的一种发育迟缓,5个孩子中就有1个会比同龄人说话要晚。有些孩子也会因为无法表达出自己的需要而出现行为问题。
对于有的孩子来说,此类问题可能是听力原因、智力原因、家里缺少语言刺激或者家族的语言迟缓遗传。大多数情况下,原因都是不可知的。
如果还是很担心孩子的语言发育,建议可以去咨询一下医生。另外,如果你的孩子突然停止说话或者做以前能做的事情,也要及时和医生沟通。
02 三个方法帮助孩子提升语言能力
引导宝宝说话的方式其实很多,但因为语言的要义和核心是为了沟通和理解,所以我们能够最佳助力孩子语言发展的,就是给孩子提供丰富和足量的语言输入环境,用鼓励和积极的态度去“润物细无声”,比如下面这三种做法可以帮助孩子提升语言能力:
1)第一种方法是大量的、有意义的语言重复。
语言的基础是词汇量,但帮助孩子积累词汇量,有更多更丰富的语言游戏可以帮忙。这里也包括利用音律和重复的技巧,帮助孩子在读绘本的过程中更快速地记忆住一个词汇。
比如想要教鸭子这个词,可以重复鸭子、鸭子、鸭子。或者换一个语调,鸭——子,鸭—子,鸭子鸭子鸭子,抑扬顿挫的沟通方法是非常吸引婴幼儿知觉的沟通方式。
其实关键是要“抑扬顿挫”,让孩子能够跟着你的节奏一起重复语言感知觉。
一开始积累词汇时,可以先从名词入手,这样比较形象,孩子记起来比较快,也容易有成就感。然后从形容词、动词和代词等延展开,让孩子逐渐建立起自己的语言关联。
但需要每一次孩子都能在节奏感中回应吗?其实不是的。孩子还小的时候,比如我家Joshua当时就看着我咧嘴笑,但不配合我重复,这也没关系的,父母要先享受其中,才能真正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在润物细无声的状态中,我们会更关注于激发孩子的兴趣,而不会总盯着词汇量或其他指标,来评判孩子的语言水平。我们知道,这个过程对孩子的语言发展是有意义的,也愿意等待孩子的语言发展从量变到质变。这样子孩子才会更享受地参与其中。
2)第二种方法是善用手势和指令来辅助认知。
手势和指令在早期语言发展中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可以帮助让语言学习更丰富,起到加深孩子印象的机会。
我们可以有意识地用手势与孩子沟通,9-12个月大的孩子就可以学习到社交手势了,例如出门时摆手再见、见面时打招呼、点头表示是、摇头表示否。在13个月大时,孩子还能够学会“象征手势”,比如喝水、抱抱等。
对于孩子来说,手势也是孩子“语言表达”的一种,很多时候,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我们都容易疏忽了这一点,没有做好足够的连接。比如当孩子用手势表达一个物体的时候,长辈就直接把物体放在面前,说“好的,给你”。
这个时候,我们缺乏了和孩子进行语言的“二次确认”。
什么是“二次确认”呢?举个例子,当我们想要教孩子一个词汇的时候,尽量用手指向那件物品。例如教孩子”鸭子“时,就指向绘本里或现实中的鸭子。这样做会让孩子将“鸭子”这个词的发音,和鸭子这只小动物联系起来,从而记住这个词。但更关键的是,别忘了在过程中和孩子说:
“你是要找鸭子,是吗?”
这句看似简单的提问,其实便是语言沟通中不可或缺的确认过程。
在对话过程中,我们和孩子的对话也可以试着增加更多的“二次确认”:
“你想找的是什么呢?”
“是哪个,你再告诉我?”
“哦,你要的是水杯,水杯对吗?”
“是蓝色的水杯,还是红色的水杯呢?”
“好的,那我把蓝色的水杯递给你。”
这些对话每一次都延展了语言的范畴,也让孩子能够一步一步拓展语言的丰富度。这便是语言交流的重要一步,让语言具备“功能性”。
语言并不只是为了某个单独的目的,更多的是一种丰富话题的延展,孩子的表达途径。了解背后的思考意图,掌握核心的交流信息,会成为孩子沟通质量的关键细节。
孩子意识到这点,无形中其实也提高了逻辑思考能力。他开始注意到不同词义之间的区别,也开始加深对不同指向的理解,这些反过来,都助力拓展了孩子的语言丰富度。
3)第三种方法是巧用情境。
让词汇学习鲜活并形象起来。要记住言语是孩子思想的媒介,孩子是因为内心的需求和渴望而想要述说自己心中的想法,所以在早期启发孩子语言能力的时候,帮助孩子加强理解也是很重要的过程。情境的作用就是帮助孩子知其然,并且知其所以然。
我当时在开发优陪计划的时候,和港大的早期语言学学者聊过这个话题,他说要把语言植入到生活中,所以我们设计了很多从零岁开始的,比如换纸尿裤、起床、入睡前的语言沟通“话术”,这是语言启蒙的第一步。
当然也有妈妈曾经私下问过我,“需要那么早就跟孩子说那么多么?”“感觉我再给孩子换纸尿裤的时候,也在说这句话啊”。
但其实这里情境是否能被盘活的关键点,在于和孩子的互动性是否充足。
换尿布的时光,其实是一个很好的生活中的例行程序,除了换尿布之外呢,还有洗澡。这两个环节其实是宝宝可预测的环境,爸爸妈妈的动作宝宝可以猜测,并且具备一致性。
比如如果在换尿布之前你是需要先去洗手,或者去隔壁柜子里拿一张尿布的话,你可以说这句话:“在换尿布之前,妈妈会先去洗手,宝宝你在床上等等我。”
当你看到孩子回应和有反应的时候,别忘了再补充多一句,"宝宝,你在等我呢,是的,妈妈先去洗手,你稍等我两分钟就好了。"
这里的每一小句话,其实都是帮助孩子建立语言的互动性和一致性,这都是孩子安全感的点滴积累。语言虽然是孩子与生俱来的能力,但是对于孩子来说,交流也同样是需要安全感的。
我们不能指望一个孩子能够天生具备勇气和动力,在任何场合、任何地方都侃侃而谈,这其实也是一份不切实际的期望。
我们可以做的,其实是帮助孩子积累更多、更深的安全感,让孩子明白,原来我的回应和反应,始终都有被人注意到,而这份注意,让我也能产生动力,去回应。
这三种方法,是生活中看似简单但需要持续不断地积累,才能最终让孩子的语言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其实,我家哥哥Joshua之前也是一个“语迟”的孩子,从十个月后说出了第一个单词“妈妈”之后,静默长达了1年。到了一岁十个月的时候,才会说除了“妈妈”“爸爸”之外的第三个单词。
在Joshua语迟那段期间,我曾经经历过焦虑,有一部分是压力,也有一部分是迷茫,更有一部分是不自信。
我也会反思,要做到不焦虑、从容淡定的父母并不容易的,而背后能够支持并可持续发展下去的,一定还是“库存含量”的多寡。
把引导方法和互动细节调整过来后,我也很意外地发现孩子的语言吸收力其实是“厚积薄发”的过程。
等到了24月龄的时候,Joshua的语句和逻辑表达力都远超出我的期待,“语迟”的现象,不仅成为历史,而这段陪伴孩子的过程,也让我用更新的思维方式去看待彼此的亲子关系。
对于我们来说,不慌张、不焦虑,而是抱着期待态度,用适宜性的方法来帮助孩子,或许才会让我们更加踏实、安心地面对孩子的“挑战”。
我是萌芽,学龄前家庭教育品牌【小芽启萌】创始人,公众号萌芽研究所BUD(ID:myyjs_bud)专注于早教启蒙和亲子沟通,是百万妈妈信赖的育儿号。
码字不易
如果对你有所帮助
可以关注我
也可以点个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