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08 16:20:21
我女儿3岁5个月了,现在只能叫妈妈,爷爷,语言发育迟缓怎么办?
语言发育迟缓,一般是指孩子的语言发育水平,低于同龄正常孩子的平均水平。在语言发育迟缓的定义当中,语言发育的平均水平弹性比较大,如果孩子只是有功能性的构音障碍,并没有任何器质性病变,比如说没有中枢神经发育异常,也没有听力异常,那么这种语言发育迟缓的程度比较轻,比较易于治疗。如果孩子的语言发育迟缓是有器质性病变的,或者说有重要器官的功能性问题,治疗起来会比较复杂。
首先这里建议家长先带孩子去医院进行一个诊断,看是功能性迟缓还是因为器质性病变。这里给家长分享几个居家就可以进行的语言发育迟缓康复方法。
1、注意力的训练:比如,穿珠子,拼图,能够有效锻炼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
2、视觉追踪和目光对视训练:拿孩子喜欢的物体放在他眼前,移向不同的方向,吸引孩子的目光对视。利用孩子喜欢的物品吸引他,要求他对视我们(父母或老师)的眼睛,把物品奖励给他,如果他有要求,要吃,要玩时,都要求他用目光对视你,然后再满足他的要求。
3、动手能力 拼图,捡豆子等,在生活中我们可以故意让孩子帮我们找东西,拿东西,生活上鼓励孩子自己的穿衣服,自己洗手,只要孩子有进步我们就要鼓励他,让他喜欢动手,让他明白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
4、理解和概念的训练:利用实物让孩子明白,名称,动词,代词,形容词,注意要引导孩子说或学,语速一定要放慢,确保孩子能听得懂。引导孩子,让他知道什么是,大小,上下,里外,颜色等。
5、构音器官的模仿:如吹,吸,舌的运动。张嘴伸舌,左右摆动,上下卷舌,鼓腮,吹气等。呼吸训练可以吹气球,吹口琴等
1)注意力:3岁的孩子注意力约为8分钟,4岁约为10分钟,5岁约为12分钟,6岁约15分钟。若家长发现孩子的专注时间明显少于少数上述几点,则可先观察孩子是否处于复杂环境时,其专注程度显著低于处于较简单的环境中,如答案为是,则可以尝试减低环境中会让孩子分心的事物。比如说,当您要和孩子阅读绘本时,应先将玩具都先收拾至箱中,只留下绘本,这样便可让孩子专注在您和绘本内容上;或是一次只给孩子玩一个玩具,借此锻炼他的专注力。此外,在与孩子互动的过程中,不要强制孩子维持固定坐姿,适时让孩子变换坐姿,可以有效帮助孩子维持专注力孩子对于有趣好玩的事物一般都可有更高的专注力,因此,家长可以尝试将游戏融入日常生活中,来提升孩子执行任务的专注程度。比如说,让孩子收拾玩具也是一个锻炼注意力很好的方式,家长可以在孩子整理玩具时,和他们一起比赛,看谁能在限定时间内,用最快的速度把玩具收到箱子里面,透过这种趣味竞赛的方式提高孩子的专注力。2)社交能力:4岁的孩子一般已经发展出联合玩乐(Associative Play)及合作性玩乐(Cooperative Play)的社交能力。联合玩乐的意思是,孩子在这个阶段可以互相交流、提问及分享玩具,但尚未能一起展开玩乐活动。合作性玩乐则意指孩子已可运用既往习得的社交技能,开始与群体一起开展玩乐活动。要协助提升孩子的社交能力,首先需先辅助孩子理解及适当表达自己的情绪,家长亦需要仔细观察环境中具体造成孩子情绪不稳的原因。比如说,孩子经常会为得不到心里想要的东西而哭闹,此时家长不宜马上满足孩需求,须先观察导致孩子情绪的来龙去脉,再引导孩子用理解自己的情绪,可以用各种情绪图案,像是笑脸、哭脸、生气的脸来让孩子选择,帮助孩子分辨当下的心情,理解之后,再鼓励孩子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绪,依照年龄该有的语言里程碑教孩子学会说”生气"、“伤心”、“害怕”、“担心”、“紧张”、“开心”、“惊喜”等细微的情绪,而不是用冲动的行为,像是大哭、大喊、激烈的动作来表现情绪。若孩子的情绪表现是淡漠、不搭理人,则需要引导孩子将专注力放在“人”的身上,可以使用孩子喜欢的食物或感兴趣的玩具物品,引导孩子的眼神与您的眼神对焦,并专注在与您的互动上。当孩子学会理解及表达自己的情绪之后,家长可以在团体情境中教导孩子适当的社交技巧及用语,还有同理心,比如说,让孩子学会说“我可以跟你们一起玩吗?”等社交礼仪,并在孩子们有冲突时,引导双方理解自己及同理对方的感受,当孩子完成合宜的社交行为后,给予正向的鼓励,如此便可帮助孩子学会团体中所需的社交技巧。3)语言发展:4岁的孩子,他们说话的内容普遍已均能被大人理解。若孩子尚未达到4岁该有的语言里程碑,则建议先评估听力及语言。在居家环境中,若孩子平时没有主动语言表达,可以先观察孩子对什么食物或物品感兴趣,则可以利用喜爱的事物来诱发孩子主动表达。比如说,孩子喜欢香蕉,当孩子肚子饿跟您要食物的时候,您可以拿出香蕉,並同时说“香蕉”、“蕉蕉”等词汇,从叠字开始,引导孩子说出简单词汇,若孩子不说,就先不给予香蕉,家长可坚持15分钟左右,如果孩子当下仍是不说,则可给予香蕉,但要确保这15分钟内要准确输出“香蕉”这两个字,锻炼孩子语言理解的能力。真的发现问题就是要赶紧干预了,越早干预效果越大,有问题或是想要了解更多欢迎加我微信。
开口说话晚是语言发育迟缓的主要表现之一,然而什么时候开口说话才算晚却没有一定的界线,正常孩子一般在1岁以内就开始模仿发声了,1岁半以内基本都能叫称呼并会说简单的短语了,但这也要看实际的语言环境,如果宝宝的语言发育没有其他疾病或损伤的影响,但语言环境有一定的缺失,也可能造成说话晚,所以有的孩子会在上了幼儿园之后突然语言发育突然产生明显的进步,当然有时候也可能因为语言问题在幼儿园中受到排斥而产生心理影响,进一步影响语言发育。而如果宝宝的语言发育受到了其他疾病或损伤的影响,一般都需要外界的干预,否则语言问题可能会持续下去。因此多晚才算晚,要看具体的情况,儿童自身的情况、语言环境的情况等等,根据这些情况对儿童的语言发育做进一步的分析。
但特别明显的发育迟缓还是比较容易分辨的,比如四五岁还不说话或只能叫称呼。
理解和表达能力差。
除了迟迟不开口说话,理解和表达能力差也是语言发育迟缓可能表现出来的情况,还是先拿正常儿童的平均发育情况做比较,一般正常儿童在很早的时候有能把称呼和对应的人联系起来,2岁以前就开始知道每种事物都有名字,并开始发问,2岁以后开始有基本的语法意识,渐渐能使用长句了,基本到了3岁理解和表达能力已能满足最基本的沟通了。如果到了三岁很多基础简单的语句还无法理解,或不能表达基本的需求,家长就应该引起重视了。因为造成理解和表达能差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某些脑疾病或损伤,某些发育过程中的疾病或异常,智力缺陷,认知性疾病等等,当然语言环境的异常同样可能造成这种情况。其实无论哪种情况都不能忽视。
发音的问题
准确的发音源于完善的发音器官的肌肉功能,正常儿童发音也是从不准到准确的,一般3岁左右的儿童在发音上可以达到基本准确,5岁左右就能和常人没什么区别了,发音从不准到准确的过程,也是舌腭咽等发音器官肌肉功能完善的过程,这需要长时间的练习,发音动作可以说比其他精细动作更精细,更难掌握,如果开口说话晚,理解和表达能力差,发音器官肌肉的力量和协调性都得不到足够的练习,自然很难得到准确的发音,另外,如果四五岁以后还一直发不准,并且产生了心理问题,就很难改正了,工作中常遇到因为小时候语言发育迟缓到了十多岁发音还有明显障碍的孩子。
语言迟缓的表现大体就可以分为上面几种,造成语言发育迟缓的原因上面也提到了,再总结一下,大体可以分为发育中的疾病或异常,身体一直存在的疾病或损伤,语言环境因素这几个原因,特别是有些疾病并不容易被发现,其他因素也不能忽视。
我们娃也是语迟,2岁了还只会叠词,到2岁8个月了会用一些简短的句子,因为去年疫情我和她爸爸陪了她一个月,语言能力一下提升了,到现在3岁8个月,除了个别字发音不准(口肌不好导致的)外,基本没啥问题了。
但是,一般语迟都伴随认知、理解差的问题,一定要多读绘本,多跟她交流,看到什么都告诉她这是什么,。
孩子能够叫出妈妈、爷爷的话,说明孩子是具备说话的能力,这可以给您和孩子省去很多时间,但这并不意味着孩子短期内就可以像同龄孩子那样具备丰富的语言,孩子能力出现发展滞后问题,需要家长们及时引导她赶上去,不要指望“孩子长大了就会好”这类的话,耽误的是孩子宝贵的时间。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们切记不要有“无为而治”的心态,我们可以做的、需要做的事情还是有很多的,在您孩子目前的情况来说,重中之重就是增加她的语言输入和语言发生动机。
语言输入其实就是需要家长多和孩子说话,抓住生活中的一切机会和孩子进行交流,只有孩子的语言储备到一定程度了,才会有语言爆发的时期。
语言发生动机则是为孩子在生活中主动说话,创造机会,创造条件。
但是,语言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是要讲究一定方式方法的,家长需要遵循一些原则,按照特定的方法去引导孩子,不然,孩子语言没得到什么发展,大人和孩子倒都给折腾得够呛。这岂不是得不偿失?
当孩子的语言发育迟缓的时候,往往伴随着孩子的,还有在认知理解能力上的不足,所以,当我们和孩子进行对话的时候,要遵循孩子的能力成长规律,从少到多,由简入繁。
关于教孩子学语言,还有以下几点原则:
l 尽可能用评论或描述的方式让孩子去理解语言。
这个是要求家长们抓住时机,在孩子正在做事情的时候,我们就在一旁直接描述出他在做什么。比如,孩子在画画,家长在旁边说:“XX(宝宝名字)在画画。”这样不仅可以促进他的语言发展,也是家长是示范主动语言的好机会,没有示范就直接向孩子提问的话,只会加剧孩子说话的难度。
l 家长积极示范正确的语言。
在情景中,家长尽量提前给孩子示范应该说的词语,不要等到孩子说错了,我们再去改正他,这样会不利于孩子建立自信。
l 家长们注意精简自己的语言。和孩子说话的时候,家长们不要延续自己和同龄人交流时的说话方式,我们要考虑到孩子目前的理解能力和语言水平,和孩子相处的时候,我们所说的句子要短,不要太复杂。这样可以确保孩子更有可能理解我们所说的话,也算是给他示范了他可能有能力模仿的语言。
l 及时对孩子使用的语言进行强化。家庭干预中,这一点在任何时候都非常重要!家长们不要不理会孩子的主动沟通行为,不管他是有语言的,还是没有语言的交流,只要孩子表现出交流意向,家长们就要及时给予孩子关注。比如,在孩子主动发出一个沟通的声音(哪怕只是:“啊”,或使用其他沟通方式(指着东西、主动拉扯我们等),家长们一定要给孩子回应,这样对教孩子学说话有好处,也可以将加强孩子进行主动沟通的欲望。
具体做法如下:
孩子一开始只会说些叠词,家长有意识去帮助孩子积累词汇量,比如,早上孩子起来的时候,家长们可以主动和孩子打招呼说:“早上好。”“起来了。”,或者是指着窗外:“太阳出来了。”平时,可以多带孩子外出,通过生活情景跟孩子交流,建议从简单的句子开始:“这是草地。”“拿水杯。”“吃饼干。”
孩子语言发展初期,家长要经常和孩子说话,帮助他接触和理解更多新的词汇。注意,抽象的词汇要少用,以免孩子无法理解,还造成不必要的思维混乱。家长做到多做多说,孩子自然会多看多听。我们在跟孩子说话的时候,语气戏剧化一些,最好是配合上夸张的语调和表情,这样会更生动,会让孩子更感兴趣和喜欢,主动去模仿的概率就会大很多,对话时,我们尽量和孩子保持面对面,让他能看到口型,这样有利于孩子更快学会语言。
对于理解力较弱的孩子家长们可以这么做:
(1)安排他去指认物品,指认图片。比如,在桌子上放一个苹果和一本书,然后,向孩子提问:“哪个是书?”或者提出要求:“把书给我。”这是教孩子认识物品。
(2)教他们听从简单的一步指令。比如,“站起来”“开灯”“拍手”“坐下”从最简单动作(坐下、站起来等)到难一点的动作(去开门、关抽屉等)都可以试着教孩子。通过这些慢慢让孩子理解语言的意思。
这要求家长们不要去预判孩子的每个需要,尽量让他通过沟通、说话才能得到他想要的东西,这是鼓励主动语言的很有效的方法。我们要让孩子明白——他必须说话才能得到那个东西。
在实行过程中,家长需要改正自己在生活中的一些行为模式,尽量弱化在孩子的日常行为中自己的行为辅助作用,我们要“懒”一些,让孩子通过说话来满足自己的日常需求,请记住这是让孩子主动开口说话的关键。
比如,在吃东西的时候,我们可以先只给他一点点他喜欢吃的那样东西,把剩下的放在离他较远的地方,让孩子可以看得见。让他说:“还要”或者“想要”这样的话。
注意:当孩子伸手去够的时候,家长不要让他拿到,也不要说话,只用期待的眼神看着他。如果孩子开始哭闹,并仍然试图去够到那食物,这个时候家长就一手拿起那食物,用另一只手指着它,然后叫孩子的名字引起他的注意。接着等待孩子用语言提出要求,切记要坚持让孩子发生语言,不要妥协。
如果孩子仍不肯说话,我们就将食物稍稍移近他一些,但不要给他,保证食物在我们手里,再次指着食物,用口型提示“还——要——”,不要发出声音。再等一等,看一看孩子的反应。
如果他还是不说,家长就重复刚才的做法,但这次可以说出“还”这个字的字音。如果孩子还是不说,家长就逐渐加强提示的程度,一直到我们完整地示范出要孩子说的那个词。按照这样的做法循环往复,直到孩子说出我们想要他说的话后,立刻把食物给到他,并给孩子鼓励和表扬。
记住,家长不要一开始就把要孩子说的话说出来,我们一定要从最低程度的眼神辅助开始,逐渐增加辅助程度。最重要的是,一定要及时对孩子使用的语言进行强化。
发育迟缓的孩子大部分都有提问题的困难。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家长要给孩子提供一个模糊的,需要他接着问一个问题的信息;然后,家长给他示范正确的问题说;在孩子模仿大人提出正确问题后,则立刻对孩子进行强化。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要把握孩子的能力发展阶段,逐渐减少提示以及强化程度,直到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独立完成提问为止。
比如,我们安排孩子坐在桌子旁,给他看桌子上摆着的三样东西,其中放一样,孩子不认识的东西。然后,家长可以要求孩子说出这三样东西的名称:“告诉我这些东西都叫什么?”等他说出他认识的两样东西后,家长可以提醒他说(给他做示范:“那是什么?”)等他一重复“那是什么?”家长马上给予孩子回答,然后,表扬他并给他奖励(用食物,水等初级强化物)。反复这样做,能够有效提升孩子的提问能力。
等孩子的语言能力发展到较强阶段,家长可以尝试问孩子具体发生的事情,比如:“我昨天看了个电影。”提醒孩子提问,“你昨天看了什么电影?”等他重复这个问题之后,回答孩子,然后对他进行强化。然后,也是需要家长不断和孩子一起重复这个过程,直到孩子能独立进行应答。
事情复述的能力就是让孩子可以重新讲述刚
比如,当妈妈刚一离开房间,爸爸就问,“谁刚刚走出房间?”或者,孩子刚一放下书,我们就问孩子:“你把书放在哪里了?”再比如,我们在给孩子讲故事的时候,每讲完一页,就问他刚才那一页上讲了些什么,不要等到最后讲完再问。
事情复述能力对于孩子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要求是比较高的,这就需要家长一步一步来。我们先让孩子从复述不起眼的小事或故事中的小片段开始,然后,让孩子逐渐增加细节,或是逐渐延长从事件结束到我们对他进行询的时间间隔。
比如,我们和孩子玩了一个游戏。刚开始时,一做完游戏,家长马上就问孩子:“我们刚才在干什么?”,等孩子可以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之后,我们就延长从游戏结束到向他提问的时间间隔,并且可以问他一些更加具体更细节的问题。
再讲故事为例,家长先问孩子,在这个故事中的某一小段里具体都发生了什么事
这些做法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塑造法,需要家长根据孩子的能力变化,逐渐增加(或递减)任务的难度。当然,在使用这些方法时,一定不要忘了在孩子完成每一步骤后,给予孩子表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