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08 08:16:31
小孩语言发育迟缓是放幼儿园进步得快些还是做干预训练进步得快些?
父母陪伴最重要,我们就是疫情期间陪伴把语言提升上来的
这个要看具体情况,有很多语迟的小孩,问题原因是没有断奶,吃的东西太精细。这一类小孩进幼儿园后,语言很快就会出来,因为幼儿园吃饭是正常的。
很多家有特殊孩子的父母,都非常关心这个问题,搜索一下,这个相关问题结果180万个。
特殊儿童在哪里?
大部分重度或不能自理的特殊儿童,基本上都采用机构训练和家庭训练结合的康复模式。只有少部分轻度或智力正常的孩子有机会进入普通幼儿园或学校,而且这些孩子还经常遇到各种生活、学习的难题。
特殊孩子上幼儿园,和正常的小孩子在一起,会进步吗?
我们接触过不少语言发育迟缓的孩子,有一些就曾经上过幼儿园,但后期不得不放弃,开始专门进行语言康复训练,甚至有些孩子,采取半天训练,半天幼儿园的康复模式。还有一些外地的家长,采取线上训练,线下上幼儿园的办法。
事实证明,这些都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孩子的康复进程。甚至有些训练方案和课程都被极大的干扰,没有让孩子集中精力得到最好的训练。
其实我们是支持特殊孩子上幼儿园的,融合教育从心理发展、社会性发展角度讲,是非常有帮助,且非常有必要的。尤其是语言发育迟缓类的孩子,需要提升认知能力,交往能力等。
但是特殊孩子上幼儿园也需要条件
第一要考虑到自身条件,是否具备可被环境影响、促进的学习能力。或已经具备了一定学习接受能力。如果不能,那么送到幼儿园,反而耽误了宝贵的康复训练时间。
第二要考虑到幼儿园条件,如果幼儿园管理和课程没有针对性,幼儿园老师没有特教经验和康复技能,也不会对孩子起到帮助和提高的作用。也会耽误孩子的成长。
第三要考虑人文环境的负面影响,需要面对来自正常孩子和家长的压力,来自其他孩子的歧视和孤立等。特殊孩子期望通过正常孩子的社交提高自身能力,但也可能会受到来自社交歧视的伤害。如果忽略这点,很可能【融合】就会成为融而不合!
作为父母,为孩子寻求一个优质的康复资源,需要考虑很多。特别是进入普通幼儿园或学校。
1、老师无法照顾特殊儿童
针对语言发育落后的孩子来说,幼儿园可能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一般来说,一个幼儿园里教师的配备都是不够的。一般的幼儿园一个班级是有15-20人,有的幼儿学习班甚至会有30人左右,那么问题来了,老师如何同时管教这些孩子呢?只能以纪律为主,进行约束管教,大部分孩子都听统一指令,统一行动。对于特殊孩子,老师则无法单独付出更多精力教导。
2、孩子在语言竞争环境处于劣势
当老师抛出一个问题,引导小朋友们主动表达,小朋友们都会积极举手,可是因为时间问题,往往只能选个别孩子进行表达。这样,那些常常被点名说话的,就会感到自信,有成就感,愈来愈喜欢表达,而那些没能说话的孩子就会很受挫,长久的话,就会不愿意讲话。对于一些天生语言发育落后的孩子,可能连举手的机会都没有,他们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下,往往处于弱势,长久来看,这样的环境,对他们的语言发展和锻炼都是不利的。
3、纪律约束,让语言发育迟缓更加落后
大部分幼儿园,采取的是普通学校的管理模式,大班更是采用小学教学方式,所有都是有纪律性,有秩序性的。这是为了幼升小提前进行的衔接教育观念导致的,本无可厚非,但是这种模式对孩子也是一种限制。
特别是一些语言发育迟缓的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语言能力落差会越来越大,本来需要多方面语言能力的发展和提高,但是由于环境的制约,使得这部分孩子缺少交流,缺少语言引导和使用。如果他们在课堂上随便说话,就被老师以纪律为由闭口,即便他们有想说话的欲望也会被打断。
这样长时间地不能用语言表达,就会使孩子变得封闭,不想开口说话。在语言和性格可塑期的敏感阶段,这些孩子很容易就养成了不爱交流,不主动表达的习惯。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这些5、6岁不爱说话的孩子。他们的语言交流早已经养成一种固化的障碍了。
4、环境导致孩子缺乏对问题多角度思考
相比于家庭来说,幼儿园其实是一个封闭性,单一性的语言环境,每天见到的人,学习的课程都比较常态化,这对于正常的孩子来说,影响不大,但是对于发育迟缓的孩子来说,问题很严重,当面对一个问题时,语言发育迟缓的孩子学习能力差,理解能力弱,但是,无论他们是否真正理解,只能接受老师给出的唯一答案,当身边多数小朋友都接受这个想法后,那么很习惯的就接受了,这种从众心理在幼儿园懵懂的年纪很常见。
所以,家有语言发育问题的孩子,父母一定要时常观察孩子在幼儿园的概况,从学习能力,认知发展,社交发展等方面,看看孩子是否真的得到了进步和提升,如果孩子的差距越来越大,各方面都落后,那么父母可能就要考虑,幼儿园是否真的适合孩子的早期发展,是否进行家庭教育的介入。
其实无论做那个选择,都没有绝对正确的答案。毕竟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我们
可以借着这个话题,一起来聊聊宝宝语言发展进程,带着大家提前展望一下孩子的语言发展的几个核心期:
首先,上个儿童发展心理学公认的结论:对于婴儿,语言的理解先于语言的产生。
也就是说一个1岁多的孩子,你想他说了一长串话,他能理解的八九不离十(当然,不是那种谈人生谈理想的哲学,就是日常具体的玩具描述或指令),但是你让他说,他可说不了那么流畅冗长的句子,只能给你蹦几个词语出来,剩下的还是要靠你猜。
我们再往前看,回到孩子6个月前后,这时孩子明显连词语都给你蹦不出来,但是他会发出一些他觉得有趣的声音了,还有那有穿透力的哭声,和悦耳铃声般的笑声。
其实啊,这个阶段,心理学家就已经将其称之为“前语言交流”(即通过声音、表情、手势、模仿、肢体等非语言的方式交流)
要知道9个月以下的宝宝虽然不会说话,但是你对孩子的声音言语回应,都会刺激到他的大脑语言中枢,促进大脑神经元迅速成长。
在这个阶段的宝宝,我们要多发出一声“宝宝语”,放慢语速和动作,用简单的话语向孩子预报你接下来的行为,并等待他的回应。
我们还要配上一些搞怪的声音和夸张的表情,方便孩子理解我们的意思。
这个阶段,有的宝宝就能发出和我们说的话很接近的词语了,当然你要确定他到底知不知道他说的是啥。
如果他无法把自己说的话和实物联系起来,在各种场合保持一致的说出这个词,那很有可能他还在上个阶段,只是单纯牙牙学语的觉得这个音很有趣。
孩子其实在大量积攒词汇,但是他们的嘴巴比脑子慢一步。心理学家研究在16~24个月之间短短几个月,儿童词汇量会从50个迅速增加到400个。
(Gleitman&Landau,1994;Nazzi&Bertoncini,2003;McMurray Aslin&Toscano,2009)
这就是我们说的词汇爆发期。
研究表明,孩子将单词组合成句子,表达出特有含义,一般发生在他们说出第一个单词的8~12个月后。这就是宝宝说出的第一句话。
这阶段可是孩子词汇积累的最佳期,我们可以给孩子多准备一些认知类绘本,讲给他听。
想要英语启蒙的妈妈,也可以在这个时候就简单的给孩子灌输一些词语啦!
过了2岁,你会越来越想捂住自己的耳朵。
恭喜你,你终于从盼着孩子说话的新书爸妈晋升为耳朵起茧的老司机。
孩子开始一句比一句顺溜。
3岁以后会语出惊人。
4岁会怼到你哑口无言。
比如一妞3岁的时候,姥爷生病住院了,她在放学的路上问我那句:“姥爷什么时候死啊?”没气得我当场死掉……(当然她没有恶意,只是想探究“死到底是啥意思?”这个高深的哲学问题)
再比如一妞4岁的时候,上学路上,老公问她:“你为什么想要妹妹?说出3个理由”,一妞翻了个白眼:“你以为我说出三个理由,你就一定能生妹妹?”一句怼到我老公佩服得恨不得拜她为自己的语文老师。
这个阶段,只要你输入的足够多,孩子输出的就足够强大。不仅如此,他们还开始品尝到语言的甜头,讨好、卖巧、撒泼、耍无赖,简单几句话,就演绎得淋漓尽致。
《父母的语言》就对孩子所处语言环境和所展示的语言能力做了详尽的研究,得出这样的结论:将处于丰富多彩的语言环境中时,孩子的语言能力就会增强,从而导致其自我调控能力的增强,反之亦然,父母讲话较少的家庭中,孩子的语言能力会降低,并导致自我调控能力的降低。
自我调控能力听起来这个词儿很高大上,好像还有点烧脑。
其实非常简单:自我调控能力强的孩子,情商更高,自律性更强,遇到困难时更能坚持努力,遇到失败时能够适时改变自己的方向,任务完成的时候能对自己的行为和结果作出恰当的评价。
看见了吧?
在这个阶段,不用担心孩子语出惊人,或者逻辑强大的怼到你哑口无言,你应该为此感到骄傲,这说明你给他提供了一个丰富多彩的语言环境。
这个阶段我们一定要耐下心来多与孩子聊天。
你可以多陪他玩一些假想游戏,在假想游戏里就有大量聊天的机会。
《父母的语言》这本书也给到大家一个3T原则:共情关注,充分交流,轮流谈话。
3T原则要求父母有意识的去观察孩子在关注什么,等到时机成熟了,父母在与孩子讨论它。
换句话说,孩子关注什么,你就关注什么,而且要给孩子留足他自己发表自己看法的机会。
这时就来到教育的关窍之处:为什么都是一样与孩子聊天,有的家庭孩子语言表达能力就那么强,有的就很一般呢?
其实除了先天条件差异以外,更多差距都来自于父母言谈举止间的细微差别。说是细微差别,但也因积少成多,最终在孩子身上会展现出巨大的差别。
希望以上可以帮到你!
看完三件事: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些帮助,我想邀请你帮我三个忙:1. 点赞,你的赞同会让更多人看到这篇内容。2.
谢谢你的支持!
孩子语言发育迟缓,家长要做的是先找到根源,再去选择解决办法。
造成宝宝出现语言发育迟缓的原因有很多,比如——
现在很多孩子,因为缺乏体能锻炼,被家长过度包办、限制,户外活动严重不足等,导致最基础的【呼吸】都不能顺利进行(很多儿童只会浅呼吸,不会深呼吸)。
而呼吸系统一旦出现问题,孩子就容易没有能量,没有稳定持续的气息,这类孩子,通常“懒得”说话,或即使说话也显得有气无力。
人类有两个大脑,一个左脑,一个右脑,语言功能区就在左脑。为什么很多孩子没有语言呢?就是他左脑的语言功能区没有被激活。“硬件”有了,但功能没有被【激活】,所以他就不会说话。
左脑的语言功能区包含三个专区,视觉语言中枢、听觉语言中枢和运动语言中枢。如果孩子的大脑双侧分化不全,没有产生丰富的脑网络连接,没有实现各功能区的高度专责化,那么这三个语言区就不能及时接受到准确的语言信息,产生相应的语言功能,其外在表现就是不会说话。
另外,大脑双侧分化不全,左右脑没有明确分工,还容易导致孩子在右脑也开发出一个多余的语言区。有些孩子说话重复,没有逻辑,就很有可能是大脑专责化不够,左右脑两个语言功能区模糊而混乱地指挥身体的缘故。(大脑双侧分化主要在三岁之前,所以,三岁之前的孩子大脑双侧分化不全,出现自言自语现象属正常。)
每个孩子出生之后都需要两种营养:一种是长身体的食物营养,一种是神经系统发展所需的感觉“营养”(感觉刺激)。这两种营养中的任何一种不足,都会导致孩子能量不足,从而引起能力发展的滞后。
在语言方面,孩子可能会显得无力关注外界的感觉信息,或无力对这些信息做出反应。即使周围人与他说话,他接受到的信息也是非常有限的。再说,能量不足,孩子就没有意愿或力气做出反应,当然也不会积极主动做出回应了。图源网络 侵删
口腔肌肉的灵活度是孩子语言发展的硬件设施,如果孩子早期口腔触觉刺激和肌肉锻炼不足,大脑对口腔各器官的控制缺乏“经验”,也就是孩子不能灵活运用自己的各发音器官,就很容易因为舌头灵活性不够、口唇封闭性不够、下颚稳定性不够等原因,出现吐字不清,大舌头等语言障碍。
“只有听得见,才能说得出”,听觉信息是孩子产生语言的“原材料”,听觉信息的输入,是孩子说话的第一前提条件。如果一个孩子的听觉系统受到破坏,导致传入大脑的声音信息与实际的声音不相符,那么他们的发音学习也必然会受到影响。有些说话口齿不清的孩子,就是因为这个缘故(但不完全是)。
当然,大部分孩子的听觉系统都是正常的,只是有些孩子在发展过程中如果没有获得适宜的听觉刺激,就容易出现听觉感不良的现象,比如听不懂别人的话,对家长的呼唤听而不见,听过就忘等。
有研究表明,人类大脑从客观现实接受的信息,有85%是通过眼睛获得的。视觉信息结合其他感觉信息,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距离,层次,方位,比例等关系。对于婴幼儿,起初的语言学习主要靠观察模仿,也就是说,光靠听到声音是不够的,他还必须看到大人说话时的口型动作,才能在模仿中逐渐学会发音。所以,良好的视知觉功能,也是儿童语言学习的基础前提之一。图源网络 侵删
当前庭功能不佳的时候,从各个感觉通路(主要是视觉、听觉)输入的语言刺激,包括语音、语调、频率、音量、音源、音质等,都将无法被正确过滤辨识进入大脑,如此,大脑当然也就无法针对事实(正确的信息)进行处理分析及下达指令,结果当然就容易产生语言学习困难,比如发音不清,无法理解语意,无法察觉言下之意,无法正确表达语言,缺乏作文创作力等。
8、语言环境
一般的孩子,在两岁左右,语言会发展的非常快速。你会发现,孩子很爱讲话,对新的词语吸收和利用也非常快。这是语言敏感期到来的表现,是生命发展内驱力使然。
但是,如果孩子的语言学习环境匮乏。比如父母不爱说话;带养人每天带他出门时间有限,接触外人,特别是同龄玩伴的机会比较少等,就很容易导致孩子在语言发展上出现滞后或障碍。图源网络 侵删
<语言训练方案示例>
1.呼吸训练:慢跑,锻炼深呼吸
2.触觉训练:触觉按摩,打通神经通路
3.发音训练:a.【弹舌】锻炼舌头灵活性;b.【吹气球】锻炼口轮匝肌封闭性
4.大脑双侧分化训练:爬行,需要身体双侧配合的游戏,促进大脑双侧分化,即促进大脑功能区专责化发展。
5.视听训练:句子复述,听数字做相应的动作锻炼听知觉;描线、舒尔特表格训练等锻炼视知觉。
6.前庭觉训练:通过摇晃、震荡、跳跃、旋转、俯冲等活动刺激前庭觉;
7.丰富语言环境:通过对话、提问、讲故事、倾诉等各种形式,尽可能多与孩子对话,为孩子提供语言学习素材!
关注公众号【老岳讲感统】【明途父母学堂】,了解更多感觉统合知识和科学的育儿技巧,帮你解决0-12岁儿童注意力不集中、好动不安、语言发育迟缓、胆小爱哭黏人等等感统失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