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20 01:19:25
宝宝两岁都不主动开口讲话是怎么回事?有没有宝妈知道的?
我自己带大的,也是过了两岁才开始说话。
快两岁的时候,孩子姑姑比我们还要着急,催促我们去医院看看,去了儿童医院咨询挂什么号,咨询人员说,还早呢,不用看。
我们自己观察也是,其他一切正常,说啥也听得懂,还能认字母。说明听力没问题,
心态就淡定了。
有种说法是带的太好了,他不需要开口。
有个段子,说孩子的第一句话是,:“怎么今天的汤这么咸?”
每个孩子的发育早晚都不一样,听一个育儿节目说最晚开口的记录是7岁。
多观察吧,如果一切正常 大可不必焦虑。
如果觉得有不对劲的地方还是早去看医生。
一般婴儿语言发育进程如下:
1、语言发育期
0~4个月主要以听别人说话为主,并通过各种哭声来表达自己;逐渐的哭声发音发生改变,不仅仅只无意义发出 a、e、i等单音节,并在此基础上会发辅音及重复音节,如 ba-ba、na-na、ne-ne、ma-ma、pa-pa 等,这个时候的音节多是无意识无意义的。
5~6 个月会简单的听懂父母语言里所表达的部分意思,会对语言指示做初步反应。
7~8 个月宝宝在发声的基础上开始理解语言的含义,将感知的事物、动作、语言联系在一起; 例如对自己的名字有应答,对一些简单的语言指令有动作或表情,如叫宝宝拍手掌或做拜拜动作,宝宝会执行,不过有时候会出现指令混淆,比如叫做“拜拜”动作,宝宝会拍手掌。
2、语言单词期
1~2 岁能够自己说单字,会模仿父母说话的语气,能够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如“饿不饿?”“饿”“渴不渴?”“渴”等,但是这时候宝宝的回答并不一定是宝宝心中所想,很多时候宝宝指示重复大人问题最后那个他能记住的音节。因为宝宝回答问
比如你问:“你喜欢草莓还是苹果?”他会回答“苹果”。
如果你再问:“你喜欢苹果还是草莓?”他可能就会回答:“草莓”。他还不一定能理解苹果和草莓的真正区别。
3、语言单句期
2~3 岁的宝宝语言越来越丰富,会使用词组,会模仿大人的遣词造句,这时候,宝宝会自己向大人提出问题,开始进行十万个是什么、十万个为什么、十万个怎么办。这时候,宝宝的话语经常是有语法错误的,大人要有耐心倾听,才能明白他要表达的是什么。这个时候的表达,一般是有意义的,大多时候都是宝宝的真实所想。
4、语言完备期
3~6 岁时期,宝宝已经掌握了日常生活所需最基本的词汇,能够听懂父母的话,能够在幼儿园听懂指令,并对指令做出正确的动作。这时候基本能很流畅地准确表述自己的意思、需求,甚至是陈述自己的观点。
语言发育迟缓
常表现为1岁时不会发唇音,对大人的语言无反应或反应较差,不能注视说话的人,不能根据指示做出相应的动作;
18个月掌握的词汇不到50个;
2岁还不会使用两个连续的词;
3岁不能说断句;
4 岁的时候,还不能理解大人说的话。
当然,每个宝宝的语言发育不一样,
注意:只要大人发现宝宝出现发育任何异常,建议家长要及时带孩子到医院相应儿科做专业的行为发育评估。儿童发育,永远都不是小事。检查发现没异常,家长可以放心耐心再等待;但是如果发现问题,很多问题都是越早发现越好。不能心存侥幸。
更不能相信什么“贵人语迟,大器晚成”。
一般导致宝宝说话迟,有几方面的原因:
1、生理因素:如听力、发音器官有异常、舌系带过短、智力低下等。这点,要给专业医生来判断,不能自己嘴边揣测。
2、心理因素:如孤独症,宝宝不想说话。或者父母太急,宝宝说话说得不利索或说错,就着急催促或批评纠错,导致宝宝不敢开口说话。
3、家庭因素:如家庭成员本身不能说话或者沉默寡言,宝宝很少接受外界语言的刺激,环境闭塞,宝宝没有模仿对象。
4、遗传因素:这点,我们普罗大众无能为力。
当大人感觉自己的宝宝说话较周遭的宝宝晚,首先自查,宝宝成长过程中自己的表现是不是没有大错,然后去医院儿科挂个号,评估一下宝宝是不是确实语言发育落后了,检查一下,排除病理性生理性因素。
自查中父母能做的就是:
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尽可能多地和宝宝说话,就算你没有时间说话,也尽量在宝宝觉醒的状态下经常放一些儿歌给宝宝磨耳朵;
说话的时候,要尽量保持语速缓慢、发音清晰而且表述直接, 让宝宝能听到正确的说法,经常受到语言的刺激。
大人说话的时候,直面宝宝,让宝宝看到你说话的嘴型和表情、肢体动作。
鼓励宝宝和年龄差不多或者大一点的孩子一起玩耍。宝宝学习语言的热情将在游戏中和伙伴中得到有效激化,对促进宝宝语言表达发展大有作用。
重复制造发声的机会,父母要有足够的耐心; 如果宝宝发音错误,就重复制造发声的机会,引导宝宝跟你学,强化宝宝的记忆。
不断刺激孩子说话的欲望,在宝宝开始说话的时候,父母应该认真耐心倾听,并对宝宝说的话给予一定正面的反馈。千万不能听完不理。
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尽可能的引导宝宝说话,多观察多尝试,判断宝宝对什么感兴趣。如果喜欢听故事,那就多讲故事,先是你讲他听,然后引导他讲故事给你听,慢慢的宝宝就会喜欢给你讲故事。 外出遛娃时,多指外面的植物或者动物对孩子进行诱导:
“你看那是什么?”
“那是金鱼。”
“金鱼在干什么?”
“金鱼在游泳哦”……
千万不要只留宝宝一个人在玩耍,而自己在刷手机。
再重复最重要的一点:当你拿不准孩子是不是真的存在发育异常的时候,一定记得要去专业医院或者康复机构进行评估。
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早康复。
祝宝宝都能在优美的语言中绽放异彩!
没个孩子发育阶段不同,有些孩子说话造有些孩子说话晚,两岁半的小朋友会说话,而且说的不是特别清楚,这样的情况很多。
当然这是正常发育的情况,如果有特殊情况或者担心,可以到医院就诊,确定一下发育器官没有没问题,如果一切正常,那就是时间问题。
2岁以前不开口完全不用担心,2岁后看情况。最近正在学习申宜真的《幼儿心理百科》这本书,我结合自己的经验用自己的话转述一下,看对你是否适用。
判断语言发育的4项标准:
1、孩子是否有表达意识?虽然不说话,但是他会通过动作模仿等表达,比如指向某个方向,比如啊啊啊的使唤你去帮他拿东西?有这些非语言的沟通就尚且不需要着急。
2、判断孩子智力有没有问题?例如题中孩子,如果两岁还不会模仿任何小动物,要警惕了。
3、抚养人和孩子沟通少,出去与其他小朋友沟通少、以及孩子是否有情绪问题等。我有一个朋友的孩子现在也两岁多了,前段时间也是说语言发育迟缓,后来分析原因是婆婆有轻度抑郁症,老公也得过抑郁症,她又经历产后婆媳不和等矛盾,导致整个家庭给孩子的交流偏少,整个家庭氛围偏抑郁,孩子说话自然偏少。后来朋友回自己小家,离开了婆婆,独自抚养孩子,心情开朗了好多,也经常带孩子出去玩,与其他小朋友交流,调整后起到了非常不错的效果。
4、排除是否有中耳炎。中耳炎会让宝宝对细微的声音不敏感。
如果宝宝没有特别原因而发育迟缓的话,也可能是发育性语言障碍,这个就需要进行治疗了。
一些解决办法:
1、多和孩子做有效沟通。从重复性短句子开始,太长的句子宝宝听不懂。一定注意多重复。句子尽量简单易懂。语速要慢,语言要清晰。
2、延迟满足。孩子发出请求时不要立即回应,适当推迟一会儿,有利于宝宝开口表达想法。也可以多问宝宝要干什么?妈妈没明白是?
3、在游戏中、在大自然中制造话题,鼓励宝宝多说话。
@知乎亲子
孩子缺少说话的动机
长期照顾父母和孩子之间的默契度非常高。孩子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或者哼哼唧唧一声,父母就知道孩子的需求,而且需求马上就被满足。
趋易避难是我们人类的天性,孩子也不例外。孩子心想:我都不用学习开口说话,一个眼神过去,你都知道我想要干嘛了,我还费啥劲,学习说话啊。
周到的照顾,照料者时刻都提前预判孩子的需求,孩子就形成了语言惰性,也就是孩子缺少说话的动机。
针对孩子什么都听得懂,但开口说话的动机不强烈。父母需要给孩子设置,开口说话的场景。
之前我女儿学习说话的阶段,很喜欢我和她玩“123、倒”的游戏。就是女儿坐在穿上,我们收“123倒”然后把她推倒,每次都笑的很开心,会让我一直和她玩。
在女儿熟悉了,我说“倒”字时,去推她的节奏后。我会故意在说完“123”,停止我的动作,女儿很想我去推她,而且她清楚,我推他的动作,是和“倒”这个词关联的。
女儿希望我去推她的动机很强烈,就会让她自己学习我的口型,发出“倒”的音。而且在女儿说出“倒”后,我迅速回应他,把她推倒。
当孩子尝试过几次,用语言可以支配大人的行动,满足自己需求。开口说话的动机就会很强烈,孩子发现用语言,比眼神和动作寻求大人的帮助,距离更远,更加及时。有了“说话”这个好用的工具,就会抛弃用眼神和动作,更加专注于学习说话。
利用孩子有需求时,强化孩子开口说话的动机。有种错误的方法需要注意,比如,孩子想要我们手上球,手伸得老长,嘴巴里嗯嗯嗯,示意我们把球给他。
有的父母对着宝宝说:“宝贝,这是球球,你说球,妈妈就给你好不好。”但孩子仍然是伸长手,嗯嗯嗯个不停,就是不开始说话。
父母和孩子僵持着,坚持让孩子说出“球”,才给他。幼儿都是要即时满足型,要了几次,父母没有给他,孩子便会哭闹发脾气。这样达不到孩子开口说话的目的,反而破坏了亲子关系。亲密的亲子关系是,所有家庭教育的大前提。
孩子出现不耐烦哭闹,有情绪时,不会学习任何东西和听父母的话。所有父母一定要掌握节奏,有耐心的,在多次和孩子的游戏互动中,引导孩子开口说话。
不要急于求成,想要在几次的引导中,孩子就会配合。只要父母留意,在和孩子的互动中,观察孩子的感兴趣的东西,引导孩子说话的契机非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