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09 10:08:51
宝宝听不懂老师的话,家长莫心急
在刚刚入园的中,有那么一些孩子总是听不懂老师说的话以及发出的指令。照理说,这个年龄的孩子应该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在家的时候也表现得聪明伶俐,一到幼儿园就“打蔫”:变得不爱说话,不愿参与集体活动,也不喜欢和老师、小朋友沟通。
如果孩子在家里能够听懂父母的话,在正常情况下(即孩子没有听说方面的障碍,如,耳聋、口吃等,那么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在干扰他——
·用语不规范
在家里,大人的语言一般比较口语化,而在幼儿园,老师使用的是规范语言。
他进入幼儿园以后,往往不能理解“小便”(撒尿),“起立”(站起来)。
解决方案:
平时在家里,父母应该多和孩子说说规范的普通话。让孩子从小习惯倾听和使用规范的语言,这对于他适应学校,有效学习非常有利。
·方言使用频率高
第一次带孩子参加“试入园”的淙淙妈也为孩子的入园适应问题烦恼不已。原来淙淙从小跟姥姥长大,但姥姥只会说方言,淙淙也因此对普通话“不过敏”。结果,今天在课上因为听不懂老师的话,淙淙基本没跟上课程的节奏,“我一直没意识到,送孩子上幼儿园,还要先学普通话。”
分析:
有些家庭中,方言的使用频率很高。那些平时所听所说基本上都是方言的孩子,往往不能将老师说的普通话指令与自己所熟悉的方言联系起来,这让孩子感到不知所措。
解决方案:
如果家里面方言使用的频率比较高,那么你应该每天额外的抽一段时间,给孩子增加使用规范普通话交流的机会。家长要坚持对孩子说普通话,每天模拟上课的情景,培养宝宝的语言表达能力。
·不能适应集体倾听
齐齐已经入园一个月了,可他还是没彻底适应。每天在幼儿园门口,他都要黏着我大哭一场,午睡的时候也必须让老师握着他的手才能睡着。 而且,他也不会和小朋友玩。
分析:
在家,孩子和父母的交流基本上是“一对一”,因此,孩子初入幼儿园,往往不能立即适应集中听老师说话的生活,主要表现就是注意力不集中。
解决方案:
在家可以有意识地创造机会让孩子多参与对话和集体交流的机会。如请邻的小孩到家里来做客,一起听大人讲故事,提问回答做语言游戏,在这个过程中特别注意要创造让孩子在集体中倾听和发言的机会。每天带宝宝去小朋友多的地方散步,鼓励孩子多交朋友,学会交往。
·排斥陌生环境
点点在幼儿园一句话也不说,要想喝水或尿尿,总是用动作来示意,不愿意和老师讲,也不跟其他小朋友说。做幼儿操时,她站着一动不动。上课时,她的嘴巴就是不愿意张开,提问也不回答。可奇怪的是,一回到家里,她却像变了一个人,又唱又跳,没有一分钟安稳。而且老师在幼儿园教的东西,她都能一字一句背出来,模仿老师教的各种动作也惟妙惟肖。
分析:
孩子第一次离开家,进入幼儿园,实际上是进入了一个陌生情景,而孩子与老师的关系也是一种陌生的关系,有些孩子会因此在心理上出现排斥的现象,往往不能立即进行语言交谈;理解能力方面,表现出不明白;在行动上,也会出现消极、排斥反应。
解决方案:
对于这样的孩子,家长可以和老师交流一下,让他多和孩子说说话,交流感情。并鼓励和帮助孩子与同班同学一起做游戏,交朋友,组建消除孩子对老师和环境的陌生感。
此外,家长还要不断发掘孩子乐观、合群的个性特点,多多带孩子出席一些社交活动,如聚会、同事聚会、活动等各种集体活动,在接处陌生环境的过程中培养他的社交能力和集体交往的能力,这对提高孩子的理解能力是绝对有效果的。
·孩子的语言兴趣点不同
不同孩子的语言兴趣点是不同的。比如有些孩子只喜欢说,有些孩子只喜欢听……所以听到老师指令以后,不同的孩子,反映也不一样:有的孩子表现为消极怠慢,有的孩子则表现的积极。这和孩子的语言点,行为操作关注度,友好交往关注度和学习活动关注度都有关系。
解决方案:
家长要提高孩子对于听、说的兴趣。比如给孩子讲故事,然后就故事内容问孩子一些问题。或者让孩子复述故事。此外,可以多带孩子外出旅游,看画展,听音乐,在和孩子一起看、听、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扩大他的知识面,有效地促进孩子的视觉,听觉和表达能力。
·孩
东东生性胆小内向,在幼儿园不说话,即使有同学打他了,他也只是哭和说:“他打我”老师问他谁打的,他也只是哭不说话。老师教的时候他不跟着读,也不回答问题。
分析:
面对老师的指令所表现出来的差异有时候也与性格有关。有的孩子开朗、外向,善于表达,一听到老师发出指令,马上就能做出反应,而有的孩子明明心里知道答案,却嘴上偏偏不说,一般来说,这样的孩子比较内向。
解决方案:
对于内向的孩子,父母应该多带他外出交往,多和同龄小伙伴做游戏。让孩子更加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这也可以使孩子对、事物的关注度越来越大,更容易接受新事物,新词汇,新语言。