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09 17:34:06
面对在家话很多,出门就不和陌生人说话的孩子,父母应该怎样去改变?
我孩子就是这样的。
上小学快一年,老师才发现,哎,这小孩不是那种闷声不啃气的孩子啊,告同学黑状的时候,逻辑清晰条理分明目标明确得很啊。
她在家里可以从早到晚嘴都不停,但是从幼儿园开始到小学,都是自行边缘化的孩子,不说话,或者说话的时候低着头、很小声。
稍微陌生一点的环境就直接沉默掉,静静待在旁边看清楚才会说话。
有一天我问孩子:你的想法非常棒啊,为什么不把你的想法说给别人,还不准我帮你说出去呢?
孩子摇头晃脑地说:你以为我是那种张嘴就来,什么话都要说的人吗?这些话我只对你说,也只想对你说,是为你好,这些话不能随随便便就跟所有人说的。
这时候,小妞才五岁。
从那天开始,我就特别注意帮孩子保护她的想法,她的一些非常有意思的想法我会询问一下能不能跟爸爸讲,她同意了我才去讲。
其实小妞不想表达给别人,是因为她可能认为这个事情,表达给我是安全的,我不会评价她,会正常接纳,她很害怕表达给别人,别人会有不同的看法。
所以有时候会发生,她给其他人说的话是一种,对我又说了另一种话,两者之间时常大相径庭,她觉得这样可以在外人面前保护自己。
对待这个情况,没必要大惊小怪。
每个人性格不一样,我小时候是什么都说,控不住自己,到现在还经常由于说话犯错、得罪人。
孩子爸爸就是那种非常沉默,非常沉得住气,绝对不乱说话的人。
我小妞总体就比较谨慎,她很少发表不当言论,有些话要找我确认一遍才说。
这可能有她爸爸的遗传,当然也不排除她自己就是谨慎害羞的性格。
现代教育总在力图把所有孩子都往社交牛逼症上引,结果许许多多孩子却社恐掉了,
尊重孩子的真实性格,反思家长自己身上的原因,这才能让孩子健康自信,不用去做那个不是自己的自己。
孩子不愿意和陌生人讲太多,可以说是非常好的性格,至少能保护到自己。
我读大学的时候一个同学,和我一起乘火车,没出五分钟,就和陌生人聊得火热,把我和她所有的个人信息、学校信息和家庭信息全部抖了个干净,震碎了我的三观。
成年人尚且有说话控制不住的时候,小孩子本能就能控制,就不要鼓励孩子太牛逼。
如果父母实在是很需要孩子会聊会来事儿,那就去探究一下孩子为什么不愿意去说的,是害羞,还是害怕。
不管是哪种,都需要保护。
害羞的话,就告诉孩子害羞是正常的,但礼貌上他需要学会叫叔叔、阿姨、爷爷、奶奶,至少做到这一点,而别人夸她的时候,她应该要学会说谢谢。
如果是害怕,就要带着孩子去突破认知,去看到其实自己说的话别人也很喜欢,哪怕说的话不当,也至少说出来,才知道具体不当在哪里,为什么引发了别人的不适,表达是第一步的。
不要把成年人的社交关系强压给孩子。
是不是选择性缄默症,需要看孩子有没有以下几个特征:
①社交焦虑。②分离性焦虑。③神经发育障碍(言语问题、运动发育落后、孤独症等)。
可能的行为特征有:
①对噪音、人群、触摸等高度敏感。
②难以与父母分离,年幼的孩子甚至很难单独睡觉。
③在家中表现出与缄默相反的特征:善于表达但往往固执、喜怒无常和哭泣。
④尿床、遗尿、偶尔大便失禁。
⑤年长的孩子还常出现过多的担心和恐惧。
选择性缄默症的另一个症状特点是在非语言交流(眼神交流、手势等)的能力上差别大,有一些能有效使用非语言交流,而另一些甚至不能在其他人面前笑或咳嗽,后者不能表达自己的基本需求(上厕所、饥饿或疼痛),这突出了SM潜在的严重性。但这些特征并不发生在同一个孩子身上,即缄默仅是患儿身上许多特征中的一种。
其实根据DSM-5中SM的诊断标准:
①儿童在需要应答他人的特定社交场合却持续沉默。
②在某些情境中,像在家中能与父母正常交谈,部分患儿还能与极少数熟悉的同伴说话。
③该行为严重影响儿童的学习和社交。
④这种障碍持续至少1个月。
但是评估选择性缄默症时,要考虑实际情况很多,因为孩子的成长环境,性格发育,教养素质等等,都会因为环境改变而受到影响。所以确诊还应排除:
①刚入学第1个月,因对环境感到陌生而不愿说话,这仅算环境适应问题。
②不具备在特定社交情境所需的知识或语言,或因身体不舒服而缄默。
③儿童在精神分裂症、身心发展障碍等精神问题发作时,在需要说话的特定社交场合不说话。
这三种情况不能诊断为SM。
如何干预?
对于幼龄儿童来说,游戏介入比较适合心理康复
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方案之前,一定要考虑到干预对象的年龄特点,单纯的行为疗法和语言疗法并不适合年幼儿童,半结构化游戏干预方案更适合大龄儿童的身心发育特征,最好使游戏的自然性和教育性有 机地统一起来,让幼儿在游戏中享受快乐,降低焦虑,改变行为。目前,已有的干预游戏,通常把干预游戏放在游戏治疗室进行,儿童一旦回到日常生活中,就会故态复萌,未能取得干预迁移概化的效果,其主要缺陷在于忽视了干预的生态化。也可将干预场所放在幼儿所在的班级进行,将干预的时间确定为一日生活的自由时间,整合在幼儿园课程中。从生态学的视角看幼儿选择性缄默症,幼儿的缄默行为不仅是幼儿本身的问题,也是教育环境的问题。
拥有全球限量版萌娃一枚。
先说说语言能力的成长,深受“话痨”父亲的影响,5岁的二狗语言能力与日俱增,目前观察结果显示:
虽然与同龄小姑凉表达能力还有差距,但已经明显好于同龄小男孩。
你多虑了~
作为一个家长,我经历过二狗2岁时去超市,被陌生人搭讪吓哭的经历。
也经历过3岁时,二狗外出时不论在什么场合,变成小哑巴的经历。
后来发现,但凡强迫他在外人面前表达时(叫叔叔阿姨之类),他总是非常抵触。
但是非常奇怪,他在家完全不是这样的。
我一度认为,他是不是有“社恐”?
然鹅,现在我不会这么想了,也就是小班半年以后(前半年都在生病中度过的,没有怎么上学),接触许多“同龄人”这个时间节点。
他直接就由“社恐”180度转变为“社交牛逼症”——当然只针对“同龄孩子”。
会超大声的喊他同学的名字,接他放学时候,曾经一度认为这孩子是不是不太正常。
后来我放心了,因为全小区的孩子都一样。
他们会冲过去相互抱抱,场面在成年人眼里“异常尴尬”,但依然会与“陌生成年人”保持距离。
这不挺好的么?如果我们的孩子,见到“陌生成年人”就贴过去,不设防被,那我觉得才需要好好教育一番。
我们先静观其变,有时候不要病急乱投医,先与各位家长沟通交流。
自己孩子的情况是特殊,还是一般。
矫枉过正往往不是什么好事,归因谬误是更大的戕害。
@你好世界 ,与你一起知乎育儿。 @知乎亲子
我女儿的同学就有一个这样的。在家说话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到了学校,一个字都不说。而且不是仅仅开学前几天,而是整整一个学年,一个字不说,甚至会特意在别人跟她说话时扭头眼神回避,导致学期末老师无法给她成绩。
我觉得题主自己要掂量一下,你的孩子出门不跟生人说话到底是到什么程度。如果只是头几次见面不爱说,那没必要焦虑,这孩子性格内向,需要时间建立安全感,你可以多鼓励,可以多带ta出门跟别的孩子玩,不要逼迫ta,不要代替孩子说话,在孩子不肯说话时也要保持平常心,不要替孩子去解释(这会让孩子给自己扣帽子,更加拒绝对外交流)。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节奏,随着年龄,他们总会慢慢融入社会。
但如果是我上面提到的情况,严重影响到孩子日常学校生活和交友的,请早点找正规的心理医生去咨询!注意!是正规的!我看现在国内做心理辅导的鱼龙混杂,并不是所有的挂名自称自己是心理咨询师的都有那个资格和能力,更重要的是他们也没有那个职业道德规范和底线。不要找非专业人士鉴定或咨询,毁了孩子。
另外真正有效的幼儿心理辅导,一般都是需要家长参与的,不是说你们做为家长做错了什么,而是说家长的言行会对孩子有更大的影响。所以如果孩子不属于病态的拒绝交流,其实你自己改变育儿方式,孩子的社交也会有所变化。
祝好。
改变啥?为啥要改变?
或许可以这样想:“孩子在家话多,出门就不讲话,我很担忧,担忧孩子未来同伴关系不好,担心孩子抓不到好的机会,担心孩子内向别人笑话了让我和孩子没面子,担心......我该如何接受现状?”
我身边有几个朋友
一个牛逼的数学老师,自家孩子小学数学考试不及格。
一个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孩子读初中,重度抑郁症休学在家。
某大型企业领导,我朋友圈里学习社交的榜样,孩子中度自闭症。
他们的共同点在于无条件接受孩子,每个人的心路历程写出来都很心酸,或许最初也是你问这个问题的状态。现在,他们的孩子都在渐渐好起来,但重点是,对于这些家长,他们能够指导孩子前进的方向,也能承载孩子的低谷,是真正优秀的家长。
这个过程中,他们无数次自我怀疑,不断地降低预期,到最后便退到“无条件接受”“孩子只要身体健康就好”,然后孩子真的就好起来了。而这常常与我们很多父母的想法相违背。我们总是希望自己再干预一些,再努力一些,别让孩子掉队,孩子与群体的差距不要太大。但现实是,当我们这样去想这样去做的时候,孩子能够感受到我们的焦虑,感觉自己是不被接受的。
大道理估计谁都明白,问题是管不住自己。因此我知道的身边的家长是这样做的。有的人全面深入学习儿童心理学,有的人不断反省自己,有的人干脆寻找一个信仰,有的人与自己另一半商量互相监督。方法各种各样,但核心都是在控制住自己的边界,还孩子自由,之后才能真的“看见”孩子,进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